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解读——宋蒙是如何联合灭金的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宋蒙是如何联合灭金的当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发动北伐,宋、金两军在江淮地区进行大战的时候,蒙古的成吉思汗已崛起于漠北。成吉思汗进攻的主要对象金国,金国当时表面上还很强大,于是,他决定先进攻金的盟国西夏。宝庆三年(1227),蒙古灭掉西夏后,于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派遣王檝使宋,提议与宋联合攻金,南宋也派邹伸之为使者前去,双方达成协议,灭金后蒙古将河南地区归宋。

绍定六年(1233)四月,金将武仙、武天锡等力图把金哀宗迎往四川以负隅顽抗,兴师进攻南宋。南宋将领孟珙先后在光化、吕堰打败进犯的金军,并乘胜进攻金将武仙的据点顺阳,武仙被迫率部逃往蹬山,再次被宋军击败。孟珙占领了邓州(今属河南)、唐州(今河南唐河)等地,金军逃往四川的计划彻底破灭。

金哀宗逃到蔡州后,八月,蒙将塔察儿使王槭至襄阳,约宋攻蔡。月末,金哀宗派金将完颜阿带来宋借粮。临行前,他对完颜阿虎带说:“宋人负朕深矣。朕自即位以来,戒饬边将无犯南界。边臣有自请征讨者,未尝不切责之。向得宋一州,随即付与……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必及于我。我亡必及予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此晓之。”但是,宋朝廷不予理会。十月,宋将孟珙应约率军两万余人与蒙将塔察儿合兵围蔡。这时金军全靠民丁防守,民丁不足,就让养老壮健妇女穿上男人的衣服,运送大石木头防御。金哀宗试图突围,没有成功,只得再次退回守城。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正月,蒙古与宋联军急攻蔡,此时蔡州已断粮三月,守军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形势十分危急。初十日晚,金哀宗召集百官,传位于族人、东面元帅完颜承麟,完颜承麟拜泣不敢受。金哀宗说:“我把皇位传给你,也是不得已呀!只因我太胖不便于骑马逃走,你平常就很矫健,也有谋略,万一你能幸免于难,咱们金朝就还有一线希望,这就是我的想法。”完颜承麟不得已,接受了玉玺,是为金末帝。然而,即位仪式刚结束,宋军已攻入南城,金哀宗自缢而死,蒙古与宋联军遂攻占蔡州,末帝为乱兵所杀,金朝灭亡。

元蒙是何时开始大举侵宋的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和宋合力灭金后,蒙将窝阔台可汗撕毁了将河南归还宋朝的协议,只以陈、蔡东南归宋,而以北归蒙古,南宋政府被迫承认了这一改变,各自退兵。在南宋一些官员的提议下,宋理宗决定乘河南空虚,收复三京。然而由于没有经过周密的准备,宋军收复三京的轻率行动终以失败告终。

同年十二月,蒙古遣使责问宋出兵河南破坏盟约事,并以此为侵宋的借口。宋连忙于次年正月派孟珙进驻襄阳(今湖北襄樊江南部分),分屯樊城(今襄樊江北部分)、新野、唐、邓间,防备蒙古入侵,并以孟珙为襄阳都统制。

端平二年(1235)六月,蒙古兵分三路大举侵宋。之后几年间,中路蒙军侵占了随(今属湖北)、郢(今属湖北)两州及荆门军(今荆门),东路蒙军则攻入了淮西蕲(今湖北蕲春)、舒(今安徽潜山)、光(今河南潢川)州,而西路蒙军攻陷了成都府、利州及潼川(今三台)府。然而蒙军的入侵遭到了宋军的激烈抵抗,蒙军没得到什么新进展。淳祐元年(1241)十一月,窝阔台病死。蒙古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汗位的斗争。一直到淳祐十一年(1251)初,蒙哥才继承汗位。宝祐五年(1257)春,蒙哥下诏大举侵宋,并于次年十月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蜀。可是,开庆元年(1259)七月,蒙哥在攻城时受伤最终死于钓山下。此后其弟忽必烈继承汗位,并于宋咸淳七年(1271)改国号为元,迁都大兴府(今北京)。忽必烈继续侵宋,宋祥兴元年(1279)元灭宋。

