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解读——山雨欲来风满楼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山雨欲来风满楼留正等大臣看到光宗“病重”得连父皇的葬礼都不能主持,就提议由太子管理国事,可是没有想到光宗竟然下诏给留正说希望退位,留正虽然很有才干,但是十分胆小,看到“念欲退闲”的御旨,怕陷入是非之中,借故年老体衰,辞相不干,离开京城。留正出走的消息很快在朝廷内外传开了。人们不知朝廷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时间胡乱猜测、谣言四起。驻守在外的宋军将领怀疑秘不发丧,定有内乱,纷纷做好了应急准备,局势的发展已经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境地。危急之中,枢密使赵汝愚责无旁贷地担起了维持朝廷安危的重担。他审时度势,认为不如顺水推舟请光宗禅位嘉王赵扩,由新皇帝出面来平息事态。

于是,赵汝愚先从安抚军队入手,他委托工部尚书赵彦逾前去说服御林军统帅郭呆。虽然赵汝愚知道郭呆与自己一样关心朝政,一向忠心为国,但是在这生死攸关的大事上,不知郭呆是否理解自己要光宗退位的想法。赵彦逾虽然说与郭呆也是至交,但是也没有多大的把握。赵彦逾临走时,与赵汝愚约定,如果说服不成郭呆,就取而代之。终于赵彦逾带回了令人满意的答复,惊喜中的赵汝愚这才发现自己的双手竟冷汗涔涔。赵汝愚部署郭呆立即调集将士保护皇宫和京师。接着,赵汝愚又听从侍从意见,派知阖事韩胄前去说服吴皇太后出面作主,让光宗传位给赵扩。韩胄果真不负众望,说服吴太皇太后次日上朝垂帘听政。赵汝愚又经过一番周密安排后,就命人悄悄通知嘉王赵扩:第二天务必参加早朝,太皇太后要与群臣一起商讨军国大事。

第二天一早,在赵汝愚的率领下,文武百官都来到宫内,向坐在帘后的太皇太后跪拜。赵汝愚向太皇太后叩拜后,就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番话告诉太皇太后:“太上皇帝驾崩之时,光宗皇帝自称有病,不能亲自治丧,我等作为臣子,就曾请皇上立嘉王为皇太子,皇上先是批注‘甚好’,后来又写下了‘念欲退闲’的御笔,虽然皇上有所吩咐,但是册立太子此事关系重大,还请太皇太后做些决定。”吴太皇太后当然也是事先有所准备地回答了:“既然皇上已有吩咐,你们奉命行事就行了。”赵汝愚接着对吴太皇太后说:“这件事关系着江山社稷,责任重大,不但要公布众人,而且还要记录在史册之内,所以臣等不敢乱来,还请太皇太后亲自下诏施行。”说罢,就从衣袖中拿出事先备好的诏谕呈上太皇太后。吴太皇太后自然早已知晓,就传下了“照此办理”的旨令。赵汝愚思虑周全,他又提出在新皇帝即位后要总揽朝政,如果两宫父子发生矛盾,还望太皇太后日后调停。太皇太后都同意了,就命皇太子赵扩即位。赵扩毫无准备,直到这时才明白所谓的商讨军国大事原来是自己的登基仪式,他一下子乱了方寸,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就是不肯即位。赵汝愚十分生气赵扩的懦弱,就说:“天子当以国家和社稷的安定为孝顺,如今朝廷内忧外患,如果有所闪失,太上皇帝也无法担待啊!”接着,不由分说地就命人将黄袍披在了赵扩的身上,让人把赵扩扶上了皇座。还没有等赵扩坐稳当,赵汝愚已经率领着群臣百官三叩九拜地行起了大礼,赵扩就这样做了继位皇帝。

“是我儿吗?”

