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史——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传入今中国境内,通过水陆两路。宋朝沿海一些城市,如广州、泉州、扬州等地,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前来,有的还在当地定居,“多市田宅,与华人杂处”。于是在这些地区建立一些清真寺,如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清净寺、扬州的礼拜寺等。
大致相当于北宋前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黑汗(喀喇汗)王朝,逐渐扩展到今新疆的很多地区,这个王朝成为今中国境内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国家。尽管如此,整个回鹘(畏吾)族信仰伊斯兰教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前所述,直到金朝亡国前夕,回鹘人大体仍信奉佛教。
摩尼教在唐代一度兴盛于中原和回鹘等族。北宋前期,于阗“摩尼师”使宋,“贡琉璃瓶二,胡锦一段”。高昌回鹘一带“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
宋徽宗时,臣僚上言,“温州等处狂悖之人自称明教,号为行者”,“共有四十余处,并是私建无名额佛堂”,即“斋堂”,“每年正月内,取历中密日,聚集侍者、听者、姑婆、斋姐等人,建设道场”,“男女夜聚晓散”。庄绰说,“事魔食菜”者“断荤酒,不事神佛祖先,不会宾客,死则裸葬”,其教“自福建流至温州,遂及二浙。睦州方腊之乱,其徒处处相煽而起”。故宋朝下禁令甚严。
南宋前期的陆游说,“男女无别者为魔,男女不亲授者为明教。明教遇妇人所作食则不食”。“此色人处处皆有,淮南谓之二禜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看来应有不同的宗派。“明教尤甚,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以祭祖考为引鬼,永绝血食,以溺为法水,用以沐浴”,“烧必乳香,食必红蕈”。宋时的摩尼教看来有不少支派,但陆游所说的四果之类应非摩尼教。
福建泉州伊斯兰教墓碑石拓片(选自《中国文明史》第6卷)
福建泉州摩尼教墓碑石拓片(选自《中国文明史》卷6)
与摩尼教相似的,南宋还有白莲教的活动。白莲教起源于佛教的净土宗,但专职的教徒可以娶妻生子等。白莲教往往与摩尼教一并被官府禁止。官府无意于区分两者,统称“妖教”。白莲教流行于台州、信州、饶州一带,“往往传习事魔,男女混杂,夜聚晓散”,“曰我系白莲,非魔教也”。宋末的官员曾“毁撤”抚州的一个白莲教堂,并没收其“田业”。
江休复:《杂志》(《说郛》卷2);《宋会要》道释1之13;《永乐大典》卷8706,《干文传道释志》;《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63。
《朱文公文集》卷13,《辛丑延和奏札七》;《许国公奏议》卷2,《奏论计亩官会一贯有九害》。
《淳熙三山志》卷40,《重阳》;《毗陵集》卷12,《詹抃墓志铭》。
《事物纪原》卷7,《度牒》;《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亥;《宋会要》道释1之14作“每道纳钱百缗”,则其价差千倍。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5,《祠部度牒》;《真文忠公文集》卷17,《申尚书省乞免降度牒状》。
《长编》卷315,元丰四年八月庚申;《宋会要》职官13之39。
《宋会要》帝系8之37、后妃2之2。
《要录》卷31,建炎四年正月己巳;卷103,绍兴六年七月癸酉;《宋会要》职官13之37。
《宋朝事实类苑》卷43;《湘山野录》卷上、卷下。
《王文公文集》卷91,《司封郎中张君墓志铭》。
《东坡七集·东坡外制集》卷上,《王安石赠太傅》;《长编》卷279,熙宁九年十二月丙戌;《王文公文集》卷19,《谢依所乞私田充蒋山太平兴国寺常住谢表》。
《长编》卷472,元皊七年四月癸丑朔;《东塘集》卷18,《陈氏舍田道场山记》。
《宋会要》刑法2之49、54、66;《芸庵类稿》卷6,《盐官县南福严禅院记》。
《长编》卷2,建隆二年闰三月庚午;《鸡肋编》卷中;《云巢编》卷7,《天庆观火星阁记》。
《契丹国志》卷8、卷19,《马保忠传》;《辽东行部志》;《辽史》卷26,《道宗纪》。
《满洲金石志别录》卷下,《妙行大师和尚碑》;《栾城集》卷41,《二论北朝政事大略》。
《会编》卷81;《松漠纪闻》卷上;《大金国志校证》卷36。
《满洲金石志》卷3,《宜州大奉国寺贤圣题名记》。
《靖康稗吏笺证·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契丹国志》卷22;《松漠纪闻》卷上。
