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拼图——元大都,世界之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后,蒙古帝国事实上已经分裂,演变为忽必烈的大蒙古国,以及位于西部的四大汗国。忽必烈的大元大蒙古国,名义上是四大汗国的宗主国,但所能管辖的仅是蒙古本土及中原地区。忽必烈登基之后,以上都为都城,但是上都位置偏北,不利于控制中原,因此在1264年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定为陪都。1265年蒙古攻占金中都后改名燕京。1267年又迁都至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为大都,将上都作为陪都。大都突厥语“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城”。

燕京当时尚有金中都故城,然而此城历经金朝末年战争,城内宫殿多被拆毁,道路废弛,水系断绝。忽必烈迁都燕京后,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1267年,忽必烈下令兴建都城和新宫殿,命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命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为总设计师,建造宫殿,命郭守敬担任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引西郊各泉至通惠河,保证城市日常生活用水。通惠河的终点也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沿海子(积水潭)一带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被称作“斜街市”的北岸一带,官营市集鳞次栉比。大都新城的平面呈南北略长的矩形,城壁由宫城、皇城、外郭的三重围郭组成,外郭的周长28.6公里,面积相当于唐长安城的五分之三,与宋开封城相当。元大都道路规划经纬分明,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又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城,外表敷以苇帘。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设计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城市布局全部为开放式街巷,按照方位,将大都街道分为五十坊。坊皆以街道为界线,虽有坊门,但无坊墙。城市轮廓方正,街道砥直规则,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一个人若登城,从城门上朝正前方望去,即可看到对面城门。公共街道的两侧,商店和货摊构成市井。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张棋盘。

元大都也体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特点。都城四周共有十一座城门,取自“三头六臂两足”的哪吒太子的解释。西南隅的“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即今妙应寺白塔,塔身取净瓶之像,白塔内外摆布依照密宗仪轨安排,这是受藏地佛教影响,在汉地建造的第一座喇嘛塔。

在都城的中心,忽必烈建造了一处皇室家族生活的“紫禁城”。宫城内构成了一个微型草原,里面布满了宫帐,大汗的妻妾们坚持要让她们的孩子在毡帐中出生。忽必烈的御厩饲养着数千匹白,律例规定只有可汗才可拥有白马。大明殿上并设帝、后坐榻,这是依循了蒙古旧制,大汗理政时,他所在斡耳朵的当家妻子要陪坐在他的身边。在大殿的一隅,种植着一片“誓俭草”,是忽必烈令从漠北移植而来,告诫子孙勿忘父祖创业之艰。大明殿上又有一樽贮酒大瓮,高一丈七尺,可贮酒五十石,称为“酒海”。蒙古人爱酒到了酗酒的程度,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都早死,据说,都是酗酒所致。

大都是大元的都城,也是世界之都。作为巨大帝都,兼具水陆机能,使欧亚人流、物流有计划地汇集而来。

过去以哈剌和林为中心的驿传网,现在都与大都连接,经过亚洲内陆的所有路径,都设计以大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在通州,有一道名为“御河”的运河,在金朝时就是华北内陆水运网,后因金都南迁而荒废,忽必烈使之再度恢复。御河从通州向东,又连接到海港直沽(天津的前身),从这里再与南宋都城临安相连。从这个海洋窗口远望东南亚、印度洋和西亚,大都是这个超大型循环的起始点。

1368年春,朱元璋遣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7月抵达通州,元末帝妥懽帖睦尔自健德门出城北逃,前往上都避难,至此元亡。明太祖遂将大都改名为北平,意为北方平定。

蒙古拼图——元大都,世界之都

忽必烈时期的元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