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解读——赵匡胤黄袍加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真的是被部下“逼扶上”的吗?他自己意图黄袍加身的动机到底有多少?

武夫的天下乱世是武人的天下,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当时武官当政,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极度渴望统一,希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后周世宗柴荣在位之时,锐意改革,着力于统一大业。然而柴荣英年早逝,留下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史称周恭帝,军事大权则掌握在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中,朝廷内政外交大事则交由文官宰相范质和皇太后主持。

上天的启示周世宗驾崩次年,即公元960年元旦,正值后周君臣欢庆新春佳节之际,探马突然从北方送来紧急军事报告大辽联合北汉十余万人马,准备南下入侵。敌兵压境,情况危急,小皇帝幼不知事,皇太后束手无策,惶急之下,只有与文官出身、不谙边务的范质、王溥两位宰相商定。仓促之间,二人匆忙决定派遣赵匡胤率兵前去迎击。后周军队出发后走到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天就黑了。赵臣胤下令让将士们就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吃饭时,赵匡胤一反以往战前谨慎的常态多喝了几杯酒醉卧床上,似乎已经完全将辽兵大兵压境的事置于脑后了。此时,军中有个叫苗训的人,他精通天文,他与门徒夜观天象,这时天上也出现了奇怪赵匡胤像的景象,发现红日之下又有一日,两日共悬天上,四周黑光隐烁,经久不退。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与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则带领一批将领吃过晚饭就秘密聚集到了赵光义的大帐中,赵普反复几次地说:“小皇帝年幼无知,我们拼死拼活为他打仗,到头来还不知落个什么下场呢!只要我们拥立赵点检作皇帝,大家就都是开国元勋,夺取江山后我们就可以永保富贵了!”此话说得一伙将领群情激昂。但是,赵光义却没表态,只是推诿着说:“我兄长自幼深明大义,万事以义字当先,他和柴荣有八拜之交,怎会忍心去夺小皇帝的宝座?”只听部将高怀德大声说道:“你下决心吧!只要决心下定,我有办法让点检穿上袍。”赵光义接着说:“这件事好像很难办,你如何来干这件事呢?”众人一听这话中包含着赵光义同意拥兄为帝的意思,纷纷表示支持,赵普又与高怀德在旁密谋大事。

黄袍加身次日早,赵臣胤还未醒来,将士们就已围住赵匡胤的大帐,让赵光义进屋告知。赵匡胤惊醒后急忙出帐查看,一些将领上前说:“现在朝中无主,我们要点检做天子。”还不等赵匡胤回答,高怀德从赵普身后转过来,几步来到赵匡胤身后,二话没说就麻利地把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众将士一起跪下山呼万岁,并将赵匡胤拉上坐骑。那些不明真相的士兵们一看自己的长官都跪下了,也纷纷放下手中武器跪在地上,口中喊起万岁来。

赵匡胤觉得不妥要取下黄袍,但被高怀德按住,赵匡胤无奈说道:“各位兄弟,你们自己贪图一时富贵,要立我为天子,这不是害我吗?如果你们真心让我当皇帝,需答应我几个条件,否则我宁死不从。”众将高呼:“愿听指挥。”赵匡胤说道:“我本是太后、恭帝的臣下,你们不得侵犯他们。朝中大臣,本都是我的同事,你们不得凌辱。朝廷的府库,百姓的家,你们也不得强扰侵犯。遵令者有重赏,谁若违犯,格杀勿论。”听到满意的答复后,赵匡胤立即整顿兵马回转京师。

留守京师的大将石守信等人也是赵匡胤的心腹将领,他们早已在城内做好接应的准备,等赵匡胤的军队一到城外,石守信就下令大开城门迎接新皇帝。宰相范质、王溥等官员纷纷逃回各自家中,整个入城过程,果真纪律严明,不像五代时期其他朝代更换时纵城抢掠,丧失民心,赵匡胤的军队受到了人们的拥护。

赵匡胤进城后,登上明德门城楼,命令将士们各回营房,自己仍回原来公署。不一会儿,诸将拥着宰相范质等前来。见面后,赵匡胤流着眼泪说:“我违心从事,实在愧对天地,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范质一看赵匡胤的样子,马上想劝说他,但还来不及答话,将领罗彦环就按剑大叫:“国中无主,点检应做天子。”范质等朝臣相顾无言,迫于无奈,只好跪伏朝拜称臣。周恭帝年幼无知,皇太后一个妇人哪见过这种场面,只知哭泣。朝中百官见大势已去,只得请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封周恭帝为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然后请周恭帝与符太后住进西宫。