后来,宁宗皇帝前去拜见光宗时,光宗才明白自己原来是做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他望着前来拜见的宁宗皇帝,有些目瞪口呆,半晌才说出一句:“是我儿吗?”然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承认既定事实,结束了他昏庸的统治,让位于宁宗。

宋理宗继位史弥远篡改宁宗遗诏,拥立宋理宗登基。

为己私,选皇子宋理宗的继位与宁宗末年的权臣史弥远有关。史弥远在宁宗嘉定末年独揽相位,有十余年之久。史弥远为相之时,作威作福,十分风光,可是他仍旧担心这样的富贵荣华长久不了,总有一天会随着宁宗的去世,新皇帝的上台而消失,为此他十分看重宁宗选嗣这件事情。宁宗曾经选立荣王为皇太子,当然史弥远并不担心荣王的即位,因为荣王曾与史弥远联手定计除掉了韩胄,二人的交往也由此加深,如果荣王能顺利继承皇位,史弥远自然不用担心他的地位问题。可是在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荣王竟然在宁宗之先病逝了,史弥远这才开始关注宁宗的选嗣问题。因为宁宗只有荣王一个皇子,现在荣王英年早逝,宁宗就必须另外挑选皇子来备立储君。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宁宗选定沂王的儿子贵和为皇嗣,赐名为赵闳,然后宁宗托付史弥远为沂王另选嗣子。史弥远因为对赵闳的为人不很了解,不敢把自己将来的官场生涯轻率地押在赵闳身上。他密奏宁宗要小心立嗣,想乘机多选出一两个宗室子弟安置在宫中,作为皇子的候选人。宁宗还以为史弥远考虑周到,处处为皇室打算,却不知道史弥远的用心险恶,是在处处为自己打算。于是,宁宗糊里糊涂地将事情全部委托给他。史弥远就堂而皇之地把大宋朝选立后嗣的重大责任揽在了自己的手里。

史弥远想到宋廷南渡时,曾有不少宗室子弟流落到他的家乡浙西,就拜托为人谨厚的老乡余天赐回乡打听。在临行前的酒席宴上,史弥远特地嘱咐余天赐要仔细留意物色。余天赐回乡那天,在途中避雨亭里,就恰好碰到了两位宗室子弟,很快就带到京城给史弥远看。史弥远十分欢喜,急忙相见,见这二人气质不凡,确有富贵之相,认为是奇货可居。于是,就在宁宗面前多次夸赞这两位宗室子弟是天资过人、品行超群。宁宗立嗣心切,也害怕所托非人,所以就急切地想见到这二人。史弥远这时才将二人带进宫里,宁宗见了十分满意,当日就把那个年长的宗室子弟与菖立为沂王的嗣子,赐名贵诚,授秉义郎。

用美女获得情报史弥远暗地里对贵诚和赵闳进行了多次考察。史弥远发现贵诚为人乖巧,每次上朝,衣冠整齐,面容严肃,不苟言笑,并且他对史弥远也总是毕恭毕敬,谦称小侄。史弥远觉得这个贵诚值得托付和合作,所以在众人面前常常夸奖贵诚,称他有大器之材,为贵诚树立威望。可是相比之下,皇子赵闳却对史弥远十分傲慢,有时甚至不理不睬,他对史弥远专权擅政也有不满的表示。在这两者对比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史弥远自然更倾向于贵诚。可是赵闳是皇帝所设的皇子,要推翻重来,也很不容易。

赵闳喜欢弹琴,为了监视赵闳的一举一动,史弥远投其所好,为赵闳献上一位擅长抚琴的美女。赵闳知道史弥远的用意,起先对这位美女时时刻刻加以提防,可是时间长了,赵闳竟然放松警惕,还把那美女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把自己的心里话全告诉了她。当然这些话全都一字不漏地传到了史弥远的耳朵里。史弥远十分吃惊,他知道赵闳对他不满,可是他不知道赵闳竟然十分怨恨他。

