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解读——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金大定元年,1161),正当金帝完颜亮南下攻宋之际,金廷发生政变,拥立东京留守完颜雍为帝。完颜亮南侵失败,又为部将所弑。宋军乘势收复淮东淮酐西末地。
自绍兴七年(1137)遭罢免的宰相、著名的抗金将领张俊,于谪居20余年后,直至完颜亮兵临江北之时,方被重新起用,接替因临阵逃脱而被解职的王权,受命出任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张浚自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出发,日夜兼程,至岳阳(今属湖南)买小舟冒风雪而行。途中遇东来行人,方知金军正犯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东北),路人请他慎行勿轻进。张浚不顾,径直驶入长江。时金军已占据两淮,江北金军骑兵出没无常,长江上无一舟敢行北岸。张浚却乘小舟依旧顺江而下。待他赶至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时,金军已因完颜亮被杀,相继撤回淮北。张浚复出,为众望所归,“卫士见浚,无不以手加额”,军民皆倚以为重。就连赵构也认为:“卿在此,朕无北顾忧矣。”①随后又委他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张浚受任后悉心经营;招集忠义民兵,招募淮楚地区壮勇之士,任命陈敏为统制。考虑到金军长于骑兵,宋军长于步兵,故须扬长避短,令兵士制弩造车。
完颜雍即位之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于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正月,向宋朝派遣使臣,要求恢复和维持宋、金间原有的关系。宋帝赵构虽于金军大举南侵之时,迫于形势而重用主战派将领,而当威胁解除之后,却依旧苟且偷安,企盼与金求和。主战派臣僚希望朝廷能重用张浚。主持军务,但赵构却任命主和派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全面负责军务,又以虞允文为副使。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上奏指出:“若圣上以为虞允文不能独自担当此重任,宜别择重臣。”赵构为之大怒,认为是指未任用张浚,遂改命杨存中负责淮东、淮西地区防务,虞允文改任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负责招军买马及与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东招讨使吴磷议事,而拒不任命张浚。此前,抗金名将刘绮因病重免官,故张浚已成为朝野上下企望的主战派首领。
三月,金使臣入宋,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尽管赵构一再表示仍将奉行对金廷纳贡称臣之策,宋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康伯等人却更定金使入境接伴、馆伴旧仪,强制要求金使以对等的态度与南宋君臣相见,遏制了金使以往傲慢无礼的态度。同时,两淮、川陕地区宋军继续与金军作战,捷报频传,又相继收复一些失地,抗金形势再度好转,对南宋王朝极为有利。这使得宋帝难于再硬性推行投降求和政策,不得不重用张浚。五月,赵构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节制江淮东西、沿江州郡军马,又命他招募淮南之民,设置御前万弩营。但并未因此而最终改变宋廷的对金政策。在此之前,宋曾遣洪迈等使臣入金,贺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与金议和。是战是和,令赵构左右为难。五月底,他册立养子赵玮为太子,更名奋(爸慎)。六月,以自己“倦勤”休养为由,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实际是将悬而未决的战和之议推卸给继承者,不过他在退位之前,下令撤销为抗金而专设的招讨司,为宋廷与金廷的议和铺平道路。
