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解读——六征西夏
六征西夏西夏,蒙古人称之为“唐兀惕”、“河西”,又讹为“合申”。它北与蒙古克烈、乃蛮部接界,东、南与金朝为邻。铁木真灭掉克烈、乃蛮二部后,西夏便成了蒙古的南邻。西夏桓宗李纯祐占天庆十二年(1205),蒙古军首次进攻西夏,攻占并摧毁了边境堡寨力吉里寨,进至经落思城,掠夺了周围地区,俘虏了大量人口、牧畜和战利品①。这是一次掠夺性和试探性的军事行动。
夏襄宗李安全应天元年(1206),铁木真为蒙古各部首领推举为大汗,确立了南下攻掠金朝的战略目标。西夏恰居蒙古之南,金朝之西,世为金朝附庸,又与克烈、乃蛮等部素有往来,它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动向对成吉思汗的事业至关重要,为了集中军力攻打金朝,防止西夏对蒙古地区的骚扰,保障后方安全,成吉思汗需要将西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了防范西夏与金朝联合,消除来自蒙古军侧翼的威胁,他也必需隔断金、夏联系,把西夏争取到蒙古一方。有鉴于此,成吉思汗决定再征西夏。
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年,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蒙古以西夏不肯称臣纳贡为由,二次出兵西夏。他们攻破西夏边防重镇斡罗孩城(又作兀剌海城,今内蒙舌乌拉特中、后旗境内狼山中一处关口)。见西夏兵势尚盛,驻兵数月后,于次年春退回②。
元太祖四年,夏襄宗应天四年(1209),为迫使西夏臣服,成吉思汗又率大军,三征西夏。他们出兵黑水城,自斡罗孩西关口进入夏境。夏襄宗遣世子承祯为主将,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元帅,率兵五万前往抵御。夏军大败,高逸被俘,不屈而死。四月,攻克斡罗孩城,西夏太傅西壁讹答领兵巷战,兵败被俘,蒙古军乘胜南下。七月,抵达中兴府外围要冲克夷门(贺兰山中一处关口)。克夷门山势险峻,夏军统帅嵬名令公率五万人拒守,蒙古军初战失利。两军相持两月之久,夏军守备渐弛。蒙古军设伏以待,以游兵诱夏军入伏,擒获嵬名令公,攻下克夷门,进围中兴府(西夏都城兴庆府,1205年改名中兴,今宁夏银川市)。城中军民固守,蒙古军攻之不下。适逢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蒙古军引水灌城,淹毙居民无数。夏襄宗遣使求援于金,为金所拒,都城危在旦夕。不久河决外堤,反淹蒙古军营。成吉思汗一面派遣西壁讹答入城招谕使降,一面自行撤围③。夏襄宗被迫纳女请和,称臣纳贡,订立了城下之盟,蒙古军放还嵬名令公。至此,成吉思汗初步达到了拆散金夏联盟,巩固侧翼的目的,并使西夏成为蒙古用兵金朝的同盟。此后,蒙古不时向西夏征兵,令其配合攻战并常取道西夏,出击金朝。
为报复金朝,西夏也甘愿效力蒙古,袭击金朝边境州县。致使金、夏关系进一步恶化,西夏国势日衰,财用渐匮。耕织无时,田野荒废。元太祖十一年,夏神宗光定六年(1216),蒙古军取道西夏,进军关陕。西夏出兵配合,攻克潼关。而后随从蒙古军侵掠金朝,岁无宁日,军民困弊,穷于应付。又屡为金人所败,夏军损失惨重。朝野对蒙古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蒙夏关系渐致疏离。
成吉思汗西征前,又遣使命西夏军从征,为金所拒,于是又导致蒙古军的第四次征伐。元太祖十三年,西夏神宗光定七年(1217)冬,蒙古军渡河攻夏。西夏毫无戒备,列城不能御。蒙古军长驱直入,围困兴中府。夏神宗出奔,并遣使请降。因西征在即,蒙古军不能久留,遂撤围回师。
西征期间,成吉思汗将经略中原的重任委派给左手万户、太师、国王木华黎。木华黎与金军作战时,仍不断征调西夏军队参战。元太祖十八年,夏献宗李德旺乾定元年(1223),木华黎兵围凤翔(今属陕西),西夏遣兵十万助战。官兵厌战。城不克而擅自撤回。木华黎遣使问罪,夏神宗传位与次子德旺,自为太上皇。
夏献宗李德旺与金朝约和,并遣使联络蒙古漠北诸部,组建抗蒙联盟,欲趁大军西征未回之际,叛蒙自立。其年,木华黎病逝,其子孛鲁承袭为国王,继承其父总领华北诸军,继续经略中原。他到西征军中朝见成吉思汗,并上奏西夏动向,得旨侍机进讨。元太祖十九年,夏献宗乾定二年(1224)七月,自西域回师的一支蒙古军攻沙州(今甘肃敦煌),为西夏守将籍辣思义所败。九月,为配合沙州攻城蒙古军,防止西夏派兵增援,孛鲁率军攻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歼灭夏军数万,生擒守将塔海,虏掠牛、马、驼、羊数十万,留都元帅蒙古不花镇守要害。十一月,夏遣使请降,许送质子为信。此为蒙古对西夏的第五次征伐。元太祖二十年,夏献宗乾定三年(1225),成吉思汗回军漠北,西夏质子不至。遂遣使西夏,责其不派军从征,不遣质子,收纳蒙古之敌亦腊喝·翔昆,且出言不逊。西夏因已与金朝修好,专意抗蒙,不践前约,使者无功而还。