原来,赵闳对于史弥远与杨皇后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诛杀大臣的事情早已经心存不满,他厌恶史弥远独权擅政的奸臣伎俩,曾经暗自记下了史弥远的数条罪状,并且还在旁边写批语:“(史)弥远当决配八千里。”他还指着地图对那位美女发誓:“我日后要是做了皇上,一定要把史弥远贬到最南边的琼崖(今海南)去。”这一切都被史弥远知道了,他暗自捏了一把汗,幸亏自己明智,不然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他立刻决定先发制人,将赵闳除去,以绝后患。史弥远于是开始着手对贵诚进行皇储的训练,他为贵诚偷偷地找了老师教授,他准备在宁宗去世前,把废立之事定下来,所以故意在宁宗面前,抑赵闳,扬贵诚。可是宁宗始终没有反应。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八月,宁宗大病不起,史弥远立即派人转告贵诚拥立他为皇帝的事情,贵诚十分谨慎,一言不发,既不明言拒绝,也不明确接受,只是慢条斯理地说道:“我绍兴还有老母,怎么能做决定?”史弥远认为贵诚的确做事稳重,值得共事,于是就趁宁宗病情加剧时,假传圣旨,立贵诚为皇子,赐名赵昀,封成国公。宁宗去世的消息传出之后,赵闳就穿好孝衣,等待宫中振人前来宣召。可是却始终不见人来,他十分着急,也感觉情况不妙,但是始终没有想到皇位从此与他无缘。后来宁宗的拜祭仪式结束,百官人殿恭听宁宗遗诏时,赵闳还没有被授意登位,他十分疑惑,问:“现在怎么还要让我站在这呢?”侍卫按史弥远的授意告诉他:“宣读遗诏后才可登位。”可是片刻之后,内宫中走出一位身着黄袍的少年,从容登上金銮宝座,群臣伏地叩贺,这位少年就是赵昀,即为理宗皇帝。赵闳这时才明白是史弥远私造了遗嘱,可是又没有掌握这个权臣的任何把柄,赵闳只好自认倒霉。

解除后顾之忧其实在朝廷中,人们也对史弥远的做法十分不满,可又都不敢反对。在宁宗去世当晚,史弥远命杨皇后的侄子杨谷石将废立皇储的事情告诉了杨皇后,杨皇后不愿意改变宁宗的意思,可是又担心心狠手辣的史弥远对自己和家人不利,所以忍气吞声,没有反对。朝中一些人也不满史弥远擅自废立皇储,在理宗即位之初就起兵造反。史弥远乘机穷追不舍地残酷镇压,乘这个机会逼死了赵闳,解除了后顾之忧。

史弥远废立储君的阴谋如愿以偿后,因为拥立有功,所以他深受理宗信任,又继续专权达九年之久,直至病死。

南宋理宗信谗误国理宗误用奸相,听信谗言,把国家推向了灭亡的道路,故称他为“误国之君”也不为过。

三凶公元1224年8月,史弥远用计废掉原皇太子赵闳,拥理宗赵昀即位后,进而又逼死赵闳,追回王爵。对此,满朝文武都觉得赵闳死得冤枉,史弥远心太狠毒,但由于他权大无边,故皆敢怒而不敢言。名士魏了翁、真得秀等人不管这一套,纷纷上书为皇太子赵闳鸣冤。史弥远听说后大怒,指使心腹诬告魏了翁、真得秀与赵闳有私,逼理宗罢了他们的官。史弥远为了对付和他意见不一致的人,任用狂徒梁成大、李知孝、莫泽为心腹官吏。这三人个个凶狠无比,嗜杀成性,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三凶”。凡是意见与丞相不一致的人,这三个便使出种种诬告手段。使其不是被杀死,就是被罢官,从而使史弥远牢牢掌握了朝中生杀大权。

接二连三的奸相公元1223年10月,史弥远病死,理宗任用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为相。这史嵩之专会弄虚作假,迎合理宗,致能独揽朝廷大权。太学生黄恺伯等144人曾上书朝廷,指出其心术不正,阴险叵测,其在朝廷一天,国家受害一天,在朝廷一年,国家受害一年。理宗对此不理。后又有武学生、京学生等二百余人先后上书,理宗也不置可否。倒是史嵩之本人知趣,感到众怒难犯,便主动请求回家为父守丧,理宗才勉强忍痛割爱,表示同意。

继奸相史嵩之后,理宗用的第3个奸相便是丁大全。此人专会钻营取巧,揽权后飞扬跋扈。宰相董槐敢于直言,上书理宗,指出丁大全乃奸佞之徒,不可重用。理宗却说:“大全并无大错,你不必疑心。”丁大全知道后,对董槐恨之入骨,上书诬告弹劾,未经理宗指示,便私自派兵围捕家中,送交刑部,后被罢相,丁大全被任为相。公元1258年2月,蒙军南下侵宋,边防危急,丁大全却哄骗理宗,说“边疆有备,不必惊慌。”宋军屡战失利,边境沦陷,群臣不满,上书揭露丁大全罪恶,理宗却置之不理。直到公元1259年9月,蒙军包围了鄂州,丁大全无法再行遮盖,理宗始得知真相,才将其罢相。

