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演变逻辑——是是非非海上盟
宋高宗放弃北方四都的那一刻,也就放弃了整个北中国,注定只能成为偏安的南方政权。由于地理的制约,一个王朝一旦退到南方,几乎没有再回中原的可能。
与辽国不同,金人和蒙古人有意避免完全汉化,希望保留好战的血统,对中原文化虽然向往,却有很强的防范之心。
金灭辽的过程中,北宋本应该帮助已经文明化的辽国防御金军,让辽国当作中国的北方屏障,以抵挡游牧民族的冲击。却由于童贯等人的主张,北宋采取了海上之盟,与金人瓜分了辽国。
海上之盟包括两部分:明的条约与暗的口头协议。即便条约能够遵守,口头协议却在不断变化。这也预示着双方不可能完全遵守条约。一旦金国了解了十六州的价值,协议必然无法执行。
毁约的首先不是金人,而是北宋,这给了金国更多的借口,在攻灭辽国之后转而进攻北宋。
金国的进攻策略:西线从大同经过太原、上党直下河南,东线从幽州经过河北直下汴京。两路军之间通过太行山孔道进行协同,并在汴京完成会师。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尽快赶到北宋首都。
汴京之围和北宋灭亡,更凸显了北京和太原的重要性,表明这两点是中国防卫北方民族的关键点,一旦失去,就要受到惩罚。
宋高宗撤往南方后,在宋、金的政治核心区域之间,有一千多里的空白区域(从北京到扬州的距离),金军实施打击,必须首先克服地理上的距离,当他们行军一千多里后,已经进入了疲劳期,难以完成致命一击。金军由于政治落后,无法在空白区域内形成有效占领,导致他们不可能缩短进攻线,也无力灭亡南宋。
一旦国家内部出现困难,就容易借助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但由于内部矛盾必然导致无法组织起高效的战争财政,这样的战争也必然以失败告终。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国将领金兀术(完颜宗弼)进行了一次令人吃惊的远程进攻。此时,金朝已经灭亡了北宋,是对宋高宗赵构建立的南方政权进行打击的时候了。
此时宋高宗赵构的宫廷还没有来得及撤到后来的杭州行在所,而是在长江北岸的扬州停留。
金人灭亡北宋后,由于无法控制庞大的疆域,曾向北方撤回了兵力。其实际控制区只到达河北地区和山西太原一带。至于东京汴梁、西京洛阳,以及江淮等地都还在宋军手中。宋高宗的大臣们曾围绕着一个问题争吵不休:到底皇帝应该留在北方,还是南下躲避?
宋高宗没有受制于大臣,他认定开封、洛阳都不能待下去,选择了南方的扬州作为落脚点。扬州地处长江北岸,是大运河的重要停靠点,进可以去淮河流域,退可以渡过长江图保江南,是个不错的选择。
金人撤往北方整顿完毕,再次挥师南下,他们派出三路大军,分别从陕西、山西和河北出击,向南方进军。其中东路军在完颜宗辅的率领下,从河北进入山东劫掠,与宋军大战于山东地区和淮河以北。
鉴于形势,宋高宗的大臣们开始讨论皇帝撤往江南的可能性。但由于战线还在淮河以北,朝廷迟迟没有行动。
但突然间,完颜宗辅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由金兀术指挥,昼夜兼程向扬州进袭。
正月二十七,金军从东平一带出发,三十日,五千骑兵已经到达了淮河上的临淮(现安徽省泗县境内)。金军都戴着白毡的斗笠,与宋军装束完全不同。但宋军的守军并不认识金军的装束,还以为是山东地区的溃军。直到抓到了几个骑兵,才发现是金兵。守将一面派人向扬州汇报,一面阻止金兵渡河。但哪能阻止得了,金兵当天就渡过了淮河,继续南下。
也是在当天,宋高宗得到了汇报,皇帝命令大臣开会讨论。大臣们带着不相信的神色,嘲笑着情报。但不管怎样,朝廷终于动起来了,开始搬运行李,为向江南逃跑做准备。
二月初一那天,宋高宗乘着御舟在运河上转了一圈。突然间,人们发现了皇帝,以为他要逃走,整个城市如同爆炸了一般。为了平息民情,高宗决定暂时不离开,而是派人偷偷地把国库的三分之一搬上了船。从扬州上船后,必须先走一段运河,到达瓜州渡口,才能进入长江。虽然长江宽阔,但运河里只能容下一艘船的宽度,大量船的涌入,立刻拥堵了河道,造成了严重的混乱。
二日,金兵到达天长以北,宋军闻风而逃。三日,金兵终于逼近了扬州。此刻,宋高宗还在派人侦查金兵的动向,当侦查人员带回消息说金兵已经到达时,他连忙穿着甲胄骑上马,抛开了臣下,向扬州城南逃去。
在路过城内街道时,有人认出了皇帝,大喊官家跑了!城内大乱。大臣黄潜善是当初力主逃到扬州的人,人们对黄潜善恨之入骨,想乘机杀了他,却错杀了另一位大臣司农卿黄锷。
由于运河河道堵塞,皇帝先从陆路向长江上的瓜洲渡口逃窜,再登船直入长江,终于在金兵到来之前上了一艘小船,赶到了长江对岸的京口(现江苏省镇江)。京口的军民听说金兵来了,也逃得精光。由于没有被子,皇帝夜间只能睡在一张貂皮上。
当晚,金兵追到瓜州,由于无船渡江,才不得不目送宋高宗离开。
在扬州的运河中,由于船只的阻塞,大量的宫廷物资无法及时运出,都被金兵截获。瓜州长江岸边,十万民众聚集着等待过江,近半的人死在了江中,即便侥幸渡江,也都支付了昂贵的费用。金兵来后,更有人相拥投水而死。长江边上也堆满了金银珠玉,被金兵掳掠。
在扬州城内,则是另一番景象。那些不打算逃走的人为了存活,早已忘记了宋朝的故事,张灯结彩欢迎着金兵的到来。
欢呼的另一面,是那位越逃越远的皇帝,他不敢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停留,继续向东南方,逃到了临安(现浙江省杭州)才收步,收拾这残破的江山。而遥远的北方,早已经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