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南宋降元后一年内,亡宋残余势力在淮东、浙南、福建、江西、广东先后受挫,元军已初步平定东南各地。赵量行朝逃奔海上,便丧失了继续指挥尚存抗元力量的能力,元朝即将夺取歼灭亡宋残力的完全胜利。但由于这期间发生了蒙古河平王甘里古的叛乱,忽必烈亲赴上都指挥作战,并诏平宋之军大量北撤。元军的大批北撤,相对地削弱了它在东南的守备力量,这就为文天祥抗元斗争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1276年冬,文天祥奉命率同督府离开南剑,进入汀州。次年(1277年)正月,元兵大入,汀州失守,文天祥被迫撤至漳州龙岩县,旋由龙岩移屯梅州。在梅州期间,文天祥整顿军纪,将跋扈不法的同督府都统钱汉英、王福2人斩杀,从而使得“军政一新”。五月,文天祥率领同督府军,“自梅(州)出岭”,进入江西,收复了赣州会昌县(今江西会昌),“赣,吉兵皆来会”。六月三日,与元军战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大捷。攻兴国县,得到邹飒配合。邹飒在去年宁都失败时被俘,隐蔽其招谕副使身份,“变姓名为卜者”,在赣州得脱,不久又集义军于永丰、兴国之间,有兵数万。至是协同文天祥作战,攻下兴国,并派军攻打永丰。二十一日,文天祥入兴国县,并将同督府移驻于此。
同督府军在赣南的初步胜利,鼓舞了江西的抗元势力。抚州何时,自元军占领抚州后,即隐居家中,这时“聚兵入崇仁(今江西崇仁)返正”,以应同都督府。分宁(今江西修水)、武宁(今江西武宁)、建昌3县豪杰派人远道前来兴国,请文天祥指挥。吉州贡土萧明哲“监赣县义兵,收复万安县”,又配合孙收复龙泉。文天祥的长妹夫孙桌,在龙泉县(今江西遂川)邑人支持下,“以邑返正”。次妹夫彭震龙,联络萧敬夫,焘夫兄弟,“以永新县返止”。吉水武举刘伯文,至兴国同督府,接受文书,结约远近义民,准备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起义,事泄遇难。
文天祥因势利导,派张汴率领赵时赏、赵孟涤等主力部队薄赣州,诏谕使邹率兵攻永丰、吉水,招抚副使黎贵达率领吉蚶诸县兵攻太和(今江西泰和)。赣州所辖10县,收复了会昌、兴国、雩都、虔化、信丰、瑞金、石城、安远、龙南九县,“惟存孤城”赣县,为元军所守。吉州所辖8县,“吉水、永丰、万安、永新、龙泉,以次皆复”,其余几县也指日可下。吉、赣的胜利,推动了江西抗元形势的发展。临、洪、袁、瑞诸郡豪杰,纷起响应,“送款无虚日”。文天祥自开府兴国,“连破诸邑,围赣州尤急”。一时之间,“大江以西,有席卷包举之势。”
江淮湖南起兵抗元
在文天祥开府兴国,举兵扛西的形势鼓舞之下,淮西野人原寨(今安徽潜山县西北15里)原南宋下级军吏刘源、张德兴和“鄂属县民”傅高,亦乘势起兵响应。他们利用野人原和司空山互为犄角的有利地形,立寨于司空山,建立反元基地,以图恢复。张德兴、傅高首先攻克黄州、寿昌军,并准备向鄂州进军。义军并派人“请命”于文天祥,一时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声势大盛。这时元朝设行中书省于漳州,忽都帖木儿和郑鼎以荆湖北道宣慰使驻戍鄂汉。郑鼎原率领的侍卫军已经北还,驻鄂兵力较为薄弱。1277年夏,郑鼎带兵征讨傅高、张德兴,战于樊口(今湖北鄂州市境),兵败,舟覆溺死。败归的元军惊魂未定,但称“贼盛且锐,将攻阳逻堡”,鄂州为之大震。行省参政贾居贞采纳陈天祥的建议,集冲精兵,宿屯青山,大败进攻阳逻堡的义军。接着,贾居贞又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派陈天祥知寿止府事,由陈天祥惑使义军各归田里,而将其首领毛遇顺、周监捕杀于鄂州。七月,湖北宣慰司调兵攻司空心,安庆府达鲁花赤张君佐与之配合,元军收复寿昌、黄州。九月,淮西宣慰使昂吉儿月忻都、唐兀带等引兵进攻司空山,张德兴兵败被杀。傅高逃往江西武宁。元军下令通辑,申称“敢舍匿者,诛及其邻”。傅高无处可去,只得改名换姓返家,“为尉吏缚致,磔死”。人们为了纪念这次反元起义,称司空山寨为张安抚寨。