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窝阔台汗对宋用兵到宋祥兴元年(1279)南宋灭亡,元蒙侵宋的战争持续了四十余年。

宋度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宋度宗(1211~1274),名赵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是理宗的皇侄,宋理宗的同母弟赵与芮的儿子。嘉定四年(1211)出生于绍兴府。据说赵禥七岁才开始说话,理宗深以为奇。理宗没有儿子,所以对赵禥很注意。宝祐元年(1253)正月,理宗立赵禥为皇子。景定元年(1260)正月,立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理宗去世,赵禥即皇帝位,是为宋度宗。

度宗即位以后,贾似道继续当宰相。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因为是贾似道向理宗提议立度宗为储的,所以度宗对他特别宠信,“每朝皆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不叫名字),朝臣皆称为‘周公’”。咸淳元年(1265)三月,贾似道假装辞相,回到绍兴私第,同时又让京湖安抚使吕文德谎报蒙古来攻的军情,度宗吓得不知所措,一个月里连下几次诏书,八次派人专程往绍兴请他回朝。咸淳二年(1266),贾似道再次辞相,度宗急得拜求他留任。执政江万里实在看不下去,说:“自古君臣无此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度宗根本就没有主见,对贾似道也过于依赖。咸淳三年(1267),度宗升贾似道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三日上朝一次,上朝后就到都堂(政事堂)处理重大军政事务。咸淳八年(1272)九月,贾似道因胡贵妃的哥哥一点小事没有请示他便要求罢政,度宗固留不得,只得哭着出胡贵妃为尼姑,贾似道才作罢。从此,贾似道开始以平章军国重事的身份独揽朝政。

度宗在位期间,所有的朝政,全委托给贾似道处理。而批答臣僚章奏的事,据说都是他最宠爱的妃嫔王秋儿等十四人所为。史称:“宋至理宗,疆宇日蹙,贾似道执国命。度宗继统,虽无大失德,而拱手权奸,衰弊寖甚。”

宋端宗赵昰结局如何宋端宗赵昰(1269~1278),是宋恭帝的异母兄。德祐二年(1276)正月中旬,元兵兵临临安前夕,赵昰被封为益王,判福州,而恭帝的异母弟赵昺被封为广王,判泉州。元兵到皋亭山时,驸马都尉杨镇等护着二王历尽艰险由婺州(今浙江金华)亡命温州。礼部侍郎陆秀夫听说二王出朝,也追随而去,终于在到温州前追上了二王。而前朝宰相陈宜中也于此前私自逃到了温州,于是一行人一起前往福州。五月一日,陈宜中等在福州拥立年仅七岁的益王赵昰为帝,这就是宋端宗。端宗母杨太后垂帘听政,改福州为福州府,作首都,重建南宋王朝,改元景炎。封陈宜中为左丞相李庭芝为右丞相,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签书枢密院事,晋封赵爵为卫王。不久,文天祥在被元军押往大都途经镇江时逃脱,这时由淮南来到福州,被任命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小朝廷初具规模,继续进行抗元斗争。

此时南宋疆域已大部丧失,仅余的闽、广等地也随着守将李庭芝、姜才、张玉等的先后战死而相继失守。七月,元兵分三路侵闽。同年十一月,元军到达建宁(今福建建瓯),端宗小朝廷只得再次登舟南逃,刚出海口,就与元军水兵相遇,幸好当时一场弥天大雾帮助小朝廷船队躲过了一劫。元兵迅速占领了福州。十二月,端宗等率舟师到广州港口,被元守兵抗拒没能上岸,舟还大海,只好驻师秀山(今东莞西南海中)。张世杰保护小朝廷船队到井澳(今广东中山南海中),遇上了飓风,船只倾覆,将士溺死众多,损失达十之四五,端宗也惊悸成疾。次年春天,小朝廷走投无路,只得在硇州(今湛江东南硇州岛)暂时驻泊。景炎三年(1278)四月,端宗病死。

