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解读——征伐北汉
征伐北汉宋朝建立后,其西北边尚有割据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北汉政权。它以太原为中心,尽管是“地狭产薄”①,国势并不强盛,然而由于依附于契丹族,得到了辽朝的扶植和保护,声势壮大,竟得以于五代后期的动荡局面中维持住自身的统治。宋廷在制定消除分裂割据,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时,不得不考虑到“太原(指北汉)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②,而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姑且先搁置北汉,而集中兵力翦除南方诸割据政权,以统一南方,完成第一步战略后,再北上灭亡北汉。
不过,由于北汉毗邻宋朝,威胁很大,因而赵匡胤曾一度设想先用兵太原。即使是统一的战略制定后,其主观愿望仍想寻找战机,一举消灭之。北汉自建立后,始终是“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③,国内统治极不稳定。宋开宝元年(968),北汉主刘承钧病亡,由其养子刘继恩继位为帝,此举立刻招致北汉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赵匡胤认为有机可乘,遂部署出兵征伐,令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等将领率兵北上。九月,宋军一路征战,屡败北汉军,直逼太原城下。北汉更陷入混乱,权臣郭无为谋杀了刚即位的刘继恩④,拥立其弟刘继元为北汉主。且火速派人向契丹求援,以解救太原之危难。辽穆宗迅速派兵入援,宋军腹背受敌,无功而还。
宋与北汉的初次交锋虽未达预期目的,但赵匡胤仍不肯罢休,依旧寻机出兵灭亡北汉。二年二月,他再次决定发兵,又作了周密的部署:令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步军指挥使党进为前军副都部署,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建雄军节度使赵赞为汾州路部署,统兵正面进攻北汉。又令彰德军节度使韩仲赞为北面都部署,彰义军节度使郭延义为副都部署,领兵北上防御辽军南下救援。各路人马由赵匡胤亲自统帅,自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北上。首战,李继勋于太原城下大败北汉军。赵匡胤随后亲临城下,仔细察看城池地形,认为可以引汾河水灌淹太原城,遂下令沿汾河修筑长堤。又于太原城外四周构筑营寨,部署兵力,以李继勋驻军城南,赵赞驻军城西,曹彬驻军城北,党进驻军城东。宋军将太原城团团围困后,随即北引汾河水灌城。
太原告急,求助辽帝,辽廷遂再次出兵入北汉救援。何继筠指挥宋军奋力截击,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北)击败辽军,斩首数千级,暂时阻止住辽军的南下。赵匡胤令兵士将所获辽军首级、铠甲陈列于太原城下,以示北汉君臣尽早投降。然而,辽军此次救援北汉,分兵二路:一路人援太原,一路则入侵宋境,以此分散、牵制宋军,达到救援的目的。韩仲赞虽于定州(今属河北)北与辽军交战获胜,但形势依然十分危急。赵匡胤令兵士连续猛攻太原,守城北汉兵拼死抵抗,宋军伤亡惨重,“诸军欲登城以死攻,上愍之,不允”⑤。赵匡胤见太原久攻不下,遂下令决堤,水淹太原城。辽军亦加紧攻势,宋朝边境频频告急。尽管太原城下已激战数十日,终未能攻陷,宋军疲惫不堪,且形势日趋严峻,无奈,赵匡胤只得下令撤军。临撤退时,他又下令将北汉境内数万百姓迁往山东,以削弱北汉实力。宋军撤离太原后,又分兵赴镇州(治今河北正定)、潞州镇守,并于河北广筑城池据点,以防御辽军南下。
此次战役的失利,表明宋朝尚不具备彻底消灭北汉的实力,因而,赵匡胤只得暂时放弃这一意图,按照既定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调兵遣将,集中兵力先统一南方。‘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宋朝消灭了南方诸割据政权,统一南方的大业已告结束。宋太宗赵光义便继续赵匡胤未竟事业,决定再度征伐北汉,实现统一天下的夙愿。四年,他派遣官员分赴国内各地,征调粮草、军械,陆续运往太原行营,以备战争之用。随后又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彰信节度使刘遇、桂州观察使曹翰各配以卫府将帅,领兵四面进讨。又以侍卫马军都虞侯米信、侍卫步军都虞侯田重进并为行营指挥使,率领所辖马军、步军为后续;西上阎门使郭守文、顺州团练使梁迥负责监护。鉴于太祖征伐北汉,失利于辽军救援的教训,赵光义特任命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专事阻击燕州(治今北京西南)、蓟州(治今天津蓟县)人援北汉的辽军。经过一番精心周密的谋划和部署,二月,赵光义离开京城,指挥各路人马,浩浩荡荡进兵北汉。
