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解读——李格非父女有何文学成就?
李格非父女有何文学成就李格非(生卒不详),字文叔,济南(今山东济南)人。他在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曾经受到过苏轼的称赏,哲宗时官至礼部员外郎,和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徽宗时,蔡京专政,打击元祐党人,他被列入旧党遭到了罢免。他有《洛阳名园记》流传至今。
李清照(1084~11557),自号易安居士,是李格非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名臣王拱辰的孙女,也能诗会文。建炎南渡(1127)以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美满,她十八岁时嫁给了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夫妻二人情投意合,虽然因为赵明诚做官他们有过离别,但时间都很短暂。靖康元年(1126)的战乱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先是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下,李清照被迫漂泊江南,紧接着建炎三年赵明诚在金陵病逝,李清照悲痛之下得了一场大病,但形势危急,她不得不继续南奔避难。一路上,她历经艰险,几经辗转,直到绍兴五年(1135)才在临安定居下来,直到去世。
李清照是一位才华横溢、抱负非凡的女作家,她的诗风意境宏阔,笔锋犀利,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这样豪气逼人的诗句丝毫不让须眉。但是,真正奠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是她的词作。
李清照有《漱玉词》,她的词以靖康之乱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主要表现了一位少女、少妇悠闲适意的生活情趣,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人争渡、鸟齐飞的动态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热情洋溢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多愁善感的时候,流传千载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她和丈夫短暂的离别之后,其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在轻缓的叹息中包含着无限的柔情,是妇孺皆知的名句。
南渡以后,李清照词中的离愁别恨加重了分量,常常在哀叹之余流露出家国之恨,《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这时的代表作。其中《声声慢》的开头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十四个叠字组成,真实地传达出当时词人凄清悲苦的心境,在感情深度上明显超过了前期作品。
李清照作词善于运用浅近、清新的语句,采用白描手法,在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中准确地传达出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她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被称为“易安体”,受到了后人的赞扬。
为什么说文同诗、文、书、画皆工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居士,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他长得方口秀眉,气格高洁,司马光、苏轼都很器重他,文彦博守成都时也写信给他说:“您襟怀洒落,就如同晴日里的白云、秋夜里的明月。”
文同诗、文、书、画无不精通。他在诗里描写自然风景常和绘画结合起来,如《晚雪湖上寄景孺》中的“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二句直接把山水比作名画,又如《长举》中“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二句以李成、范宽这两位画家的作画风格来比喻山水。钱钟书先生认为从文同开始,“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的惯技”(《宋诗选注》)。文同篆、隶、行、草、飞白皆工,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他还是最早作文人画的文人之一,善画墨竹。刚开始他只是自娱自乐,但渐渐名声在外,有很多人拿着缣(jiān),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古代常用来书写文字)帛来登门求画。文同很讨厌他们,把缣帛都扔到了地上。元丰初年(1078)他被任命知湖州,第二年在上任的路上休息,端坐而卒,后人称文同为“文湖州”,称他的墨竹画风为“湖州竹派”。