赵匡胤称帝的千古之谜是年正月,赵匡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隆,国号称“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从上面叙述的“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来看,似乎赵匡胤当这个皇帝是情非得已,但是仔细看来赵匡胤在整个兵变过程中应付自如,适时适地,而且从种种迹象来看,赵匡胤的这次兵变可能是有预谋的,与五代其他几次兵变毫无区别,只是手段更为高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黄袍加身”的“黄袍”是早已准备好的,私藏皇袍的人在古代是要杀头的,如果不是预谋反叛,黄袍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二,宋太祖登基后,史书既没有记载关于辽兵入侵的任何结果,也没有记载北宋有否发兵制止辽兵入侵,辽的所谓攻袭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岂不可疑?其三,宋太祖之母杜太后得知陈桥驿之夜,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一点都不惊慌,不但不感到其欺君罔上,大逆不道,将使得全家被诛的悲惨结局,反而还称赞赵匡胤“一向有大志,现在果然如此”。

可见,赵匡胤谋权篡位之心早有,杜太后所说的“大志”,不是指当节度使而是当皇帝。所以赵匡胤真的是被部下“逼扶上马”的吗?他自己意图“黄袍加身”的动机到底有多少,这些问题随着昔人已逝,早已成为历史之谜了,后人只是妄加揣测罢了。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王朝。

朋友也不能分权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如有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杯酒释兵权宴会背后的危险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叨叨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宋太祖文武之道天下由马上得到,却不能在马上治国。

禁军身怀绝技公元960年,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为确保宫廷安全,选精锐兵卒近万人组成禁卫军。他颇为重视这些士兵的能力训练,不时进行抽查测试。

一日,赵匡胤巡视水师,对侍卫人员说:“若池内有刺客潜藏,你们如何应付?”侍卫刘浩转身跃入水池,过了好大一会儿,才从水中钻出。高声回禀道:“启奏万岁,刺客已除。”赵匡胤对刘浩的忠诚和潜水能力很是赏识,当即予以厚赏。

随后,赵匡胤又指着五凤楼的楼角铜铃,问身边的禁卫军:“谁能取下那个铜铃?”有位侍卫挺身而出,“陛下稍候,卑职去取来。”说罢如猿攀树,灵巧地登上二楼房顶,摘下铜铃,奔回献给皇帝。整套动作干净利索,赵匡胤心中大喜,重重赏赐这名侍卫。由于他对禁卫军要求甚严,因而禁卫军个个身怀绝技,英勇善战。

重用儒臣宋太祖武人出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戎马生涯。然而当皇帝之后,很快又成了一个善于以文治国的政治家。

公元963年3月,太祖欲改年号,让重臣讨论,并指出:“须求古来未尝有过的。”于是便改元为“乾德”。

公元965年1月,宋灭后蜀,选了一个蜀国的宫女入宫。太祖在观赏其奁具时,忽然发现一个铜镜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五字,不由大惊道:“我改元‘乾德’今刚三年,怎么会有四年铸此镜?”

于是,便召翰林学士陶谷、窦仪询问。窦仪答道:“前蜀于公元919年,王衍曾用‘乾德’年号,故此镜必得自蜀地。”太祖听了疑云顿开,并从中领悟到:“天下虽然由马上得之,却不能马上治之。今后武将,亦当使其读书,让他们懂得治国之道啊!”自此,太祖大重儒臣。

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小让步,怎么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呢。

雪夜访赵普太祖稳定了内部,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汉,还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一天夜里,风雪交加。赵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忽然听得门外一阵敲门声。赵普心里奇怪,这么寒冷的夜里,还有谁会来找他?他打开门一看,只见一个人披着斗篷,在雪地里站着。赵普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来的竟是宋太祖。

赵普连忙把宋太祖请进屋里,拨红了炭火,在炭火上炖上肉,叫他老妻拿出酒来招待。

赵普问:“雪下得这么大,陛下为什么还要出来?”