三月,战争全面展开。首战,郭进率先攻克西龙门砦,俘获北汉将兵甚众。随后又于石岭关南大败辽军援兵。宋左飞龙使史业亦大败北汉鹰扬军。党项族拓蹬部首领,夏州节度使李继筠也率部东进,助宋进攻北汉,并分兵阻击辽军。北汉军队不敌宋军的猛烈进攻,连失重镇,节节败退。于宋军捷报频传之际,为防止辽军趁宋朝后方空虚入侵骚扰,以尽快消灭北汉,赵光义又以孟玄韶、则廷翰为兵马都钤辖,崔翰为总领马步军,一同驻守镇州,以增强御辽兵力。
四月,赵光义亲临前线,指挥宋军全线出击,对北汉发起强大攻势,先攻占岢岚军(今山西岢岚),俘获军使折令图;又克隆州,俘虏北汉招讨使李询等将;再克岚州(治今山西岚县北),斩杀北汉宪州刺史郭翊,擒获夔州节度使马延忠。很快,宋军便推进到太原城下。赵光义下诏,令北汉主刘继元献城投降,刘继元借城防拒守,不肯束手就擒。赵光义随即下令,命诸将领指挥兵士发射机石攻城,并于太原城外遍筑营寨,相连为城,将太原城团团围困,层层封锁。
五月,宋军首先进攻太原城西南,经过浴血奋战,攻陷羊马城,生擒北汉宣徽使范超。进而,又于城西北发起猛攻。在宋军的猛烈攻势下,北汉政权孤立无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太原城危在旦夕。北汉指挥使郭万超见大势已去,遂出城投降。宋帝诏令太原城守军投降,然而诏书传入城中,却未见有何动静。宋军便再度攻城,将士人人奋勇当先,攀援城墙,拼死杀敌,北汉兵士已难以抵挡,攻克太原城指日可待。刘继元深感覆灭将临,已无计可施,连夜派遣使臣出城,面见赵光义,表示愿意归顺宋朝。第二天,刘继元率北汉文武大臣,出城投降。至此北汉灭亡。
北宋削平北汉,又得10州、1军、40县、户35220,亦基本实现削平割据,一统天下的战略,更由此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社会局面和历史。此后,赵光义又命祠部郎中刘宝勋知太原府,调整更定原北汉所辖州县。并对投降的原北汉将校官吏给予优厚的赏赐和待遇,原北汉主刘继元授封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为庆贺平定北汉大捷,赵光义特作《平晋诗》,令随从大臣和韵。遂又将自己于太原的行营更名为“平晋寺”,令匠人将己所作《平晋诗》刻石立于寺中,以示自己克复天下的志向和豪情,故而史称之“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⑥。
注释①《长编》卷四。
②《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
③《资治通鉴》卷二九○。
④《宋史·太祖纪》则称,“北汉供奉官侯霸荣弑其主继恩”。
⑤《宋史》卷二《太祖纪》。
⑥《宋史》卷五《太宗纪》。
高梁河之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亦称契丹国),因援助后唐节度使石敬塘称帝建立后晋,遂得以割占“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之地,为其染指中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赵、魏之北,燕、蓟之南,千里之间,地如平坻,步骑之便,较然可知”①,从而对中原构成极大威胁。
后周世宗柴荣(即郭荣)励精图治,亲统大军攻辽,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中的瀛州(治今河北河间)、莫州(治今河北任丘)、易州(治今河北易县)3州和瓦桥关(位今河北雄县西南)、益津关(位今河北霸县境)、淤口关(位今霸县东)等“三关”之地,威震契丹国。然而正当其实现统一北方的宏图战略时,不幸染病去世,十六州失地未能尽收。
北宋建立之初,辽朝正值国势强盛之时,且又与北汉结好,雄踞于北方。宋太祖赵匡胤与臣僚商讨削平南北方割据政权,统一天下的战略时,亦想统一幽云,然而又对辽朝存有重重忧虑,深感自身实力难与之相对抗,曾设想用赎买的办法,即用金帛与辽交换这一地区。为此,赵匡胤于宫内专门设置了一个封桩库,贮藏金帛财物。他曾对身边的大臣讲:“石晋(指后晋皇帝石敬塘)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日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②此后,宋军出兵南方,翦灭割据政权时,赵匡胤十分留心聚敛财富,以充储封桩库,一则以此赎回幽云之地,二则用作武力收复时的军饷。然而此事后来未有结果,但赵匡胤却始终惦念着夺回北方这片土地。宋开宝九年(976),灭亡南唐,统一南方已成定局。捷报传入京城开封,群臣激昂,以为可喜可贺,奉表请加赵匡胤尊号为“一统太平”。赵匡胤婉言谢绝,认为:“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③不过,他终未及实现“一统天下”的夙愿,便在一天深夜,与其弟赵光义密谈时,于“烛影斧声”中突然逝去。