《金史》卷10,《章宗纪》;卷50,《食货志》;卷64,《章宗元妃李氏传》。
《金史》卷46,《食货志》;卷94,《内族襄传》;卷96,《李晏传》;《中州集》卷2,《李承旨晏》。
《大理行纪》;《说郛》卷36,《云南志略》。
《宋史》卷492,《吐蕃传》;《涑水记闻》卷12;《元史》卷202,《八思巴传》。
《说郛》卷35,《青塘(唐)录》;《金史》卷91,《移剌成传》附结什角传。
《黑鞑事略》。
《新五代史》卷74,《于阗传》;《宋史》卷490,《于阗传》。
《松漠纪闻》卷上;《挥麈录》卷4;《归潜志》卷13。
《长编》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癸酉;《宋朝事实类苑》卷43,《西域僧觉称》。
《长编》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月甲午;《宋史》卷104,《礼志》;《九朝编年备要》卷8,大中祥符五年十月。
《宋会要》道释1之23-24。
《夷坚志补》卷20,《神霄宫醮》;《宋史》卷462,《林灵素传》。
《九朝编年备要》卷28,重和元年十月;《夷坚支丁》卷1,《杨戬毁寺》;《夷坚三志己》卷7,《善谑诗词》;《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1,《崇兴道教》。
《靖康要录》卷5,靖康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宋史》卷462,《林灵素传》;《清波杂志》卷3;《家世旧闻》卷下。
关于宋徽宗的道号,见《宋史》卷21、22,《徽宗纪》;《挥麈后录》卷1。
《会编》卷69。
关于宋真宗和宋徽宗尊崇道教,可参金中枢:《论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宋史研究集》第7、8辑),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16章第3节。
《宋史》卷305,《晁迥传》;《石林燕语》卷10;《蒙斋笔谈》。
《泊宅编》卷中;《东京梦华录》卷4,《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
《燕翼诒谋录》卷3;《梦粱录》卷15,《城内外诸宫观》。
《辽史》卷1,《太祖纪》;《契丹国志》卷8;《夷坚志补》卷19,《蔡州小道人》
《长编》卷162,庆历八年正月辛未;卷318,元丰四年十月庚午。
《金史》卷7,《世宗纪》大定十八年三月,十九年三月。
《金史》卷9,《章宗纪》明昌元年十一月,二年十月。
《元遗山先生文集》卷35,《太古观记》、《紫微观记》。
《元史》卷202,《丘处机传》。
关于金代道教,参见陈垣先生:《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长编》卷118,景皊三年四月辛亥。
参见冯家癉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三辑苏北海:《伊斯兰教传入新疆考》;王治来:《论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
《宋史》卷490,《于阗传》;《挥麈录》卷4。
《宋会要》刑法2之78、81,111-113,120-121;《鸡肋编》卷上。
《渭南文集》卷5,《条对状》;《老学庵笔记》卷10;《嘉定赤城志》卷37,李谦诗(同书卷9作李兼);《要录》卷63,绍兴三年三月丁丑。
《嘉定赤城志》卷37,李谦诗;《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痛治传习事魔等人》;《黄氏日抄》卷75,《申安抚司乞拨白莲堂田产充和籴状》。关于摩尼教和白莲教,参见王国维:《摩尼教流行中国考》;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沙畹著、冯承钧译:《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朱瑞熙:《论方腊起义与摩尼教的关系》(《历史研究》1979年第9期);杨讷:《元代的白莲教》(《元史论丛》第2辑)。
各民族几乎无例外地经历了原始宗教崇拜的发展阶段。原始宗教包括了对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湖海以至动物、植物等的广泛崇拜。辽宋金代的各民族以不同形式保留了此类崇拜。多神崇拜与宗教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多神崇拜往往并无专门的宗教团体或信徒。宋代祠庙一般有庙祝,“无非假鬼神以疑众”。但庙祝们各据祠庙,并未如僧道那样组成宗教团体。多神崇拜流行于各民族社会的上层至下层,其仪式或耗资巨大而劳民伤财,或简单朴素而虔诚尽敬。多神崇拜往往是为祈求今世的福祉,而宗教更包括了对冥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