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拼图——站赤,古代最高效的通信系统
站赤,原本是汉地的驿传。成吉思汗仿效中原驿传制度,在其境内设立驿站,以便利军队及时接获命令。最早是被称作“飞箭信息”的快速乘驿系统,由军队提供骑乘,当地的民众保证供给。在驿站里任职,可以替代正式的兵役。“站”在汉语里,本义只表示“站立”,没有“驿传”的意思,也不是后来驿站的“站”。“站”是蒙语的音译,蒙语里已经表示“驿站”之“站”了;而“赤”是蒙语词尾,类似汉语的“者”。这样,站赤就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
窝阔台在和林建都,把政治、军事中心从怯绿连上游西移到斡难河上游,向南正对着中原地区,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帝国的广大疆域。但帝国幅员太过辽阔,要号令全国,需要有通达全国、能够快速传递政令的交通设施,这就是站赤制度建立的缘由。此时蒙古帝国已经扩张到大兴安岭以东、阿尔泰山以西、南抵黄河北岸,而跨越整个蒙古的这个邮驿系统,向西通到察合台后王和术赤之子拔都领地,向南抵达中原汉地,大概有六十四个驿站。元朝建立以后,全国遍设站赤,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的交通网,东连高丽,东北至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国,西南抵乌思藏,南接安南、缅国。据《经世大典·站赤》记载,全国站赤有一千五百多处。
驿站之间相隔的距离,取决于各地区的地形,大约三十二公里设有一个驿站,每个驿站大约要二十五户人家维护和管理,也有较大的驿站,备马数百匹,上百户人家提供廪给和劳役。各站设有站官,称驿令、提领,大站设有驿令、提领多人,小站只设提领一人。驿令由官府委任、受敕、给俸,提领由地方长官从本处站户中选任,只受部札,不给俸禄。乘驿人员以朝廷所发的圆符、铺马驿旨和铺马札子为信物,佩戴圆符的使者,有择骑良马、夺骑官民马匹的特权。
这样一个网格化的驿路系统,像一张天网覆盖整个帝国,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内部的叛变,抵御外部的攻击,“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遇有紧要事务,驿卒可以马不停蹄,一昼夜跑二百五十公里,急传的要件速度还可以更快,因为每个驿站都有准备替换的人马。驿卒还在帽子上系上小铃,以便下一站远远就能听到,所到之处立即换乘,即使在夜里,驿卒也要提灯打马前行。这是古代最高效的一个通信系统,蒙古人完成国家任务的效率无可比拟。《元史·兵志四》言:“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而和平时期,站赤可用于邮政和快递,大汗桌上的新鲜水果,也是通过这些驿道送达。
帽子上系着小铃的驿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