赵光义(后更名为炅,是为宋太宗)继位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兵灭北汉。宋军曾一举击败由辽南院宰相耶律沙率领的援军。夺取太原(今属山西)之后,赵光义以为一统天下已万事俱备,错误地低估了辽军的实力,以一役的胜利而过于相信自己的军事力量,便决定趁灭北汉之大捷,一举收复幽云之地。他不顾群臣的劝谏和反对,在未及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坚持出兵进攻燕京(今北京西南)。六月,赵光义开始部署北伐幽蓟,他先设置北面行营,作为攻辽的据点,“遣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赴北面行营”④。并决定自己亲统各路人马,任命将帅分兵指挥。宋军自太原出发,一路无阻,顺利抵达北边重镇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因不熟北上路线,乃从当地百姓中募得百名向导。宋军的大举北伐,是辽未预料的,因而北上几乎未遇辽兵阻击。宋军进兵东易州(治今河北易县),辽刺史刘宇献城投降。赵光义留下千余名兵士守卫城池,又继续指挥宋军东进。后抵涿州(今属河北)城下,辽涿州判官刘厚德亦开城请降。宋军直至幽州(治今北京西南)城郊,方与辽军正式遭遇。宋军驻扎于城南,辽军则屯兵于城北,两军对峙,剑拔弩张。赵光义见辽军孤立无援,遂亲自率兵出击,经过一番激战,辽军不敌,大败而逃。
幽州城郊失利,燕京辽军随即积极备战,并向辽廷求援。宋辽争夺燕京的大战在即,赵光义亲临阵前部署,令定国节度使宋僵、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彰信节度使刘遇、定武节度使孟玄哲分兵从四面进攻燕京城,又以潘美知幽州,职掌府事。部署完毕,赵光义又将自己的行营移到城北,便于直接指挥各路兵马攻城。
在宋军强大的攻势下,燕京周围的诸多辽军据点及重镇纷纷倒戈,辽地方官吏相继率部投降。幽蓟之地本是汉人聚居地区,百姓亦不满契丹人的统治和欺凌,宋军的到来,使当地的汉人百姓欣喜若狂,纷纷“以牛酒犒师”⑤,支援宋军攻城。宋军将士受此激励,斗志愈发高昂,拼死杀敌,欲攻陷城池。七月,统领顺州(治今北京顺义)的辽建雄军节度使、知顺州刘廷素叛辽降宋。随后,辽知蓟州刘守恩亦开城降宋。至此,燕京城处于宋军重重包围之中,成为一座孤城。城内辽军官兵人人自危,惶恐不安,已无心固守城池,而城中汉人百姓更是“民怀二心”⑥,急切盼望宋军入城。在此有利形势下,赵光义更感胜利在望,他不顾一切,亲自乘坐于战车之上,每天都要到近城之处督军,指挥攻城。
宋军的大举北伐及燕京地区的危急局势,使辽廷大为震,辽景宗耶律贤立刻派大将耶律休哥火速赶往燕京救援。耶律休哥领命,率军直奔燕京,给宋军以措手不及。燕京城下,赵光义正全力指挥宋军攻城不止,不想辽军援兵突然来临,只好于阵前调兵遣将,仓促应敌。两军遂于城外高梁河(位今北京东南)展开激战。初战,宋军阵容齐整,将士顽强杀敌,令辽军兵将望而生畏,勉强抵挡住进攻。再战,耶律休哥于阵前观察到宋帝亦在宋军阵中指挥作战,随即命令辽军主力径直冲入宋军,直扑赵光义的卫队。这一突如其来的冲杀,立刻打乱了宋军的阵脚,赵光义也一时忙于应敌,顿时乱作一团。辽军趁势猛攻,宋军无力抵抗,顷刻溃不成军。辽兵于宋军阵中横冲直撞,刀劈斧砍,万余宋军兵将被杀,伤者无计其数。赵光义在众将士的护卫下,左突右冲,经过一番殊死拼杀,才得以突围脱险,撤退到涿州,“窃乘驴车逃去”⑦。宋军犹惊弓之鸟,沿途丢盔弃甲,损失军械物资“不可胜计”⑧。
宋军全线败退,辽军则乘胜追击,形势急转直下,不仅已占据的蓟、顺等重镇相继失守陷落,宋朝北边更是形势严峻。赵光义唯恐辽军尾随其后,长驱直入,特令孟玄酷屯兵驻守定州(今属河北)、崔彦进领兵屯守关南(指瓦桥关南)、潘美带兵屯驻河东三交口。对于北伐燕京中失职的将领一律贬职,原西京留守石守信贬为崇信军节度使,刘遇贬为宿州观察使。经此番举措方才得以稳定军心;缓解了紧张的形势。
不久,宋镇州都钤辖刘廷翰于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大败南下追击的辽军。忻州(今属山西)、关南的朱军亦先后击退辽军的进进巳,杀死辽兵数万。五年,宋宣徽南院使潘美又于雁门(位今山西代县北)再败辽军。并于阵前斩杀辽驸马、侍中萧吐李,俘获辽都指挥使李重海,从而遏制了辽军南下的势头,稳定了北部边防。
此后,赵光义又对北疆的防御作了周密的安排,派出众多军队分别屯驻于关南、镇州、定州;征调自京城开封至雄州(治今河北雄县)一线附近民夫,修筑直达北疆的驿道,以作为传递军情及调兵之用;又令禁军统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负责定州屯兵之事。这一系列安排旨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北部边防,其后边境局势确实相对安稳。