卫王赵昺结局如何卫王赵昺(1272~1279),恭帝的异母弟,德祐二年(1276)正月中旬元兵兵临临安前夕,被封为广王。之后与益王赵昰一起由杨镇等护送到温州,再到福州。赵是被立为皇帝后,赵爵被封为卫王。景炎三年(1278)四月,宋端宗病死后,群臣都打算散伙,陆秀夫拿出他代拟的《景炎皇帝遗诏》,宣布卫王赵昺继承皇位,他正色道:“古人有以一旅成就中兴大业的,如今百官具备,士卒数万,难道还不能立国吗?”众人感奋,于是立时仅六岁的赵昺为帝,是为南宋末帝,改元祥兴。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左相,他还每天亲自书写《大学章句》,为小皇帝赵昺讲课。

雷州(今广东海康)是硐州的陆上屏障,对小朝廷的安全至关重要。五六月间,张世杰率兵与元兵展开了雷州争夺战,但最终失败。小朝廷不得不在张世杰的建议下转移到崖山(今广东新会东南,当时是一个海岛),崖山与其西的汤瓶山对峙如门,阔仅里许,故又被称为崖门。在张世杰看来,崖山进可乘潮而战,退可据险而守。但是元军已下定斩草除根的决心,对南宋小朝廷紧追不舍。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将张弘范率军从潮阳(今属广东)由海路到达崖山,包围了张世杰的部队。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军兵分四路,从东、南、北三面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大败,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应为国死。德祐皇帝(指恭帝赵昺,此为他的年号)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受耻辱!”说完,背起七岁的赵昺投海自尽,杨太后亦投海死,南宋灭亡。

李继迁是怎样附辽侵宋的夏太祖李继迁(963~1004),是唐朝宥州刺史拓跋思忠的后代。父亲李光俨曾为银州防御使。建隆四年(963)二月,李继迁生于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无定河侧的山寨中(今名李继迁寨),母亲罔氏。据说他生下来就有牙齿,自幼喜欢习武,善骑射。十余岁时,他带领十余骑随从出猎,突然一只猛虎从山坡上冲下来。李继迁命从骑躲入柏树林中,自己爬上树梢,一箭射中老虎眼睛,老虎死了,从此,李继迁的名字在部落中妇孺皆知。开宝七年(974),授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

李继迁是李继捧的族弟,继捧入朝时,他刚刚二十岁。宋朝使者来召族人入京师时,李继迁不愿意去,假称乳母死了,要到郊外葬乳母,和十几个人逃到距夏州三百余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托克旗境)。从此,他以地斤泽为根据地,出示祖先拓跋思忠像,联络党项各部族。他还娶了野利部首领的女儿为妻,自此势力日益扩大。

李继迁随后不断侵扰宋朝,然而多次失败,没有得到什么进展。雍熙三年(986)二月,李继迁派张浦到辽朝归附,辽圣宗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十二月,李继迁又向辽求婚,辽圣宗答应以宗室女义成公主下嫁。淳化元年(辽统和八年,990),李继迁被辽封为夏国王。

