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解读——宋太宗是一介武夫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宋太宗是一介武夫吗宋太祖是武人出身,宋太宗是否也是只知南征北战的一介武夫呢?

弃武尚文的风雅之人宋太宗继位之初,使用政治压力,逼迫吴越王钱做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士归附,又亲征太原,灭掉北汉,可说是有些战功战绩,但是他在与辽朝及党项拓拔部势力这些强敌对抗的过程中,却屡战屡败,战功并不显著,可见宗太祖并不是一名能指挥大军的指挥家、军事家

其实之所以说太宗不是一个武将,还因为在宋太宗统治期间,实行了弃武尚文的统治政策,大量任用文官主持政务。另外,其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并非粗俗武夫,还是一个真正的附庸风雅的人呢。

对《太平御览》情有独钟宋太宗从幼年开始,业余爱好与兴趣首先就是读书。他的父亲赵弘殷总兵江南的时候,每当攻破州县,必定到处搜寻古籍供他学习,并且时时激励他,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读书从未有间断的时候。那时书籍和书袋成为赵光义的随身之宝。太宗即位之后虽然政事繁多,却仍然不改初衷,像以往一样喜爱读书。他曾经对身边近臣说:“朕没有别的爱好,只是喜欢读书,想从中知道古今成败的道理,好的加以采纳,不好的引以为戒。”他尤其对《太平御览》情有独钟。《太平御览》这本书多达1000卷,他决心发奋每日读三卷,争取一年内通读一遍,于是命史馆每日进呈三卷,昼夜苦读,到天明时才小睡一会儿就去上朝。到了天寒日短之时,每日读三卷,宰相等考虑到如此读书容易使身体受到伤害,就劝告宋太宗不要把时间抓得太紧,宋太宗却说:“朕天性喜好读书,开卷有益啊,这不会损伤我的身体的。好学之士读万卷书都不当回事,这千卷书又何足挂齿呢。大凡读书应该发自内心喜欢。如果不是这样,读也不会真正读进去的,白白浪费时间。”

于是太宗仍旧坚持不懈,终于用一年时间读完了《太平御览》这部巨著。宋太宗读书范围甚广。各门各类的书无不涉略,还常常加以评论,另外将其中有益于治,太宗读书学以致用,并不死读书,不仅将其心得用于治理国家,还大规模地开科取士,所以得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像吕蒙正、寇正等名臣都是北宋初期录取的进士,他们后来都成了太宗的得利助手。在读书过程中,他的文才不断增长,常与群臣文唱和,有时是消遣之用,有时是歌功颂德,这在宋太祖时是没有的。在平定北汉后,宋太宗就作了《平晋诗》要求随从的大臣们唱和。到了春天万物复苏,冬天大雪初降之时,宋太宗都多次与臣下唱和作诗。宋太宗还曾将自己写的诗文编成《御制诗文》41卷,收藏于宫中书库,其诗作已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读书写诗之余,宋太宗还苦练书法,精通草、行、飞白、篆、籍、八分书,在书法上具有很高造诣,被列入宋代著名书法家之列。其书法遣迹也被选入供人临摹的碑帖之中。他对近臣说:“朕君临天下,为什么非得喜欢书法?只不过从内心喜欢,不能舍弃。”即位后,他还经常观摩古碑刻,向古人学习,常向吕文仲请教书法历史问题和笔法问题。

王著是当时的书法名家,宋太宗曾派侍臣王仁睿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他看,王著看完,淡淡地说:“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太宗知道后,更加勤奋练习,又过了一段时间,再派侍臣王仁睿给王著看自己的作品,王著回答仍与前次一样,王仁睿责问王著是否藐视宋太宗书法时,王著笑着回答说:“帝王开始练习书法就称赞他写得不错,以后就不留心了。”