赵光义既稳定北疆防御,有效阻止辽军的南侵,但仍不忘前师之耻,依旧寻机北上征伐契丹。十一月,赵光义再度指挥宋军北伐。宋辽首战于关南,宋军大破辽军,赵光义遂任命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都部署,继续领兵征讨。再战,两军交锋于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宋军虽竭尽全力拼杀,终未获胜。二次北伐再度失利,使赵光义感到宋、辽两国势均力敌,夺取幽云之地绝非易事,不敢再贸然用兵,而改变策略,一面继续加强北部边防,委以保静军节度使刘遇、威塞军节度使曹翰为幽州东、西路部署,为信为定州都部署等;一面则“诏渤海琰府王助讨契丹”⑨,欲夹击辽朝。宋军自此基本处于守势中,除局部地区与辽发生战事,取得一些战绩外,再未有大规模的战争。
注释①《旧五代史》卷八九《桑维翰传》。
②《长编》卷一九。
③《长编》卷一七。
④⑤《宋史》卷四《太宗纪》。
⑥《辽史》卷八三《耶律学古传》。
⑦⑧《辽史》卷九《景宗纪》。
⑨《宋史》卷四《太宗纪》。
雍熙北伐辽乾亨四年(982),辽景宗耶律贤病故,由其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时年12岁,改元统和。因耶律隆绪年幼,故耶律贤临终前遗诏由皇后、耶律隆绪生母萧燕燕(汉名绰)摄政。其后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
耶律隆绪印萧燕燕本为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耶律贤即位后,册封其为皇后。史称她“习知军政”①。耶律隆绪初立,承天皇太后临朝称制,辽廷内部极不稳定,军政大权多握于宗室贵戚手中。且国主年幼,朝臣多怀观望的态度。南邻的宋朝不断窥视幽云之地,随时可能再度出兵北进,形势十分紧张。承天皇太后毅然启用守卫南京幽都府(今北京西南)有功的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后受赐姓名耶律德昌)总领宿卫事,后又兼政事令;任命于燕京(今北京西南)、瓦桥关(位今河北雄县西南)二度大败宋军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兼南面行营总管,总领南面军务,许便宜从事;提升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为枢密副使,继而进为北院枢密使、都统。几位受宠重臣同心戮力,共同辅佐辽帝、太后,使辽朝政局很快得到控制,并迅速趋于稳定,国内各种矛盾亦得缓和。
然而,辽朝易主的消息传入宋朝,群臣却以为是北伐幽云的极好战机。知雄州贺令图等人上奏称:“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②一心想收复幽云诸州的宋太宗赵炅(即赵光义),遂调兵遣将,决定再次发动对辽的大规模征战。宋雍熙三年(986)正月,部署宋军兵分三路北上。东路,以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是为本路主将,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副将,又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观察使杜彦圭为副,统兵10万,出雄州(治今河北雄县),直进燕京;中路,以侍卫步军都指挥、静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是为本路主将,统兵自定州(今属河北)出飞狐(今河北涞源县北),直取蔚州(治今河北蔚县);西路,以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是为本路主将,以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将。统兵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北),进攻山后诸州。待中、西两路宋军攻克各自的既定目标后,再与东路军会师,合围燕京。临发兵前,赵炅叮嘱曹彬:“潘美之师但先趣云(治今山西大同)、应(治今山西应县),卿以十万众声言取幽州(治今北京西南)。且持重缓行,不得贪利。彼闻大兵至,必悉众救范阳(今北京西南),不暇援山后矣。”③即要他统兵牵制辽军主力,掩护西路军进攻,待中、西路军得手后,集中兵力进攻燕幽。
三月,三路大军相继发兵,与辽军交战。战争伊始,宋军势如破竹,捷报频传。东路,曹彬率军与辽军首战于固安(今属河北)南,一举攻占城池,继而,兵进涿州(今属河北),再战又克,且于涿州城南大败辽军援兵。斩杀奚人宰相贺斯。中路,田重进率兵与辽军首战于飞狐北。大败辽军。再战,采用定州路行营马步军都监袁继忠计,伏兵刊飞狐南口,大教全胜,生擒辽骁将、西南面招安使大鹏翼,监军、康州刺史马君页(一作斌),副将、马军指挥使何万通及渤海军3000余人,斩自数千级,俘虏辽军兵士万余。田重进指挥宋军追击辽逃兵,长驱直入40里,迅速发兵攻飞狐,辽守将吕行德、张继从、刘知进等献城投降,宋廷遂改飞狐县为飞狐军。随后,田重进又挥师进围灵丘。西路,潘美、杨业率大军自西陉进兵辽境后,即与辽军相遇激战,辽军溃败而逃,宋军紧迫至寰州(治今山西朔县东),刺史赵彦辛出城投降。而后,西路军继续北进,包围朔州(治今山西朔县)。杨业之子、杨业军先锋将杨延昭(原名杨延朗)率兵攻战于朔州城下,激战中他臂中流矢,依然顽强厮杀,战斗不止,辽守将、节度副使赵希赞开城请降。宋军占据朔州,又进兵应州,宋将、节度副使艾正、观察判官宋雄慑于宋军兵威,亦献城请降。
