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拼图——耶律楚材
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在降服的金人俘虏中,成吉思汗发现了一位契丹人耶律楚材。他身高、美髯、洪声,引起成吉思汗的注意,但真正给成吉思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忠义和见识。成吉思汗问他,你的祖先是被金人杀死的,你为什么不报仇,还要效力于金国。耶律楚材回答说,在他看来,人不能背弃已经处于危难中的君主。或许这就是他被取用的原因。耶律楚材还精通占星术,这种技能是通过认读祭祀时烧裂的动物的骨板,来占卜凶吉和战争的胜负,刚刚脱胎于原始民族的蒙古人,对此更加深信不疑。
耶律楚材是契丹皇族的后裔,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辽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耶律倍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北宋文化的人,他治理东丹,一律采用汉法。契丹贵族内讧时,他带领家族逃到中原汉地。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世代为金朝的达官贵族,常居燕京。这使耶律家族早有知书达理的家风,耶律楚材的理想是用儒家的学说治理天下。耶律楚材,字晋卿,其名和字均取自《春秋左氏传》中“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
耶律楚材画像
耶律楚材墨宝
耶律楚材被任命为辅臣,像回鹘大臣塔塔统阿一样,他是辅佐新君主的最合适的人。他已经对大金王朝失去信心,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佐成吉思汗,救生灵于水火。1219年,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1227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君官吏擅自征发杀戮。尽管西夏亡国后,蒙古人还是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对西夏国都实施了屠城,但耶律楚材怜悯的情感,治理汉地的主张,开始在蒙古人的大脑中种下。
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带头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他说:“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从前大汉召开会议,亲王、大臣都拥挤在大汗的宫帐前,乱哄哄地围成一大圈,没有座位,不分主次,也不行朝仪,还是一场七嘴八舌的议事会。耶律楚材把汉风带进了宫帐。楚材的名言是:“可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他要用儒家的思想和汉族的制度来帮助蒙古人实现理想。
在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受到重用,政出一门,被誉为“社稷之臣”。由他建议、制定、颁行的制度中,比较重要的有: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建立赋税制度,设十路课税所,以征税取代杀掠;扶植利用汉世侯,委派达鲁花赤,间接治理汉地;恢复汉地经济秩序,保护汉族文化等。到忽必烈时,汉世侯坐大,弊端显露,才予罢黜。
耶律楚材改裂土分封为五户丝食邑制,由朝廷在各投下分地设置官署,统一征收赋税,让封君坐享其成。窝阔台灭金后,再没有裂土分封,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壮大。楚材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成吉思汗生前定下的“札撒”,类似于部落联盟的内部规矩,已不适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一些类似于家族法的内容,甚至还给了州郡长官杀人越货的借口。《便宜一十八事》作为临时法律,在《元典章》颁布前,适用于中原地区。楚材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等政治主张。
生活在中原的每一个汉人,都应该感谢耶律楚材。楚材坚决反对战争中的残暴行为。蒙古惯例,攻城之前先遣使招降,如拼死抵抗,城破之后,一律屠城,作为报复和对下一个进攻城市的心理震慑。窝阔台的将领中,很多人也想用对付西夏的惨烈手段对付尚未征服的金朝。有一个名叫别迭的近臣对大汗说:“得了汉人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全部驱杀,使中原草木茂盛,成为牧地,也好放牧牛羊。”当时的金人有五千万人口,南面的宋国有六千万人口,都是蒙古人的十倍以上。在这些蒙古人眼前,又出现了成吉思汗眼中的幻象:整个世界成为遍布牧群和蒙古包的荒原!耶律楚材劝告窝阔台说:“在这样广大富饶的地方,什么东西得不到?怎么能说没有用呢?”耶律楚材奏立十路课税所,并奏准军、民、财分职,长吏专理民事,万户侯总军政,课税所掌钱谷,互不统摄。到第二年秋,耶律楚材将征收到的钱粮簿籍陈放在大汗面前,窝阔台赞叹道:“不知南国是否还有你这样的人才!”遂将中书省印授交给了耶律楚材,命其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主持黄河以北的政事和赋调。此后朝内不再有杀光汉人的提议。
在乃马真脱列哥那摄政时期,耶律楚材被贬官,不久后的1244年,他在哈剌和林忧愤而死。他的许多构想遭到蒙古贵族的抵制,在有生之年并未得到实施,但后来忽必烈建元大业,基本上沿袭了他开辟的道路。所以有这样的说法: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创业功勋可谓难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治国之志亦难酬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