太宗还是个围棋高手,他曾自创围棋三势,一叫“独天飞鹅势”,一叫“对面千里势”,一叫“大海取明珠势”,他亲自讲解给内侍裴愈,然后派裴愈讲给众学士,众人无不佩服太宗这三势的高妙。他在围棋小小的黑白世界中,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显示出了作为一代帝王驾驭全局的才干。当时著名的围棋国手,像杨希紫、蒋元吉都无法与太宗对抗。太宗嗜围棋,与人对奕绞尽脑汁,不知疲倦,许多大臣就劝他注意身体,可太宗却说:“朕不是不知道,只不过借此躲避六宫诱惑,众爱卿不必多言。”

宋太宗喜好读书、热爱诗文、挚爱书法、围棋,而又不讲奢靡,不讲淫乐,其中无不包含着一种弃武尚文统治政策的转变,“尚文”正是太宗不同于一介武夫之处。

杨无敌杨业痛杀辽兵,威名远扬。得了一个外号杨无敌。

杨业奉命扼守雁门关宋太祖花了13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请辽朝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杨业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降大宋。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雁门关大捷公元980年,辽朝派了10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兵力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冲进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杨业带兵追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了一名辽朝贵族,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宋太祖对杨业充分信任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嫉。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

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死路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12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后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倪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王倪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倪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倪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撒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

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

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誓死不降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倪革职查办。

千古流芳杨家将杨业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争中都立了功。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杨门女将在杨家将中,不仅男子英勇善战,而且女子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精通武艺的佘老太君佘老太君,原名佘赛花,是杨业之妻,杨府的老祖宗。后代在戏曲中演她百岁高龄,在面临辽兵入侵宋境,仍能挂帅领兵,赶走辽兵,实在是让人敬佩。但是很多相关史料却不见记载有佘老太君的事迹,这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究竟佘老太君有没有挂帅领兵?甚至有人发出疑问:究竟历史上是否真有佘老太君其人?

有学者经过考证,历史上确实存在佘老太君其人,不过佘老太君不姓佘,她本姓折,后人讹传,所以就改成了佘姓。杨业年轻时,在离石、临县一带的七星庙驻防,迎娶了府州折家的女儿。折家屡世居住在陕西府谷,从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而杨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习武,两家正所谓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那么佘老太君的称谓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宋制,凡是有功之臣的妻、母都要有所封赠,以示奖励。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建制之时,就下诏制定文武群臣母妻的封号,其中庶子、少卿、刺史等的母亲封为县太君,妻子封为县君。而折氏的儿子如杨延昭等,位居刺史之上,他母亲应受封为某县太君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叫她佘老太君了。

折太君精通武艺,善骑射,训练以婢仆为主的家兵,上阵打仗,助夫立功,但是对于杨门这样的习武家庭而言,这本是平常的事情,所以没有为折太君立传也不足为奇。

穆桂英是否存在杨门女将中除佘老太君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受人瞩目的女将,就是穆桂英。戏曲中多次讲穆桂英领兵挂帅,充当大将,频频扭转战局,说的是玄之又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像穆桂英这样一位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正史中也未有记载,既然曾拜大将,又曾力挽狂澜,为何死后却默无声息?对此,后人十分不解。

既然正史没有记载,不少人就对穆桂英本人的存在提出了质疑,认为是戏曲中的虚构人物,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传说穆桂英是杨延昭之子杨宗保的妻子,她敢做敢为,性格开朗,坚持女性独立,婚姻自由,当初杨宗保不同意与她结婚,穆桂英拿出刀来架在杨宗保脖子上逼其成婚,最终二人也是美满幸福。

穆桂英生为巾帼,不让须眉,过门不久就领兵挂帅,年过半百还跨马领兵,她被塑造成一位内外有度,勇敢有为的巾帼英雄。但由于在史料上找不到记载,人们认为她是虚构的人物,甚至有人提出观点说不仅穆桂英是虚构的,而且杨宗保这人在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也有人说穆桂英这个人是虚构的,但却可以从杨氏的眷属中找到原形。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有位堂兄叫杨琪,此人曾娶慕容氏为妻,而穆桂英的姓也许是“慕容”氏的转音,“桂英”也只是民间通俗的名字,戏曲小说本就允许改编,这样以慕容氏为原形在的穆桂英这一形象就很快流传开来。况且,慕容氏是当时鲜卑大族,也是世代习武,与杨家通婚也是不无可能,不过终归猜测,没有真凭实据。