同年六月,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赵眘入宫为赵构养子时,即主张抗金,及即位,便召张浚入见,说:“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②且授其为少傅、江淮东西路宜抚使,进封魏国公。再次表示:“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播夺。”③金见宋迟迟不议和,遂派兵10万屯驻河南,声言将用兵准东、准西,又移文向宋索取海(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泗(治今江苏泗洪东南)、唐(治今河南唐河)、邓(治今河南邓县)、商(治今陕西商县)诸州之地及岁币。张浚向宋帝进言,称金廷诡诈,不当因此而动撼,遂以大兵驻守于肝眙(今属江苏)、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东北)、庐州(治今安徽合肥),迫使金军未敢进犯。
宋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正月。赵眘进张浚为躯密使,都督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镇江府(今江苏镇江)、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池州(治今安徽贵池)、江阴军(今江苏江阴)军马。在重用张浚的同时,赵眘又追复岳飞的官爵,起用主战派胡铨,并下令将秦桧党人逐出朝。
但是太上皇帝赵构安插于赵眘身边的翰林学士史浩,却是主和派臣僚,及他升任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后,极力散布求和言论,阻挠张浚的抗金部署。在史浩的建议下,抱有无须动武而能求得与金平等地位幻想的赵眘,竟不顾张浚等人的反对,派遣使臣入金通报即位之事。由于金廷坚持要求宋廷履行“绍兴和议”,宋使被迫退回。宋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吴磷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迎击金军对川陕地区的进攻之后,乘胜收复秦风路(治今甘肃天水)、熙河路(治今甘肃临洮)、永兴军路(治今陕西西安),等大片失地。然而赵膏却下诏,要吴磷“审度措置,保全川蜀”④。随后又诏令四川宣抚司退兵,吴磷只得放弃已攻占的德顺军(今甘肃靖宁东北),于撤追途中遭金军邀击,伤亡惨重,3万兵士仅有7000余人侥幸生还,川陕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夺回的失地得而复失。
赵眘对战和之议举棋不定。隆兴元年(1165),他在任命张浚为枢密使时,亦擢升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是为有相,位高于张浚。又起用曾因反对投降求和而遭贬逐的御史中丞辛次膺为同知枢密院事。时金将蒲察徒穆及金知泗州大周仁率军屯驻于虹县,都统萧琦领兵屯驻于灵璧(今属安徽),忙于积储粮草,修缮城池,以作为南侵的准备。张浚欲于金军尚未备战完毕之前,先发制人,进兵北伐,收复中原之地。适逢主管殿前司李显忠、建康都统邵宏渊亦提议发兵,先捣毁虹县、灵璧二城。张浚遂合议上奏赵眘,力陈北伐中原之策。不久,张浚应召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入见赵昚。在张浚的请求下,赵眘终于同意出兵渡淮河,北伐中原,且可以不预先与三省、枢密院通报。