次年,成吉思汗决定六征西夏,意在必灭。三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取西夏西北重镇黑水城(亦集乃城,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虏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北境。同时派遣忽都铁木儿与党项(蒙古人称为唐兀)人昔里钤部招谕沙州。沙州守将佯许献城,并设牛酒犒师,暗中却设伏以待,蒙古军险遭暗算。蒙古军组织攻城,夏军溃败,沙州沦入蒙古。
五月,蒙古军进至肃州城下,遭到西夏守军的顽强抵抗,州城久攻不下。但其周围地区已为蒙古军蹂躏,民间窖藏尽失,守军孤立无援,终为蒙古军攻陷。城下之日,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唯昔里钤部曾预先请于成吉思汗,获准于俘虏中求其亲属,得免者仅昔里氏亲族百余户。
肃州既下,大军又进围甘州(今甘肃张掖)。早年投靠蒙古的党项人察罕随军。察罕之父曲也怯律为西夏甘州守将。围城之际,“察罕射书招之,且求见其弟。时弟年十三,命登城于高处见之。且遣使谕城中,使早降。其副将阿绰等三十六人合谋,杀曲也怯律父子,并杀使者,并力拒守。城破,帝欲尽坑之,察罕言百姓无辜,止罪三十六人”④。
古代山水画鉴赏七月,兵至西凉府(今甘肃武威),蒙古宿卫官粘合重山执大旗指挥六军,猛烈进攻。西夏守臣斡扎力屈,开门迎降。大军乘势连克搠罗、河罗诸县。
夏献宗面对军事上的失利,忧惧而死。群臣拥立其侄李琼继位。蒙古军继续深入,越过沙陀,进至黄河九渡,攻占应里(今宁夏中卫)等县。十一月,进围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灵州为西夏南面重镇,夏人势在必争。李琼遣老将嵬名令公率十万众赴援,双方隔河对阵。蒙古军发起猛烈攻击,阻止夏军从结冰的河面上过河东进。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成吉思汗站在冰上,下令发箭射(敌人的)脚,不让他们从冰上过来,敌人们应弦而倒”⑤,死伤数倍于蒙古军。灵州失守。成吉思汗至盐川州驻冬。蒙古军四出搜虏遗民,百姓至穿凿土石为洞穴以避兵,得免于难者百无一二。
元太祖二十二年,夏李琼宝义二年(1227),蒙古军进围西夏都城中兴府。经灵州之战的沉重打击,西夏已不能组织有力的抵抗。成吉思汗留阿术鲁率部分军士围城,自己则率军渡河攻打积石州。连破临洮府(今属甘肃)、洮(今甘肃临潭)、河(今甘肃临夏)、西宁(今属青海)等州。五月,成吉思汗避暑于六盘山(在今宁夏固原境内)。至此,中兴府被围已届半年,粮尽援绝,军民困病,再无力抵抗和突围。成吉思汗又遣察罕入城谕降。
不久,夏主李观请降,同时乞请展限一月,以备贡物和迁民出城,得到允准。六月,成吉思汗继续南下,至秦州清水县患病,七月病逝于军中。遗命秘不发丧,以防敌方得知实情,形势有变。并告诫待李琼出降,立即处死。既而李琼出城至蒙古军营,当即被杀。同时决定尽杀中兴城军民,经察罕力谏乃止。察罕领兵入城。安集遗民。
蒙古军前后六次用兵,历时二十二年,终于灭掉了立国近两个世纪的西夏。
注释①②《亲征录》。
③《太祖纪》。
④《元史·察罕传》。
⑤《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
太宗之立元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蒙古国第二代大汗。他在位时,元朝国号尚未确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制先世尊谥庙号时,定为太宗英文皇帝。
成吉思汗与其正后孛儿帖兀真(兀真又作“旭真”,即妻子、夫人)所生四子,各有所长,都是当时极有威望和倍受尊敬的人,因而被称为“四曲律”。“曲律”用来指马就是骏马、快马,用来比人则是豪杰、勇士之义。
长子术赤生于成吉思汗创业之初,在蔑尔乞部的一次突然袭击中,孛儿帖被掠,并给了赤列都的弟弟赤勒格作了妻子。以报复当初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抢夺蔑儿乞人新娘月伦的宿怨①。后来,蔑儿乞人在不兀剌川被王罕、札木合和铁木真联军击败,孛儿帖又被夺回,不久术赤降生。因而,术赤的出身就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汗位继承上,它不可避免地被当做一条理由提了出来。
次子察合台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精通札撒②,熟悉必里克③,但却与长兄术赤一贯不和。
三子窝阔台“以庄严、聪明、能干、善断、谨慎、坚定、老成持重、宽宏大量和公正著称,但爱好娱乐和饮酒”④。
