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演变逻辑——地理是战争的基础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我们常说,在战争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误,就像蒙古人的奇袭,最终却毁于一个人的意外死亡,这就是人和因素。

但人们对这句话过于迷信,就容易产生反作用,过分地去强调人和,而忽略了战争中更多的客观因素。把战争理解为一种情绪的鼓动,或者精神式传销,只要有了士气,一切都迎刃而解,至于其余的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不需要深究。

实际上,战争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基础的要素就是地理。

地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他因素都是变化的,只有地理是相对固定的。天时是不固定的,虽然季节有规律,但天气每天都在变。所谓人和,也充满了偶然性,不容易把握。只有山川是近乎静止的,只要掌握了地理规律,就可以计划一场战争,至于人和、天时,都是在根据地理制订了作战计划之后,才去考虑的因素。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都是很好的地理学家。以蒙古人为例,许多蒙古将领在从蒙古到俄罗斯,再到西亚、高加索、东欧,以及中国、东南亚的巨大范围内调兵遣将,他们的活动空间比徐霞客不知道大多少倍,出行也并不是游山玩水,必须在短时间内摸透已知世界的地理特征,才能准确地设计出大战略。

蒙古人最常用的战术是分兵迂回、出其不意快速打击,至于人们常常谈到的屠城,虽然可以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却并不是战场上的决定因素。

蒙古人如此,其他历次战争的胜利者也都必须对地理有清晰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自古及今战争的逻辑。

不仅是东方,西方的战略大师们也往往强调地理因素,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制订的施里芬计划虽然在战前就已经被论证过无数次,看上去已经无秘密可言,但真的打起仗来,德国人还是能在这个战略上进行修改,加入一定的变化。也就是说,大战略不变的情况下,在小战略上做调整,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地理就已经决定了。

但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是逐渐升级的。比如,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华夏民族的征服从三代时期的陕西河南开始,地图逐渐打开,到了战国,加入了华北、四川、西北,再到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也进入了古人的视野。至于长江成为战争中的一极,已经是三国时期的事了。宋元时期,西南、东北也进入了战争考量,现代的疆域才逐渐形成。

在每一个时代,地理规模的不同,导致地理特征也有区别。而这些地理特征,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总而言之,地理不见得是决定因素,却是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

本文试图分析的,不是人们早已经翻烂了的《孙子兵法》,而是利用具体的战争,引导人们熟悉中国的战争地理,理解在秦汉时期为什么得关中者得天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什么那么高瞻远瞩,北朝时期的长江争夺战,安史之乱的睢阳坚守,这些战争之所以如此发生,其背后的逻辑都在于地理所带来的大战略。

于是,我们将视野拉回到中央帝国形成之初,两千多年前的另一场战争,这又是一次不啻蒙古人的大迂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