在这种形势下,端拱元年(988)五月,宋太宗采用宰相赵普的建议,重授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并令其回夏州,谋召李继迁归宋。李继迁则暗中勾结李继捧,于淳化二年(991)七月攻占银、绥二州,宋太宗被迫授继迁为银州刺史、充洛苑使,赐名赵保吉。同年十二月,李继捧反被李继迁策诱以夏州降辽,封为西平王。淳化四年(993),李继迁派兵连续进攻宋朝庆、原、环等州。淳化五年(994),宋朝命李继隆率兵攻打李继迁,继迁再次避居沙漠。至道元年(995),继迁在上表请求宋朝归还夏州不许后,出兵攻乌白池(今宁夏盐池)、清远军(今银川东)等地,不断劫宋军粮草。至道二年(996)四月,又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五月,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至道三年(997)四月,辽封李继迁为西平王。这时宋太宗已死,真宗即位。继迁向宋表示臣附并再次索要夏州,真宗遂于同年末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兼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李继迁终于收回了“故土”。

咸平五年(1002)三月,在辽朝的鼓动下,李继迁集兵五万攻陷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之后又迁居西平府。同年十月,李继迁在攻取吐蕃首领潘罗支统治下的西凉府时,中箭受伤。景德元年(1004)正月,死于西平,其子李德明即位。李继迁一生,联合辽朝抗宋,收回了故土,保住了党项根基,又占据了西平,西夏以后的一统疆域和累世大业,都是他所奠定的,因而西夏建国后,他被迫尊为太祖。

李德明是如何倚辽惠宋的夏太宗李德明(982~1032),小字阿移,是李继迁的长子,母野利氏。景德元年(1004)其父李继迁去世后,二十三岁的李德明即位。据《西夏书事》卷六记载,李继迁临死前嘱咐儿子说:“尔当倾心内属,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李德明在位期间,确实听从父亲的遗言,倾心内属,以待时机。对外则采取“依辽和宋”的方针,同时向两国称臣,接受封号。即位当年七月,辽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关系缓和。为稳定人心,景德二年(1005),李继迁遣使到宋请和,直到景德三年(1006)双方才正式订立和约,宋也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并赐予大量物资。景德和约,给李德明的西平政权带来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对巩固政权,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德明即位时,为报杀父之仇,当年就派兵攻打西凉,杀死了潘罗支,占据了凉州。之后,吐蕃多部都归附李德明。

而回鹘也依靠宋朝对抗党项。李继迁在世时一直谋攻回鹘,没有成功。李德明即位后,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至次年十二月,四次出击回鹘,都失败了。天圣六年(1028),李德明派儿子元昊攻占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八年(1030),瓜州回鹘首领贤顺率部归附李德明。明道元年(1032)九月,元昊又从回鹘手中收复了一度被其占领的凉州(今甘肃武陵),这样,回鹘的威胁解除了。

李德明同时臣服于辽、宋,倚辽之势,得宋实惠。而辽、宋两朝也为了各自的利益竞相拉拢他。大中祥符三年(1010)九月,辽进封李德明为夏国王。天圣九年(1031),辽兴宗又封宗室女为公主嫁给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宋朝也不甘示弱,明道元年(1032),也加封李德明为夏王。

景德和议后,李德明在位期间,一直与宋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事实上,这只是李德明图谋发展西平政权,摆脱对宋的依附地位的一种手段。他养精蓄锐,慢慢地征服了吐蕃、回鹘等河西诸族,为西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辽、宋对他的竟相讨好笼络更是助长了他想称帝的野心。天禧四年(1020),李德明在灵州怀远镇修建都城,改名兴州,正式建都。但是,他还没来得及登上皇帝宝座,就于明道元年(1032)十月病死了。

西夏与宋的主要战争有哪些元昊建国称帝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摆脱宋朝的控制,实现党项政权的独立。但是,他又希望他的建国称帝能够得到宋朝的承认。于是,元昊在建国后不到两个月,即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宋宝元二年,1039)正月,就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给宋仁宗上表,追述、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的关系及其功劳,说明其建国的合法性,要求宋朝“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宋朝不能容忍藩属成为敌国,当即削去了元昊的赐姓及官爵,断绝互市,并张榜称有能将元昊俘获或斩首的就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外交手段没有取得成功,元昊决定用武力夺取。从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到五年(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元昊对宋朝发动了三次大战。