四子拖雷“常在父亲身边。成吉思汗总是就所有的事、各种重大事件和他商议,称他为“那可儿”⑤。成吉思汗的禹儿惕⑥、大帐、财产、家室、异密⑦、那可儿、近卫军和直属军队都在他的统辖之下,因为自古以来,蒙古人和突厥人都有这样一种习俗:还在活着之时,就把自己的年长的儿子们分出去,给予他们财产、牲畜和羊群,其余的东西则归幼子所有,并且他被称为斡惕赤斤,即与火和灶有关系的一个儿子,以表示他是家室的根本⑧。在汗位继承上,他也占有独具的优越地位。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无疑将在此四人中选择。
最先提出继承人问题的是成吉思汗的来自塔塔儿部的皇后也遂(又作也速伦)。西征前,她向成吉思汗说:“倘有不讳,四子内命谁为主,可令众人先知。”⑨成吉思汗对这一建议非常欣赏,当即召集诸子和有关人员商讨。他让四个儿子分别发表意见。术赤还没有开口,察合台就抢先发言。他说术赤是蔑儿乞种,表示不愿服从他的管辖。兄弟俩在父亲面前争执起来。术赤提出以比赛一次射箭和摔跤一决雌雄,被众人劝止。察合台则提出他与术赤都不做继承人,愿为父亲效力。“斡歌歹(窝阔台)敦厚,可奉教训”⑩。术赤也只好同意。窝阔台则表示“尽力谨慎行将去,只恐后世子孙不才,不能承继”⑩。拖雷也表示愿意尽心辅助兄长,“忘了的提说,睡着时唤醒,差去征战时,即行”。初次讨论总算取得了一致。
此后,在频繁的征战中,成吉思汗也随时注意对四个儿子进行考察,攻打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乌兹别克境内库尼亚·乌尔根奇)时,术赤和察合台各执己见,不能协调一致,战事进行得很不顺利,军队管理混乱,死伤甚多。成吉思汗很生气,他派窝阔台前去担任军队统帅,协调两位兄长的关系,指挥攻城。窝阔台坚定地执行了成吉思汗的命令,把军中诸事安排得很有条理,并使两位兄长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维持了表面上的和睦,于是蒙古军齐心协力投入战斗,很快就攻下了玉龙杰赤。对于窝阔台的任情享乐和纵饮贪杯,成吉思汗也曾多次告诫和给以处分。而做为征服花剌子模的主帅,攻陷玉龙杰赤后,兄弟三人私自分配了俘虏和百姓,没有请示成吉思汗,也没有留下父亲和幼弟的份额,使成吉思汗非常不满。当窝阔台等回军时,成吉思汗曾让他们等了三天而不肯召见。拖雷一直在成吉思汗身边,战功卓著,少有过失,加上蒙古人素有的幼子守产的习惯与规矩,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成吉思汗也曾一度陷入矛盾中,在窝阔台与拖雷二人之间举棋不定。但经过反复考虑,他还是选择了窝阔台,而将自己的禹儿惕、家室、财产、库藏和军队,全部交与拖雷掌管。因此,当他在灭亡西夏的战争中突然患病又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便把窝阔台和拖雷招到身边(时术赤已死,察合台留守后方),亲自向他们强调了关于继承人的安排,并叮嘱他们不要违背他的话,在国内引起纷争。
按照蒙古社会的传统习惯,汗位的继承必须有宗亲、贵族的推举,才算合法。因此,窝阔台的即位典礼,须在忽里勒台(大聚会)之后,取得合法资格,才能举行。在大会召开之前,按传统则由幼子拖雷代行大汗职权,即所谓“监国”。
为了权力的顺利移交,维持国家的稳定,忽里勒台应尽快召开,以便早日推举出合法的大汗。但是,成吉思汗1227年病逝和举哀发丧后,忽里勒台却没有立刻举行,汗位虚悬达两年之久。这是因为蒙古大汗的权力,他所控制的军队,拥有的土地、人民、财富都是颇具吸引力的,是令人垂涎和觊觎的;传统的习惯在社会上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拖雷继承了乃父的大量军队、人民和财产,实力大大超过了其他的兄长及其后裔。在窝阔台和拖雷之间做何选择是一个非常敏感、棘手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人们不能不担心,“一旦发生大事,领袖和君主又未指定,国家的根基就将陷于衰弱和混乱。因此,最好尽快选立大汗。
到了1229年,各方面开始互派急使,着手准备忽里勒台,就汗位继承问题进行磋商。八月,诸王百官大会于怯绿连河(今蒙古克鲁伦河)曲雕阿兰之地。术赤的儿子斡尔答、拔都、昔班、别儿歌、别儿歌撒儿、不花帖木儿从钦察赶来;察合台和他的子孙从海押立(遗址在今哈萨克斯坦克塔勒迪一库尔干西南)赶来;窝阔台及其子孙从叶密立(又作也迷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赶来;成吉思汗的弟弟斡惕赤斤、别勒古台及其子孙,拙赤合撒儿(成吉思汗二弟)的儿子也苦、移相哥(又作也孙格、也松格),合赤温(成吉思汗三弟)的儿子按只吉歹等从他们各自在东部的封地赶来;拖雷则早已在成吉思汗的斡耳朵(宫帐)所在的曲雕阿兰之地等候了。人们到齐后,首先高高兴兴地宴饮了三天三夜。接着,开始就朝政和大汗人选进行磋商。他们充分尊重成吉总汗的遗命,决定推举窝阔台。窝阔台则再三谦让,他说:“成吉思汗的旨意虽则若此,但尚有我的兄长和叔伯,他们比我更能胜任此职;再者,据蒙古的风俗,长室中的幼子应成为其父的继承人,而兀鲁黑那颜是长斡耳朵的幼子,他一直日夜晨昏地侍候成吉思汗,目睹、耳闻和领会他的所有札撒、法令。既古代人物画像然这些人仍都健在,就在眼前,我怎能继承汗位呢?宗亲和贵族们就此讨论了四十天,终于作出了最后决定,把大汗的权柄交给了窝阔台,并决定八月二十二日举行即位典礼。这个决定的作出,除窝阔台本人的条件外,成吉思汗的遗命和察合台的支持也起了重要作用。