民间的千古佳话有些人则认为关于杨门女将的真相如何,并没有任何史料加以对证,而民间传说出于褒善抑恶的传统观念,逐渐塑造而创造出了像佘老太君、穆桂英这样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但是艺术与史实并未完全脱节,对于这些艺术形象加以细察,还是可以找出一些史实影子的。就说传统戏曲中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那回,穆桂英率军大破敌兵,让宋朝子孙扬眉吐气。然而历史上却是南宋将领折可求在天门关与金兵激战,大败后许多人仓皇南逃,兵败如山倒,宋朝河山损失无数,许多人背井离乡,饱受战败的恐惧。为彻底抹掉战争阴影,话本小说的作者将此事巧妙移到穆桂英身上,由大败变为大胜,在心理上寻求了安慰和平衡。

众所周知,传说中的杨家将故事,多是以小说和戏曲演唱等艺术形式流传下来的,中间加上了无数人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不过尽管有些情节与人物史书没有记载,也没有真凭实据,但杨家将的故事主体是事有源流的。杨门九代精彩而又悲壮的故事代代流传,经久不衰,受到了社会各层的广泛喜爱。

吕端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得要命大事却毫不含糊,这就是真正能救国的贤人。

不会处理家事的宰相吕端,字易直,北宋幽州(今北京市)人,他是北宋初年有名的大臣,人们都说他“小事糊涂得要命,大事却毫不含糊”,他的做法为后世很多人效仿。

宋太祖后期,赵普做宰相时,吕端已经做到副宰相,地位显赫,权势很大。吕端虽然身为朝廷一品,但是却从不关心财产积蓄的事情,甚至连家事也不过问。做官十几年里,吕端的家中没有添置任何财产,生活还常常十分窘迫。有时,吕端刚刚领到一些俸禄,路上碰到穷人,马上就施舍给他们了,自己分文不留。一次,吕端的妻子告诉吕端家中的粮食只够吃三天了,要他快点想些办法,他却满不在乎地说;“先过了这三天,再想办法吧?”气得他的妻子直骂他糊涂。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家事糊涂的人,宰相赵普却说他很有才能,赵普在世时就经常对宋太宗说:“吕端为人沉稳有度量,受到陛下的表扬时,不喜形于色,在朝廷上碰了钉子时,也不发愁。有做宰相的才能,臣百年之后,请陛下一定要任用他为宰相。”太宗听到后有些诧异,因为他一向对吕端可没有什么好印象,于是就对吕端暗暗观察。经过全面了解之后,宋太宗就在至道元年四月提出,任命吕端为宰相。

但是,马上有官员极力反对说:“吕端为人糊涂懦弱,家事都处理不好,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太宗这时已经胸有成竹,再加上老宰相在位时就曾竭力推荐过他,所以还是决定任命他为宰相,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出处。

