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拼图——金莲川幕府,大元的官僚班底
1251年,蒙哥继大汗位,命令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在接受委任的翌月,忽必烈就由漠北南下,驻帐于桓州(今黑城子)、抚州之间的金莲川。此地原名曷里浒东川,因为夏季盛开金莲花,颜色堪比黄菊,金世宗时改名为“金莲川”。忽必烈在金莲川开府后,招罗汉地军政精英,延请四方文学之士,“征天下名士而用之”,逐渐形成了一个“金莲川幕府”的侍从臣僚集团。
选择金莲川作为驻牧开府地点,是忽必烈与札剌亦儿家族的默契。札剌亦儿是迭列列斤蒙古的部落,分十部,最著名的是木华黎的札阿惕部。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是成吉思汗正后孛儿帖出身的弘吉剌驸马家的女儿,察必的姐姐则嫁给了木华黎的孙子霸都鲁。而察必姐妹的父亲按陈,是弘吉剌驸马家的现任首领。这是蒙古帝国的最高姻亲集团。霸都鲁不仅与忽必烈连襟,还是他的副将和最高级的参谋,向忽必烈进言须在“燕云之地”建都的就是他。霸都鲁是札剌亦儿王族国王的叔父,所以,没有霸都鲁的邀请,忽必烈无法把军队开进金莲川这个游牧地。也可以理解为,代表五投下两大势力集团的札剌亦儿国王家和弘吉剌驸马家都将未来赌在忽必烈身上。
忽必烈之所以进入“桓抚之间”的金莲川,有着长久的历史背景。成吉思汗侵略金国期间,正是将大本营置于“桓抚”之间,之后,获命攻略中原的木华黎家族,也一直驻营于此。这里距离中都很近,是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处,是连接两个世界的要冲。忽必烈的构想是,先在金莲川建立他的游牧军事基地,让其影响波及政治中心中都,然后将燕京和桓抚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战略纵深、前后支持的进攻基地,再图南进。
忽必烈出猎图
在金莲川幕府中,有许多人来自汉地或西域,习惯于城居,难以适应草原营帐生活方式。1256年,忽必烈命汉人谋臣刘秉忠选址于金莲川北营造宫城。1259年宫城竣工后,命名为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开平称汗。1264年,诏令改为上都。从忽必烈到元顺帝,元朝十一帝中,有六位皇帝在元上都登基。
由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著名诗篇,元上都在英语世界中声名不小,它的英文名称“Xanadu”,是美丽宫殿和“世外桃源”的意思,与“香格里拉”的意思一样:
忽必烈汗在上都曾经
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乐宫殿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元上都体现了建筑学上民族融合的特征,汇聚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态理念、中原汉民族的亭台楼阁,以及西域波斯人的材料和工艺。2012年,俄罗斯圣彼得堡第三十六届申遗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忽必烈的幕府,网罗了一大批中州和西域的精英,可以考见的有六十多人,他们地域种族各异,学术派别林立,各有专长,身藏锦囊。大致可以把他们分为术数家群、理学家群、文学家群、经邦理财群、宗教僧侣群。
术数家群以邢州人刘秉忠为首,主要成员有王恂、张文谦、郭守敬等。刘秉忠是最早进入藩邸幕府圈的,深得忽必烈信任,学贯儒、佛、道三教,精通阴阳术数。郭守敬是刘秉忠的学生,擅长天文、水利,他和王恂协作编制了《授时历》。
理学家群,主要包括窦默、姚枢、许衡三位北方理学家。窦默最早进入幕府,受命教授太子真金,还举荐了姚枢和许衡。“自请唯掌军事”,就是姚枢所谏言。
文学家群,又称金源文学群。金源指金朝。金朝沿袭唐制,以辞赋取士。最有名的是王鹗和徐世隆,王鹗是金末状元,徐世隆也是进士。征伐云南之前,徐世隆曾以孟子“不嗜杀者能一之”劝诫忽必烈。
经邦理财群代表人物是郝经和赵璧,大多是理财会计,在经济上出谋划策,襄助帝王治国经邦。回回人权臣阿合马,也可划入这一群体。
宗教僧侣群代表人物有吐蕃萨迦派的僧师八思巴,忽必烈日后皈依了佛教,对元朝的宗教政策和治理吐蕃有直接的影响。
金莲川开府对忽必烈和元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它是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与汉族士大夫二者的政治联合。它使蒙古贵族逐渐接受了以汉法治汉地的政策方略。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金莲川幕府成员又直接成为大元政权的官僚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