但拖雷对此尚有保留,对汗位的继承仍存幻想,他寄希望于推迟举行典礼,推翻所作的决定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向参与筹备、组织典礼活动的契丹人耶律楚材寻求支持。耶律楚材认为“大计若不早定,恐生它变”,劝谏他拥戴窝阔台,并以二十四日为吉日,过此近期再无吉日为理由,促使他早下决心。为了维护大汗的尊严,提高窝阔台在宗亲、贵族中的地位和威望,耶律楚材又借鉴中原王朝的礼仪,为大蒙古国制定了朝仪,其中包括宗族中的长者对大汗行拜礼。他充分利用察合台与窝阔台的亲密关系,说服察合台带领叔父和兄弟们向大汗跪拜。
元太宗窝阔台的即位典礼如期在八月二十四日举行。首先,按照蒙古人举行重要活动和祈祷的仪式,大家摘掉帽子,把腰带搭在肩上。然后,察合台拉着窝阔台的右手,拖雷拉着他的左手,叔父斡惕赤斤抱着他的腰,把他扶上大汗的宝座。“既有老成持重的赞助,又有鼎盛青春的扶持”。拖雷举起酒杯,御帐内外的人们依次向大汗行九次跪拜之礼,祝贺他登了大位,又在斡耳朵外向太阳叩拜三次。窝阔台则命令呈上金库的财物,慷慨地赏赐了所有的人。大典和宴饮结束后,窝阔台又命令按照蒙古习俗,为成吉思汗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
窝阔台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颁布大札撒,接着开始制定各种制度,行使对国家的治理权,他派绰儿马浑(又作绰儿马罕)至伊朗,继续征服花剌子模;派术赤的儿子斡尔答、拔都、昔班等,察合台的儿子拜答森尔、孙子不里,他自己的儿子贵由、合丹,拖雷的儿子蒙哥、发绰以及大将速不台等往征钦察、斡罗斯等地,这是蒙古军队继成吉思汗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征伐,被称为“长子出征”;他修建了宫殿和哈喇和林城(今蒙古额尔德尼召);他设置了仓廪,完善了驿站制度;制定了蒙古地区、中原和西域的赋税制度,派西域人牙剌瓦赤主持汉地事务;在牧区缺水处凿井,解决人畜用水的困难。最大的成就则是灭亡了金朝,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淮河以北,将统一中国的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然而由于他沉湎酒色和纵情享乐,筑长围为猎场,征民女为妃嫔,也曾招致不少怨言;晚年任用西域商人奥都刺合蛮“扑买”中原课税,加重了人民负担,也破坏了由他早年制定的赋税制度。但瑕不掩瑜,时人仍称他“仁厚有余,言辞极寡。服御俭素,不尚华饰。委任大臣,略无疑二。性颇乐饮,及御下听政,不易常度。当时政归台阁,朝野欢娱,前后十年,号称无事”。《元史·太宗纪》也说:“帝有宽宏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赍粮,时称治平。”此虽不免过誉,也足证太宗行事确有可称者。
窝阔台在位十三年,于1241年11月因饮酒过度,病逝。
注释①月伦。《元朝秘史》作“诃额仑”。斡勒忽讷惕部人,曾许与蔑尔乞部人也客赤列都为妻,迎娶的路上,被也速该所劫,生成吉思汗等四子一女。参见本卷“黄金家族的兴起”注释。
②札撒,蒙古语,意为“法律”、“法令”、“命令”。
③必里克,蒙古语,意为“文书”。
④《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合罕纪》第一部分,余大钧、周建奇汉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⑤那可儿,蒙古语,意为“伴当”。
⑥禹儿惕,突厥语,蒙语为“嫩秃黑”——游牧地段及某一社会经济单位从事游牧地区。
⑦异密,相当于蒙古语的“那颜”,即“官人”。
⑧《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汗传》。
⑨(元朝秘史》续一。
《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纪》。
兀鲁黑那颜即也可那颜,大官人。这里指拖雷。
《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一部分《世界的皇帝合罕登上汗位和世界帝国的威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耶律楚材早年跟从成吉思汗,掌管汉文文书。与成吉思汗诸子关系密切。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五《中书耶律文正王》引李微撰《墓志》。