张浚命李显忠统兵出濠州,直进灵璧;邵宏渊率军出泗州,直逼虹县。自己则亲临前线指挥。李显忠所部兵进灵璧,大败萧琦;邵宏渊所部亦于虹县击败金军,收降蒲察;徒穆、大周仁。宋军乘胜攻占宿州(治今安徽宿县),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为之大震。捷报传入临安(今浙江杭;州),赵眘亲笔手书慰劳前线将士:“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⑤虽然捷报频传,鼓舞人心,但北伐金军实际已因史浩等人的阻挠及赵眘的犹豫,贻误了极为有利的战机。此前,金帝完颜雍已2平息内部叛乱,巩固了统治。金大定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月至十一月间,完颜雍已部署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所部进驻睢阳(今河南商丘)。又令尚书右丞相仆散忠义前往南京(今河南开封),指挥金军南侵。因而宋军的北伐是在金军有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李显忠占领宿州后不久,纥石烈志宁即率兵赶到。宋、金两军激烈交战,宋军击退纥石烈志宁所部。随后又击败金军援兵。正值金军源源不断赴援,李显忠所部奋力抗击之时,邵宏渊却按兵不动,甚至散布流言,动摇军心,致使李显忠所部孤立无援,终不敌而败。而邵宏渊所部中军统制周宏及邵宏渊之子邵世雄、殿前司统制官左士渊竟于大敌当前之际,率军逃遁。李显忠召集余将与金军再战,又反败为胜。但邵宏渊与李显忠的不和,已引起军中的混乱。殿前司统制官张训通等7人及12名统领官借机亦逃遁。宋军内部的不和,最终使宋军于符离县(今安徽宿县)被金军击溃。
宋军北伐失利,张浚立刻遭到主和派的攻击。他一面上疏请罪,一面紧急部置:以魏胜戍守海州,陈敏戍守泗州,戚方戍守濠州,郭振戍守六合(今属江苏)。整修高邮(今属江苏),巢县(今安徽巢湖)两城,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又修筑滁州(治今安徽滁县)关山寨,以扼守金军南下要冲。同时于淮阴(今属江苏)集中水军,于寿春(今安徽寿县)集中马军。以此防备和阻止金军南侵。对张浚的上疏请罪,赵眘起初颇能宽容,他赐书张浚:“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而当张浚再次请求致仕时,赵昚又表示:“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⑥甚至在称谓上从不呼其名,只称“魏公”。还常遣使了解张浚的饮食和身体状况。之后在主和派官僚接二连三的攻击下,赵音只好将张浚降职,改授枢密使、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对李显忠、邵宏渊亦降职。此后,赵昚又任用主和派官僚汤思退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废止江、淮宣抚司“便宜行事”的权力。
隆兴元年八月,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遣使持书入宋,索求宋廷割让海、泗、唐、邓四州之地及岁币,不然则于秋季发兵入攻。张浚认为金人强则来,弱则止,根本不在于议和与不议和。身为右相的汤思退原为秦桧党人,仍急于与金求和,他借退居于德寿宫的太上皇帝赵构的暗中支持,迫使赵眘应允议和。张浚、虞允文、胡铨等一批主战派臣僚纷纷上疏,坚决反对议和。汤思退却指责他们“大言误国,以邀美名”⑦。在主和派的压力下,赵眘只得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等人持书赴金元帅府,但告诫他不许应允归还四州之地,岁币也当差减。十一月,卢仲贤自宿州返回,带来金都元帅仆散忠义致宋三省、枢密院的文书。由于卢仲贤于出使金元帅府时,擅自应允归还四州之地,而被夺官,交大理寺治罪。宋廷遂改任王之望、龙大渊为金国通问正、副使。张浚等人再度力争,反对派使议和。张浚借应召入见之机,向赵眘力陈和议之失。赵眘终于同意不向金廷递交和议誓书,令王之望、龙大渊留驻待命,另派通书官胡肪、杨由义前往金元帅府,通报金廷四州之地不可割让。如金廷非求四州之地,则召回使臣,停止和议。十二月,左相陈康伯因病罢相,赵眘以汤思退继任为尚书左仆射、同十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以张浚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仍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