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率大军突袭保安(今志丹县)军,一举攻克延州外围重镇金明寨,直逼延州(今陕西延安)。宋知延州范雍急召部将刘平石元孙前来救援,当二将率二万援军到达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时,元昊的伏兵突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宋军失败,刘、石二将被俘。元昊又乘胜猛攻延州七日,无奈天降大雪,元昊担心后方有失,遂撒军北归。史称这次战役为三川口之战。

四年(宋庆历元年,1041)二月,元昊在宋朝还没布置好战局时,又率十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宋朝新任陕西经略副使韩琦命部将任福为大将迎击。元昊命西夏军诈败,一路丢弃马骆驼,宋军紧追不舍,一直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才发现中了元昊的圈套,宋国再次大败,主将任福战死。史称好水川之战。

五年(宋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元昊兴兵进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宋知渭州王沿派部将葛怀敏出击。葛怀敏轻敌冒进,进入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宋军两次陷入元昊的包围圈,全军覆没。史称定川寨之战。

三次大战西夏均大胜,但连年征战,西夏已是民穷财尽,加上宋朝关闭互市,使得西夏境内粮食等日常生活用品奇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当北宋提出议和时,元昊也积极响应。经过多次交涉,双方于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名义上称臣。宋“岁赐”西夏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两万斤。宋、夏恢复贸易往来。

何谓“濮议”

“濮议”是牵动英宗朝的大事件。濮指濮安懿王赵允让,乃宋英宗的生父。议,就是讨论。“濮议”指英宗即位后让朝臣讨论其已故生父的名分问题。

赵允让(995~1059),字益之,是商王赵元份的儿子。他天资浑厚,喜怒不形于色。真宗儿子周王赵祐死后,允让曾被叔叔宋真宗接入宫中扶养,仁宗出生后,允让才被送回自己家。仁宗即位后,因在位久无子,乃以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宗实(即后来的英宗)为皇子。嘉祐四年(1059),濮安懿王赵允让病死,就在英宗为生父守丧时,被仁宗立为皇子。仁宗去世后,英宗即位。位居九五之尊后,血浓于水,英宗总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治平二年(1065),英宗把已故濮王的名分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按儒家旧制,帝王由旁支人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至于秦汉以来那些推尊其生父母为皇帝皇后的做法,都见讥于当时,非议于后世的。

朝臣们很快分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派。一派以台谏官司马光、贾黯、吕诲、范纯仁等为主体,还包括部分礼官、侍从如翰林学士王珪、知制诰韩维、权三司使吕公弼等,他们主张英宗应称濮王为皇伯。另一派则都是一些大权在握的宰执大臣,有韩琦、欧阳修曾公亮等。他们认为英宗应该称濮王为皇考,因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争论得不亦乐乎。宰执坚持皇考说,激怒了于礼于理都略占上风的台谏派,他们上疏弹劾说“臣权太盛,邪议干正”。然而英宗却是偏向于宰执一边的。于是,台谏官纷纷被解职,权御使中丞贾黯被解职出京,知谏院司马光也被免去谏职担任侍读。次年三月,侍御使吕诲联合御使范纯仁、吕大防联合上疏,参劾全体宰执。英宗只得下诏书不称濮王为“皇”,而称为“亲”,又把濮王的坟茔称陵园,实际上还是将生父和仁宗并列。

吕诲等见弹奏不被采纳,集体辞职,英宗最终把他们全部贬出京师。而出使契丹回来的同知谏院傅俞、侍御使赵瞻等见濮议结局如此,也不再上朝,在家“待罪”。这是台谏官行使其正当言事权的最后一举,可见宋代台谏言事不屈从于君权之一斑,然而英宗又把他们贬为州郡长吏。反对称皇考的台谏官都贬黜出朝,京城传开了“绝市无台官”的谚语。濮议最终在君权和相权的联手下收场,皇考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为什么说范质是“北宋开国首相”