《世界征服者史》上册第一部分《世界的皇帝合罕登上汗位和世界帝国的威力》。
《元朝名臣事略》卷五《中书耶律文正王》引赵衍撰《行状》及王恽文集。蒙金战争成吉思汗曾受金朝官职,对其进贡方物,并在边城会见过卫绍王完颜永济。金对蒙古的掠夺、杀伐早已激起了蒙古诸部的强烈不满,蒙古立国前后,又不断有金朝边将来投。故成吉思汗对金朝和西夏的虚实有所了解。金降将俱言章宗杀戮宗室,荒淫日恣,且陈其可伐之状。于是成吉思汗在做了必要的准备之后,就将攻掠的目标指向了金朝。
元太祖三年(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金章宗死,完颜永济即位,遣使持诏书谕蒙古。成吉思汗大不以为然,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儒亦为之也。”①由此更轻视金朝。但金朝毕竟是中原上邦,为蒙古诸部的宗主,立国已近百年,成吉思汗不敢轻举妄动。他首先出兵西夏,解除金夏合兵共抗蒙古的威胁,消除西夏自其西路牵制兵力的后顾之忧。四年(金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成吉思汗以武力迫使夏襄宗李安全纳女奉贡请和,拆散了金夏联盟,将西夏争取到蒙古一方,遂积极准备南下伐金。
六年(金大安三年。1211)秋,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军首次南下袭击金朝。他率军自达里泊(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出发,进入金境。釜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即千家奴)失于备御,蒙古军先锋哲别攻陷边境堡寨乌沙堡,进取乌月营。思忠以战败解职,卫绍王命参知政事完颜承裕主持防御。承裕不敢迎战,自抚州(今河北张北)退屯宣平(今河北张家口西南)。当地土豪请以土兵为先锋,以行省兵为声援,共同抵御,承裕畏怯不敢用。于是蒙古兵长驱直入,占领昌州(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九连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四郎城)利抚州。金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县膳房堡)部署重兵阻截,号称四十万。蒙古将领木华黎率勇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拼死力战,猛冲金兵。诸军同时并力出击,金兵大败,“死者蔽野塞川”。金将石抹明安降,承裕率军南逃。九月,蒙古军跟踪追至会河川,金军再溃,精锐尽失。蒙古军首战告捷,先锋突入居庸关,进至中都城外,攻城不克,退回。
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率军自西南路突入边墙,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惕吉忽里献关,导蒙古军攻下净(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卜子古城)、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白塔镇)、云内(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武(今山西五寨)、朔(今山西朔县)等州,抄掠后退去。金西京留守纥石烈执中(即胡沙虎)弃西京(今山西大同)逃回中都。
七年(金崇庆元年,1212),蒙古军乘胜攻陷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和山后(今太行山北段之西)州县,威宁防城千户刘伯林降。进而围攻西京,歼灭元帅左都监完颜襄率领的援军。成吉思汗亦中流矢,撤围回军。同年,哲别受命率军往攻东京(今辽宁辽阳市),见城守尚严,乃佯退五百里,待其守备松懈之机,连夜换马驰回,出其不意,攻陷东京,大掠而回。
八年(金至宁元年,1213),成吉思汗复会集诸军,再野狐岭,连下宣德、德兴,与金行省完颜纲、权元帅右都监术虎高琪所统幺、汉守军激战于怀来(今河北怀来东),习获全胜。蒙古军尾追金军至居庸北,杀得金军“如烂木般堆着,②。金以重兵守居庸,“布铁蒺藜百余里”③,蒙古军不得入。成吉思汗留部分兵力继续进攻,自率木华黎、哲别等间道西行趋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斩关而入,再溃金军。金涿州守将、副统军王械降。哲别等驰赴南口,猛攻金军,“金鼓之声若自天下,金人犹睡未知也。比惊起,已薯能支吾,锋镝所及,流血蔽野,④哲别与北口诸军两面夹击,攻下居庸天险,进逼中都。成吉思汗则率军连取涿(今河北涿州市)、易(今属河北)二州。于是除留兵围攻中都外,其余各军兵分三路,抄掠黄河以北。