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演变逻辑——引发改革的惨败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起用一位刚从战场上回来的重要朝臣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并由他负责组织宋代第一次重要改革——庆历新政。这位大臣就是范仲淹。
在仁宗时代,北宋的经济发展恰好达到了最高峰,皇帝也个性宽容,生活节俭。那么,到底是什么动力让仁宗下决心推动改革呢?
原来,五年前,北宋经历了一次战争危机。危机所带出的问题,使得仁宗痛下决心进行改革。
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代,北宋和西夏的关系有过一段时间的缓和。当宋辽澶渊之盟达成后,北宋社会和平稳定,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到了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人的领袖已经换成了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与祖父和父亲不同,李元昊更加果敢大胆,他不仅进攻甘南,切断了北宋与吐蕃人的联系,还大胆地要求与宋、辽平级,自称皇帝。
李元昊割据时,北宋还能够接受和忍耐,他一称皇帝,立刻触到了北宋的忌讳,双方爆发了严重的军事冲突。
西夏最初的军事攻击点设在了鄜延路所在的延州(现陕西延安)附近。公元1039年和1040年,接连两年,西夏大军虽没有攻陷延州,却屡次击败宋军,俘虏宋将。北宋在屡屡吃亏之后,派出了一批较为能干的大臣守边,包括泾原秦凤路缘边经略安抚使夏竦,以及他的副手韩琦和范仲淹。
由于延州是西夏打击的首要目标,所以范仲淹前往延州组织军事。他加强了军事管理和训练,改掉了以前边关将士散漫的作风,又重视军粮的征集和运输,为战争打下了后勤基础。北宋习惯在国境线上修筑大量的堡垒,形成链条互保,守卫边境。范仲淹也整顿和修整了各个堡垒,加强了边关的警戒和防卫。
经过范仲淹的大力整治,延州的防御有了较大的改观,西夏人从延州进攻,已经很难再占到便宜。这时,李元昊改变了进攻方向,开始频繁地向固原所在的泾原路进攻,由于环庆路距离泾原路较近,也受到了进攻的波及。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下半年,转而进攻泾原路的李元昊再次战胜了宋军,这次的战争地点在三川寨,三川寨位于镇戎军附近,夏军的进攻杀死了宋军五千人。
为了应付夏军的进攻,宋仁宗决定采取攻势。但宋军的攻势却由于皇帝直接插手指挥权,以及各个将领之间的协调失误,屡屡无法推出,反而是李元昊的反攻接踵而至。
宋太祖为了防止将领擅权,将军事训练和指挥权切割成碎片,授予不同的将领。这种传统让宋代的军事行动总是迟缓,将领们互相成为对方的负担,在战场上无法做出快速响应。
李元昊进攻泾原路,这里归韩琦负责。韩琦派遣镇守环州的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任福率领九万八千名宋军从环州出发,前往镇戎军,与泾原军配合作战。这批士兵肩负着截断元昊后路的重任,等元昊回师时将其击破。
任福率军来到了六盘山区,他的军队顺着两条平行的谷地前进,两条谷地相距数里,各有一条小河流淌其中,其中一条就是好水川。
任福率军沿好水川前进时,西夏王李元昊已经率领精兵等待着宋军的到来。任福原想出其不意打伏击,却落入了对方的伏击圈中。此刻,由于长途奔袭,宋兵已经人困马乏,粮食不继。
就在任福率领先锋军来到好水川和葫芦河交汇的河口时,突然间,有人发现几个泥盒,里面有响声。任福打开盒子,从里面飞出百十只鸽子。随之西夏的伏兵四起,任福才知道中了埋伏。宋军在仓皇间拿起武器迎战,却无法阻止事情变成一场大屠杀。
葫芦河是一条从如今西吉县流向南方的河流,好水川是它的一条支流。在好水川口,红岗小山如同堡垒般镇守在这里,是整个战场的制高点。西夏士兵十万人埋伏在红岗的两侧,在旗帜的指挥下,从山后冲出,顺着地势从高处冲下,将宋军阵营击溃。
在屠杀中,任福身中十余箭,换了三次马,最终死于阵中。他死后,夏军转而攻击宋军的后续部队。整个战斗结束时,宋军死亡一万零三百人。
好水川之战,是宋夏战争中最令人震惊的屠杀。在好水川之前,宋军还有士气与西夏决一死战,并寻找主动出击的机会。屠杀过后,宋营里的求和声逐渐高涨,并最终取代了主战派,成为主流。
