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程颢 程颐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程 颢(1032—1085) 字伯淳,河南(河南洛阳)人。十五六岁时,与弟颐从学于汝南周敦颐,对性命道德之学发生兴趣,欲探其奥秘,于是慷慨有求道之志。为此,他于书无所不读,佛经、老子》、《庄子》、《列子》等都用功钻研,但未达目的,最后返求之于《六经》(《》、《书》、《礼》、《乐》、《易》、《春秋》)。这样经过近十年的刻苦学习,在学业与理论上,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从古代儒家的“礼”,演化而成“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给儒学注入新的生命,这是秦、汉以来其他学者所不曾有过的。

二十岁以后,他到京师开封求学,声望已高,一些老儒宿学,都感到望尘莫及,登门拜访,愿与交友。

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先后任鄠(陕西户县)、上元(江苏南京)县主簿,又升为晋城(山西晋城)县令。晋城是经济落后的山区县,民俗朴陋,学校教育长期中断,近百年无科举登第者。他在政事之余,教民以孝悌忠信为本,入家事父兄,出外事长上。又亲自创办学校,招儿童入学读书,亲为校正句读,朝夕督促,严格要求,很快改变了教育落后的局面。至熙宁元丰间,晋城县学有学生数百,登科的十余人,初步显露出他办教育的成绩。

熙宁初,由吕公著推荐,程颢进京为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数次召见,征询建议之言。一次,神宗与他畅谈甚久,直到宫中报时正午,皇帝尚未用餐,他才退出殿门。在召见过程中,他前后进说甚多,主要乃规劝神宗“以正心窒欲,求贤育材为先”,并说:“人主(帝王)应当预防还未萌发的欲望。”时值王安石正推行新法,很信任程颢,派他去各地检查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希望能对新法有所帮助。可是,他并不同意新法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见神宗时,陈述“为君之道”,是以至诚仁爱为本,不当言及功利。尽管神宗不赞成他对变法的态度,但还是很诚恳地听了他的意见。

王安石曾召他到政事堂议事,谈论结果,颇相异议。意虽不合,王安石犹敬其忠信,不深责怪,而以友相待。当反对新法的浪潮掀起之后,他数十次上章,言新法不便,并对“兴利之臣”大加抨击。朝廷不得已,将他改为地方官,以后他上书求退,居洛阳十余年,与弟颐在家中讲学传道度日。

程颢讲学的特点是“发其关键”,而不在关键外的“枝词”上多去分析,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语声铿锵有力,言近而意远,使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能领会讲授的基本精神。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倡明道学(理学),认为“道之不明”,是因为社会上异端邪说流行的结果。并说,过去邪说之害浅近而容易晓知,今日邪说之害深远而难于辨识。因此,天下之人很容易被蒙蔽而误入歧途。他教育人要“穷理尽性”,就是把“理”作为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最高的精神主宰,世界先有他说的“理”,而后才有物质性的“气”。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可以通过教育,使人人达到成为圣贤的目的。

哲宗立,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其弟颐为之作《序》说:“周公死,圣人之道不行;孟轲卒,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没有善治国的;学不传,千年来就没有真正的儒者。”因此,他认为在孟子死后的一千四百年,程颢得圣人不传之学于六部遗经之中,以兴起孔、孟之道为己任,辨别异端,批判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一新,复明于世。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在理学盛行的时候,朝廷赐程颢谥号曰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为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被尊为新儒学的奠基人之一。

程 颐(1033—1107) 字正叔,颢弟,幼年才识高远,讲究礼法,年十四五,与兄颢同受业于周敦颐先生。

皇祐二年(1050),年十八,上书朝廷,劝仁宗“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罢去那些世俗的论调,以期建立“非常之功”。而且请求召对,面陈所学,未见回音。入太学,时胡瑗先生任教,曾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考试诸生,得颐试卷,大惊,立即召见,安排一个学职。吕希哲与颐住邻斋,首先事以师礼,既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益众多,名声日振。

嘉祐四年(1059)参加科举考试,礼部省试已通过,可是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落榜,由此不再应考。本来,他的父亲程珦,有恩荫为子谋官的机会,可是这些机会都给同族的人,而他却没有得到这个权利。

治平、熙宁间,朝廷近臣吕公著曾数次推荐程颐,称他“洞明经术,通古今治乱之要,实有经世济物之才”,请求朝廷特加录用。其兄颢在向朝廷推荐人才时,有张载及颐,但颐都以学问不足,而不愿出来做官。