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为右军(西路),循太行山东麓南下,至黄河北岸卫(今河南汲县)、孟(今河南孟县)诸州,再循西麓北上,掠河东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长治),至忻(今山西忻县)、代(今山西代县)、武等州后还;左军(东路)由成吉思汗弟拙赤合撒儿和斡惕赤斤等为统帅循海而东,取蓟(今天津市蓟县)、平(今河北卢龙)、滦(今河北滦县)及辽西诸郡而还;成吉思汗本人与其第四子拖雷领中军,掠雄(今河北雄县)、霸(今河北霸州市)、济南、益都(今山东青州市)等河北东路及大名,山东东、西路诸府州而还。别遣木华黎攻陷密州(今山东诸城),屠其城。金朝黄河以北,太行山东、西诸州县皆遭杀掠。永清地主史秉直、史天倪父子降。
同年八月,金帝完颜永济被权右副元帅、中都城北守将纥石烈执中所杀,宣宗完颜殉即位,改元贞贞占。
九年(金贞祐占二年,1214)春,诸军会于中都附近,成吉思汗驻北郊,遣使向金索要贡献。金宣宗以卫绍王女歧国公主及金帛和童男女五百百、马三千奉献,蒙古退军。夏,成吉思汗避暑鱼儿泊(即达里泊)。五月,金宣宗南迁汴京,留太子完颜守忠与丞相完颜承晖(福兴)、尚书左丞抹撩尽忠等守中都。六月,镇守中部南面的牂军哗变,投降蒙古。成吉思汗遣三木合拔都、契丹人石抹明安、汉人王械等南下,会合牂军围攻中都。金皇太子出城赴汴。
十年(金贞祐占三年,1215)正月,通州守将、金右副元帅蒲察七斤以州降,完颜承晖向金宣宗告急。金宣宗遣元峒左都监乌古论庆寿率军一万余人,御史中丞李英督粮救援中都。三月,李英被酒蒙军击溃霸州,粮运尽失。庆寿军闻知,溃归,中都援绝。抹燃尽忠弃城走汴,承晖自杀。五月,中都被蒙古军攻占。成吉思汗遣大断事官失吉忽秃忽等清点中都府库,悉数北运,以札八儿火者、石抹明安镇守中都。
成吉思汗自中都撤军后,遂派木华黎统军征辽东。木华黎派早年来归的契丹人石抹也先袭取东京。时值金为镥京留守易人,也先于中途截杀赴任新留守,持其所受诰镧至东京,以新留守身份发号施令,兵不血刃,即下辽东地通又配合木华黎取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嘲镇)、北京路(治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名城)诸州县。木华黎攻取北京,大败金军于花道(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南),城中金军杀其守将,推寅答虎为帅,举城降。北京嘲下,木华黎遣人招降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兴中土豪石天应,义州(今辽宁义县)契丹土豪王殉等相继迎降。十一年(金贞祐占四年,1216)他们协助木华黎平定据锦州(今属辽宁省)先降而复叛的张鲸、张致兄弟。取平、滦、懿(今辽宁阜新市东北绕阳河南岸满汉营子一带)、广宁(今辽宁北嘲县)等府州。
占领中都后,成吉思汗遣使金朝,要求其献河北、山东未下诸州县,金不从。于是又遣脱栾扯儿必、史天倪等蒙古军和投降的契丹、汉军南征,降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北)。至东平(今属山东省),阻水不克,大掠后还军,金人复取之。同时遣三木合拔都由西夏趋关中,出潼关,掠河南而还。此为蒙金战争的第一阶段。
占领中都前,蒙古的军事活动以俘虏人口、财富为其主要目的;占领中都后,逐渐转向攻城略地,进占中原了十二年(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秋,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赐誓券、黄金印,使之统帅弘吉剌、亦乞烈思,忙兀、兀鲁等十军和契丹、汉军,专事中原的经略。他说:“太行以北,朕自经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⑤又赐大驾所建九旃大旗,谕诸将曰:一小华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也。”⑥不久,成吉思汗率领四子和蒙古军主力,开始西征。蒙金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自中都失陷后,河北、河东、山东等路州县不断遭到蒙古军的攻击、抄掠,金朝已无力控制。各地土豪纷纷结寨自保,招募武装力量。他们或接受金朝官职,为之守土抗蒙;或投附蒙古,帮助木华黎攻城略地。木华黎建行省于燕云,率刘伯林、石抹也先、耶律秃花、史天倪等攻取河北、山东诸州县,下蠡州(今河北蠡县),破大名府,东定益都、淄(今山东淄博市南)、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掖县)、潍(今山东潍坊市)、密诸州。易州武装地主张柔抗蒙兵败后归降,木华黎使其仍居金所授经略使职。张柔率所部连下雄、易、安(河北安新县)、保(今河北保定)诸州,与效忠于金朝的武装地主武仙在河北对抗。木华黎统军自西京由太和岭(太行山)入河东,连下太原、忻、代、泽、潞等州。十三年(金兴定二年,1218),再下石(今山西离石)、隰(今山西隰县)、岢岚(今属山西)、绛(今山西新绛)等军州。不久,依附于金朝的武装地主郭古代风景画鉴赏文振、张开、胡天作等又相继收复太原、平阳(今山西临汾);在河北,藁城武装地主董俊与张柔合力击败武仙,进据真定。