好水川之战后,李元昊转兵东方,从北方绕过了范仲淹所在的延州,想去进攻与山西交界处、极北方的丰州、府州和麟州。这三州都在陕西、山西交界处,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右上肩部,是从北方前往山西的要道,也是宋、辽、西夏三国的边境地带。
在夺取了丰州后,乘着北宋调兵遣将时,李元昊又千里跃进,转回泾原路,继续在固原盆地进行打击,在固原以北的定川寨击败了宋军,杀死将近一万人。宋军指挥官、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也被杀。
定川寨与好水川,成了宋夏战争中起到决定意义的会战。到这时,宋朝已经没有决心继续打仗,双方的议和随即展开。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北宋与西夏议和。条约以类似于宋辽的方式,由北宋支付一定的钱款换取与西夏的和平。最终议定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
与此同时,辽国也趁火打劫,要求增加岁币,经过谈判,北宋对辽的岁币在每年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的基础上,再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由于战争的屈辱,宋仁宗决定重用范仲淹,发起了著名的庆历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减税、减少冗兵冗官、提高军事和行政效率。
然而,由于宋太祖设计制度时,就从基因中注入了防范官员反抗的机制,这个机制本身必然产生相互制约和冗官、效率低下。所以范仲淹的改革措施得不到官员的真心拥护,庆历新政持续了一年就失败了。
新政的失败导致了朝廷上下普遍的失望感,也丧失了渐进式改革的最佳时机。随后上台的王安石开始了激进化改革,所引起的党争最终毁掉了北宋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仁宗时期的军事危机,成了北宋改革和失败的催化剂,从而改变了历史轨迹。
与西夏的战争还引起了另一项影响人类的重大变革——盐钞。为了作战,北宋政府需要大量的钱财充作军费,但朝廷又拿不出这么多钱。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一位叫范祥的太常博士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解决困扰中央政府的军事财政问题。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各种专卖制度的高峰,盐、茶、香药、奢侈品等都只能由政府专卖,类似于现代的国有企业。而专卖的钱,就作为政府财政的补充,用来养官和打仗。
由于盐是生活必需品,只能由政府买卖,就成了社会都乐于接受的商品。但是,即便是大商人也很难搞到盐,因为政府不允许。
范祥提出,可以由政府配给商人一部分盐,让商人去卖。不过这是有条件的,要求商人帮助政府解决军事后勤问题,把军队急需的钱、粮食等,自己组织人力运送到边关,由边关发给凭证(可以称为盐票),证明他送过来多少货,就发多少盐票。商人再拿着这个盐票到山西运城的盐池里去换盐。
由于商人们都很喜欢盐,他们都乐于通过向边关输送物资来换取盐票。后来,人们就给这种盐票起了个名字,叫盐钞。再后来,盐钞甚至可以当钞票使用。有盐钞的人不一定要去换盐,他们只要用这张纸,就可以换来所需要的其他商品。这样,盐钞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纸钞。
当北宋政府发现盐钞可以当纸币使用后,就偷偷地发行了很多。结果,盐钞的数量超过了人们对盐的需求,造成了盐钞的贬值,这就是北宋的通货膨胀。北宋灭亡时,盐钞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了。
不过,盐钞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特殊的纸币实验,仍然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这也是宋夏战争带来的一个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