程颐自科举不第后,即决心在家乡办教育,把从政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其兄颢返家之日,兄弟二人“讲学于家,化行乡党”,来求学者不绝,甚至有不远千里而至的。他讲学自有特色,庄重有体,冠襟必整,沉静肃穆,非常严谨。就学学生,不论尊卑长幼,坐下听讲,都是毕恭毕敬,肃然无声。他讲究师道尊严。一次,门人杨时、游酢往见,正值下雪,颐瞑目而坐,养神自闲。二人既至,遂侍立不去,也不敢惊动其师。及至程颐觉察,二人才辞别而去,当时门外下雪已一尺深。对学生,他又能诲人不倦,教育他们在学习上必须持之以恒,善于学习,“默识心通”,贵在“自得”。要“自得”,就要对学习的东西,“深求玩味”,反复深思,从中得到自己的体会。由于他教育得法,故学者多出其门,逐渐深入,皆为名士。如杨时、游酢、吕希哲、谢良佐、刘绚、李简明正史——程颢 程颐、吕大临、尹焞、张绎、周孚先、邵伯温、朱光庭、邢恕等一大批门人,在学术、教育、从政诸方面,多有贡献,形成一个庞大的学术流派。程颐本人的学术成就也超过乃师,“学冠濂溪(周敦颐)”,最后成为洛学的首领。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后,光、吕公著、韩绛等再荐程颐于朝,称其“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尊礼法”,年过五十,不求仕进,请求特加召命,不次提拔。也有称他“道德纯备,学问渊博”,以为世之真儒,加以任用,就可“为天下福”。是年十一月,授汝州(河南临汝)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再辞,不久,召其进京。元祐元年(1086)三月进京后,王岩叟奏状中称他“学极圣人之精微,行全君子之纯粹”,认为是学者中的“完人”。召对之后,皇太后高氏面谕,将任以崇政殿说书,颐再辞而后受命。

崇政殿说书一职,是为皇帝之师,程颐将受命之时,即提出对哲宗的三条要求:其一,要选贤德之士为讲官,陈说道义,涵养气质,熏陶德性;其二,在皇帝左右的宦官、宫女,要选老成持重的人,不使那些侈靡之物沾染皇帝耳目。负责侍奉皇帝听讲经筵的内侍,还要把皇帝在宫中的动静,及时告诉讲官,如果皇帝少有违失,可以随事规谏;其三,讲官作为皇帝的老师,讲授时应当坐讲,以养成皇帝“尊儒重道之心,恭敬戒惧之德”,并且说,假若这几条可行,那就任职,如不可行,希望朝廷允许他任便辞职。

当时,哲宗年幼,对程颐来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师生关系,颇多难处。他每次进讲,文辞之外,反复推明儒家经义,跟着就对皇帝进行诤谏,哪怕一件小小的事情,他都毫不例外地说教一番。加之进讲时表情严肃,小事上纲到大道理上讲,弄得哲宗有些害怕。当时,文彦博以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临朝,或侍立终日不敢懈怠,皇上示意稍事休息,而终不去。有人问程颐:“你之庄严,比潞公(彦博)之恭谦,谁得谁失?”颐回答说:“潞公四朝大臣,侍奉幼帝,不得不恭。我以布衣职任辅导之师,也不敢不自重啊!”人们只得承认他说得有理,称他为“真侍讲”。一时间,士人归其门拜师者甚众,而颐也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顾忌回避

由于程颐的倨傲态度与讲究古礼的呆板作风,与身为翰林学士的苏轼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司马光死后,旧派分裂,以苏轼为首的文士派被称为蜀党,以程颐为首的经筵派被称为洛党。两党之间互相攻讦,几无是非可言。蜀党中的孔文中竟把程颐说得一无是处,目为“五鬼”之首,请求朝廷将他“放归田里”。元祐二年(1087)八月,他回到洛阳,主管西京国子监,再次从事教育生涯。绍圣四年(1097)新派得势,以其为元祐旧党,贬到涪州(四川涪陵)编管,在那里完成他的重要著作《易传》。徽宗即位后,将其赦免,任便居住。崇宁二年(1103),迁居洛阳门之南,主动阻止四方学者登门拜访,写成的《易传》也不敢公诸于世,唯恐再招祸端。大观元年(1107)卒于家。从事教育活动前后达五十年之久,后世称为伊川先生。

淳祐元年(1241),追封程颐为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

评:程颢、程颐兄弟,通过对佛、道及诸子百家的比较研究,最后以儒家经典为依托,创立一套使儒家哲学化的新理论——理学。二程是教育家,他们做官时间短,办学时间长,当官时也不忘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将他们的思想、学说传播开来,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