十五年(金兴定四年,1220),金封王福、武仙、郭文振、胡天作等九人为公,兼经略使,使之分疆守土,在河北、河东与蒙古军和附蒙的汉人武装势力对抗。武仙为恒山公,知真定府事,在金末九公中实力最强。这一年,木华黎回军河北,自燕南下,至满城(今属河北省),在董俊、史天倪所统汉军的配合下,击败武仙。仙穷蹙降蒙,与史天倪同守真定,为河北西路兵马副元帅。
蒙古军入山东,前同红袄军一起降宋的武装地主严实以所据彰德、大名、磁、沼、恩、博、滑等州三十万户迎降,并助木华黎攻取曹、濮、单等州,大大加强了蒙古对河北、山东地区的控制力量。
十六年(金兴定五年,1221),木华黎再人山、陕,石天应、史天祥和西夏兵五万从,他们入葭州(今陕西佳县),嘲绥德(今属陕西省),进逼延安,设伏大败金知延安府事完颜合达,徇洛州,克鄜州(今陕西富县)、坊州(今陕西蚓陵),又东渡黄河,再取隰州。
十七年(金元光元年,1222),再下太原、平阳,取河中(今山西永济)。皆设寓置守。木华黎再次渡河而西,取同州(今陕西大荔)。下蒲城,径趋延安。金京兆行省完颜合达拥兵二十万固守;攻之不下,遂分麾下兵屯守。另遣兵断潼关,击风翔,又不下,乃驻兵渭水南,徇凤州(今陕西凤县,)后渡河东还。十八年(金元光二年1223)三月,木华黎死于河东闻喜(今属山西),其子孛鲁袭职。十二月,金宣宗死,哀宗完颜守绪即位。
孛鲁于元太祖十九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攻克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命蒙古将领驻守要害。当蒙古军主力进攻山、陕之际。河北东西、两路的局势又发生了变化。二十年(金正大二年,1225)武仙杀都元帅史天倪,叛蒙归金;降宋的红袄军首领彭义斌,受宋官任大名路总管,占据了严实控制的大部分地区。四月,围严实于东平。城中食尽,严实被迫与之约和。彭义斌又西向与武仙联兵取真定。史天倪之弟史天泽袭都元帅职,与蒙古军将领肖乃台合兵反攻真定。严实也暗结蒙古孛里海军合击彭义斌。彭义斌被俘,武仙败走,真定复为蒙古势力所据,严实所失州县尽复。至此,金山东、西路,河北东、西路,河东南、北路基本上为蒙古军和降蒙的汉人武装地主所控制,山东东路则为降宋的红袄军首领李全的势力。
二十一年(金正大三年,1226),木华黎弟带孙统蒙古军与严实的汉军围李全于益都,孛鲁也领兵入齐,遣人招降李全。第二年夏,李全城中食尽,出降,山东东路尽入蒙古。
这一时期,木华黎、孛鲁所统蒙古军约二万人,在河北、山东陕三线作战,兵力显然不敷分派。河北东、西路和山东西路主要依靠武装地主史天倪兄弟、严实父子和董俊父子的兵力。金朝也只在陕西由行省完颜合达的兵力支撑局面,河东、河北诸路则不得不依靠武装地主武仙等九公与蒙古势力抗衡。故这一阶段蒙金战争特点是投靠金蒙双方的汉人武装地主间的对抗。其间,太原,真定,平阳、东平等重镇虽几经易手,而因蒙古军能往来策应,数其势力始终居于上风。金朝则兵源不足,粮饷匮乏,唯以官爵酬九公而已。宋又授反金起事的红袄军首领以官职,利用他们乘蒙金对抗之机,冀收渔人之利。
成吉思汗于1225年结束西征回到漠北后,便集中兵力大举攻伐西夏。二十二年(金正大四年,1227)秋,成吉思汗病逝,西夏灭亡。这期间,蒙古军下临洮府(今属甘肃)自凤翔徇京兆。金朝也加强了陕西的防御部署。戊子(蒙古拖雷监国,金正大五年,1228),蒙古军八千入大昌原(今甘肃宁县西),金将完颜陈和尚以四百骑取胜,为蒙金交战以来金军的首次大捷,三军士气为之一振。但不久,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再议伐金,蒙金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太宗二年(金正大七年,1230)蒙古军攻京兆。秋,窝阔台自将南伐,皇弟拖雷、皇侄蒙哥率师从。下天成等堡,入山西,自平阳南下,渡黄河与陕西兵会。三年(金正大八年,1231)春,围攻凤翔。金遣完颜合达、移刺蒲阿行省乡(今河南灵宝),使出关援救。合达、蒲阿见蒙古军势盛,不敢战,托言伺机方可动,不肯出关。金哀宗多次遣使催促,不得已出关,至华阴,与渭北军一交,便勿忙收军入关,放弃京兆。风翔被蒙古军攻占,潼关以西不复为金有。
夏,窝阔台避暑于九十九泉(今内蒙古卓资北),大会诸侯王,商讨伐金方略。时金以重兵守潼关、黄河一线。成吉思汗临死前,曾部署灭金方略,他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敝,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⑦及拖雷下凤翔,亦曾有人以此策来献。至是,遂定议兵分三路:中路窝阔台自将,由洛阳进;左路斡陈那颜率领,由济南进;右路拖雷率领,自陕西进,借道于宋,沿汉江下唐、邓,迂回包抄汴京。期以明年正月会师于汴。