胡昉等使臣至宿州后,金人对他们威逼利诱,以胁迫他们应允割地之议。胡叻等毫不屈服。隆兴二年(1164),在主战派的一再请求之下,宋帝赵音准备自临安府移至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同时下诏,召回通问使王之望等人,中止与金和议。左相汤思退闻讯,大为惊恐,表面乞求辞职,而暗地却与其党羽密谋,设计陷害张浚。不久,奉赵眘之诏,张浚巡视江、淮。为加强江淮地区的防务,张浚招募山东、淮北地区的忠义民兵,充实建康、镇江两军,人数多达12000余人。又召集淮南壮士及江西地区的起义军万余人,组成万弩营,交陈敏统辖,戍守泗州。凡属要害之地,皆筑城堡,低洼之地则蓄水为阻。还增置江、淮上的战船,使诸军备齐弓矢器械。淮北、山东之民亦纷纷归属投奔张浚,或表示受他节制。汤思退遂令王之望极力诋毁张浚的守备之策。以为张浚的部署不足以抵挡金军的进攻。令其他党羽肆意诽谤、攻击。一时间,主和派气焰甚嚣尘上,张浚见此情景,先请求罢免江、淮都督府,继而请求致仕。四月,张浚被罢相,从此主和派在朝廷更加不可一世。六月,赵昚令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弃唐、邓二州,虞允文拒不从命,亦被撤职。八月,张浚于“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的遗憾之中病故。朝廷完全为汤思退、王之望之流所控制,很快便废除了张浚生前精心部署的江、淮防务。十月,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宋朝国书未按原定格式书写。拒绝接受,提出对商州、秦州两地的割让要求。明确表示岁币为20万。之后不久,金军便大举渡过淮河南侵,宋军节节败退,连失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濠州、滁州。金军的再度入侵,宋廷主和派毫无作为,赵眘因此罢免汤思退、王之望等人。十一月,大学生张观等72人上书,请求处死汤恩退、王之望等人,贬逐其党羽,起用陈康伯、胡铨等主战派。赵眘一面派国信所大通事王忭赴金元帅府商议和议条款,一面任命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虞允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希望能阻止金军的南侵。陈康伯领命,即扶病兼程赶至临安,部署抗金。步军司统制崔皋及胡铨等分别击退进犯的金军,但王之望等人却千方百计破坏抗金,拒不执行命令。虽赵眘亦给予撤职贬斥,却又不得不顾忌太上皇帝赵构的求和意图,致使抗金斗争软弱无力,最终只得再遣使臣与金议和。其内容主要为:改宋、金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两国疆界同“绍兴和议”;改“岁贡”为“岁币”,减每年银、绢各25万两、匹为各20万两、匹;宋割让商、秦二州予金;金国人逃宋境人员不再追回。史称此和议为“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是于宋帝赵昚主张抗金,却为以太上皇帝赵构为首的主和派阻挠与破坏的背景下订立的屈辱条约,多少改变了宋、金间原有的不平等的关系。
注释①②③⑤⑥《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
④《宋史》卷三三《孝宗传一》。