范质(911~964),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西南)人。他的父亲范守遇,当过郑州防御判官。据说范质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神人送其一支五色笔。范质九岁时就能作文,十三岁就研究《尚书》,且教授学生。后唐长兴四年(933)举进士。后汉初,范质任户部郎中,乾祐三年(950)升任枢密副使。后周广顺元年(951),范质升为宰相后又兼任知枢密院事,掌握了军政大权。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病危时,以范质为顾命大臣,辅佐世宗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被封为萧国公。

显德七年(960),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不久,范质就被兵士们带到赵匡胤的殿前司公署内,面对如狼似虎的将士,范质进行着挽救后周的最后努力,他质问赵匡胤说:“先帝养太尉如子,今先帝身犹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呜咽流涕说:“我受世宗厚恩,现在为六军所迫,到了这一步,实在是愧对天地,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范质还没来得及答话,殿前司散指挥都虞侯罗彦瓌立刻举着刀来到范质跟前,恶狠狠地说:“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虽有志恢复后周,但此时他自知已是回天乏力了。于是,在赵匡胤答应他提出的“事太后如母,养少主如子,无负先帝旧恩”的条件后,范质“不得已从之”,率百官成礼,赵匡胤得以顺利地建立宋朝。

赵匡胤深知争取后周有威望的大臣的重要,于是,在为开国元勋及亲信升官晋爵之后,范质的宰相官衔也由同平章事升为侍中,范质于是成了北宋的开国宰相。但是,赵匡胤对范质这种旧臣并不完全信任,在升范质相衔的同时,也免去了他原先兼任的知枢密院事,成为只问政事的行政长官。去掉了重要的军权,这其实是明升暗降。

本来,宰相见皇帝议重大政事,一定是受命坐下当面讨论,从容赐茶退下,唐、五代一直都遵循这一制度。但是,有一天范质去面见赵匡胤的时候,按惯例仍旧还是坐着,赵匡胤却说:“我可以自己拿着看。”于是范质就起来把文书呈上,然而退下想坐回原位时,位子却已经让赵匡胤悄悄命人撤了。范质由此知道,已经该辞相位了。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质请辞相位,赵匡胤丝毫没有挽留,还匆忙地在同一天将同是留用的其他两位宰相王溥、魏仁辅也一并罢免了。同年九月,范质病死,终年五十四岁。

“义社十兄弟”谓谁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据李攸《宋朝事实》载,就是以他为首的所谓“太祖义社兄弟”,也称为“义社十兄弟”,他们就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和王政忠十人。至于他们何时结成“义社兄弟”,最初又是以谁为首,现在都已无从知晓了。十人当中的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及刘廷让,在《宋史》及《东都事略》中都有纪、传,他们都是后汉时投入枢密使郭威部下,当时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和王政忠等想必情况也差不多。因此可以断定,他们结成“义社兄弟”的时间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到后周世宗初年时,每个人的发展情况已经有很大差异,地位也已相当悬殊。这时“义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并领昭武军节度使的李继勋。赵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后期得到迅速提拔,成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赵匡胤和义社兄弟的关系,显然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赞三人可能与赵匡胤的关系较为密切,他们都参与了兵变,成了开国功臣。而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几人,升迁最慢,与赵匡胤的关系可能较为疏远。

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赞等参与兵变的义社兄弟,在建国之初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并且作为赵匡胤的亲信入主禁军,石守信当上了侍卫军副都指挥使,后再升马步军都指挥使,王审琦则提为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赞任侍卫军马军都指挥使。然而,赵匡胤对这些故人并不放心,建隆二年(961)七月,在建国仅一年半时,赵匡胤就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兄弟们的兵权,代之以优厚的物质待遇。