继丁大全之后,要算是贾似道败国了。贾似道的姐姐为贵妃。他少时就不务正业,是靠他的姐姐贾贵妃受宠和丁大全的下台才官运亨通,拜为宰相的。公元1259年11月,忽必烈攻鄂州,他以右丞相之职领军援鄂。此时,蒙古可汗病死,忽必烈为了争可汗的位置,决定北撤。在北撤前,忽必烈虚晃一枪,扬言要攻临安。贾似道听说后,不辨真伪,竟十分害怕,不经请示,便私自派人去蒙古求和,蒙古正要北撤,见宋未败求和,当然同意,规定蒙古和南宋以长江为界,南宋每年向蒙古贡奉银20万两,绢25万匹。忽必烈退兵后,贾似道隐瞒了私自签订卖国和约的真相,反而对理宗谎报军情:“我们这次打了个大胜仗,逼着蒙古退了兵。”理宗信以为真,加封贾似道为太师卫国公。贾似道又设计罢免了敢于直言的吴潜的左丞相职务,从此便总揽了朝政大权。

宋理宗用了这么一帮人做宰相,致使朝政日益衰败,民众怨声载道,国家的灭亡已不可避免了。

忽必烈攻宋势如破竹忽必烈稳定了内部,打败了阿里不哥以后,在公元1271年称帝,改国号为元。这就是元世祖。

战局比王位重要忽必烈像蒙古、南宋联合灭掉金朝以后,南宋乘机出兵,想收复开封河南一带土地。窝阔台借口南宋破坏协议,进攻南宋。打这以后,蒙宋双方不断发生战争。到窝阔台的侄儿蒙哥即位后,派他弟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进军云南,控制了西南地区。

公元1258年,蒙哥分兵三路,进攻南宋。他自己亲率主力进攻合川(今四川合川),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另一路由兀良合台率领,从云南向北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准备三路会师后,直取临安。蒙哥的军队进攻合州的时候,合州宋将王坚和全城军民奋起反抗,坚守合州东面的钓城。蒙古军把钓鱼城围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来,蒙哥却在攻城的时候被炮石打中,受了重伤,回到大营不久就死了。

忽必烈正向鄂州进兵,还没过江,得到蒙哥的死讯,有人劝他赶快回到北方去争夺汗位。忽必烈说:“我奉命来攻打宋朝,哪能空手回去?”忽必烈观察了沿江的形势,就派几百人的敢死队当先锋,强渡长江。宋兵没有防备,果然溃败。蒙古兵就大举渡江,把鄂州围住。警报一个接一个送到临安,把南宋王朝震动了。

宋理宗命令各路宋军援救鄂州,又任命贾似道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到汉阳督战。

纨绔子弟做丞相新任丞相贾似道,原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子,靠他的姐姐是宋理宗的宠妃,才得了官位。他当上官后,什么事都不干,经常带着一批歌女在西湖上喝酒作乐。有一天晚上,宋理宗在宫里登高眺望,看到西湖上灯火通明,就对左右侍臣说:“这一定是似道这小子。”

侍臣知道宋理宗宠着贾似道,就凑趣说:“别看他年纪轻轻,喜欢玩乐,他的才能大着呢。”

这回,宋理宗要他上汉阳前线督战,他只好硬着头皮去了。有一次,他听说前面有一队蒙古兵,吓得直打哆嗦,嘴里连声叫着:“怎么办?怎么办?”后来,蒙古兵抢了一些财物走了,贾似道才拍拍胸口,喘了口气。

弥天大谎忽必烈攻城越来越猛。贾似道眼看形势紧张,就瞒着朝廷,偷偷地派个亲信到蒙古营去求和,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朝就愿意称臣,进贡银绢。忽必烈急着想回去争夺汗位,就答应了贾似道的请求,订下了秘密协定。贾似道答应把江北土地割给蒙古,并且每年向蒙古进贡银、绢各20万。忽必烈得了贾似道的许愿,就急忙撤兵回北方去了。

贾似道回到临安,把私自订立和约的事瞒得严严实实,却抓了一些蒙古兵俘虏,吹嘘各路宋军取得大胜,不但赶跑了鄂州的蒙古兵,还把长江一带敌人势力全部肃清了。

宋理宗听信了贾似道的弥天大谎,认为贾似道立了大功,专门下一道诏书,赞赏他奋不顾身,指挥有方,立刻给他加官进爵。

忽必烈回到北方,得到大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即了大汗位。他想起了在鄂州跟贾似道订下的和议,就派使者郝经到南宋去,要求履行和约议定的条件。郝经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先派副使带信给贾似道。贾似道一听郝经要到临安来,怕他的骗局露馅,赶快派人到真州把郝经扣了起来。忽必烈听到这个消息,气得要命。那时侯,蒙古内部发生了内讧,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跟忽必烈争夺权力,发生了战争。忽必烈全力对付阿里不哥,只好暂时把南宋一头搁起来。