为什么说米芾“妙于翰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吴(今江苏吴县)人。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米芾擅长诗文,精于鉴别书画古玩,作画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山水,画史上有“米家云山”之称。但米芾最著名的不是诗文,也不是绘画,而是他的书法。
米芾(fú)是“宋四家”之一。他的书风与他的为人有很大关系。米芾穿戴仿效唐人,风神萧散,吐音清畅,有洁癖,经常有惊世骇俗之举。无为州的治所(今安徽无为)内有一块巨石,奇丑无比,米芾见到后大喜,说:“这块石头当得起我一拜!”于是整整衣冠就拜了下去,口中还称石头为“兄”。米芾的气质风神与魏晋六朝时期的士大夫如出一辙,而他的书法也多借鉴六朝,传世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据说不少是他摹制的。他在临摹六朝书法的过程中仔细揣摩,又加上天姿聪颖,转益多师,逐渐形成了姿致俊美而不失豪爽雄强的书风。米芾的行书与苏轼的天趣、黄庭坚的古朴、蔡襄的隽远不同,他以潇洒取胜,却又不失于单薄。他在某种程度上发扬了晋人洒脱的风度,但又能以清癯沉静为根基,虽然墨迹淋漓却又不失检点。米芾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多,著名的有《千字文》、《方圆庵记》、《苕溪诗》、《多景楼诗》、《蜀素帖》、《鲁公仙迹记》等,而《兰亭序》更是一件书法佳品。
李公麟、周邦彦各有何长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符三年(1100)因病辞官,归老于龙眠山。李公麟一生官运不佳,艺术成就却很高。他的文章、书法都有可取之处,在古代器物的鉴赏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但他主要还是一位画家。
李公麟最擅长于人物和鞍马画。他的人物画能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而且特别注重构思立意,往往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据文献记载,他画西汉名将李广夺得匈奴马匹回到汉营的故事时,李广在马上引弓瞄准了匈奴骑兵,箭在弦上而人马已经倒地了。这种构思不合常理,但却充分展示了李广箭术的准确神奇,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李公麟的鞍马画有《五马图》传世,画的是西域进献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技巧娴熟,线条洗炼,流畅含蓄。他的好友黄庭坚在画的后跋中说到,当李公麟画完其中一匹名叫“满川花”的马以后,这匹马不久就死了,因为它的精气魂魄已经被李公麟的画笔取走了。这件事可能是一种巧合,但却反映出黄庭坚对李公麟的高度评价。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青年时期就博涉书史,但生活放浪,没有引起州里的重视。元丰六年(1083)他到京师向神宗进献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汴都赋》称颂新政,受到赏识,由太学生升成了太学学正。元祐二年(1087)起在各地任地方官。元符元年(1098)哲宗召见他,再次进献《汴都赋》,授秘书郎省正字。徽宗时官至提举大晟(shèng)府。
周邦彦虽然以赋受到两位皇帝的称赏,但他主要是以词出名。周邦彦的词大多写爱情和身世之感,写爱情的词作有些寄寓了真情,但多数是酒筵歌席上的赠妓应酬之作。他写身世之感的词作则多以羁旅、思归、惜别为题材。周邦彦词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创新,仍以婉约派的传统题材为主,他在词史上能占有很高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他在艺术技巧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周邦彦擅长写长调,他的长调在严整的章法结构中富有变化,往往能把人情物态写得生动传神。他还善于借用、化用前人的诗意词句入词,并使之浑然天成,比如名篇《西河》《金陵怀古》全篇借用了唐代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尉迟杯》(隋堤路)中“阴阴淡月笼沙”一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周邦彦精通乐律,所以他的词作音律优美,抑扬有致,这也是他的艺术成就之一。
周邦彦在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代的许多词论家都认为他是两宋词坛上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家。