⑦《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宫闱之乱宋乾道三年(1167)六月,皇后夏氏去世。七月,刚册立2年的皇太子赵愭去世,谥号“庄文”。庄文太子死后,赵眘在选定新太子时,未按排行顺序,由次子庆王赵恺继太子位。而是因三子恭王赵悖“英武类己”①有意册立为太子。遂于七年(1171)二月,正式册封赵悖为皇太子。为避免诸子间的权力之争,赵悖主张:“朕既立太子,即令亲王出镇外藩。”②他进封赵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魏王,判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使之离开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赵音既宠爱赵悖,便欲使之掌握治国本领,四月,命他判临安府,不久又改领尹事。赵音到任后,“究心民政,周知情伪”③。赵眘得知,更为欣喜。
宋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太上皇赵构病重。赵膏竟罢朝,侍奉太上皇。不久,赵构病故,赵眘悲恸不已,两日未进食,提出要为太上皇服丧三年。文武百官多次上表,请求赵膏还朝听政,却遭拒绝。十一月,赵眘亲笔下诏:“皇太子可令参决庶务,以内东门司为议事堂。”④十五年二月,赵悖开始赴议事堂,与辅臣相见,商议朝廷大事。左谕德尤袤告诉赵惇:“大权所在,天下之所争趋,甚可惧也。愿殿下事无大小,一取上旨而后行,情无薄厚,一付众议而后定。”又认为,太子之位,只在侍奉圣上用膳、问安,不与外事交往。因此请赵悖待圣上祭奠完太上皇之后,恳请辞去参预决策的重任。但赵昚自太上皇赵构去世后,即欲效赵构故事,传位给太子赵悖。为此当丞相周必大请求辞官时,赵眘便极力挽留,“朕比年病倦,欲传位太子,卿须少留”⑤。赵眘认为,礼仪最重者,莫过于侍奉宗庙,而其中首要的享祭却因自己患病,不能常去亲自主持。孝敬最重者。莫过于为亲人服丧,而自己则未能每日去德寿宫。因此准备退位休养。
个二月,赵昚将赵构当年传位的手札秘密交给周必大,让他以自己“倦勤”、侍奉太后等原由,事先起草退位诏书,执意内禅。
十六年二月,赵眘身着素服,正式行内禅礼,退位,居住于重华宫。赵悖继位,是为光宗,遂尊赵眘为至尊寿皇圣帝,皇后为寿成皇后。未几,至尊寿皇又下诏,册立赵眘元妃李氏为皇后。
皇后李氏,安阳(今属河南)人,为庆远军节度使、追赠太尉李道之女。高宗赵构时,召她为恭王赵昚妃。宋乾道四年《168》,李妃生子赵扩,是为嘉王。七年,李氏被册立为皇太子妃。
李氏生性好妒嫉、凶悍。曾向赵构、赵眘诬告太子东宫官僚之过。赵构对此极不高兴,认为她是一位操纵权柄者。赵昚亦因此而多次训导她:“宜以皇太后为法,不然,行当废汝。”⑥赵昚的规劝反而招致李氏的忌恨,她疑心此话出于太后吴氏之口,遂对吴太后心怀不满。及皇太子赵惇继立为帝,李氏亦册立为皇后,便伺机报复。
宋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赵悖欲因故诛杀宦官,近侍随从因此惊恐万状,便设计离间寿皇圣帝、赵悖锜与李后三者的关系。赵悖对他们的举动深感怀疑:却又不便橙清事实。不久,赵悖患心疾,寿皇圣帝赵音得知后,便买到良药,欲待赵悖入重华宫时,亲自送给他。宦官随即将此事告诉李皇后。且谎称:“太上(指寿圣帝)合药一大丸,俟宫车过即投药。万一有不虞,其奈宗社何?”⑦李皇后亲自赴重华官窥测,确实见寿皇圣帝手中有药,遂相信宦官之语,对寿皇圣帝赵眘更加愤恨。
继而,赵沓于重华宫设宴,李皇后手席间向赵眘请求册立嘉王赵扩为皇太子。赵眘不许,李皇后随即责问道:“妾‘六礼’(指婚礼的六种礼仪)所聘。嘉王。妾亲生也,何为不可?”⑦赵眘勃然大怒,李皇后只好退下。随后她又领着赵扩向赵悖哭诉,称寿皇圣帝有废赵悸拐立他子为帝之意。赵悖对此十分困惑,便不再入重华宫朝见寿皇圣帝。
李皇后挑拨了赵眘、赵悖父子间的关系,又欲进一步控制赵悖。一日,赵悖锜于宫中洗手,见侍奉的宫女手很白净,十分喜爱。此事为李皇后所知,几天后,李皇后派人送来一副盛饭的盒子,赵悖打开饭盒,里面上盛放着那位宫女的双手。他惊悸成疾。赵悖极宠爱黄贵妃,李皇后万为妒嫉。她趁赵悖锜郊祭,住宿于斋宫之时,竟将黄贵妃杀害,谎称暴病而亡。当天夜里,风雨大作,堆筑的黄土祭坛被冲毁,蜡烛全部浇灭,无法再行祭祀之礼。赵悖既遭风雨惊吓,又闻黄贵妃暴死,病情加剧。以至于不能上朝听政,朝廷大政多由李皇后决断。
