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蝗灾
中国历来饱受蝗蝻伤稼之苦。元明两代从华北平原到整个长江流域的高度密集的农耕劳作,益发使人们受迫于虫害。《元史》上几乎每年都有关于蝗灾的记载,一点不少于洪水。而且,有许多年份往往是祸不单行,尤其是元贞元年到三年(1295—1297)的大水灾和致和元年到天历三年(1328—1330)的大蝗灾。天历三年,飞蝗大起,农作物损失惨重,此后百年内无过之者。此后20年,有过些太平日子;到了顺帝至正九年(1349),蝗虫又卷土重来;在元朝的最后五年内则间有发生。
明初,除了14世纪70年代每四年有一次蝗灾外,倒是极少受到蝗虫的饕虐。这种平静直至宣德九年到正统十三年(1434—1448)间才被打破。1441年的蝗灾是毁灭性的。15世纪50年代中期(1456年尤为糟糕)到90年代初,蝗虫又卷土重来,不过造成的损失不如元代的那几次严重。16世纪只有三次严重的蝗灾(分别是1524、1569和1587)。17世纪上半期,这种昆虫才铺天盖地而来(1609、1615—1619、1625、1635、1637—1641)。在崇祯十年到十四年(1637—1641)的这五个夏天,蝗虫来势之凶猛,为元明两代所仅见。
蝗虫泛滥成灾,通常是在久旱逢雨之后。元代最严重的蝗灾发生在致和元年(1328),正是在一场持续三年之久的大旱之后。同样,明代第一次持续较长的蝗灾出现在15世纪40年代初,是在一场干旱的第五个年头。15世纪90年代初的蝗灾,恰好也是在此后的又一次持久干旱(1482—1503)的中期。持续干旱后的甘霖似乎也刺激了这些粮食作物天敌们的大量繁殖,从明代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确实如此。明代最后百年间的每次大蝗灾总是发生在旱灾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