石守信父子在宋王朝有何军事权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初年,累迁禁军亲卫都虞侯。因从世宗出征淮南、南唐,攻辽,官职一路飙升,由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做到了殿前都虞侯、殿前都指挥使。世宗死后,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加领义成军节度使。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石守信作为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为兵变的内应,使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宋朝建立后,石守信位列六位主要开国元勋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军(潞州)节度使李筠反宋,石守信被任为主帅率军进讨,并先后在长平(今属山西)、泽州(今晋城)南击败李筠军。后来赵匡胤御驾亲征,攻下泽州,泽、潞叛乱被荡平,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扬州发动叛乱,石守信再次受命出征。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破扬州城,李重进自焚而死,淮南遂平。

建隆三年(962)九月,石守信自己上表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军职,专任天平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石守信升为侍中。太宗即位后,升为中书令并改任西京(洛阳)留守。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大战中,宋军大败,宋太宗把责任推给诸将,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太平天兴九年六月,石守信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石保兴,字光裔,本名保正,太祖取兴宗之意而改保兴,是石守信的长子。太祖曾召功臣之子询问他们对时事的看法,当时保兴年纪最小,却应对明白,太祖深以为奇,拜为如京使。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时,任御寨四面都巡检。李继迁侵宋时,保兴转为银、夏、绥、府都巡检使。有一次保兴巡视罨子寨和黑水河一带,不觉到了山谷之中。西夏人知道后,派出数千骑兵,占据了险要之处,过河想要开战。保兴当时所带之兵不足两千,于是,他让持刀剑的士兵埋伏在岸边,等到敌兵渡河到一半的时候突起进攻,夏军不备,大败而逃,保兴又率军北追数十里。至道二年(996),任延州(今陕西延安)都巡检兼署州事。真宗时,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功,后历任知州。咸平五年(1002),保兴病逝,时年五十八岁。

石保吉,字事占之,石守信的次子。他以荫补天平军衙内都指挥使。开宝五年(972),娶太祖之女延庆公主,历任刺史、观察使、节度使。咸平二年(999),真宗出巡河北,保吉受命任河北诸路行营都部署,屯定州(今河北正定)。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辽军南侵,真宗御驾亲征至漕渊,石保吉和李继隆同为驾前排阵使。辽骑兵数万突然到达城下,保吉马未披甲,就充当前锋,飞驰向前,辽军只好撒退。二年,改镇安军节度使。大中祥符三年(1010)死,年五十八,谥庄武。

为什么说高怀德是“练习戎事”

高怀德(926~982),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西南)人。他出身将门,祖父高思继,在唐末卢军(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帐下任中军都指挥使。父亲高行周历仕五朝,十余岁时即补入刘仁恭帐下,后唐时任节度使,后晋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汉时为中书令,封齐王,后周时加守尚书令。

高怀德忠厚倜傥,有武勇。他青年时一直在父亲高行周幕府任牙校,后晋、后汉时皆领刺史衔。广顺二年(952),高行周死。之后,高怀德被后周世宗召为东西班都指挥使,后又改铁骑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4),世宗亲征抗击北汉入侵,高怀德任先锋都虞侯,高平之战后,以功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后从世宗从征淮南,升为龙捷左厢都指挥指挥使。南唐将刘仁赡占据寿春,舒元占据紫金山,并以连珠寨为援,对抗后周部队。世宗派怀德率帐下亲信十几人去侦察敌军的营垒。怀德乘夜渡过淮水,天快亮的时候,敌人才发现并发动攻击,怀德以少击众,抓获他们的副将回来,并且把敌军的形势强弱侦察得一清二楚。世宗大为高兴,赐给他金带、银鞍勒马等以示奖励。有一天世宗正在淮州城墙上骑马慢行观察敌军情况,突然看见一将奋力追击着很多的敌军,还夺回敌军的长矛,忙派左右问这将是谁,原来就是高怀德。于是把他召过来慰劳他,并许诺将来定要拜怀德为节度使。显德六年(959)六月,世宗死,恭帝即位。七月,高怀德任侍卫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国节度使,与石守信同时建节。

