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柳永 周邦彦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柳 永 生卒年月不详,今人推断或为987—1053,或为980—1050,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家族内排行第七,俗呼其为柳七。因他曾任过屯田员外郎,人又称其为“柳屯田”。出身于官僚家庭,兄三复、三接皆有文才,号称“柳氏三绝”。原籍崇安(福建崇安),实乃寓居各地。喜作小令,擅长乐章,而不甚顾及封建礼法,流连坊曲,风流俊迈,闻名于当世。

仁宗时,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仁宗亲政不久,留意儒雅,提倡务本理道,反对浮艳虚薄的文风,而他则“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不能不与官府的指导思想发生深刻的矛盾。他的《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传诵当时。临放榜时,仁宗把他的名字勾掉,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落了皇榜。当时有人推荐他的才能,仁宗问道:“是那位填词的柳三变吗?”荐者说是,仁宗说:“让他去填词吧。”为此,他很不得志,每天与那些轻薄浮滑的人放纵游乐于娼楼酒馆之间,还不无幽默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直到景祐元年,柳永才总算考中了进士,这时,他已四十七岁了。

柳三变曾以词得罪,吏部不敢给他改官,他感到非常难堪,跑到宰相府想讨个公道。当时词学名家晏殊正在政府,问他:“贤俊(指柳永)作曲子吗?”他回答道:“正像相公(指晏殊)也作曲子。”晏上反驳说:“殊虽作曲子,不曾写过‘针线慵拈伴伊坐’。”显然,晏殊不愿为柳永申辩,而柳永明知晏殊也作了许多艳词,却来挑这种毛病,只好扫兴而去。

宋代社会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市民阶层壮大,以“瓦子”“勾栏”为代表的市民文化也应运而生。仁宗时,“中原息兵,汴京繁荣,歌台舞榭,竞睹新声”。实际上,其他城市都出现了综合性的文娱活动场所“瓦子”,起码也有单项演出的“勾栏”。所以柳永漫游汴京、洛阳、长安、成都、泗州、扬州苏州杭州,以及湖北湖南诸地,浪迹于市井之间,到处都有他生活的土壤,有他的知己。他以“才子词人”的身份,自称为“白衣卿相”,受到广大市民及歌唱者的广泛爱戴。当时,词坛上占优势的是小令,作品一般比较短小,而他则全力发展慢词,并从二叠发展为三叠,其中的《戚氏》一首,长达二百多字,尽情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游宦失意所产生的凄楚、回忆和忏悔,极尽夸饰铺张之能事。他的《乐章集》保留了二百多首歌词,十之七八为慢词,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创作手法:或利用民间原有词调加以继承,或旧曲翻新,或将小令扩展改编成慢词,或自创新曲。由于他精通音律,出入市井,熟悉民间生活,所作词通俗流畅,内容新颖,适于歌唱,每有新作很快就被传唱起来,风靡于世,经久不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尽管仕途上并不得志,但对社会的经济繁荣还是竭力歌颂的。他的《望海潮》一词中所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把杭州城描绘得如如画。其他如写汴京,写苏州,都能把当时城市生活的真实内容展现在人们眼前。范镇曾说,仁宗一朝四十二年,天下太平,他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够出一语加以咏歌,可是在柳永词中见到了。

柳词是北宋词的一个转折点,从词的风貌、形式和技巧都有大的突破和改进,称作新声。这位对词有着重大贡献的作家,晚年卒于襄阳(湖北襄樊)。死之日,家无余财,赖歌妓们凑钱殓葬于枣阳(湖北枣阳)花山。每年清明节,远近之人,多带酒肴,饮于柳永墓侧,谓之“吊柳会”,或曰“吊柳七”,以示对这位词人的怀念。

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浙江杭州)人。少时才华出众,而不讲究礼法,聪明好学,博览百家之书。

元丰初为太学生,献《汴都赋》,颂扬新政,神宗惊异,命侍臣读于迩英阁,接着又召他赴政事堂,一跃而为太学正,步入仕途,此后尽力于辞章的钻研。后出为庐州(安徽合肥)教授,知溧水县(江苏溧水)。哲宗召对,使诵前赋,除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以其精于音乐,提举大晟府,使宋词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

史称:“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他一生词作较多,集为《片玉词》,又名《清真集》,留传下来的有二百零六首。他是以慢词见长的作家,继承婉约派,而又有自己的特色,词语工丽,“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气,皆有法度,往往从唐宋作家的诗句中摘其精华,经他重新组合,浑然天成。由于他音律造诣高,每作词都在这方面严格考究,不仅分平仄,还讲究四声,他所自度(编)的曲子,都具备这一特色。章法多变,善于铺叙,能将一点情思,刻画内心活动,通过古今联想,左右钩连,回环往复缀而成篇,长篇尤精工,词家称为“冠绝”。

作为一个词家,其词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艳情、羁旅,思想性较单薄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词本来是为歌唱而写的,与音乐密不可分,文人词发展后,许多作者会填词而未必精音律,有一种分离的倾向。周邦彦与柳永一样,二者兼通,他写《拜星月慢》、《玲珑四犯》等作品,歌词与乐曲都出他一人之手,特别适合歌唱。人们评论说:“邦彦妙解声律,为词家之冠。所制诸词,不独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亦不容相混,所谓分刌节度,深契微芒。”

他所提举的大晟府,是徽宗崇宁年间设立管理音乐的机构,他在那里与懂音律的其他官员士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从此之后,八十四调之声稍转。他们又增演慢曲,使不同的曲调相互串联组合,改变了原来简单的曲调,“其曲遂繁”,便于演奏较长的乐曲内容。当时,在大晟府供职的词人,还有万俟咏晁端礼、晁冲之、田为、徐坤等人,互相研讨,所创乐曲,称为大晟乐。大观四年(1110),徽宗亲撰《大晟乐记》,此后又将大晟乐传播至教坊,在宫中演奏。作者依此体式填词,称为大晟词。大晟乐的“曲谱颇和美,故一时盛行于天下”,不仅推广到全国,而且传到了当时的朝鲜。新乐盛行后,宋廷又颁布新制的乐器,“旧来淫哇之声”一律加以禁止,这对于民间乐曲无疑是一次打击。

评:柳永、周邦彦是北宋两位有代表性的词作家,其共同特长是,二人都精通音乐,在词曲音乐化方面有着重大贡献。但柳词把词推向民间,着重反映市民的精神风貌和呼声,而周词则更多地适应封建统治者粉饰太平的需要,排斥“淫哇之声”,思想性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