四月,潘美、杨业率领西路军继续推进,再攻陷云州。田重进率中路军于飞狐北,两度重创辽军,斩杀两员辽将。进而挥师蔚州,辽守军牙校李存璋、许彦钦诛杀大将萧啜理,擒获监城使、同州节度使耿绍忠,率城中吏民降宋。西、中二路宋军节节胜利,连克辽山后重镇,尽收要害之地,兵势大振。曹彬率东路军亦连下辽境州县,然而因其进兵过速,粮草不济,至涿州10日后,竟无粮供食,只得退兵雄州等待粮草。赵炅闻讯,十分恼怒道:“岂有敌人在前,后退军以援刍粟,失策之甚也。”④立刻派遣使臣前往军中,令曹彬速率兵沿白沟河与米信会师,而后按兵不动,养精蓄锐,以声援西路宋军,等潘美、杨业全部占据山后重镇,与田重进合师东进,三路会合共取幽州。命令虽已下达,然曹彬帐下诸将得知潘美、田重进两路军已累建战功,而自己尽管兵力精壮,却未能有所攻取,战绩平平,遂谋议蜂起,纷纷请求出战。曹彬见众将争功请战,不得已,乃下令携带有限的粮草再度进兵涿州。
时辽援军未至,耶律休哥力寡势单,不敢贸然出战,只于夜间派轻骑深入曹、米两军之间,斩杀流动于营外的零散体弱的宋军兵士,以恐吓宋兵;白天则布列精锐,虚张声势,使宋军忙于防御,疲惫不堪。时值五月,天气炎暑,宋军人马困乏,军中粮草又将告罄。耶律休哥又派兵设伏于林莽之中,截断宋军粮运。曹彬等宋将见粮草不济,令兵将移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北)驻守。一月之后,曹彬指挥宋军再度北进涿州。耶律休哥仍不断派遣轻骑沿途骚扰,抢夺宋军食粮,袭击离队落伍者,边战边退。宋军常顾此失彼,自顾不暇,只得收缩阵容,集结方阵而行。酷暑当头,沿途缺并少河,将兵干渴难忍,多就沼泽泥潭饮水,行进迟缓,四日方抵涿州。此时萧太后已亲统援军赶赴城下,兵势倍增。曹彬料难以制胜,便率兵冒雨后撤。萧太后指挥精锐紧追不舍。米信独自率领麾下300龙卫卒断后,被辽军重重包围,宋兵奋力拼杀,辽兵放箭,矢下如雨。米信殊死搏斗,射死辽兵多人,终因寡不敌众,龙卫卒多阵亡。宋军不敌辽军的进攻,便环列于粮草之外,边反击边撤退,等行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时,终被耶律休哥所领辽军团团围困。日近黄昏,米信手执大刀,率随从骑士呼喊着冲向辽军,杀死数十人,辽军稍稍后退。米信随即带领百余骑冲出重围,曹彬亦在众将士护卫下,突围而去,其余兵将皆溃败而逃,死伤无计。突出重围后,曹彬、米信收拢散兵,连夜渡过拒马河,退守易州(治今河北易县)。辽军紧随其后,亦追击至易州东。耶律休哥侦知宋军于沙河边集结有数万之众,急令辽军前往攻击。宋军竟然望尘而逃,未及交战已溃不成军,以至为夺路逃生而相互挤撞坠落岸下或自相践踏而亡者过半,致使沙河水流阻断。
东路宋军的失利,使宋廷北伐战略难以实现,赵炅下令各路人马撤军,并召曹彬、崔彦进、米信等将返朝,令田重进屯守定州,潘美退守代州。进而又令潘美、杨业所部护卫,将云、应、朔、寰四州之民及吐浑部族分别迁入内地河东、京西地区。此时,辽萧太后与大臣耶律斜轸、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率领十余万大军,已攻陷寰州,形势危急。杨业认为,辽军兵势正盛,不可与战。朝廷亦只令迁徙4州之民,可先派人密告云、朔州守将,待我军出代州之日,各州民众即出城南下;我军行至应州,辽兵必定会来阻截,再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再派千名强驽手布阵于谷口,派骑兵于中途接应,那么四州之民可安然撤退。不料此议却遭到监军、西上阀门使、蔚州刺史王优的嘲讽,认为杨业领有数万精兵却如此怯懦,而当大张声势,直趋雁门关北。监军、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亦赞成此议。杨业坚持己见,不同意进兵。王优竟讥讽道:“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无奈,说道:“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土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他负气出征,临行前,哭泣着对潘美说:“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以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避敌,业当先死于死!”⑤他又指着陈家谷口,约潘美在此设伏,待自己引辽兵至此,即发步兵左右夹击。