因陈桥兵变有功,宋朝建立后,高怀德位于“诩戴”功臣第二,仅次于石守信,移领义成军节度使,并升任殿前都副点检。赵匡胤把自己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了怀德,是开国功臣中第一个皇亲国戚。扬州李筠叛变时,高怀德任前军副都部署,在泽州大败北汉军,俘获了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李筠叛变平定后,高怀德以功改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开宝六年(973),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太宗初年,升为侍中,太平兴国四年(979)从太宗灭北汉,改彰信军(曹州,今山东省定陶西南)节度使,封冀国公。七年(982),改武胜军(邓州,今属河南)节度使。同年七月病死,终年五十七岁,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

高怀德出身将门,从小就练习打仗,不喜欢读书。他性格简单直率,不拘小节。还擅长音律,自作的曲子极其精妙。又喜欢打猎,三五天就要出去露宿打上一回猎,猎获的狐有好几百只。

为什么说赵普为相,“上视如左右手”

赵普虽是开国功臣,开国之初也实际承担着宰相的职责,但他直到乾德二年(964)才真正做上宰相。此前四年,为了稳定政局,赵匡胤留用了后周的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赵普由于原来的身份太低不断得到升迁从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做到了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最后升到了枢密使,掌握了军事大权。乾德二年范质、王溥和魏仁浦被同日罢相赵普取而代之被任命为新宰相。

史载,赵普拜相后,“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巨细,悉咨决焉”。赵匡胤经常会到功臣们的家里微服私访,为了防太祖突然到来而来不及接驾,赵普退朝后到家一般不敢换下朝服。平定二李后,十一月的一个雪夜,赵普心想这样的天气皇帝肯定不会外出的。谁知正想着,就听到敲门声,却是赵匡胤立在风雪之中。

不久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来了。赵匡胤说:“我睡不着。一榻之外,都是他人家。所以来见你。”赵普问:“您有什么打算?”赵匡胤说:“欲收太原。”赵普沉默良久,方说:“太原(指当时的割据政权北汉)挡住了西北三面,我们一旦拿下,北方边患就要由我们一力承当。不如暂且留着它,等到咱们消灭了其他各国,这个弹丸之地,还能逃到哪儿去?”赵匡胤大笑,说:“我也正是此意。刚才不过是试试你罢了。”“雪夜访赵普”的故事表明了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国家大事经常咨询他的意见。

这个由赵普协助定下的统一方略,被后人总结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八个字。

建隆二年(961)的一天,太祖又问赵普为何自唐以来兵戈不息,帝王频换,并问国家长治久安之法。赵普说:“陛下问到这事,真是天地神人之福啊!那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如今根治的办法,只要削夺兵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后来,太祖按照赵普的建议,削弱节度使的特权,集中财权,又把地方的精兵全部抽调为禁军。

太祖对赵普的信任还有一件事可以一说。开宝六年(973),吴越国主钱俶派人送了海产十瓶给赵普,恰巧太祖来到赵普府上,仓促之间赵普没能把瓶子藏起来。太祖看到瓶子,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答道:“是海产。”太祖笑着说:“这海产必定极佳。”命人打开一看,却是满满十瓶的瓜子金。赵普吓得惶恐顿首,说自己并不知底细。太祖大笑道:“但受之无防。他还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这个书生做主呢!”一笑之间就化解了一件可以问罪的大事。

宋太祖对赵普深为信任,让他独居相位达十年之久。赵普也尽心辅佐太祖扫平各诸侯国,统一天下,稳定了政局。然而,后来赵普颇有点独断专行,加上贪财好货,营邸店,夺民利,把柄不少。开宝六年(973),太祖任薛居正和吕余庆为参政政事,分割赵普的相权。八月,赵普罢相,出知为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三城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