为什么说陈与义“尤长于诗”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其祖先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从他的曾祖父希亮开始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3)年中进士,曾官至参知政事。史称他“尤长于诗”,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现存诗六百二十六首。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期、南宋初年两个阶段,以靖康之变为界,他的诗歌创作自然分成了前后两个时期。靖康以前,他虽然一度以诗名为朝廷所用,但很快就遭到贬黜,大部分时间郁郁不得志。诗歌创作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很大,咏物、抒怀、唱和、酬赠等是他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题材,他或抒发壮志难酬,或嘲讽庸俗世风,或感叹地位卑下,无论是内容和情趣都与黄庭坚、陈师道相近,一表现出他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对庸俗世态的厌恶。但是突如其来的靖康之变使陈与义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从靖康元年(1126)到绍兴元年(1131),这五六年的时光陈与义是在不断逃亡中渡过的,后来虽然在朝廷中做官,但是国家却时刻面临着强敌的严重威胁。他对此忧心忡忡,因此感叹流亡、忧愤时政、歌颂报国以及怀念故土等就成了他后期诗歌创作的主流。如那首著名的《伤春》“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峰”。这首诗做于建炎四年(1130),当时金兵把宋高宗一直追到了海上。这首诗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以精美的语言、洪亮的音调,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而伴随着这种爱国精神的发扬,他的诗歌在艺术上也有了重要的发展,由黄庭坚的奇巧和陈师道的朴拙发展为雄浑沉郁,从而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范围,成为两宋之间最为杰出的诗人。
“希夷先生”是谁的赐号陈抟(?~989),字图南,亳(b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他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在河边玩耍,有个身穿青衣的老妇叫他过来喂奶给他吃,从此他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长大后他读经史书籍,总是过目不忘。后唐长兴年间,他没有考中进士,后来就不愿做官了。陈抟自己说他曾经遇见孙君仿和獐皮处士,他们告诉他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他在那里修炼了二十多年后又到华山隐居。陈抟在当时很有名气,周世宗、宋太宗都曾亲自召见他,还赐给他很多东西。他能看透别人的心事。有个叫贾休复的道士想要挂在陈抟房子里的大瓢,被他看了出来,就叫手下人取下大瓢送给了贾休复。贾休复非常吃惊,认为陈抟简直就是神仙。有个叫郭沆(hàng)的人,小时候有一次住在陈抟所居的云台观中,睡到半夜突然被陈抟叫醒,让他赶快回家,陈沆还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陈抟又说:“可以不回去了。”第二天,陈沆回到家里,才知道半夜母亲突然心疼得几乎死过去,不过过了一会儿又好了。
太平兴国九年(984),陈抟去京城朝见太宗,太宗派人好好招待他,并叫宰相宋琪等人接见他。当时陈抟已经在华山居住了四十多年,快一百岁了。他被送去见宋琪,宋琪等人问:“先生您修炼的方法可以教给外人吗?”陈抟回答道:“我只是个山野里的小人物,对国家没有用处,也不知道什么修炼的方法。当今皇上英明贤能,博通古今,确实是个有道明君。你们同心协力辅助皇上治理国家,这就是最好的修炼之术了。”宋琪等人把他的话告诉了太宗,太宗龙心大悦,好好赏赐了他一番,还下诏为他赐号“希夷先生”。
端拱元年(988)的一天,陈抟忽然对一名弟子说:“你帮我在张超谷中筑一间石室,我要去那里静养。”端拱二年秋天的七月,石室建成了,陈抟给朝廷写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大致是说自己将在这个月的二十二日死在莲花峰下的张超谷中。后来果然是这样。他死后的七天尸体还有余温,有五色云彩弥漫在洞口,几个月都没有散去。
“梅妻鹤子”者是谁“梅妻鹤子”指的是北宋的林逋(bǔ),他是著名的隐士,也是一位诗人。
林逋(957~1028)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从小是个孤儿,苦学成才,性格恬淡,家里穷得缺衣少吃,他却一点儿都不发愁。他游览了在江淮间很多地方,后来回到了杭州,在西湖的孤山定居下来,此后二十年中再也没有进过城市。林逋擅长行书,喜欢做诗,每次写完一首后就随手扔掉了,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这些诗保存下来流芳后世呢?”林逋说:“我隐居在山林里,并不想靠做诗成名当世,何况留名后世呢?”但是还是有人暗暗把他的诗记下来了。林逋的诗和他的为人一样,风格恬淡清幽,人们所熟知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出自他的诗作《山园小梅》。
林逋曾经在房子旁边为自己立墓,临终前写的诗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两句。他死后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由于林逋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却以观鹤赏梅为乐,所以人们送他了一个“梅妻鹤子”的雅号。