贾似道靠欺骗过日子,居然做了十几年的宰相。宋理宗死后,太子赵禥即位,就是宋度宗。宋度宗封贾似道为太师,拜魏国公,地位高得没人能跟他比。贾似道一面故意要求告老回家,一面又派亲信散播谣言,说蒙古军又要打过来了。刚即位的宋度宗就苦苦留他,这样一来,他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度宗专门给他在西湖葛岭造了一座豪华的别墅。贾似道每天在葛岭过着享乐的生活,朝政大事都得由官员到别墅去找他决定。

贾似道封锁消息忽必烈稳定了内部,打败了阿里不哥以后,在公元1271年称帝,改国号为元。这就是元世祖。

元世祖借口南宋不执行和约,派大将刘整、阿术出兵进攻襄阳,宋军连战连败,襄阳城被围了5年。贾似道把前线的消息封锁起来,不让宋度宗知道。有个官员上奏章向宋度宗告急,奏章落在贾似道手里,那个官员上被革职了。

有一天,贾似道上朝的时候,宋度宗问他:“听说襄阳城已经被蒙古兵围了几年,怎么办?”贾似道故意装出惊讶的样子说:“蒙古兵早就给我们打退。陛下从哪儿听来这种消息?”

宋度宗说:“刚才听到一个宫女说起。”

散朝以后,贾似道查明了那个透露消息的宫女,找个借口把她杀死。打那以后,宋度宗再也听不到蒙军进攻的消息了。

襄阳在蒙古兵围攻下,越来越危急。贾似道却每天躲在他的葛岭别墅里。有一次,有个亲信官员去找他,他正趴在地上跟他的几个侍女斗蟋蟀。那个官员拍拍贾似道的肩膀说:“这难道也是国家大事吗?”贾似道玩得正起,也没当一回事。

襄阳终于被元兵攻破了。南宋王朝大为震动。这个时候,贾似道要再瞒也瞒不住,就把责任推给襄阳守将,把守将革职了事。

南宋无力回天元世祖看到南宋这样腐败,决定一鼓作气消灭南宋。他派左丞相伯颜率领元兵20万,分两路进军,一路从西面攻鄂州,另一路从东面攻扬州

这时候,宋度宗病死了,贾似道拥立了一个4岁的幼儿赵昰做皇帝。伯颜攻下鄂州,沿江东下,直取临安。贾似道一面带领7万宋军驻守芜湖,一面派使臣到元营求和。伯颜拒绝议和,命令元军在长江两岸发起进攻,宋军全线崩溃,贾似道逃回扬州。到了这个时候,南宋灭亡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

知有似道不知有度宗贾似道不把度宗放在眼里,度宗也以贾似道为狼,事事不敢自作主张。

新帝登基宋度宗原名赵孟启,太祖十一世孙,理宗胞弟的儿子。出生于公元1240年,卒于公元1274年。理宗虽然嫔妃众多,然由于淫乐无度,却只有一个儿子,还未成人便死去了。为此,于公元1253年1月,宋理宗只好立他的亲侄子孟启为皇子,赐名为赵禥,封忠王。公元1260年6月,立为太子,成了理宗的合法继承人。公元1264年10月,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不理朝政,只重酒色宋度宗赵禥即位之前,便天生愚钝,奢淫无度。即位后,他想好好地玩玩,然朝廷军政要务,都要他去处理,如何吃得消?结果上了三五次朝,感到头昏脑胀,便不想干了。他见丞相贾似道立他有功,又好专权,便索性把一切军政要务都交贾似道去处理,而自己则一头扎进了酒色二字之中。

贾似道比皇上还大贾似道专权后,对大臣规定,凡有军政要务,不经过他同意,谁也不许报告皇帝;皇帝有什么诏旨,不经他看过,任何人也不许下达。即使如此,贾似道仍嫌不足,常以辞职归乡相胁。度宗全靠贾似道掌政,贾似道一走,谁还理朝?每当上旨,度宗便苦苦相留,将其官职一升再升。每当贾似道入朝,度宗便起座答拜,称之为师,不呼其名。时间一久,贾似道便不把度宗放在眼里,度宗也以贾似道为虎狼,事事不敢自作主张。

