西周政治家召公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2-08-31 属于: 中华国粹辞典

召公,一作邵公、召康公,名奭,是周的支族,一说为文王之子。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山西南)称为召公或召伯,一生历文、武、成、康四代,一直是周族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文王时与周公旦同时受封,参与了灭商准备。武王伐纣,他追随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还奉武王之命释放被商纣王囚禁的箕子,对殷贵族进行分化瓦解工作。灭商后,召公改封于北燕,由召公长子到燕地就封,都于蓟(今北京),召公仍留在镐京佐王政。武王去世,成王即位,召公任太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理事,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商纣王之子武庚乘机勾结管叔蔡叔,联合东方亲殷的方国部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西周政权面临覆灭危机,召公当机立断,全力支持周公,成为周公摄政期间最得力的助手。他协助周公对内统一思想,加强王族团结,对外安抚诸侯,争取他们的支持,孤立叛乱者。周公东征三年,召公接受王命与周公配合作战,灭掉随武庚叛乱的薄姑、徐、奄、、盈五国,彻底摧毁殷人在东方的势力,巩固了西周政权。又受命与周公一起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使之成为统治东方的中心。对进一步分化瓦解殷人势力,巩固和加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成王亲政后,与周公分陕而治,自陕县以西,由召公主管,他在政治上,注意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提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主张实行“德治”,告诫成王要“敬德”,包括“敬天”和“保民”两方面。他的“保民”虽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但对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仍起了积极作用。在召公治理下,以镐京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吏治清廉,矛盾缓和,社会安定,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同时,他多次用兵,有效地制止了戎族进犯,保证西部根据地的稳定与安全,使镐京一直保持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成王死后,召公接受成王遗命,忠心辅佐康王,使西周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西周的历史进入繁荣时期。史称“成康之治”。召公一生,辅佐文武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国家危难关头顾全大局,毅然支持周公东征,挽救了西周政权;他推行“德治”身体力行,为西周的巩固与强大做出了贡献,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