李皇后亲操权柄。益发骄奢蛮横,无所顾忌。她凭藉手中之权,封李氏三代为王。又重修家庙,其规模超过宋代典章的规定,且派卫兵守卫,其数量远远多于太庙的卫兵。李氏家庙修成,李皇后借返乡拜谒家庙之机,推恩亲属26人,使臣172人。甚至连李氏的门客,亦奏请补官。李氏家族因此而鸡犬升天,不可一世。寿皇圣帝得知赵悖病情加剧,便亲自入宫探视,当面责怪李皇后。李皇后对赵悖锜的怨恨益发刻骨。赵昚见赵悖精神恍惚,不能视朝,故凡遇自己生日、寒暑之季,以及节日之时,皆传旨免去赵惇入重华富拜见、问候的礼节,令他好生休养。
绍熙三年(1192)三月,赵悖病情好转。消息传出,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请求他拜谒寿皇圣帝,甚至有撩衣叩头。号啕大哭劝谏者。赵倬亦有所醒悟,准备赴重华宫,然而尚未出发,即改变主意。临安城官民对李皇后的干预深表忧虑。同知枢密院事陈骙上书,陈述30余事,其中说:若后妃不能严守本分,则权力会转移;暗地告状之风不加以制止,则无法明断是非;策划台院谏官堵塞言路,则私党膨胀;与近臣商议将帅的任选,则会使贿赂盛行;不求正直之言,则过失必会暴露;不慎重对待旧的章法,则取舍定有失误;馈赠赏赐不加限制,则财用匮乏。陈骙骥所言,皆切中时弊,却不为赵悖锜所重视。
十一月,兵部尚书罗点、给事中尤袤等人上书,再次恳请赵悖拜谒寿皇圣帝,赵惇锜依旧不同意,吏部尚书赵汝愚入宫对策,又反复规劝,赵悖铸方回心转意。赵汝愚又叮嘱秀王伯圭精心调护赵悖锜,调解和缓和他与寿皇圣帝的关系。在群臣的努力下,赵悖终于入重华宫,拜见其父。李皇后见此情景,无可奈何亦随后入宫,与赵音相见。然而李皇后仍不甘罢休,事后依旧如故,阻止赵眘、赵悖关系的恢复。
绍熙四年(1993)六月,知枢密院事胡晋臣去世。自赵悖染病,不能视朝,胡晋臣即与左丞相留正悉心协力辅佐朝政,使朝廷内外无不顺从,秩序安定。他数次向赵悍陈述子女孝敬父母之理;劝说当亲君子,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志者,及消除宗派,广开言路等。但在李皇后的阻挠下,胡晋臣的劝谏全被搁置一侧,赵悖锜亦再未入重华宫。九月,正值重阳节来临,群臣相继上疏,请求赵悖与赵睿共度节日。赵悖照例不从。中书舍人陈傅良上书,恳切劝说,给事中谢深甫亦进言,认为寿皇圣帝宠爱陛下,如同陛下疼爱嘉王一样。如今寿皇圣帝年事已高,一旦故去,陛下又将如何见天下臣民?赵悖下诏,令随从即刻起驾,前往重华宫,向赵眘问安,又令文武百官列班迎候。百官闻讯,即列班于朝廷,迎候赵惇镝出宫。赵惇方步出御屏,却被李皇后阻留,硬将他拉回内宫。百官、侍卫面面相觑,无人敢言,唯有陈傅良疾步上前,扯住宋帝衣裙,恳请他不要回宫,亦随之来到御屏之后。李皇后便厉声呵斥道:“此何地,尔秀才欲斫头邪?”⑨陈傅良只得退下,失声痛哭。李皇后大发雷霆,派人责问,陈傅良有何理号泣?陈傅良答道:“子谏父不听,则号泣而随之。”⑩李皇后益发怒不可遏。赵悖令人传旨。罢止拜谒寿皇圣帝,退回宫中。陈傅良见此事已无法挽回,遂径直出宫。赵悖随即下诏,改任他为秘阁修撰,陈傅良拒不受命,著作郎沈有开、秘书郎彭龟年等人亦相继上书,恳请赵悖拜谒寿皇圣帝,均遭拒绝。
十月,工部尚书赵彦逾等入上书重华宫,请求寿皇圣帝赵眘不要传旨撤销会庆节(赵昚生日)朝会。不料到会庆节时,宋帝赵悖却声称身体有病,停止朝会。于是自丞相以下文武百官皆上书自责,请求罢黜官职。嘉王府翊善大夫黄裳上疏,请求诛杀内侍,彭龟年上疏请求驱逐内绍熙元宝侍押班,以向天下臣民请罪。太学生汪安仁等118人,联名上书,请光宗赴重华宫。但这些请求,均遭拒绝。只是在赵彦逾等人的再三劝说下,赵悖才于是年十一月,开始恢复视朝。
绍熙五年(1194)正月,赵眘染病。此后,群臣纷纷上书,请求赵悖前往重华宫探视、慰问。赵悖非但拒绝,反而与李皇后前往玉津园游玩。兵部尚书罗点劝说宋帝先去重华宫,且认为,如陛下深居简出,长久不履行做儿子的义务,待众人抱怨、诽谤之时,即生祸患,切不可掉以轻心。而赵膏仍犹豫不决。罗点又偕侍读、侍讲等官,再向赵眘进言。赵音敷衍表示:朕心中何尝不思念父皇?罗点直言指出:陛下虽有此心,却久居宫中,将作何解释?