宋太祖说:“我想起一件事,反正睡不着,就来找你商量一下。”

赵普想了一会,说:“如果我们先打下北汉,就会受到辽朝的威胁。还不如先削平南方,回过头来再打北汉。小小北汉,不过像弹丸一样大,晚一点收拾也跑不了。”

宋太祖笑着说:“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南后北的计划以后,约摸花了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的割据政权只留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风花雪月的南唐后主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割据政权,那里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国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无能的人,后来弄得国力渐渐衰弱下来。

最后的一个国主李煜,历史上称南唐后主,是一个著名的词人,对词、音乐、书画,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处理国事。北宋建国后,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财宝,想维持他的地位。

后来,他看到宋太祖接连消灭了周围三个小国,才着慌起来,赶快派使者给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自己改称“江南国主”。但是这一点小小让步,怎么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呢。

毫不知道危险的后主公元974年9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10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安徽鞍山)。潘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辽阔的江面挡住了进军的道路。

有人向宋军献计,如果用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桥,步兵就可以全部顺利过江。潘美听了这个计策,马上赶造浮桥。

这个消息传到南唐的国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喝酒。李后主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搭浮桥过江的,一定办不成!”

后主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早说他们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

过了三天,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步兵像在陆地上行军一样跨过长江;南唐的守将败的败,投降的投降。10万大军很快就打到金陵城边。

那时候,李后主还正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宋军到了城外,他还蒙在鼓里。有一天,他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这才大吃一惊,回宫后,派大臣徐铉到东京去求和。

“我的床上,容不得别人酣睡”

徐铉见了宋太祖说:“李煜待陛下,就像儿子待父亲一样孝顺,为什么还要讨伐他?”

宋太祖反问说:“那么你倒说说,父亲和儿子能分成两家吗?”

徐铉没话说,回到金陵向李后主回报。过了一个月,宋军围城越来越紧,李后主又派徐铉到东京去。

徐铉苦苦哀求宋太祖不要进攻金陵,宋太祖听得不耐烦,一手按住利剑,怒气冲冲地说:“你不要多说了。李煜并没有什么罪,但是现在天下一家,我的床边,怎么能让别人睡着打呼噜呢!”

徐铉眼看再哀求也没用,只好再回到金陵。李后主听了回报,知道求和没有希望,连忙调动驻守上江的15万大军来救。兵到皖口,受到宋军两路夹攻。南唐军放火烧宋军,哪知正碰到起北风,火反烧了自己,南唐军全军覆没。

问君能有几多愁曹彬派人进城告诉李后主,劝他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毁灭。后主还想拖下去,曹彬就下令攻城。第二天,城被攻破了。曹彬率领宋军整队进城秩序井然。李后主叫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杀,但是毕竟没有这个勇气。最后还是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李后主被押到东京,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但是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心里十分辛酸,每天流着眼泪过日子。他本来是写词的能手,在这段时期里,写了一些感情忧伤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这段时期词作中的名句。

开明的皇帝赵匡胤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有如此清醒的认识确是难能可贵。

千里送貂裘公元964年11月,太祖赵匡胤下令兵分两路(凤州、归州)攻蜀。12月,宋将王全斌、崔彦所率一路到达风州,稍事整顿,即向后蜀发动进攻。兵马刚出凤州,便有一个京城使骑马赶来,王全斌以为朝中来了重要命令,急忙上前跪接,但使者递过来一个包袱。王全斌解开一看,原是一领紫貂,是太祖穿的。

王全斌不知其意,便问京使道:“是陛下要来吗?”京使笑道:“非也。”王全斌道:“那为什么把陛下的衣帽送来了?”

京使道:“将军有所不知,只因前几日京城下了一场大雪,陛下身穿此衣与众臣议事,忽对众大臣道:‘朕着此紫貂,坐在殿上,尚觉寒冷,而攻蜀将士,现今正顶风冒雪,不是更冷吗?’陛下说着,便将此衣脱下,令我急急送来。且让我转告将军,紫貂只此一件,不能为全军将士御寒,只想略表陛下正时刻惦记着大家之心。”众将士听了京使一番言语,无不眼含泪花,感激涕零,面向京都方向,跪拜在地,高呼万岁。后来,宋军将士奋勇杀敌,从出兵到后蜀灭亡,先后只用了66天时间。

郭进治军北宋初年,将军郭进治军严整,奖惩分明,不徇私情,将士都很畏惧他。宋太祖知人善任,命他为洛州防御使。每次有士卒前往洛州戍边,宋太祖都警告他们:“遵守军纪,否则,郭将军将严惩不怠。”有一位军校因受郭进的惩罚,心存怨恨,进京诬告郭进,宋太祖查明是诬陷郭进,就派人将那名军校押送回郭进营中,责令郭进严厉惩处他。