效仿曹操徐庶吕端升任宰相后,果然对于国家大事一点都不含糊,兢兢业业,每一件事都做得无可挑剔,让大家心服口服,成为太宗皇帝的得力助手。

宋太宗时,集中全力意图收回幽云地区,和辽国频繁地发生战争。西夏国首领李继迁总是趁火打劫,经常率兵侵犯宋朝的西北地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宋朝的军队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寇准向太宗建议把她就地斩杀,以儆效尤。当吕端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进宫上奏,反对杀李继迁的母亲。他对太宗说:“西夏并非礼仪之邦,孝顺不孝顺也许看得并不是很重;况且李继迁并非等闲之辈,那些意图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在关键时刻是不会考虑父母安危的。汉刘邦项羽交战时,刘太公被项羽俘获,项羽威胁说要把刘太公煮了吃,刘邦不是还要向项羽分一杯羹吗!我朝的敌人是辽国,对于西夏我们要有适当的拉拢。杀了李继迁的母亲只会加重他对我朝的仇恨之心,对我们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太宗认为言之有理,就问他怎样才能较好地处理这件事。吕端回答说:“最好仿效三国时曹操对徐庶母亲的做法,把李继迁的母亲软禁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安排给她舒舒服服的生活,再加以劝慰,让她捎信给李继迁,或许能让他不战而降。即使他不来投降,也可能会惦记他的母亲还活着,不会经常大规模地向内地进攻了。”太宗于是下令按吕端的建议执行。后来李继迁确实收敛了很多,不再经常骚扰宋境了,他死后,他的独生子归顺了宋朝。

辅佐太子登基另外在宋太宗晚年病重时,政局稍微有些混乱,人心也是惶惶不安。吕端作为宰相,主持大局,严谨稳当。那时皇后不喜欢太子,便和宦官王继思谋划,企图采取计策,更换太子,控制朝政。吕端察觉此事后,不加声张,暗自布置了防范措施,以防有变。吕端在太宗病重期间,让太子日夜守护在病床前照顾太宗,寸步不离左右。粉碎了皇后和王继恩等人意图在太宗神志不清时进谗言废太子的诡计,同时,吕端还设计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了太监王继恩,使这些有反叛之心的人群无首。

直到太宗死后,真宗即位,吕端还亲自上殿,仔细辨认一番,确信真宗坐在龙椅宝座上后,吕端这才率领文武大臣下拜,确定君臣名分。皇后对此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吕端的措施实在是无懈可击。吕端的“大事不糊涂”使得真宗顺利即位,得以避免了一场大的宫廷政变。为此人们心服口服,纷纷称赞吕端办事谨慎,是国之栋梁。后人有诗赞叹:“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宋初的农民起义宋初发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险些断送了宋朝的几百年基业。

茶叶商的末路川蜀地区在五代时期,曾经先后建立过前蜀、后蜀两个政权,因为远离中原,地处偏僻,反而幸运地避免了各政权之间的争斗,长期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因此,到了后蜀时期,国家的粮库积贮得满满的,人民十分富足。但是宋太祖灭了后蜀以后,有一段时间纵容将士在成都四处抢掠,还把后蜀贮积的财富运往东京,激起了当地百姓们的愤恨。到了宋太宗的时候,朝廷更加变本加厉,又在那里设立衙门,垄断买卖。曾经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的蜀地出产的茶叶、丝帛,先后都被官府垄断了。一些地主和大商人也都趁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这样一来,蜀地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当时,四川的青城县(今四川灌县西南)有个农民叫王小波,他和他妻子的弟弟李顺,都是靠贩卖茶叶谋生的。官府禁止私卖茶叶后,王小波被断了生路,实在没有办法讨生活了,于是就决心铤而走险,发动起义。

并不正规的起义军公元993年,王小波聚集了一百多个茶农和贫民,跟他们说:“如今这个世道,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实在太不公平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消灭这种不平均的现象,你们说怎么样?”这些茶农和贫民平时受够了官府、富人的剥削,听了王小波的话,都表示热烈拥护,还推举王小波作了起义军的领袖。消息一传开,临近各地的贫民都纷纷来投奔王小波的起义军,不出十天,就集中了几万人马。这些人平日里饱受欺凌,现在一个个摩拳擦掌,都准备和朝廷大干一场。

