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拼图——两汗并立,阿里不哥穷途末日
1259年秋,忽必烈指挥东路军突破宋军淮西防线,直逼长江。战事正紧之际,传来蒙哥汗猝死于钓鱼城下的消息。身边的谋士建议忽必烈立即北还,忽必烈虽然心急,还是说:“吾奉命前来,岂可无功遽还?”
这时候忽必烈的心里必然已经觊觎汗位,但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孙,如想继承大统,在军事上建功立业,不可或缺。忽必烈果断决定,迅速渡江进攻鄂州(今武昌),以期速战速决,拿下鄂州,带功北归。
但鄂州守军誓死坚守,死伤一万人以上,鄂州仍岿然不动。就在忽必烈攻打鄂州之时,阿里不哥已经遣使邀请他速回漠北,议定汗位继承事宜。眼看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事态越发紧迫,忽必烈只得改变初衷,迅速与南宋丞相贾似道议和班师。1260年初,忽必烈的军队全部撤回长江北岸。忽必烈轻车简从,日夜兼程,赶回开平府。
忽必烈很清楚,漠北没有自己的军队,也鲜有宗王支持自己,一回漠北必定受制于人,且凶险莫测。从蒙哥汗开始,忽必烈的职务就是总领漠南军事,其驻牧地,已南移到开平和燕京一带。忽必烈妻子察必传来消息说,阿里不哥在漠北调集兵马,已经着手准备推举新大汗的忽里台大会。
忽必烈担心的是,阿里不哥利用留守和林的优势和蒙古人幼子守产的习俗,如阿里不哥先行称汗,会使自己陷于被动。1260年3月,忽必烈大集诸侯、贵族、臣僚于开平,宣布即大汗位,史称“开平称汗”。一个月后,阿里不哥在仓促之中,于和林召开忽里台大会,也被拥立为大汗。这样,在大蒙古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汗并立的局面。
蒙古时期的汗位继承,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是忽里台贵族大会的推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都是成吉思汗的嫡孙,都经过忽里台会议的推选。尽管帝位归属是以武力所决定,但正统与否另当别论。第一,阿里不哥奉旨留守和林,蒙哥死后,应是合法的监国者,可以调动军队,主持朝政。第二,参与漠北忽里台大会和拥立阿里不哥的蒙古诸王,从数量和身份上都远超开平的忽里台会议,拖雷系宗亲和西道诸王的几个王储都参加了。第三,拥戴阿里不哥的忽里台会议是在大蒙古国的首都举行的,从迁都以后,历任大汗均在此即位;而忽必烈在漠南的开平即位,另立山头,违背祖宗旧规。所以,所谓“阿里不哥之乱”,实际应是“忽必烈之乱”。当然,忽必烈称汗也不是没有合法性,他不仅得到东道诸王、五投下军事集团的支持,在西道窝阔台、察合台的王储中,也有一些支持者。
不管怎样,忽必烈成功地驾驭了汉地的军队,更重要的是,他控制了通往和林的物资通道。1260年秋冬,忽必烈亲率大军,征讨阿里不哥。忽必烈封锁了通往和林的粮道,和林马上就发生了粮荒,于是阿里不哥弃城西逃。不久阿里不哥卷土重来,收复了和林,紧接着南下直逼开平。1261年11月,忽必烈再次亲征,率军北上,在和林以南的昔木土与阿里不哥展开激战。此战又是忽必烈获胜,阿里不哥率众西逃吉利吉思。阿里不哥继承拖雷的封地在吉利吉思。
忽必烈在漠南经营多年,用汉法治理,得到宗王、贵戚、汉世侯、士大夫的支持,财政根基雄厚,粮食充足,战争物质齐备,综合实力远超漠北,所以优势在忽必烈这一边。苦撑三四年后,阿里不哥已是穷途末路。
阿里不哥势力远在朔漠,所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明白察合台汗国的向背对自己十分重要。忽必烈称汗后,发圣旨要察合台曾孙阿必失哈返其兀鲁思主事,半道被阿里不哥扑杀。另一边,阿里不哥旨意察合台之孙阿鲁忽登上汗位。阿里不哥逃到吉利吉思后,本想从察合台汗国获得财赋支持,结果,阿鲁忽非但没有提供物资帮助,还与阿里不哥兵戎相见,转而归附了忽必烈,阿里不哥终于自食其果。
与阿鲁忽的战争,使随从阿里不哥的蒙古军再也看不到希望,士兵不愿再战,军将离心离德,加之1264年严重的饥荒,军民四散而逃。最后,1264年7月,阿里不哥亲自来到忽必烈军前,向他的哥哥投降,表示臣服。至此,历时四年的内战终于结束,忽必烈也终于成为大蒙古国的唯一可汗。
忽必烈宽恕了幼弟阿里不哥,处死了他手下的一些官员。忽必烈接受汉臣的建议,改年号为至元元年,以庆贺蒙古帝国重新归于一统。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给大蒙古国的政治、地理带来重大影响。争位战争之初,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系后王都支持阿里不哥,就连旭烈兀之子药木忽儿也站在阿里不哥一边。为了争取西道诸王支持,忽必烈宣布自阿姆河以西直到玛木鲁克疆界的全部“塔吉克地面”归旭烈兀守卫,阿姆河以东直到阿勒泰山之地归阿鲁忽镇守,加之术赤后王早已分治于钦察草原,蒙元政府实际放弃了对西域的直接统治。西部诸王先后建国,从蒙古大汗直接领有的国土中分离出来,成为中央汗廷的守藩之国。1260年因此成为蒙古国行政体制和地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
哈剌和林故址,1260年,阿里不哥在和林召开忽里台宣布即大汗位,与其兄忽必烈两汗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