秦九韶对数学有何贡献秦九韶(1202~约1261),字道古,普州安岳(今四川安岳)人。就个人品行而言,秦九韶可以说相当恶劣,他是一个自私、专横和唯利是图的人。他出任琼州(今海南琼山)太守时,不到一百天,就因为贪暴被免职。但后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有着杰出的数学才能,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甚至称赞他是“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对数学的贡献,体现在他的数学著作《数书九章》中。
《数书九章》的成就可以与名著《九章算术》相媲美。这部著作,南宋时称为《数学大略》或《数术大略》,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四库全书》都称为《数书九章》。全书共十八卷,八十一题,分为九类,每类九题,每个题答案的后面都有“术”,说明解题方法;“术”后面有“草”;说明演算步骤,有的题目还有图画。这本书最重要的成就是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和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组解法)。秦九韶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把以增乘开方法为主体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发展到了十分完备的地步,比意大利数学家鲁菲尼和英国数学家霍纳早了五六百年。一次同余式问题的解法是适应天文学家推算上元积年的需要产生的。三世纪以后,中国各家历法都有一个特定的上元积年,但各个时期的天文学家们尽管掌握了上元积年的推算方法,却没有人明确提出系统和完整的一次同余理论。秦九韶经过深入研究,在《数书九章》中明确给出了一次同余组的一般解法,提出了著名的“大衍求一术”。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数书九章》还在代数学、几何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此外,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数学、天文历法乃至雨雪量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南宋时期户口增长、耕地增长、赋税货币流通等社会经济领域的真实情况。可以这样说,《数书九章》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顶峰,它所包含的高次方程解法以及一次同余组解法,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和最高水平。
为什么天下人认为蔡京是“六贼之首”
徽宗宣和六年(1125)十二月,太学生陈东等伏阙上疏,请求诛杀“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动,以平众怒。从此,蔡京就被认为是“六贼之首”,成了历史上妇孺皆知的大奸臣。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第。司马光秉政时恢复旧法中的差役法,限期五日内完成。大家都因为时间太紧没有完成,只有蔡京一个人把辖区内的雇役(王安石的“免役法”)全部改过来了。司马光知道后,高兴地说:“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蔡京后来因为奸邪乱法被贬职。绍圣初,蔡京代理户部尚书。章悖想恢复雇役,但职能部门久久不能决定。蔡京为了取悦章悖,就对章悖说:“按照熙宁年间的旧例施行就行了,有什么可商量的?”章悖听了他的话以后,就决定恢复雇役。差役和雇役是两种不同的役法,司马光和章悖分别属于旧党和新党,蔡京竟然取得了两个人的欢心,从他在这件事上的反复无常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奸邪本性。
徽宗即位后,曾把蔡京贬到太原,蔡京不愿意离开朝廷,迟迟不去上任,御史又上奏他的恶行,他因此被夺职,住到了杭州。正巧宦官童贯到江浙一带为徽宗寻访书画奇巧,蔡京就极力巴结他,天天陪着他游山玩水。童贯每天都派人把蔡京匦的屏障之类进献给徽宗,徽宗逐渐对蔡京有了好感。有个叫徐知常的道士经常出入元符皇后宫中,也常推荐蔡京,以至于宫妾、宦官众口一词,都对蔡京称赞不已。于是,徽宗又起用了他。
崇宁元年(1102),韩忠彦、曾布相继罢相,蔡京取代曾布任右仆射,在徽宗面前表示愿意尽心竭力辅佐皇上继续推行新法。随后,他又被升为左仆射。
蔡京通过卑劣的手段当上宰相后,就假借推行新法的名义,培植亲信,铲除异己。他勾结宦官童贯、梁师成、杨戬(jiǎn),凡是重要事务如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监泽、赋调、尹牧等,他都派自己的亲信每三个人主管一事。蔡京家中喂马的人都是大官,媵妾都被封为夫人,他的权势可见一斑。他动不动就以推行新法为借口改换官制,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为了怕有人弹劾自己而作假圣旨,即使有些作得不像,群臣也都不敢直说。他不遗余力地扫除政敌,把“奸党”司马光、文彦博等一百二十人的名字刻在了端礼门上,并把五百四十余人列为“邪等”。除打击旧党之外,还以“为臣不忠”的罪名打击章悖、曾布等新党,为的是铲除可能威胁到自己相位的人。
