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幕府统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6 属于: 世界通史

圣德王子像

旁边是他的两个儿子。

日本神道与天皇

日本神道起源于日本先民的自然崇拜。自然物如山川、草木、鸟兽被赋予了神性,形成原始的日本神道。对太阳的崇拜逐渐演化成对“日照大神”的崇敬,太阳也成了日本国民精神的象征。古神道理论认为,宇宙由诸神居住的上天和包含神灵出生的八大洲,即日本人生息地和草原国,以及恶鬼生活的地下构成。到公元3世纪至6世纪期间,日本形成八色之姓,日本天皇的威势等同于“真人”,是神的化身,朝礼天皇祖先“御灵”也等于朝礼“八百万神”。这也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的天皇制度。到公元8世纪,天皇制终于定型确立。明治维新期间,神道成为国家神道,日本亦演变成“神国”,神道成为维护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和万邦一体的天皇国体的理论依据。同时,明治政府也强调“祭政一致”,将国家神道分为“官社和民社”,官社神职人员由皇族充任,后者则是民间组织。1879年,日本靖国神社建立,祭祀阵亡将士,有关经费由政府拨给。日本侵略朝鲜和东南亚后,也先后建立了朝鲜神社、昭南神社等。

日本是个群岛国家,位于太平洋西侧,其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数百个小岛组成,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面积大约有37万多平方千米。

大约五六千年以前,日本出现新石器文化,因其代表性文物为手制的带有绳形纹饰的黑色陶器,故又被称为“绳纹文化”。公元前1世纪,日本的西部发展出一种称作“弥生文化”的新文化,其代表性文物为轮制的褐色陶器。公元2世纪时,奴隶制国家邪台国在九州北部出现。至公元3世纪时,日本进入小国并立的割据时代。

日本的封建制度是在中国唐朝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却又表现出许多类似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走上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道路。

公元5世纪时,兴起于本州中部的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了日本。大和在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封建制度。起初,大和通过朝鲜与中国保持着间接的接触。后来,推古女皇(公元592~公元628年在位)于公元593年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公元574~公元622年在位),随之将国家管理大权交给他,于是太子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了与中国隋王朝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这为日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645年,深受留唐学生影响的中大兄和中臣镰足发动政变,消灭了专横跋扈的苏我氏势力,推举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号大化。公元646年,孝德天皇正式颁布改革诏书。因这场改革开始于大化年间,所以史称“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政治上将贵族的官职世袭特权废除,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第二,在经济上废除部民制,实行国民户籍制和土地国有制。第三,实行班田收授法,推行租庸调制。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封建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这种改革虽然使日本走向富强,但也留下了瓦解这一制度的因素。主要原因如下:其一,班田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其二,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土地私有制。到公元8世纪末,班田制便近废弛,日本就出现了类似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和武士阶层,走上了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模式的发展道路。

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在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的基础上,将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武装起来,成为武士。公元11世纪,无数分散的武士逐渐形成地域性的武士集团,其中最强大的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集团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1185年,源氏打败平氏取得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1192~1333年),表面上尊重天皇统治,实际上已是天皇之外的新政府。从此,日本进入军事封建贵族专政时期(1192~1868年)。

镰仓幕府建立了以幕府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统治体制。幕府在中央设政所、侍所和问注所,分管全国的政治、军事和司法大权。而在地方上,幕府将军派武士担任守护和地头。1336年,足利尊氏自任“征夷大将军”,建立起日本历史上的室町幕府(1336~1573年),室町幕府时期战乱不断。战国时期(1467~1573年),各守护大名之间更是混战不休,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趁机扩充各自的武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民”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一股统一的力量。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战败36个战国大名后进入京都,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1590年,织田信长的部将丰臣秀吉,完成了全国的政治统一。1603年,丰臣秀吉的部将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日本东京)设幕府,这便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江户幕府(亦称德川幕府,1603~1868年)。

1006年

世界大事记:

5月1日凌晨,南向天空出现一颗客星。

1009年

中国大事记:

宋真宗诏令全国各地修建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