公元1272年7月的一天,度宗去景灵宫祭祀。事毕,正遇大雨,度宗无法回宫,当时胡贵嫔的父亲显祖随驾,建议乘逍遥辇,度宗低头不语。显祖已看透了度宗的意思,便哄他道:“此事已禀报过贾太师。”度宗闻言,方转忧为喜,遂起驾回宫。

然第二天,这事便传到了贾似道的耳中,他大发雷霆,当即罢了显祖的官,把胡贵嫔赶出宫门,而度宗则连气也不敢哼。此后,贾似道几日不上朝,间或入谒度宗,度宗必起身避席及其退朝时,又目送出殿后,方敢就座。故当时在朝廷百官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只知有贾太师,而不知有度宗的局面。

公元1273年1月至2月,当樊城、襄阳连续为蒙军攻陷的时候,贾似道还在扣压前线危情,不断向度宗报捷呢。公元1274年7月,宋度宗死,时年仅35岁,在位10年。

群臣死守崖山南宋末年那些有骨气的大臣们仍然不愿投降,他们率领着部下做着顽强的抗争。

誓死不降,为国捐躯南宋末年,凶悍的元军铁蹄南下,一路上横冲直撞,很快兵临临安城下,谢太皇太后、全太后与年仅三岁的恭帝孤儿寡母无力抗元,所以拱手投降。全太后与宋恭帝被押解到元大都,软禁了起来;谢太皇太后虽已年迈,体弱多病,但是仍被元军拉来拉去,到各处劝降那些为数不多的还未投降的南宋臣子。在国主投降的情况下,南宋末年那些有骨气的大臣们仍然不愿投降,他们率领着部下做着顽强的抗争。

元军攻打扬州城,攻了很久都没有攻下来,那时镇守扬州的大将是李庭芝、姜才,元军就拿来谢太皇太后的诏书,命令他们向元朝投降。李庭芝回答说:“我只知道奉诏守城,从来没听说过要奉诏投降。”后来,全太后北上经过扬州时,元军又让全太后命令李庭芝和姜才投降。全太后无奈,只得下诏说:“现在我皇帝都已经投降了元军,你还为谁守城呢?”使者要李庭芝和姜才接全太后的谕旨,他们也不答话,命令士兵放箭,当场射死了招降而来的使者,其他人都狼狈逃走了。随后,他们又带4万人出城袭击元军,想夺回全太后和皇帝恭宗。但是敌强我弱,经过激烈的战斗,没有获得成功,只好回到扬州城里。元军主帅阿术亲自派姜才原来的好友前去劝姜才投降,姜才对这个好友说道:“你怎么做我不管你,可是我宁可死掉,也不做投降的将军。”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又派人招降李庭芝,李庭芝大怒,他不仅把使者杀死,而且烧掉了元世祖的招降诏书。元军看到李庭芝和姜才都不肯投降,还对元军如此无礼,就派大军将扬州团团围住,连着几十天攻城。由于扬州被围了很长时间,城里的粮食都吃光了,李庭芝和姜才就跟士兵一起煮皮等东西充饥,有的士兵杀死自己的儿子充饥。但是,扬州军民仍然不肯投降,继续抵抗元军的进攻。直到后来,陆秀夫和张世杰拥立端宗在福州即位后,端宗急令李庭芝和姜才带兵前去保卫福州,李庭芝和姜才这才离开扬州,前往福州,却不料走到泰州的时候,被元军包围了,双方经过激烈战斗,李庭芝、姜才被元军俘虏,最后为国捐躯。

