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分裂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6 属于: 世界通史

沙普尔二世雕像

这个宏大的雕像是国王沙普尔二世的一种理想化的面部雕像,它由一整块银雕铸而成。沙普尔二世同时也是带领他的家族与罗帝国长期对抗的萨珊王朝中最不仁慈的一位。

哈德良长城遗址

在今天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分界处,哈德良长城从海岸延伸开来,壮观的景象使人回忆起当年强大的罗马曾占据不列颠,但到公元5世纪中期,罗马在这里的统治已危在旦夕。

匈奴王阿提拉(公元406~公元453年)

古罗马帝国一度受到边境部落的袭击,其中最主要的是被称为“天降之灾”的阿提拉率领的匈奴人。

匈奴铃首青铜短剑

外族军队的入侵,使罗马帝画的领王支离破碎,图为匈奴士兵使用的铃首青铜短剑。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重演了“三世纪危机”时的悲剧。

“三世纪危机”时期,随着罗马帝国隶农制的进一步盛行,隶农逐渐成为罗马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隶农的身份和地位也日益恶化。这个悲剧的结果是,奴隶逐渐被排斥出生产领域。罗马统治阶级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政权,只好千方百计地维护奴隶制生产关系,从而致使罗马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广大奴隶、隶农和其他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公元4世纪以后,罗马境内发生的人民起义,影响巨大的有三次:巴高达运动、阿哥尼斯特运动和西哥特起义。公元3世纪中期曾经爆发过的巴高达运动被镇压下去后,公元4世纪末期又重新发展起来,并由高卢蔓延到西班牙,到公元5世纪中期,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致使罗马在不列颠、高卢、西班牙的统治完全瓦解。阿哥尼斯特运动于公元4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非爆发,很快达到高潮,其参加者主要是奴隶、隶农和农民。公元373年,其起义主力遭到残酷镇压后,余部仍坚持斗争,直到汪尔达王国的建立。这次运动极其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在北非的统治。

罗马帝国内部的危机和人民起义给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散布在帝国北境之外的半游牧民族日耳曼人开始不断地侵犯罗马边境。日耳曼人有很多分支,如法兰克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等。在罗马人眼里,他们都是用油涂发,满身腥臭的“蛮族”。公元4世纪后半期,亚洲的匈奴人西进,居住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受到挤压,经西罗马政府允许,于公元376年渡过多瑙河,徙居罗马境内。罗马人的意图是让他们以“同盟者”身份为帝国御边。但入境后,西哥特人并未得到罗马人曾经答应向其提供的粮食,迫于饥饿,他们只好出卖自己的子女。罗马军官用换取他们的孩子。378年,不堪忍受奴役的西哥特人举行起义,经亚得里亚堡一战,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4万罗马军团全军覆没。瓦伦斯受伤后藏进一间茅屋,结果被烧死在里面。这之后直到公元5世纪,一支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涌入西罗马。当地的奴隶、隶农和农民把他们当做“解放者”,同他们站在一起反对本国统治者。

公元395年,阿拉里克(约公元370~公元410年)被推举为西哥特人首领。从公元401年起,他两次三番侵扰意大利,皆为罗马统帅斯提利克所败。但斯提利克却无意将其彻底击垮,意欲利用他与东罗马帝国对抗。阿拉里克坚持要从西罗马的国库中支取4000镑黄金,激起罗马人民对斯提利克的不满。公元408年,西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公元395~公元423年)下令处死斯提利克,并拒绝阿拉里克的要求。阿拉里克遂率军来攻,这时罗马人已无大将可用,不得已遣使求和。到公元4世纪70年代,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仅仅剩下受过多次攻击的意大利半岛没被占领。

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奥多雅克废黜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洛。至此,西罗马帝国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最终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罗马奴隶制危机、封建制因素成长的必然结果。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罗马社会的基本矛盾,即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奴隶制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奴隶、隶农和其他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从内部动摇着罗马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基础,那么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混战则进一步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另外,骑士阶层、流氓无产者和马略军事改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东西罗马的分裂和自保,帝国军队以及帝国政权本身的蛮族化,以及西罗马帝国统治者对西哥特人的政策失误等等,也对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公元214年

中国大事记:

刘备为益州牧,以诸葛亮为相治蜀。

公元224年

世界大事记:

新罗战胜百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