杨业领兵出击。耶律斜轸闻业且至,即令辽军佯败而退,杨业指挥宋军紧追其后,遂误入伏击。等辽军伏兵出击,耶律斜轸与萧挞凛联兵夹攻,杨业难以抵挡,乃败退后撤,辽军穷追不舍。白杨业领兵出发后,潘美与王优等先是率杨部兵士于陈家谷口布阵设伏。自寅时至巳时,始终未见杨业踪影,王优命人登山颠托罗台嘹望,亦不见动静,竟以为辽军败走,他又欲借机争功,立即带兵离开谷口,追击辽兵。潘美见此情景。亦不能制,只得随同大队人马沿灰河进发。行进约20余里,忽然传闻杨业遇敌战败,宋军顿时紧张异常,潘美与王优等人不顾与杨业有约在先,竟率部迅速后撤。杨业孤军力战,自午时直杀至傍晚,边杀边退,终抵达陈家谷口。杨业于马上眺望谷口,指望得到接应,然而竟未见宋军一兵一卒,不禁捶胸失声大哭。他深知已无路可退,随即调转马头,率领帐下将士,再次冲向辽军。经过一番苦战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人疲马乏,杨业帐下将士相继阵亡,其子杨延玉亦不幸身殁,他自己身上伤痕累累,只身一人陷入辽兵的团团围困之中。杨业于马上挺刀,依旧奋力杀敌不止,百余名辽兵死于其刀下,直至其马受创倒地,他才为辽军擒获。杨业被押禁于辽军营帐中,他叹息道:“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至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⑥遂绝食,三日而逝。
宋军北伐全线受挫,辽军乘胜大举进犯宋边,夺回为宋军攻占的缘边州县城池。赵炅无可奈何,只有对北伐失职的将领给予处罚:贬曹彬为右骁卫上将军;崔彦进为右武卫上将军,米信为右屯卫上将军;潘美则降官三级,改授检校太保;监军王优、刘文裕革除名籍,分别发配至金州(治今陕西安康)、登州(治今山东蓬莱)。对北伐之中阵亡的将士则给予赈抚,并赐其家眷三月口粮;特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眷布帛千匹,粟千石。同时,赵炅重新调整、部署北边戍守兵将,以阻止辽军南下。定州驻泊兵马都部署田重进率兵入辽境,攻下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杀死辽兵千余。缴获一批牛马辎重,暂时稳定了北疆局势。
是冬,萧太后再度统兵南下。以耶律休哥为先锋,首战大败宋军于望都。宋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率兵迎敌,于君子馆与辽军交战,他分出精兵交予沧州都部署李继隆为殿后,缓急为援。时值严冬,天寒地冻,宋军弓驽手不能拉满弓驽。无法射杀辽兵,刘廷让所部遂为辽军重重包围。李继隆见状,非但不救援,反而引兵退守乐寿(今河北献县)。刘廷让孤立无援,虽奋力杀突围,终未成功,其先锋将贺令图被俘,高阳关部署杨重进阵亡,全军数万将士战死,刘廷让仅率效骑冒死杀出重围,得以生还。此战失利,致使河朔地区宋军戍兵毫无斗志。
辽军因此长驱直入,先后攻陷深州(治今河北深县南)、祁州(治今河北无极,后移至安国)、德州(治今山东陵县)等州,杀戮宋朝官吏,掳获百姓,抢夺金帛财富,留下几座空城和一片焦土,遂满载而归。
此后,赵炅再不敢用兵北伐,宋廷对辽由攻势转为守势。注释①《辽史》卷七一《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
②③④《宋史》卷二五六《曹彬传》。
⑤⑥《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
青城起义北宋建立后,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对“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①的土地兼并现象,不加任何限制,致使社会贫富不均,差距悬殊,“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椎之地”②。尽管如此,北宋政权仍将因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而造成的巨额支出转嫁到百姓头上,不断加重赋税的盘剥。故自宋初之后,农民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其中尤以四川地区最为突出。
茶马古道四川物产丰饶,自唐朝中叶以来,中原地区屡经战乱,官僚富豪纷纷逃亡四川。他们疯狂搜刮掠夺,侵占田地,甚至将自己承担的赋税和徭役转交佃户承担。宋灭后蜀,又纵兵掳掠,并将后蜀府库贮存的金、银、铜、币、珠宝等“重货”和绢帛布匹等“轻货”运往京城,为此,强行征调大量民夫,水陆并运,直延续10余年才运完,此举更加重了四川地区百姓的负担。宋廷又于四川设置“博买务”,垄断布帛贸易,禁止农民和商贩私下交易,豪强地主趁机“释贱贩贵”③,投机倒把,从中渔利,而使更多的农民丧失田地,商贩破产。不仅如此,宋廷还在四川推行茶叶专卖,严禁茶贩贩茶,而由官府以极低的价格从茶农手中收购,使茶农、茶贩无以为生,整个四川地区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四川大旱,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而官府依旧“赋敛急迫”④,在天灾人祸的沉重压力下,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南)地区最终爆发了武装起义。
二月,因“贩茶失职”⑤的青城茶农王小波率百余众揭竿而起,他鲜明地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⑥、“均贫富”的主张,深得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贫民多来附者”⑦,仅10天之内,起义队伍便发展到万人。
