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2-09-04 属于: 西方哲学辞典

是罗帝国时期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的主要著作。写于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破之后,约于413至426年成书。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教义和历史哲学,并且回答了当时社会上对基督教的指责。全书共三十二卷,分上、下两部。第一部论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和宗教,说明当时所遭遇的灾难是罗马人的罪行所造成的,而不是基督教带来的。第二部描述了“上帝之城”(即天国,又指基督教会)和“世人之城”(即人世,又指世俗国家)的区别和对立,说明“上帝之城”高于“世人之城”,“上帝之城”是完善的、永恒的;“世人之城”是不完善的,暂时的。“上帝之城”最后必将取代“世人之城”。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背叛上帝以来,就出现了两座城池:“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战胜“世人之城”的历史。这两座城在最后审判之前,是混在一起的,审判之后就完全分开了。上帝所选择的得救的人构成“上帝之城”,上帝确定要毁灭的人则形成“世人之城”。他提出,“世人之城”有两重意义,一是指恶人在最后审判之后,要被打入的地狱;二是指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上帝之城”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永恒的幸福;二是指世上由基督亲自设立的唯 一正宗的“大公教会”。他把可见的教会说成是不可见的上帝之城的体现,把圣经中凡提到上帝之国的地方,都解释成与至今存在的教会有一定的关系。他断言教会和它的成员都是基督的肉体。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教会内得救,但是没有谁能在教会以外获得拯救。

奥古斯丁还认为,国家必须从属于教会,唯有这样它才可能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他宣扬基督教国家应该仿效犹太人的国家,成为神政国家。这种观点后来一直成为教会的基本原则,为西方教会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