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与教权之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6 属于: 世界通史

王权的衰微

英王亨利一世无助地躺在床上环绕四周的是一群愤怒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此图充分显示出王权的衰微。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象牙雕像

从公元590年至公元604年,作为教皇,他的严厉施行宗教信条与政治上的敏锐极大地加强了罗教皇的权力,他的传教热情使基督教信仰传遍西方文明世界的最远边界。

奥托三世接受朝拜

在奥托之后,所有的德国国王都拥有“神圣罗马皇帝”的称号,图为被加冕后的奥托三世接受朝拜。

教皇国

公元756~1870年罗马教皇在意大利中部拥有领土主权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为酬答教皇支持其篡位,迫使伦巴德人放弃拉文纳等占领地,将意大利中部大片领土赠给教皇,此为教皇国之始。公元774年,查理曼大帝又将贝内文托和威尼斯等城赠予教皇,教皇国版图逐渐扩大。11世纪起,教皇国势力逐渐增强,12~13世纪为其鼎盛时期。1527年奥地利占领罗马,教皇国被承认为独立国家。拿破仑进驻罗马,多次将其并入法国版图。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教皇国领土不断缩小,1870年几乎全部并入意大利,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角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的梵蒂冈。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拉托兰条约,正式承认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主权,从此教皇国的名称不再沿用。

德国科隆大教堂实景图

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3世纪中叶,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中央是两座各高161米的双尖塔,教堂四周小尖塔林立,整个教堂雕有精致的花饰。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利用封臣制建立起一套封建隶属关系,来实施对全国的统治,而国王一般很难对全国实行直接控制。这就为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势力提供了发展空间,从而引发了王权与教权之间的争斗。

公元568年,伦巴德人大举南下进逼意大利,严重威胁着罗马的安全,教皇在法兰克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伦巴德人,这大大地提高了教皇的威望。罗马教皇不仅是教皇国的实际统治者,而且成了西欧各国教会的最高领袖。

王权与教权之争,就这样开始了。

在西欧早期封建社会里,王权与教权之争因各国具体情况不同,表现出的激烈程度也不一样。

公元919年,康拉德被迫推举当时德国势力最为强大的萨克森公爵亨利为王,即亨利一世。德国历史从此跨进了萨克森王朝(公元919~1024年)。亨利一世执政后,通过兼并士瓦本、吞并洛林和巴伐利亚,将自己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亨利死后,其子奥托一世继位。不仅将五大公国牢牢控制,而且发动征服意大利的战争,取得了“伦巴德”国王的称号。公元926年,奥托一世亲率大军将伦巴德王国征服。公元927年,教皇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奥托一世成为罗马帝国合法的王位继承人。此时,萨克森王朝各王依靠武力建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各部落公国依然独立各自为政,仍是在帝国名义下的独立国家。

于是国王便借助教会来加强他的封建统治,各地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大多是国王或皇帝的封臣或附庸,要向国王或皇帝宣誓效忠,并接受国王或皇帝的任免。为此,德国国王或皇帝授予他们广泛的特权,即“奥托特权”。后来,教皇对德国的主教任免权又提出要求,认为教会权力不应由国王授予,即使皇帝也无权插手主教的遴选和续任。从教皇尼古拉二世(1058~1061年在位)到亚历山大二世(1061~1073年在位),历任教皇都不断提出对德国主教的续任权,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时,两者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1075年,格列高利通谕废除世俗君主对教职的续任权。德国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针锋相对,于1076年1月在沃姆斯召集德国主教开会,严厉谴责教皇。同年2月初,教皇宣布将亨利四世开除教籍,并要求亨利四世逊位。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亨利四世被迫于1077年1月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教皇住地卡诺莎城堡请求教皇的宽恕。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事件”。亨利四世的悔过表现只不过是一种策略,恢复权力之后,亨利四世立即回国镇压了反对派,并将格列高利七世拉下教皇宝座。

王权与教权双方如此大打出手,绝不是因为表面上的主教续任权之争,而实际上是对物质利益的争夺。在当时,主教、修道院院长等神职是获利颇丰的肥缺,教会可以利用宗教的名义征收各种名目的租税、罚金、捐赠等。这就意味着,谁册封这些神职,谁就可以把教会或修道院的收入据为己有,国王和教皇自然都不肯放过如此诱人的获利机会。因此,双方的这种利益争夺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取得最终的结果,王权与教权的斗争在双方的后继者中间继续展开。直到1122年双方才相互妥协,签订了《沃姆斯宗教协定》,将主教、修道院院长的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一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德国的主教续任权之争,至此告一段落,但还远远没有结束。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是西欧封建王权衰弱的表现,也是罗马教皇势力发展的结果。在双方斗争的过程中,教权虽然一开始占了上风,但随着各国王权的不断加强,教权逐渐从属于王权。最终,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王权在民族教会的旗帜下实现了全面的统治。

公元638年

世界大事记:

阿拉伯人占领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

公元635年

中国大事记:

唐高祖李渊去世。

前来学习的英国学者阿尔克温(右)与跟随他的修士

由于渴望建立基督教的至上权威并促进他的臣民的教育,查理曼大帝开始了一场文化上的复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