起居舍人彭龟年连续三次上书,欲求与宋帝面谈,均未获许。待赵惇上朝听政时,彭龟年于列班之内,伏地叩头不止,鲜血染红阶石。赵悖询问原由,彭龟年遂上奏说:如今再没有比探望寿皇圣帝更重要的事情了!同知枢密院事余端礼亦诚恳地表示:自己额头叩于陛下台阶上,是何等忠诚恳切。臣下已做到这一步,难道还不够吗?但赵悖虽表示明白臣下之意,却仍不赴重华宫。一时间,群臣接二连三地为此事上书,而赵悖仍无转变之意,臣僚遂又纷纷请求辞官罢职,竟多达500余人。赵悖既不从群臣之请,又拒绝辞官之求。群臣无计可施,遂谋他议。起居郎兼中书舍人陈傅良建议自亲王及宰执中择一人充重华宫使,代赵惇向赵眘问候、探视。御史台、谏院亦上奏表章,以离间陛下与寿皇圣帝之罪,弹劾内侍官员。此议亦不获准。
五月,赵膏病情加剧。陈傅良以宋帝不去重华宫探问而呈交告敕,出临安城待罪。左丞相留正等进宫劝谏,赵悖拂衣而起。留正忙拉住其衣襟,哭泣着好言相劝。罗点亦以寿皇圣帝危在旦夕,如今日不见,恐后悔莫及相劝。赵悖听得极不耐烦,起身而去。群臣又尾随其后,待赵悖入福宁殿寝宫,内侍宦官竟将殿门关闭,群臣被阻于殿门之外。众人实出无奈,悲泣着离开内宫。
次日,赵悖召罗点入宫。罗点引三国时,辛毗扯曹丕衣襟之典,以喻众人之意。彭龟年见劝谏赵悖无效,便改而请隶让嘉王赵扩赴重华宫,向寿皇圣帝慰问、请安。赵悖应允,令赵扩前往探视。卧于病榻的赵眘见孙子前来问候,不禁感慨万分。
六月,68岁的赵昚病逝,遣谥孝宗。其子赵悖不肯出来主持丧礼,留正等人只好率文武百官前往重华宫发丧。将行丧礼之仪时,仍不见赵悖到来,留正遂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商议,派少傅吴踞请赵脊之母、寿圣皇太后暂且垂帘,主持丧葬之事,方使赵眘丧礼得以进行。
七月,留王以赵悖患病,礼当册立皇太子,协助治理朝政,而后再请赵悖退位,太子即可以亲政。赵汝愚却主张请求太皇太后降旨,令赵悖退位,由太子直接继位。留正以皇太子尚未册立,令他即位,恐日后会有人因此发难,认为此议不妥。他遂率宰执入宫上奏,以为皇子、嘉王赵扩已具备仁义忠孝之德,当尽早册立为太子,以安定人心。赵悖毫不理睬群臣的上奏。六天后,留正等人再次请求此事。赵悖竟下书称“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留正得书,惊恐跌倒,随即托病不辞而别。
留正突然出宫而去,朝廷上下顿时人心惶惶。恰于此时,赵悖又突然于上朝之时,倒仆于地。赵汝愚唯恐宋廷因此而生变故,遂决意令赵悖退位内禅。乃令工部尚书赵彦逾联合殿帅郭杲,又与左选郎官叶适、左司郎中商议,请太皇太后降旨内禅。随即遣知阀门事韩侂胄设法告诉太皇太后。韩侂胄通过内侍省宦官,终得太皇太后应允。此时已近日暮,赵汝愚即部署内禅,急令郭杲等将领连夜派兵守卫南北宫城。
次日,群臣入重华宫祭奠孝宗,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赵汝愚率群臣向太皇太后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且言赵悖有御笔“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太皇太后随即应允,赵汝愚自袖中取出已草拟好的太后谕旨,以“皇帝有疾,至今未能执表,曾有御笔,欲自退闲”。而册立嘉王赵扩为帝。尊赵悖为太上皇帝,李氏为太上皇后。太皇太后以为谕旨甚妥,令赵汝愚依谕旨向朝廷内外宣布:皇子赵扩继皇帝位。
嘉王随即于寿皇圣帝帷帐中即位称帝,是为宁宗。
注释①《宋史》卷三六《理宗记》。
②③④⑤《宋史》卷三六《光宗纪》。
⑥《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传下》。
⑦⑧《宋史》卷二四三《光宗慈懿李皇后》。
⑨⑩《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传下》。
《宋史》卷三六《光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