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历史——宋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作为一个大时代的文人共同铸就的文学产品,中国史上最值称道的,莫过于唐与宋词。与理学、史学不同的是,诗、词篇幅精悍,题材不受限制,易于创作、模仿,且与音乐直接关联,更能为各阶层所接受。有更多的受众,也有更多的作者,故而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词之体裁,起于晚唐而兴于宋。词之兴盛,或谓唐人已将诗这一体裁做到极致,宋人无以超越,便另辟蹊径。文学家综合考量唐诗宋诗,自可得出宋不如唐的结论,然而具体到某个宋代诗人,未必以为自己无法超越前人。宋人喜作词,更重要的原因,或是词富有歌唱性,具有诗所难以比拟的表达力,适于各种场合的传唱。

宋词之初兴在仁宗朝,晏殊、晏幾道父子称重一时,其词婉丽,仍祖后蜀、南唐之风。欧阳修亦是当时名家,其词清丽,颇不同于其文风之平畅、意态之高亢。这“婉约”的风格至柳永而达到第一个高峰。柳词奇丽而多用俗语,摹写繁华场景、都市情态,适见其不羁之性格。“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是柳词风传于市井之写照,但同时,柳词也上达天听,颇为仁宗所喜好。直至柳永大言“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仁宗反击:你不求富贵,难道富贵便来求你?柳永便与富贵无缘,以“白衣卿相”为名,终身填词,于繁华市井中度过余生。

细说历史——宋词

黄庭坚

词风至苏轼而别出一途。苏词虽亦有温情之一面,然多为豪迈奇瑰之作,与晏殊以下一味婉娈香艳,迥然不同。自此,词作为最宜抒情之体裁,遂有舒放英雄气概之可能。然所谓“豪放”派者,在北宋未有堪与东坡比肩者,若黄庭坚、晁补之之词,虽有东坡遗风,雅正平达则略逊。而同在苏门的秦观,则以淡雅见长,甚少东坡之气概。

词至周邦彦而备极华美。邦彦生长于繁华绮丽的杭州,又深通乐理,其词风工巧精雅,且擅度曲配词,精于格律为词家冠,就技巧而言,实已臻巅峰。然盛妆之下,却乏真性情,炫才之成分更多于抒情。盛世而将转衰,尤多华而不实的趋时应景之作。

两宋之际,词风一变。处此剧变时代的李清照,其词风的转变,堪称典型。李清照前期之词,尽为闺阁之作,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然风格亦未必可算突出。至南渡而后,孑然飘零,遂一转而至凄怆。南宋之词,大体多苍凉之感。

细说历史——宋词

李清照雕像

绍兴间词人张孝祥,著名词作壮直朴拙,用语不以雅而以气胜。其家国情怀、忠愤之气,作为南宋词的时代特色,亦见于多数词人的作品。如陆游之词,即以沉郁雄见长。然最特出者莫如辛弃疾。弃疾在北方时已有盛名,由北投南,文名仍著称当世,但与陆游不同,他是词重于诗,传下名作,以词为主。其词之慷慨雄浑,上接苏轼,而奇崛则过之。辛词之中不仅有剑拔弩张的锐气,亦多雅趣,笔力深厚,遂致无物不可入词。辛、陆二人,可谓词如其人,亦如其境遇。辛弃疾怀抱报效故国之情来投,然其恢复之理想,始终无由实现,只能在内地平寇,晚年与韩侂胄接近,希望获得报效之门径,不料未出师而身先死,且留下晚节之疵,其志不获伸,然其报国之心、豪迈之气,始终不替。陆游也念念不忘恢复,然一介书生,又终身未致显达,于恢复之业,更是无缘,晚岁与韩侂胄相酬酢,正因在侂胄身上,难得地能看到恢复的希望。

稍后的姜,为南宋婉约派词人之称首者。他与周邦彦一样精通音律,也同样讲究雅致圆润,但却有周邦彦笔下所乏的苍凉之意,更有一种所谓“清空”之气息,既不同于豪放派之“粗”,又有别于此前婉约派之“浓”,这一风格对晚宋词人很有影响。然而其“清空”却不免留下做作的痕迹。过于注重审美而难掩气质之纤弱,此亦是他与周邦彦等工于雕琢、精于技法的词家的通病。

细说历史——宋词

陆游像

细说历史——宋词

张孝祥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