恰巧,北汉军队前来攻打郭进,郭进便对那名军校说:“你胆敢去皇上那里诬告我,我的确很佩服你的胆量。这次暂不杀你,让你戴罪立功。功成我保举你做官,兵败你就自己投河自杀吧,不必再来见我。”

那名军校因大难不死,上阵后英勇异常,大败北汉军队。郭进立即上报他的功劳,奏请宋太祖恢复了他的官位。从此,郭进营中军纪更为严整。郭进善于治军用人的作法,被世人所称道。

教女崇尚节俭太祖赵匡胤即位灭蜀后,见蜀后主孟昶用的小便器具竟装饰七种珠宝,当即把它打碎,并叹道:“他用七种宝石装饰便器,那么应该用什么器皿盛放食物?他这样的所作所为,不亡国才怪呢!”

他汲取后蜀亡国教训,在生活上很注意俭朴。他穿的衣服常常是洗过多次还在穿,乘坐的车子装饰也为素色,宫中帘帷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只用青布包边。

他有三个女儿,其中魏国公主,却爱穿戴打扮,常常穿着贴绣铺翠的短衣出入宫禁。有一次,公主又衣着华丽出入宫禁,被太祖看见了,立即命人将其叫入宫训道:“你把这件衣服脱下给我。从今以后,不许再穿这种服装。”

公主不以为然道:“只此一件衣服,能用多少翠羽?”

太祖道:“此话不对,这一件,是用不了多少,可你身为公主。你一穿,宫内宫外都会仿效,翠羽的价格就会升高,商贾为了追求利润,也会转价贩卖,伤生害民,这都是由你所造成的。你生于皇室,自当珍惜,岂能开此恶业之端?”

公主听了很受教育,当即将那件贴绣铺翠的衣服脱下交给父皇,表示改过。

又有一天,太祖与皇后、公主一起闲谈。皇后道:“你已做了天子,要长期使用轿子,难道还不能用黄金装饰一下吗?”

太祖笑道:“我身为天子,以四海之富,不用说用黄金装饰一下轿子,就是将整个宫殿用金子装饰,也不难办到。但我为天下之主,就应为天下守财,岂可妄用!古语道,‘以一人冶天下,不可以天下奉一人。’如果以天下奉一人,不仅天下人要背离你,且亡国之日也为期不远了!”皇后、公主听了都点头称是。赵匡胤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有如此清醒的认识,确是难能可贵。

赵普的功过是非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多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籍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赵普的软磨硬泡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海产原来是金子赵普做了十年宰相,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来。

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吴越王钱叔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把十坛。“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信,正好宋太祖到了。

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

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宋太祖向来怕官员接受贿赂,滥用权力,看到这情况,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脸色也就沉了下来。

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

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

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管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为贞节而屈死的何芳子在古代,在女人的手臂上点上一颗鲜艳的红痣,用来验证女人们的贞操,这就是“守宫砂”。

“守宫”的缘由及流行“守宫”其实就是大家常见的壁。据说,古代人用瓦罐一类的东西把抓到的壁虎养起来,天天喂给它丹砂,吃到七斤丹砂的时候,就把它捣烂,用来点在女人的肢体上,只要没有发生性关系就终身不灭,一有性生活则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礼教规范渐渐严格的宋代。

这种守宫砂据说非常灵验,但是却只能用在未结婚的女子身上,已婚妇女是不灵验的。在宋代由于这种方法刚刚开始流行,许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各种事项,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也弄出了许多是非。

妙龄少女何芳子就是受了这“守宫砂”之累,成了这种习俗的受害者。

从千金到小妾何芳子本来是后蜀政权兰台令史何宣的女儿,宋朝灭了后蜀,何宣因为不愿意投降宋朝。被宋军杀死,年幼的女儿何芳子一下子由一个养尊处优的官家小姐沦落民间,后来成了四川万县的一个土财主林宓的第五房小妾。这时她刚刚18岁。

宋朝的军队进入了四川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选拔地方上的人才出仕为官。这个土财主林宓也用钱买了一个官职。按照规定,他必须到当时的首都汴京去朝见皇上,接受宋太祖的面试,等待任命。

林宓除结发妻子外,还有五位如花似玉的侍妾,最小的侍妾就是何芳子。何芳子是位千金小姐,人既长的秀丽端庄,读的书也很多,很有一股迷人的气质。在她的人生蓝图中是希望找到个如意郎君,比翼双飞,最终想不到却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乡间土财主,还要和一群庸脂俗粉天天争宠斗气。她本无意于这种无聊的争斗,但由于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气质高贵,从来不掺和那些女人的争风吃错,反倒使得林宓天天黏着她,冷落了那些女人。于是那些女人就结成统一战线,处处与她为难。何芳子嫁给林宓以后不但没能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反而事事不如意,受了不少苦。