宁愿自杀不愿降当时,南宋有一个名叫夏贵的将领投降了元朝。他家从前有个名叫洪福的家童,后来经夏贵提携做了官,守卫镇巢县(今安徽省巢县)。在夏贵投降后,洪福仍然在继续抗元。夏贵就派人去劝洪福投降,洪福拒绝投降,还把来劝的人也杀了。后来元兵攻破镇巢县城,洪福被元军俘虏后,夏贵来看他,他却痛骂夏贵不忠,最后要求面南而死,表明自己没有背叛宋朝。还有将领李芾,在湖南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率领军民坚持抗战三个多月。可是潭州城还是被攻破了。那天,他叫来部下沈忠,对他说:“我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今天决心一死,但是我的家人决不能当俘虏。我实在不忍杀他们,你帮忙先杀尽我的家人,再杀死我。”沈忠说什么也不愿意,可是李芾坚决要他照办,沈忠只好哭着答应。于是李芾让家人全部喝醉,让沈忠一一把他们杀死,然后,放火烧掉李芾的住所。沈忠看着熊的烈火,悲痛自绝,就回家杀了妻子,然后又自杀而死。潭州城的许多百姓听说后,也都让全家自杀而死,坚决不投降元朝。

南宋王朝的彻底灭亡元朝军队势如破竹般向福州方向逼近,没有多长时间,元军就开始进攻福州。陆秀夫、张世杰见福州守卫不住,就护卫着端宗和他的弟弟,乘上海船沿着海岸往南逃到了广东宋端宗身体很虚弱,受不了这种艰苦的生活,不久就病死在广东砜州(今广东省雷州湾中的一个小岛)。当时,福建和广东的军民都在坚决抵抗元军的进攻,而那些作了叛徒的人则受到人们的唾弃。当元军打到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县)时,元朝人劝守卫兴化的宋将陈文投降,可是陈文龙却两次杀死元军派来招降的人。部下有人贪生怕死,劝他投降,他说:“人生本来都有一死的,与其屈辱地死,还不如英勇抗敌而死。”人们都很敬佩他。可是,后来叛徒出卖了陈文龙,他被俘仍然没有投降,后来就在福州绝食死去了。他的母亲当时也被押到福州,她为儿子为国牺牲而自豪,在临死前说:“我和我的儿子一块儿死去,又有什么怨恨呢!”

端宗病死后,陆秀夫和张世杰又拥立端宗的弟弟做皇帝,即卫王,他们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卫王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专门掌管文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专门掌管军事。可是,元军又跟着打到了广东。当时,张世杰和陆秀夫认为砜州是个小岛,就护卫着卫王来到新会的崖山,他们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收复失地,恢复宋朝。他们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准备长期战斗的工作:征集粮食,修筑工事,建造兵船,还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可是,元将张弘范很快就率军攻打到了崖山附近。张弘范到达崖山之后,立刻就派兵封锁海口,切断了宋军砍柴、打水的道路,由于崖山是一个小岛,岛上的一切都得靠大陆和海南岛运送,现在元兵切断了大陆的供应线,宋军没有淡水喝,只能吃干粮,实在没有办法,就只有舀海水解渴。海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喝了就得病,为此,许多人都病倒了。张世杰又带兵去攻打新会,想夺回海口,但大战几天都没有取胜。

公元1279年2月,张弘范率元军攻打崖山,张世杰的军队由于士兵大都生病了,所以很快就战败了。元军登上了崖山,张世杰只有和陆秀夫等保护着卫王和他的母亲杨太妃,乘上早已准备好的船撤退。元军紧迫不舍,把宋军的船队冲散了。陆秀夫看到元军近在眼前,不愿意被元军活捉,就含泪背起小皇帝,跳进了茫茫的大海。而张世杰和杨太妃坐的船,也由于遇上了飓风翻了船,张世杰和杨太妃都被淹死了。南宋王朝彻底灭亡了。

宋恭帝被杀宋恭帝是位有智慧的人,可是幼年继位,又生不逢时,想必心中自是有许多苦处。

亡国的小皇帝南宋成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病逝,太子继位,即是宋恭帝,历史上人们又称他为少帝、幼帝、德祜皇帝。宋恭帝即位时,年仅四岁,当时由谢太皇太后垂帘辅政。恭帝年幼即位,从宋度宗手中所承接的江山早已是千疮百孔,命系累卵了。

公元1276年正月,元朝大军南下入侵已经到临安城下。眼看着元兵即日就将攻进城内,南宋朝廷大势已去。

于是,谢太皇太后立刻派大臣杨应奎,前往元军驻扎地献上了传国玉玺,并且以恭帝的名义向元军统帅伯颜献上降表,降表言辞十分卑下可怜:宋朝奸臣误国,天数已尽,元朝国运兴旺,我愿率百官称臣降服于大元;今谨奉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号,将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等宋朝州郡,全部献给大元圣朝,祈求元朝可怜宋朝三百年江山不至断绝,使赵氏子孙以后有靠,使宋朝百姓能够安享天日。如果这样,那么元朝的大恩大德,将永不忘,日日思报。