起义军在王小波的带领下,一举攻占青城县。义军又乘胜转战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蜀州(治今四川崇庆)、眉州(治今四川眉山)等地,并攻占眉州彭山县,生擒县令齐元振。齐元振曾被宋廷标榜为“清白强于”,受宋帝亲诏嘉奖,然而他勾结豪强,贪婪残暴,勒索无厌,民愤极大。起义军处死齐元振,将他搜刮聚敛之财全部分发给贫苦百姓。这一举动在农民中引起极大的反响,附近各县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不断扩大。十二月,王小波率领义军自彭山北上,攻打成都东南战略重镇江原县(今四川崇庆东南)。四川都巡检使张圯正驻守于此,乃亲自督阵,令驻扎江原的四川宋军主力拼死抵挡,两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王小波与义军奋勇杀敌,交战中其额部不幸中箭,仍带箭继续指挥战斗。义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终于攻克江原,打死张圮,夺取川西大战的胜利。然而不久,王小波因箭创甚重而牺牲。
王小波牺牲后,起义军遂推举其妻弟李顺继任义军首领。李顺原亦为青城县茶农,也是起义军中有威望的领导者之一。此后,他继续执行“均贫富”的纲领,利用江原大捷的有利形势,率领义军扩大战果。他下令召集乡里富人大姓,责令他们开具各自家中所藏钱财粟帛清单,呈报义军,“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⑧。与此同时,他于义军内部建立严格纪律,“录用才能,存抚善良,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⑨。李顺的这些举措,深得百姓称颂,起义军因此声势大振,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江原大捷后,成都周围各州县如临大敌,惊恐万状,轻易不敢与起义军交战。四年四月,李顺再率义军主力攻克蜀州,杀死宋军监军王亮等十余名官僚。随后又攻占邛州,处死知州桑保仲、通判王从式等一批贪官污吏。之后,义军再向成都门户新津(今四川成都西南)江口挺进。据守于此的宋巡检使郭允能率宋军向义军发起猛烈进攻,双方激烈交战。在义军强大的攻势下,宋军惨败而逃,郭允能被击毙,同巡检使毛俨徒步脱逃。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先后攻占永康军(今四川都江堰市)、双流、新津、温江、郫县等重镇;一路则由李顺统领直逼成都。于成都城西郭门交战中,义军欲焚烧城门,失利,遂转而攻陷汉州(治今四川广汉)、彭州(治今四川彭州市)。起义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农民的反抗斗志,纷纷加入义军,队伍很快壮大到数十万人。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极大地震惊了宋朝的统治者。东上閤门使、知成都府吴元载滥用刑罚,民众积怨,且未能镇压王小波起义而遭革职。宋太宗改任东上閤门使郭载知成都。镇守成都的西川转运使樊知古与都巡检使郭延溶运?睿等将领更加强了成都府的防御,以抵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
李顺率领起义军迅速攻占汉、彭二州之后,又突然回师成都。淳化五年正月,义军再度对成都发起猛攻,守城宋军难以招架。十六日,义军攻陷城池,郭载与樊知古带着万余残兵败将拼死突围,逃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起义军进驻成都后,建立大蜀政权,李顺称“大蜀王”,建年号“应运”,以吴蕴为中书令,计词、吴文赏为枢密使,地方官署设刺史、知州等职。义军脸上刺有“应运雄军”四字。大蜀政权还铸造“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玉”铁钱,供辖区内流通。政权建立后,大蜀军派兵四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⑩,很快控制了北至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南至巫峡的川峡大部分地区。其影响更超出了这个范围,秦陇地区由赵包率领的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和峡路数千名漕卒均闻讯准备响应。