为一个“守宫砂”而死林宓这时准备动身前往汴京,家中的所有事物都已经交待妥当了,唯独对自己这些年轻貌美的侍妾放心不下。他的一个道人朋友就给他想了一个馊主意,从江湖术士的手上购买了一些守宫砂,如此这般地把用法交给了林宓。林宓听后如获至宝,回家之后一一亲自点在妻妾们的臂膀上。

轮到何芳子点守宫砂了,她心不甘情不愿地拒绝了这种近似屈辱的作法。她认为从一而终、守贞固节是女人理应遵守的本分,根本不必一定要有任何形式上的约束,倘若由于被迫而守贞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何芳子振振有词,但就是秀才遇了兵,有理说不清。林宓怎么也听不进去,而那些不怀好意的妻妾们这时也莫不以怀疑的眼光看着何芳子,露出幸灾乐祸的神情。何芳子实在拗不过,只好在自己的手臂上也点上了那么一点红。

那些女人们自林宓离家之后,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她们手臂上红豆般大小的守宫砂痣,不敢洗涤,不敢擦碰。何芳子却痛恨它,好像那是涂在她身上的一个污点,她满不在乎,照样的沐浴洗涤,不久,守宫砂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下,那些俗气十足的女人终于找到了攻击的借口,讽刺她、嘲笑她,甚至公开骂她偷人养汉,更有不辞辛劳的,夜夜躲在何芳子的窗下偷听,随时准备捉住淫妇奸夫,准备看看何芳子勾引的男人到底是谁。

半年以后,林宓已经奉派在汴京任职,就派人前往蜀地把一妻五妾一同接来京城。当天夜晚,林宓就迫不及待地在灯下一一检视妻妾们的守宫砂,当看到何芳子时,那带着得意笑容的脸顿时僵硬下来,一怒之下,当即就给了何芳子两记耳光,问她这是为什么?何芳子把头低着,脸上没有一点表情,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

林宓火冒三丈,下令严刑拷打,何芳子自认不仅行动上没有越轨,就是感情上也不曾越轨,抵死不肯承认自己有什么情夫。那一记一记的鞭子,把何芳子希望的心一点一点地敲碎,她彻底绝望了,当晚留下一封血泪交织的遗书,自缢而死。

那个糊涂无情的林宓却以为何芳子是羞愧而死,对何芳子以死告白的遗书根本看也不看就撕成了碎片,草草地就把何芳子埋掉了事。

官府的介入林府死了个小妾的事,第二天便在开封沸沸扬扬地传播开来。以往林宓在万县财大势大,打死一名奴仆或冤死一个侍妾,只要花些银子,摆平家属和各种关系人,便可不了了之,然而现在却是在天子脚下的汴京城,这个人命关天的大事可就非同小可了。主管京城治安的开封府听到消息,立即加以侦察,第一步就是开棺验尸,结果发现何芳子皮开肉绽,全身都是鞭打的伤痕。

接着就是提林宓前来审问,林宓无法隐瞒,只好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讲出来。于是,判官用林宓所剩下的朱砂,点染在三名妇人臂上,然后把一条活壁虎放在其中一人的手臂上,瞬间就把那些守宫砂舔得干净净了。事实上,守宫砂点在处女的手臂上,经过数日不加洗涤,就可以深入皮下,再经擦拭或洗涤都不会抹去,而且愈见鲜艳,但一经房事,颜色就自行褪去,但是对于已经成婚的女性来说守宫砂就毫无用处,何芳子是受了莫大的冤枉。开封府尹判何芳子是清白的,林宓则因为滥用私刑,逼死侍妾,被免去官职,并加以重罚。

后来,这件案子闹得很大,连中央专管刑狱的大理寺也启动了,就在大理寺准备重判的时候,林宓神秘地死去,那个给他提供守宫砂的道人也投湖自杀了。

当时听说了这件事的人们都非常同情何芳子的遭遇,可怜她含冤蒙屈地死在异乡,于是就有人发起建了一座“贞女庙”。这座庙自宋代到现在,历代加以重修,千年以后,至今河南开封城南仍有此庙,人们也叫它“守宫庙”,意思是纪念这个千年以前因为“守宫砂”而冤死的无辜女子。