王小波有了人马,先打下了青城县。接着,又乘胜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彭山的县官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贪官。宋太宗为了禁止地方官员贪污,有一次,派钦差到蜀地调查。齐元振提前听说了钦差要来,就把贪污得来的财物分散藏在富商家里。钦差到了彭山县,查不出那里的官员有贪污行为,就糊里糊涂地回去向朝廷回报,朝廷于是下令嘉奖齐元振清白能干。从此以后,齐元振变得更加贪婪无度了,对百姓搜刮得更厉害。王小波知道彭山的百姓对齐元振怨恨最深,就带起义军攻打彭山。在彭山百姓的里应外合之下,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杀死了大贪官齐元振,把他平日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钱财,全都分给那里的贫苦百姓。然后,王小波又带兵北上,向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进攻。驻守江原的宋将发兵反击,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了一场大战。

王小波的起义军虽然不是什么正规的军队,也没有得手的武器,但是大家的士气十分高昂,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到了最后,宋将实在招架不了,眼看朝廷的军队就要崩溃了。但不幸的是,在一片混战中,王小波没有防备,被一支冷箭射中了前额。他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宋将杀了。起义军的队伍胜利地进占了江原,王小波却因为伤势太重死去了。

起义军建立政权王小波一死,起义将士又推举他的妻弟、起义早期的领导人李顺做了首领,继续带领大家反抗官军。

在李顺的指挥下,起义军越聚越多,连续攻下许多城池,杀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最后终于攻取了蜀地的中心成都。成都的文武官员抵挡不住,全都逃跑了。

公元994年正月,李顺在军民的拥护下,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当了大蜀王。他一面整顿人马,一面继续派兵攻占州县,四川境内到处都是起义军的势力。

四川农民叛乱的消息传到了东京,宋太宗大吃一惊,赶快召集宰相商量镇压农民起义,下令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消灭起义军。

宦官出兵宋太宗派了宦官王继恩为剑南四川治安使,前往镇压。王继恩分兵两路,派人从东面堵住巫峡的起义军,自己率领大军向剑门进发。

剑门关正是四川通向关中的要道。李顺占领成都之后,也派将领进攻剑门,但是剑门的地势易守难攻,驻守的官兵也都是精兵强将,李顺派去的军队不幸遭到官军阻击,打了败仗。因为剑门仍然握在朝廷的手里,王继恩就得以顺利地通过了剑门,集合各地宋军,形成了对四川一省的合围之势,并且开始派兵进攻成都。

那时候,驻守成都的起义军还有十几万,但是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下,经过英勇激战,许多人都战死了,成都城也终于被攻破,李顺也在战斗中牺牲了。宋朝出动了几十万的兵马,终于镇压了这次王小波和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后来的传说后来,有人传说在成都陷落的时候,李顺其实并没有死,他化装成一个和尚,秘密逃出了成都,继续率领农民军战斗。听说宋军在进城时,曾经抓到一个胡子很长、外貌很像李顺的人,就把他当李顺杀了。又过了40年,广州的街上出现了一个老翁,有人认出他就是当年的起义领袖李顺。官府听说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把他抓起来,在监狱里秘密杀死了。关于李顺的下落还有很多的说法,人们心里都希望这位勇敢反抗朝廷暴政的民间英雄没有死。

寇准断案轶事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

各执一词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少年时英俊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就考中进士,做了知县的官职,那时他年轻有为、机智灵敏,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几百年来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寇准智审铜钱案。

一日,寇准像往常一样正在县衙处理公务。忽然,有两个人拉拉扯扯、争吵不休地来到大堂告状,其中一个的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面盛着铜钱。寇准一拍惊堂木,问大堂上跪着的两个人:“你们谁是原告,谁是被告?状告所为何事?快快与本官讲来。”

寇准话音还未落,两人就大声嚷嚷着说:“青天大老爷,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准再拍惊堂木,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怎么你们两人都会是原告呢?你们不要争,一个一个慢慢地说。”这时,只见其中一个向前走了两步,说:“我是本地一个专卖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我们两人都是单身汉,同住在一起。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原准备是用这钱娶个老婆的。这几日,媒婆给我说了户人家,我急等着钱用,就让他把钱给我,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还说是我敲诈他。青天大老爷在上,请您为我评评这个理。”