宋太宗得知农民起义军向剑南(今四川剑阁以南)诸州进兵,遂命昭宣使、河州团练使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兵自剑门入川,且委以“便宜决遣”,镇压起义军。二月初,太宗又闻成都失守,大为震惊,执意再增兵入川,又命少府少监雷有终、监察御史裴庄同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工部郎中刘锡、职方员外郎周谓为陕府西至西川随军转运使,另以马步军都军头、勤州刺史王杲领兵趋剑门,崇仪使、带御器械尹元统兵由峡路入川,一切部署及行动均受王继恩节制。与此同时,太宗还多次下诏招抚,却又责令宋军严厉镇压,“尽加杀戮,不得存留”。李顺于成都建立政权后,分遣数千人,由杨广率领北攻剑门,以夺取川北门户。驻守剑门的都监、西京作坊副使上官正指挥兵士出击御敌。正在这时,从成都败逃的监军、供奉官宿翰率部下投奔剑门,两支军队合击大蜀军。杨广所领部众人少力单,非但未能攻陷剑门,反而遭致惨败,伤亡几尽,仅300余人退回成都。李顺恐消息走露,惊扰军心,下令将逃回的将卒全部斩杀于东门外。剑门争夺战失利,使宋军一直担忧的入川栈道被打通,从而长驱直入。北攻剑门的同时。李顺又派遣相里贵率20万主力军前去围攻梓州。梓州战略地位远不及剑门重要,右谏议大夫,知梓州张雍仍做守城准备,训练城中3000余兵,又招募千余强勇,贮藏金帛,熔铜钟铸箭簇,伐木为竿,绞布为绳。都巡检、内殿崇班卢斌援救成都,未果退还,被张雍委以监护之任。大蜀军行至梓州城下,派老弱兵士佯攻,诱宋军出城。卢斌率兵突出城外,与大蜀军击战50余回合,大蜀军不敌,稍稍后退。不久,大蜀军又设云梯、冲东、火车连夜攻城,梓州城中兵民惊恐万状。张雍召集百余名敢死之士,自城上悄悄吊出城外,放火烧毁大蜀军攻城器械。尽管如此,大蜀军攻势更加猛烈,连续攻城长达80余日,城中守军人心涣散。正当梓州告危之时,王继恩派内殿崇班石知颐率数千人前来救援,大蜀军处于前后夹击的不利形势下,被迫撤兵,退回成都。梓州一役,大蜀政权不仅损失了数万兵士,更因战略进攻的失利,致使由攻势转为守势。
四月,王继恩率宋军自小剑门路入研口寨(位今四川剑周北),大蜀守军战败。宋军遂翻越青强岭,攻陷剑州(治今四川剑阁),控制入川要塞。随即,宋军连克广安军(今四川广安北)、绵州(治今四川绵阳)、阆州(治今四川阆中)、巴州(治今四川巴中)、逢州(治今四川仪陇南)等地,疯狂屠杀大蜀军民,并形成对成都的包围。五月,宋军尾随自梓州撤退的大蜀军,追至成都城下。成都城中十几万大蜀军在李顺等人的指挥下,沉着应战,战斗异常激烈。但终因寡不敌众,六日,宋军自坍塌城墙上突入城中,大蜀将士死者3万余人,城池陷落。太蜀政权的重要首瓴李顺、卫进、计词、吴文赏、李俊、徐师中、吴利涉等人被俘,后被宋军押往开封(今属河南)途中,于风翔(今属陕西)遭杀害。
成都陷落后,大蜀军民继续在四川各地顽强抗击宋朝官兵。宋将尹元统兵自峡路入川,“捕斩收集,久未得进”。即使是王继恩占据成都后,“郭门十里外犹为贼党所据”。在分布于各地的大蜀军中,有两支队伍声势较大:一支由中书令吴蕴率领。有十余万众,曾一度攻打眉州(治今四川眉山)长达百余日。得知成都失陷后,吴蕴遂放弃围城,仍活动在眉州一带,到处打击宋军,处置官僚富豪。另一支为张余率领,有万余人,活动于川东地区,连续攻陷嘉州(治今四川乐山)、戎州(治今四川宜宾)、泸州(今属四川)、渝州(治今四川重庆)、涪州(治今四川涪陵)、忠州(治今四川忠县)、万州(治今四川万县)、开州(治今四川开县)8州,声势大震,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此后,张余乘胜率部进攻夔州(治今四川奉节白帝城),又分兵进攻施州(治今湖北恩施)。五月下旬,张余在围攻夔州中,受到如京使白继斌与巡检使解守颐所率宋军的两面夹击,损失惨重,不得不撤离,退回嘉州。
大蜀军民的反抗斗争,再度引起宋廷的不安。十一月,宋军对农民武装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镇压和围剿。王继恩派遣宿翰、都头梁继明统兵围攻吴蕴一部,大蜀军战败,吴蕴阵亡。眉、陵(治今四川仁寿)、简(治今四川简阳东)等州农民武装先后遭镇压。十二月,宿翰等又领兵自眉州直扑嘉州。大蜀政权知嘉州王文操献城投降,张余被俘,余部退往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不久亦为宋军所败。至道元年(995)二月,张余于嘉州遇害。此后,散布于各地的农民武装多转入崇山峻岭之中,继续坚持反抗斗争,虽宋朝官府镇压、招抚并举,未能翦除。二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率部众活动于邛蜀山区,且自称“邛南王”,兵进邛、蜀(治今四川崇庆)二州,未几亦遭镇压。其余地区的农民武装也坚持斗争长达数年之久,才陆续被宋军剿灭。
注释①《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
③⑤曾巩《隆平集》卷二○《王小波·李顺》。
④王傅东都事略》卷四二《石普传》。
⑥⑦《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李顺之变》。
《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李顺之变》。
《东都事略》卷一七《削平僭伪》
关于李顺下落,史载不一,或称城破时遇害,或称撤出成都,30年后于广州遇害。
《续遭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李顺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