秋,窝阔台至云中,率众下河东州县,取河中府,自白波(今河南孟县西)渡河,驻郑州。金卫州节度使完颜斜捻阿不弃城走汴,黄河防线瓦解。拖雷自凤翔趋宝鸡,过大散关,至兴元(今陕西汉中),东下金州(今陕西安康),直趋房(今湖北房县)、均(今湖北均县西),渡汉水北上,进入邓州(今河南邓县)。金遣合达、蒲阿守邓州。合达等据险设伏于邓州西禹山,金军小胜。拖雷避开金军主力,散漫北上,径趋汴京。合达等尾追,双方且战且行,各有伤亡。蒙古军但事骚扰,不与交锋。
四年(金开兴元年,1232)正月,蒙古游骑至汴。拖雷军与金军遇于钧州(今河南禹县)南三峰山。拖雷集结精兵与金军对阵,“时雪已三日,战地多麻田,往往耕四五遍,人马践泥淖没胫。军士披甲胄僵立雪中,枪槊结冻如椽,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⑧。拖雷军与中路军会合,“四面围之,炽薪燔牛羊肉,更递休息,乘金困惫,乃开钧州路纵之走,而以生军夹击之,金军遂溃”⑨。合达战死,蒲阿为蒙古军俘虏,被杀。同时,金潼关守将献关,许州(今河南许昌)兵变,皆降蒙古,金朝大势已去。蒙古军连续攻下卢氏、睢州(今属河南)、中京(今河南洛阳),遣使入汴招谕,索取翰林学士赵秉文、衍圣公孔元措等二十七家和降蒙诸人家属。金遣曹王讹可出城为人质与蒙古军议和。三月,窝阔台、拖雷北还,留速不台等率蒙古军围攻汴京。汴京周围州县皆遭蒙古军杀掠,居民争相入城避难,汴京城人口激增。入夏后,瘟疫流行,五十日内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贫不克葬者尚不在其数。七月,蒙古使者唐庆为金军士所杀,和议绝。京城粮尽,括粟于民,骚扰捶楚备至。入冬则人相食。十二月,哀宗出逃,以右丞相、枢密使兼左副元帅完颜奴申,枢密副使兼知开封府、权参知政事完颜斜捻阿不,里城四面都总领、户部尚书完颜珠颗,外城东面元帅把撒合,南面元帅术甲咬住,西面元帅崔立,北面元帅孛术鲁买奴等留守。
五年(金开兴元年,1233)正月,金京城留守官、西面元帅崔立杀参知政事奴申、枢密副使斜捻阿不,以卫绍王子从恪监国,献城降。蒙古军入汴。
金哀宗出城过陈留、杞县,驻黄陵岗。渡黄河攻卫州,不克。又渡河南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六月,离归德奔蔡州(今河南汝南)。武仙等谋奉哀宗入蜀。
自汴京被围,蒙古数遣使至宋,约以联兵灭金。八月,和议成。商定灭金后,以河南地归宋。于是,蒙宋联合攻唐州,败武仙,断金帝西逃入蜀之途。蒙古将领塔察儿(博尔忽从孙)兵围蔡州。十一月,蒙古兵决蔡州城西练江;宋兵引城南柴潭入汝水,填薪苇铺路,进逼蔡州城。六年(金天兴二年,1234)正月,宋兵攻破南门,引蒙古军自西门入。金哀宗传位于宗室、蔡州东面元帅完颜承麟,自缢死。蒙宋联军攻陷蔡州,承麟死于乱军之中,金亡。
同河北、河东诸路占领与失陷数次反复一样,蒙古对上京、咸平、辽东诸路的征服也颇费时日。早在成吉思汗首次伐金之际,金朝北边千户、契丹人耶律留哥即在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县八面城)一带反金自立。太祖七年归附蒙古,与蒙古将领按陈结盟,驻守原地。翌年,金朝遣将北伐留哥,被蒙古与留哥的联军击败。此后,留哥自立,建国称王,国号辽,年号元统。进而击败金宣宗所遣的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攻占咸平(今辽宁开原),建为中京。蒲鲜万奴收散兵奔东京。八年,留哥攻破东京,驱逐万奴,朝成吉思汗于行在(当时成吉思汗驻跸桓州)。留哥部属耶厮不等不愿降蒙,趁留哥入朝之际,举众叛去。九年初,自立于澄州(今辽宁海城)。不久,为部下所杀,残部九万余人退入高丽。留哥暂居临潢。辽东为万奴所据。
万奴讨留哥败绩,受到金廷谴责,遂趁金无暇东顾之机,于元太祖十年反金自立,割据东京、成平,建国大真(史称东夏)。次年,木华黎再入辽东,万奴降蒙,不久叛去,东徙曷懒路(吉林东部和朝鲜北部一带),又攻占上京路诸多州县。金上京行省官太平执元帅承充,夺其军,附万奴。万奴乃成为辽东一大势力。木华黎此时正致力于中原征战,无暇顾及辽东,所下州县放弃后又为金有,对万奴所为也暂取容忍态度,以利用他牵制金军。这年,蒙古将领哈真、扎剌与耶律留哥率军会同万奴入高丽境,追剿逃亡的契丹军残众,由耶律留哥带回临潢。万奴占据辽东东部和上京、速频等路地方达十二年之久。辽东南部则由金行省控制。
元太宗元年,窝阔台遣撒里塔、吾也而、王荣祖等率军征辽东,下盖州(今辽宁盖县)、宣平(今辽宁岫岩)、石城等,占据辽东南部。五年,由皇子贵由、木华黎孙塔思等东征,万奴平。东京、上京诸路悉入蒙古。
注释①《元史·太祖纪》。
②《元朝秘史》续一。
③④《元史·札八儿火者传》。
⑤⑥《元史·木华黎传》。
⑦《元史·太祖纪》。
⑧⑨《金史·移剌蒲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