虽然这篇降表写得很哀婉,充满了一个行将灭亡的王朝的辛酸,可是元朝还是没有放过这位小皇帝。

囚禁的岁月伯颜很快就攻陷了临安城,接着元世祖急速下诏,命令宋朝皇帝前去大都会见。皇太后带着小恭帝在随行一行人的护从下匆匆奔赴大都,谢太皇太后称病未去。

恭帝当时也只有七岁,什么事情都不懂,全太后只是个妇道人家,只是感激元世祖不杀之恩,根本不知什么民族气节,所以这孤儿寡母到了大都,特别被元朝人看不起。他们将恭帝与全太后软禁在深深的宫苑里,横加凌辱,更不许他们与外界有丝毫的接触。当时随全太后到大都的四位宫女都不堪忍受凶悍的元朝人的虐待,到大都后没有十天就全部自缢身亡了。其中一位宫女还留下绝命一首:“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元世祖十分看不起全太后的忍辱偷生,所以就砍下了那四个宫女的头颅悬在全太后的门口,以示羞辱,全太后顾念年幼的恭帝,不忍自杀。不过,由于这时南宋遗臣已经立赵昰为端宗,老奸巨猾的元世祖就将恭帝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点大司行政、瀛国公,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其实就是为了利用恭帝潜在的号召力,对端宗形成制约,顺便招降那些尚未归附的宋将。

全太后提出水土不服,向元世祖请求迁往南方,元世祖的皇后对全太后的遭遇特别同情,就帮全太后求情,但是元世祖担心节外生枝,没有同意,不过他并没有打算杀害全太后和宋恭帝,传说元世祖已经准备让恭帝与全太后在大都的深院中慢慢了却此生。可是到了公元1282年底,却突然命恭帝迁出大都,并将他安置在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边闪电河北岸)。还让全太后到大度正智寺庙削发为尼,不久全太后就悄无声息地死在了那里。原来福建有位僧人向元世祖解说了近日天相方面的事,说他夜观星相,发现土星有侵犯帝祚之势,所以按常例来推算,恐怕不几日将会有人要加害元世祖,希望元世祖多加提防。元世祖本来不相信这位僧人所说的话,可是在这位僧人离开没有多久,就有离大都不远的中山县(今河北省定县)官员禀报说:县内有一个狂人,自称是宋王,扬言要聚集人马,前往京师劫掠宋丞相文天祥,起兵复宋。

元世祖一听,这还了得,也不由得相信那位僧人说的。马上就把恭帝迁到了上都,然后杀害了已关押了四年的南宋宰相文天祥。次年又把降元的宋朝官员全部迁往内地,免除了后顾之忧。

一心向佛,仍然被杀至元二十五年,恭帝已经19岁了,元朝的统治也逐渐巩固了下来。这年冬天,元世祖赐给恭帝大量钱财并将他送到了吐蕃(今西藏地区)学佛。

恭帝到西藏后,入住萨迦大寺,并改名为合尊法宝,还学会了藏族的语言。恭帝聪颖灵慧,性情好合,他钻研佛经,还当上了萨迦大寺的主持。按理说,恭帝此时既已入佛,早已心无杂念,潜心修炼了。可是到元英宗至治三年时,恭帝却突然被赐死在河西(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无意间所写的一首诗闯了大祸: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诗中所说的黄金台指的是战国燕昭王在大都朝阳门附近筑的土台,燕昭王放黄金在台上,招揽天下贤士尽归己用。林和靖则是北宋著名的钱塘高士,一生孤傲,以梅为友。就是这首诗,恭帝便被元英宗以煽动天下人心的罪名处死了。

元英宗杀恭帝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恭帝死了,天下宋人的心也就死了;恭帝不死,宋朝遗民总会在心中隐隐作想:宋朝江山仍旧还在,因为虽然端宗、卫王死去了,可是恭帝还活着,恭帝还会回来,他只是在某个地方出家而已。

宋恭帝是位有智慧的人,可是幼年继位,又生不逢时,想必心中自是有许多苦处,可是他潜心研究佛经,成了一代佛学翻译大师,曾经翻译了佛教中著名的《因明人正理论》作品,也算没有枉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