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同盟和三国同盟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26 属于: 世界通史

结成同盟的三国君主画像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形成。

德国飞速发展的工业

德国战争机器的开动,直接依靠着这个国家在19世纪飞速发展的工业。

1884年的柏林街头电灯的使用使城市夜晚一片通亮。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英、美、德、法诸国实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列强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各方都在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手。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和1875~1878年巴尔干事件使欧洲的根本矛盾显现出来,以德、奥为一方,以俄、法为另一方的阵线划分已经明朗化。1878年,“三皇同盟”不再继续。在这以后,俾斯麦开始同奥国进行外交活动,商谈以德、奥同盟来填补因“三皇同盟”解体而造成的欧洲政治真空。

德国建议两国缔结一项既针对俄国又针对法国的盟约,而奥国仅同意与德国缔结反俄协定,俾斯麦最后作出了让步。1879年10月7日,德、奥在维也纳签订了秘密军事同盟条约。盟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另一方则有义务倾全部兵力去援助;如果缔约一方遭到俄国以外的国家的攻击,只要没有俄国介入,另一方则保持中立;如攻击国得到俄国支持,另一方则应全力支援。实际上德奥同盟构成了欧洲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

然而,德国对德奥同盟并不满意,它的心腹之患是法国,俾斯麦的目标是构筑针对法国的同盟体系。因此,他又采取了两个措施来补充和修正德奥同盟的欠缺。

首先是缓和与俄国的紧张关系,阻止俄、法接近。当时俄国也有意以德国来抵制英国,并通过德国对奥国施加压力,使俄国在巴尔干问题上获益。1881年6月18日,德、俄、奥三国在柏林再次签订《三皇同盟条约》。与1873年的“三皇同盟”相比,新的同盟仅是一个中立协定。协定规定:缔约一方与其他国家交战时,缔约另两方保持中立;遵守禁止各国军舰通过海峡的原则;保证奥国有合并波斯尼亚等地的权利。这一盟约使俄国从中直接获利,在外交上为抵御英国的进攻设置了一道屏障。德国则通过与俄国缓和关系,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反对法国的活动。

第二是缔结反法同盟。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引起法国同意大利的矛盾。经俾斯麦的拉拢,意大利于1882年5月20日与德、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要“全力支援”;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以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任何一个缔约国若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攻击,其他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但若仅遭到除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攻击,则其他两缔约国保持中立。1883年,罗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意大利宣布中立,1915年加入协约国。1914年10月和1915年10月,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先后加入同盟国。1918年,同盟国战败而瓦解。

1876年

世界大事记:

贝尔发明了电话机。

1878年

中国大事记:

中国海关开始兼办邮政并首次发行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