接着另外一个来告状的人忙不迭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这些钱全部拿走,说是他的。小人冤枉啊!这确确实实是我卖柴挣来的钱。请大老爷为小人作主。”

“你胡说,分明是想吞了我的钱,我实在是看错你这人了。”“什么,这是我的钱,天地良心,我没拿你的钱。”这时,卖羊肉的与砍柴的两人又在大堂上争吵起来。

奇特的断案方法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了,他又拍惊堂木,转向卖肉人问:“你说钱是你的,可有什么证据?”卖肉人一听寇准问这样的话,跪在地上又磕头又是作揖,口里说道:“大老爷,我们两人是亲戚,平时吃住都在一起,我每天卖肉的钱都是他替我保管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这是实情啊!”

砍柴的人大声申辩说:“他是胡说,他挣的钱怎么可能会让我保管呢?他怎么自己不保管呢,大老爷,别听他的,没有这回事。”卖肉的已经气得说不出更多的话,只是喃喃地:“你,你,你昧了良心!……”

寇准看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沉思了一会,然后对一个衙役说:“去拿个盆来,里面要盛满清水。”又对另一个衙役说:“你去找个火炉子来。”两个衙役马上出去奉命办事。片刻功夫,他们就把火炉和盛满清水的一个盆弄到了大堂上。众衙役和告状的两个人都很奇怪,猜不透寇准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只听寇准命令两个衙役:“把钱袋子里的两千铜钱全部放水中,把水盆放到火炉上。”不一会儿,盆里的水冒出了热气。寇准起身离座到水盆边看了看,扭身又回到了座位上。这时他已胸有成竹,用一拍惊堂木,厉声说道:“这些钱是卖肉人的钱,大胆刁民,你拿人家的钱,反说是自己的,该当何罪?”

砍柴人不理解,还想狡辩,寇准命令一个衙役把他带到水盆边,让他亲眼观看盆里的铜钱。”堂上所有人都伸长脖子看盆里的钱。只见盆里的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革膻味也从盆里散发出来。这时真相已经很明白了,砍柴人也不敢说什么了,低下了脑袋,就差没有地缝钻进去了。所有的人都点头称赞寇准聪明,接着寇准斥问砍柴人:“砍柴的刁民,你今天要给本官解释清楚,你卖柴得来的铜钱,上面如何有这么多的羊油?”砍柴人再也不敢狡辩了,跪在地上浑身直打哆嗦,口中叫道:“是小人一时贪财,请大老爷饶命!请大老爷饶命!”

最后,为了严肃县风,砍柴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两千铜钱分文不少地归还卖肉人。从此寇准机智断案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了。

寇准的结局寇准是宋朝有名的官吏,他在历史上留下美名,深受人们的爱戴与尊敬。

直言犯上的年轻人寇准一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遭到了反对他的人的仇恨和敌视,但他却能得以善终,这实在是他的优秀品格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之故。寇准从小喜爱读书,聪颖异常。8岁时,就写过一首《华山诗》。十几岁时,把《春秋》三传读得烂熟,且能说出其中异同。19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当时科举取士,年纪轻的考生往往不被录取,曾经有人让他增报年龄,可是寇准却回答说:“我刚要上仕途,怎能欺骗君主呢?”结果,寇准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知大名府成安县。31岁时,他做到北宋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年轻有为,才能出众,既不玩弄权术,哗众取宠,也不阿谀奉承权贵,以保全自己的官位,这样年轻有为的副宰相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他为官清廉,处处为国为民,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端拱二年的一天,寇准上朝奏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触犯了宋太宗,太宗大怒,拂衣而起准备退朝。文武大臣早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惟恐太宗怪罪到自己的头上。年轻气盛的寇准却一点也不害怕,不但没有跪下领罪,而且还拉住太宗的衣服,要他坐下来听自己把话说完。太宗无奈,只好生气地坐下来听寇准详细解释。最后太宗不得不承认寇准说得有理。事后,太宗也觉得寇准和那些阿谀奉承、只讲好话的大臣们不同,国家的富强需要寇准这样刚直无私的人,所以心里还是十分喜欢这个敢于直言犯上的年轻人,并把他比作是唐朝魏征