宋太祖的死亡之谜宋太祖赵匡胤死因蹊跷,宋太宗赵光义又弟继兄位,有悖常理。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

多年前认识的道士传说太祖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曾经和太宗与一位道士游历关河。这位道士是个奇人,他没有姓名,身世也不太清楚,可是却有一项绝活变金之术。他们三人一同交游,每次没有银两时,就见他从自己随手携带的空袋中掏,一掏准能掏出金子,要多少就有多少,十分神奇。太祖、太宗与这道士都爱饮酒,有一天仨人再次喝得醉醺醺,那个奇怪的道士唱起了《步虚》曲,冥冥之中赵氏兄弟听到了那么奇怪的一两句话,当下两兄弟就觉得奇怪,可旁边的人却说连道士大声唱歌都没有听见。等到赵氏兄弟俩酒醒再问,道士却矢口否认,说什么都没有说。后来等到赵匡胤登基称帝那日,正是年正月初四,应验道士所说的那句话,太祖猛然惊觉,遂下诏全国找寻这位道士,然而斯人已去,音信全无,道士隐身不拜。

雪夜的烛光斧影直到宋太祖登基16年后,一日太祖祭祀完毕回宫途中,忽见道士醉卧在道边树荫下,笑着向太祖问安。太祖急忙命人将道士请至皇宫后殿,又担心他逃走,匆匆上朝完毕即从前殿回来见他。两人像以前同游关河一样,畅饮纵谈,太祖盛情款待,令道士住在后花苑。守苑的官吏见他天天住在树梢的鸟巢中,行为也很是怪异,几天之后竟神不知鬼不觉地不见了踪影。太祖牢记道士所说过的话,到十月二十日夜间,登上太清阁观察天气。起先天气晴朗,太祖心中一阵暗喜。可是不久天气陡变,风卷残云,雪雹骤降。太祖叹气,移步下阁,当夜即召见赵光义。回到寝宫,太祖遣散宦官和宫妾,只留赵光义,两兄弟对饮畅淡。两人谈话内容现已不得而知,只是宦官宫女在远处依稀望见烛光之下,赵光义时而避席,似乎不胜酒力。饮罢酒,已是深夜,殿前的积雪已有数寸,太祖拿着斧子砍殿前的雪,还回头向赵光义说着话,而后便悄无声息。这一夜,后来成为宋太宗的赵光义留宿禁宫之中。而到天明之时,人们发现太祖早已驾崩,赵光义于灵柩前受遗诏继位。

关于太祖之死的种种疑点第二,赵匡胤临终交待后事,赵光义灵柩前即位,这些都是朝廷中的头等大事,本来应当在官修史书《国史》和《实录》中提到,可是太宗朝在修《国史》与实录时为什么却未记载太祖遗嘱,对于太宗即位更是没有提到一个字。另外,据各种文献所载,赵光义在其他场合,对这件事也是闭口不谈。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疑惑。

赵光义第二,赵匡胤身患重病,到了生命垂危才急召赵光义入宫受命是有疑惑的。史料记载,赵匡胤患病时间较长,他应当提早处理传位的问题,对于相关问题也一定会早有安排,为何要等到病情危急时才召见晋王受命。还有正史中说既然是临终遗嘱,那必定病得很重了,为何又在召见晋王时能饮酒,举斧戮雪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蹊跷。

第三,对于这样一个病危的皇帝,手下人自然应当寸步不离地守在皇帝身边,可是从十月二十日晚赵光义入宫,直到次日太祖去世,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皇帝的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这实在是太不合情理的事情。就是赵匡胤向赵光义交待后事应当屏退左右,但是难道英明的宋太祖赵匡胤竟会愚蠢到如此地步,让赵光义既充当遗嘱受命的当事人,又充当遗嘱受命的见证人,以至于自毁遗嘱的权威性吗?

第四,赵匡胤曾召赵光义入宫受命,可是正史记载宋皇后却在赵匡胤临终前派宦官王承恩火速召德芳入宫,看到赵光义到来又惊愕地说不出话来,这些都说明赵光义在太祖临终受遗嘱丝毫无根据。更令人怀疑的是,给太祖看病的医官程玄德竟然在太祖驾崩的当天凌晨守在开封府门口,随同赵光义一同入宫。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个医官又怎么会到开封府门口等着赵光义呢?(当时赵光义任开封府知府)而后来程玄德在赵光义手下很是得宠,这又说明什么呢?

种种迹象都表明,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亡与赵光义篡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可能赵匡胤就是死于亲兄弟赵光义的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