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同盟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6 属于: 世界通史

1814年维也纳和会的讽刺画

此图生动地再现了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的丑恶嘴脸。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像

梅特涅是神圣同盟实际决策者之一。

神圣同盟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1815年以俄国沙皇为首的欧洲君主在巴黎组成的反动同盟。根据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1815年9月,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巴黎共同发表神圣同盟宣言,声称为维护基督教、和平与正义而互相支援。其目的是维护维也纳所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镇压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主要决策者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与奥国首相梅特涅,沙俄成了欧洲的国际宪兵和反动势力的堡垒。1815年底,除英国、教皇和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该同盟。英国表示同意宣言原则。神圣同盟曾于1820~1821年间镇压意大利的革命运动,于1823年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并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由于内部利害冲突以及在各国民族革命运动的打击下,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比利时八月革命后同盟实际上已经瓦解。

维也纳体系的操纵者

(左起)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法兰西斯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他们是维也纳体系的真正操纵者。

维也纳会议现场

所有的决议都由战胜国作出。

英、俄、普、奥四国因反对拿破仑战争的需要而结成同盟。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同盟各国的团结变得难以维系。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欧洲和平仲裁人”自居,企图充当拿破仑的角色;英国力图维持欧洲均势,既要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又要阻挠俄国取代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进行得十分激烈;而那些被拿破仑征服的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王室,则分别依附于欧洲列强,都在试图恢复旧日的统治。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并最终形成了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它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实质上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

维也纳会议争执的焦点是波兰-萨克森问题。波兰在历史上曾三次遭俄、普、奥瓜分,一度从欧洲版图上消失。拿破仑攻占华沙后,在那里成立了华沙大公国。由于在瓜分波兰时华沙为普鲁士所得,因此,普鲁士王威廉三世要求占领“原地”。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则希望霸占波兰,并且建议由普鲁士占领全部萨克森,作为它失去波兰领土的补偿。与此同时,俄、普与奥地利的矛盾则更加尖锐。由于俄国和普鲁士将其他国家尤其是奥地利撇在一边而单独商讨波兰问题,奥地利极为不悦。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愿看到北方的普鲁士强大起来,从而影响奥地利在德意志诸王国中的领导地位。同时,梅特涅对俄国也有所顾忌。因为俄国一向标榜自己是斯拉夫民族的天然朋友,一旦俄国势力得到扩张,奥地利境内的民族问题必然激化。英国的既定政策是维持欧陆均势,因此,在俄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下,英国决定支持奥地利。而以特殊身份参加会议的法国也发挥了一些作用,法国权衡利弊后,站到了英、奥一边。1815年1月,英、奥、法三国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规定三国如遇他国进攻,则互相援助。

英、奥、法三国的强硬立场,使俄、普作出了妥协,于是双方达成协议:普鲁士占领但泽与波兹南;奥地利占领加里西亚;其余部分组成波兰王国,并由亚历山大一世兼任波兰国王。萨克森王国保留一部分领土,其余的五分之二领土割让给普鲁士;另外,将莱茵河左岸和威斯特发里亚王国划归普鲁士作为“补偿”。

波兰-萨克森问题解决后,列强便着手制定会议的总决议。但是,这时突然传来拿破仑回巴黎重登帝位的消息,各国首脑惊恐万分,紧急组织起第七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百日政权”倒台后,1815年11月,战胜国与法国又一次签订了《巴黎和约》。根据和约,法国割让了萨尔路易、菲利普维尔和萨尔布鲁根等地;东北部17个城镇和要塞由盟军占领3~5年;法国赔款7亿法郎。

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造成了欧洲范围内封建势力复辟的局面。俄国获得了芬兰,由俄皇兼任波兰王国国王,克拉科夫则成为俄、普、奥共同保护下的一个共和国;奥属尼德兰合并于荷兰建立尼德兰王国;德意志的39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德意志联邦;瑞士联邦重新恢复并中立。英国则获得荷兰的好望角、锡兰殖民地以及法属殖民地耳他岛等地。为了维护已确立的体系,防止再度爆发革命,俄、普、奥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

经过维也纳会议和其后欧洲政治力量的整合,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直到19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都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在整体上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

1801年

世界大事记:

意大利的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

1801年

中国大事记:

浙江发大水。

1802年

世界大事记:

法国作家雨果诞生。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欧那尼》、《笑面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