和众人唱反调有一年,中原地区大旱,一连几个月滴雨不下,宋太宗整日愁眉不展。一天,在朝堂上,许多喜欢溜须拍马的大臣引经据典地劝解太宗说:“水旱灾害自古以来就是上天决定的,即使是古代的圣明君主在位时也都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比如,著名的圣王商汤在位时,曾经大旱六年,庄稼颗粒无收。这难道能说是商汤不贤明吗?所以陛下不必为这件事过分自责。”

太宗听完这些话后,心中才略感宽慰。不料正在这时,年轻的寇准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旱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朝廷的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古书上说,商汤在位时,六年大旱,圣王商汤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自己甘愿斋戒三日,沐浴更衣,端坐在干草堆上,以自焚来向天地谢罪。上天为商汤的诚意所感动,立即降下大雨,大火被浇灭,圣王不但免于一死,六年的旱灾也一下子得到缓解。”

同样的一件事,经寇准的口中一说出来竟变成了这种味,太宗的脸一下子又变阴了。“寇准!你今天给朕说个明白,朝廷的刑罚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太宗愤怒地喊了起来。只见寇准不慌不忙地回答道:“不知陛下还记得不记得,去年,有两个州府的小吏因犯了贪污罪被处死。可是今年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王准,贪污国家的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给他的刑罚却是在大理寺堂上轻描淡写地打了几十棍就完事了,不久他又官复原职。这样的刑罚难道说是公平的吗?”

文武大臣都知道这件事,王沔也低头不语。太宗觉得寇准说得有理,于是下诏清查全国的冤狱,这样不少被冤枉的人重新获得了自由。寇准假借天命对太宗进行了一次直言劝谏。

“擦须”事件后来,寇准被真宗任命为宰相,丁谓充当他的副手,任职副宰相。丁谓是一个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小人。有一次,寇准和丁谓一块参加了朝廷的一个公宴。处处想讨好自己顶头上司的丁谓专门和寇准坐到了同一张桌上,不时起身为寇准倒茶水、倒酒、夹菜,卑躬屈膝的小人之样显露无遗。寇准虽然很恼火,但碍于众文武大臣的情面,不好发作。正在恼怒时,寇准一不小心在低头吃菜时,胡子也伸进了菜盘子里,还未等寇准反应过来,一直在紧盯着他的丁谓已经拿了一块干净的手绢走过来,弯腰屈膝准备为寇准擦胡须。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胡须被菜汤弄脏已经使寇准很是难堪,丁谓的这一举动更是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这张桌上来了。寇准的怒气再也压不住了,对丁谓说:“你官居参知政事,是堂堂的国家大臣,怎能做出这种为自己的长官擦胡须的举动呢?”声音虽然不高,但却是那样的严厉,丁谓好不尴尬,红着脸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刚直的寇准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和丁谓的合作仍然和从前一样自然、顺利。

但是,丁谓是个小人,后来罗列了寇准的几条罪状,背后暗算曾经提拔自己的寇准。

坟墓边的枯竹长笋寇准一生为官清正,他直无私,疾恶如仇,受到了人们永远的敬仰。寇准去世后,人们将他的尸体运回洛阳安葬。途中经过他曾为官多年的荆南公安县时,县里的人都聚集在路两旁,哭着祭奠他。当地老百姓还为他建了一座庙,每年都按时祭祀他。传说祭奠他的人折下竹子插在地上,在上面挂上纸钱,过了一个月再去看时,那些枯竹已长出竹笋来。在寇准去世11年后,朝廷恢复了他太子太傅的官衔,追赠他为中书令、莱国公,后来又赐谥号“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