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拼图——蒙古混合军团探马赤军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投下,语出辽代,意为封地、采邑。蒙古初期,诸王、贵族、军将等,将俘虏的人口从汉地、西域押至蒙古高原,分给各千户、家族,视作奴隶。后征伐战争加快,俘虏人口过多,便把在汉地俘虏的人口就地安置,派官员管领,不属州县。灭亡金国后,1236年,窝阔台把中原民户分赐诸王贵戚,作为采邑,通称投下。后习惯把投下一词引申为拥有采邑的诸侯。

五投下,即指蒙古征金战争中木华黎统领的札剌亦儿、兀鲁兀惕、忙兀惕、亦乞列思、弘吉剌五部。构成五投下的诸部都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就活跃在漠北的蒙古部落,这些部落都没有经过战争就归附了成吉思汗,是成吉思汗部落联盟中坚定的盟友。几个部落都地处蒙古高原的东部,它们的忠诚使成吉思汗可以一意向西发展,而没有后顾之忧。“五投下”这一称呼,出现在木华黎征金之初。1217年,木华黎率五投下十二个千户、一万两千骑伐金。五投下构成了攻金战争的主力军。此后,该五部一直以一个武装集团的形式出现,“五投下”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与蒙古军队由各自千户的士兵编成不同,探赤军是由各部挑选的士兵混合而成。“探马赤则诸部族也。”探马赤军最早是由成吉思汗所建立,从各千户、百户中挑选一定比例的兵源,编成混合军团。比如十人中抽一人,遇到大战从十人中抽两人,这是蒙古军队最基本、最有效的动员方式。一旦战争结束,这些兵将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千户中去。这些混编军团,由汗廷指派官员统辖指挥,这种形式固定下来,就称作探马赤军。“探马”一词,一说即汉语“探马”,指先锋、侦察兵,探马赤军最初出征时多充任先锋、先遣部队。笔者倾向于“探马赤”是一个词,不能拆解,或是某一个蒙语词的音变,否则“赤”字无法解释。探马赤是蒙古汗国至元朝混编军团的一种组织方式。

窝阔台时期,被征服的地区增多,蒙古人的统治方法有所进步,不再是攻城、抢劫、屠杀、焚毁,最后弃城而走。探马赤军不再只用于战争,战事结束后还用于镇戍各地。1230年,绰儿马罕西路探马赤军打败札兰丁后,窝阔台命令他镇守巴黑塔惕、阿速等西域地区,命令也速迭儿率领探马赤军镇守高丽及女真本土。

五投下探马赤军也就是从五投下五部中挑选兵源组成的混编军团,总长官是木华黎国王。木华黎出身札剌亦儿氏,铁木真征战主儿乞部时,被其父送给铁木真做“梯己奴隶”。梯己系古汉语,泛指私有的财物。此后三十年间追随铁木真,无役不从,战功卓著,且沉毅多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并称“四杰”,是四怯薛之长。1206年,成吉思汗封其为左翼万户长。1217年,木华黎被成吉思汗封为太师、国王,赐九斿白纛,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全权指挥攻金。国王不是君主,在蒙古帝国,国王只是比万户高一个等级,可汗才是蒙古的最高领袖。

木华黎后人世袭札剌亦儿部首领,称国王。终元之世,其子孙袭国王称号者十二人。木华黎死后由其子孛鲁承袭国王,统领五投下军。孛鲁的儿子塔思曾随皇子阔出征伐金都汴梁,其统领的即是五投下军。蒙哥时期,忽必烈命塔思之弟速浑察兼领五投下军。之后,速浑察子忽林池袭封国王,由于忽林池柔弱无能,宪宗命其兄乃燕代行其政,统领五投下军。五投下探马赤军在四代国王统领下,一直镇守在汴梁、太原、燕京、益都一线。

<meta charset="UTF-8"> 六 蒙古世界的战争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