蔡京经常在徽宗面前进言,说当今天下和平富足,应该及时享乐。有一次徽宗大宴群臣,拿出玉盏、玉卮(zhī)对辅臣说:“朕想用这些东西,只是担心别人说朕太奢华了。”蔡京说:“臣过去出使契丹时,他们拿石敬瑭时代的玉盘玉盏向臣夸耀,说大宋没这些东西。现在皇上用它们,没有什么行不通的。”徽宗不放心地说:“先帝造了一座几尺的小台,就有很多人上奏劝谏,朕十分担心又有人来劝朕。”蔡京说:“如果事情做得合理,有人说也没什么大碍。陛下应当享受全天下的进奉之物,区区一些玉器,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蔡京不但在徽宗面前大肆宣扬“丰亨豫大”之说,教唆他尽情享乐,自己家的生活也卜分奢侈豪华。他在开封有两座庄园,杭州还建有大宅院。他喜欢吃鹌鹑,一顿羹汤往往杀数百只鹌鹑,家库中储存的黄雀肫就装了满满三大屋。
蔡京拜相有四起四落,由于他的关系网牢不可破,每次下台后总有人帮助他东山再起。他执政期间搞得民怨沸腾,民谣“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反映了百姓对他的憎恶和不满。后来他死在前往贬所的路上,天下人还都认为太便宜他了。
为什么贾似道被称为“蟋蟀宰相”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台州(今浙江临海)人。他凭借姐姐贾贵妃的裙带关系当上了官,并且屡屡升迁。
景定元年(1260)贾似道乘蒙古兵撤退的机会杀死了一百多人,然后隐瞒自己与忽必烈议和的真相,向朝廷谎称大捷。理宗大喜,把他召到了临安。贾似道入朝后,排挤掉左丞相吴潜,并把吴潜的亲信全部逐出了朝廷。从此,贾似道就开始专断朝政,直至去世,达十七年之久,尤其在度宗在位期间,贾似道的实际权力远远大于皇权。
咸淳元年(1265)三月,贾似道上章辞职,暗地里却让京湖安抚制置使吕文德谎报蒙古兵已经攻来,把智力低下的度宗吓得魂飞天外,一个月里八次派人专程去迎他回朝。度宗一直称贾似道为“师臣”,并特许他人朝不用拜见礼,甚至退朝时度宗还要站起来目送他走出金殿。度宗的无能更滋长了贾似道的气焰。
贾似道身为宰相,却置国家社稷于不顾,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每天的朝政大事,都由书吏把文书抱到他的葛岭私第,他自己放在一边不管,整日与姬妾花天酒地,却让门客廖莹中和翁应龙去处理政事,自己只是在最后画个押了事。有个亲戚来到他家,怕打扰贾似道的玩兴,就先站在府门前向里面看了看,正好贾似道看见了,马上就把他捆起来扔进了火里。有人来看到贾似道正和群妾趴在地上斗蟋蟀,就开玩笑地说:“这也是军国大事吗?”此后,人们就常用“蟋蟀宰相”来指代贾似道。
贾似道虽然不认真处理政事,但事无巨细都要经过他批准才能实行。李芾、文天祥、陈文龙、陆达、杜渊等人都因为触犯贾似道而受到了责罚。于是,官员们都争着贿赂他以谋求高官,有个叫陈奕的竟然把他的玉匠当成哥哥一样对待,想以此来接近贾似道。贾似道也怕自己的行为受到人们的谴责,就用尽手段拉拢名士,对太学生施以小惠,企图从舆论上恢复声誉。
咸淳四年(1268)襄阳被围后,贾似道每次上疏都假惺惺地请求派自己去前线,背后却指使台谏上奏章让皇上把自己留在朝中。吕文焕告急,贾似道又请求行边,朝中大臣认为这样不合适。监察御史李旺等人认为高达可以去救援襄阳,贾似道却说:“如果用高达,怎么安置吕文焕呢?”李旺等人出来以后叹息道:“吕文焕有地方安置了,朝廷却要面临危难了!”由于贾似道对襄阳的战事掉以轻心,久久不去救援,吕文焕终于被迫投降,贾似道竟然还厚颜无耻地说:“我好几次都想去前线,先帝总是不答应,如果早点儿让我去,事情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襄阳失守后,长江中游防线迅速崩溃,元兵马上就会攻到临安。这时,朝廷已经陷入混乱,贾似道也乱了方寸,勉强凑了一支军队出师应战,但已经于事无补了。元军南下激起了朝中大臣长久以来对贾似道的不满,王爚面见太后说:“本朝有很多权臣祸国殃民,但都没有严重到贾似道这种程度!”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贾似道被贬为高州团练副史,路上被押解他的会稽尉郑虎臣杀死。
前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兴会飙举于大漠草原的蒙古贵族,凭借着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成为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广袤的东亚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蒙古统治者通过不断征战,统治了欧、亚广大地区。他们在中亚先后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这些汗国名义上为大汗的藩国,实际上拥有独立地位。元朝与这些汗国有驿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往来十分频繁。元明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解读了元朝的历史,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耶律楚材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今人的面前;将蒙古军西征、丘处机与成吉思汗以及蒙元历史上的各种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对于今人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