在江淮起义的同时,湖南也发生了起兵响应文天祥的抗元斗争。1277年春,张虎在室庆府(今湖南邵阳市)起兵,周围郡县,争起响应。不久,文天祥同督府徙驻兴国,彭震龙以永新县返正。湖南抗元声势,迅速扩大。张虎组织的抗元武装,收复了新化,安化,益阳,宁乡,湘潭诸县。这时“全、永诸州与潭属县之民文才喻、周隆(又作龙)、张虎、罗飞之伦,大或集众数万,小亦千数,在在为群”,与江淮张德兴、刘源、傅高等在司空山的义军“相煽以动”。潭州行省连忙派萨里蛮几次领兵镇压,张虎屡遭失败,“失马动以百计”。
五月初一日,衡山进士赵瑶与其叔父赵漂在湘乡起兵,写信给文天祥同督府取得联系,文天祥又将此信送达行朝,“授(赵)瑶军器监,号召勤王”。于是朝奉郎张唐,前赣州通判熊桂,刘斗元皆起兵响应,收复衡山,湘潭、牧县3县。吴希爽、陈子全、王梦应等人“亦自通于同督府,与赵瑶相应。”七月二十一日,吴希爽等收复江西袁蚶萍乡县(今江西萍乡市),准备与在袁州发动起义的同督府部将刘伯文合军,惜刘伯文因事泄败露,已于七月上旬被俘遇难。袁州总管聂嵩孙,宣差来万户举兵来争夺萍乡,王梦应率兵数百人与之相遇于明府岭,交战数合,杀曹千户大小头目,元军败走。不久元军增兵再来,又被打败,杀来万户之子及头目6人“僵尸蔽野,余兵奔袁州”。不幸这时传来“永新兵败,督府师溃”的消息,吴希爽等人度“事未可图”,便留下陈子全“据险待命”,将大军撤回湖南。
空坑之败
文天祥在江西取得的胜利,以及在其影响。下兴起的江淮,湖南的抗元斗争,使他十分兴奋。他寄希望于赣吉,想以此为起点,恢复赵宋国祚。但他的这种幻想,很快就在元军的攻势面前破灭了。
是年(1277年)七、八、九3个月,元军再次发动了对亡宋残余势力的进攻。主要有3个战场:一是由潭州行省发动的史格对广西、湖南南部的再征服,二是由江西行省发动的李恒对文天祥同督府的袭击,三是由福建行省发动的忙兀带、唆都对福建的进攻。
七月二十一日,元朝置行中书省于江西。以参知政事行江西宣慰使塔出为右丞,参知政事行江西宣慰使麦术丁为左丞,淮东宣慰使彻里帖木儿,江东宣慰使张荣实、江西宣慰使李恒、招讨使也的迷失,万户昔里门、荆湖路宣抚使程鹏飞,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蒲寿庚,并参知政事,行江西省事。八月,江西宣慰使李恒一面派大军救赣州之急,一面“自率精兵潜至兴国”。当时文天祥部下进攻太和(今江西泰和)的黎贵达,带领偏师在钟步与元骑兵相遇,这支军队包括同督府正军千人,民兵数千。由于没有战斗经验,民兵惊演,自相蹂践而死者甚众。几天后,张汴、赵时赏,赵孟涑率领的主力军逼近赣州,仍抵抗不住元军骑兵猛冲,亦溃散。赵盂溁收聚残兵,退保雩都。兴国同督府兵力薄弱“天祥不意(李)恒兵猝至”,缺乏准备,寡众难敌。时邹聚兵数万于永丰(今江西永丰),文天祥急忙带兵与之会合不料邹等在永丰亦为元军所败。李恒乘胜穷追不舍,追及文天祥于庐陵东固之方石岭(今江西兴国县境)。都统制兼江西招捕使巩信率淮兵数十人,据守在方石岭,拼死与战。李恒见其似寡拒众,“疑山中有伏兵,敛兵不进”,只以箭射之。巩信身冲数箭,伤重而死,士卒也全部牺牲。俟元军腧岭到山后,才得知并并无伏兵,然“以此北骑稽滞”,文天祥遂得脱去。
八月二十七日,文天祥至空坑,军士大多溃散,少数溃卒因过于困惫,席地而睡,文天祥住在义士陈师韩家里乙半夜突然得知元军追至,陈师韩即送文天祥由间道逃向吴溪。元军至空坑,未见天祥,“遂攻破其寨屠之。”。次日清晨,大雾弥漫,一丈远即不能看清,元军追兵只能搜索前进,其喧闹、之声文天祥都隐约可闻,几为追及。突然元军发现几名土兵跟着一乘轿子,“轿中人风姿伟然”,即问:“是谁?”轿中的赵时赏答称,“姓文”。追兵以为是文天祥,即俘获而归,文天祥因此又一次得免于难。
在这次战役中,涨汴换上士兵“皂衣,伏草中”,为乱兵所杀。缪朝宗“自经于山间”。谢杞、许由,李幼节3位闽士“不知所终”。吴文焕、林栋被俘遇害。刘沐(洙)与其长子,被俘至隆兴杀害,次子死于乱兵之中,孙“为亲党所陷,遇害于隆兴”。彭震龙被俘于永新,“遇害于郡城”。萧敬夫、焘夫兄弟于永新陷落时,未免于难。萧明哲于行督府败后,入野坡,连结诸LLI寨坚持抵抗,被俘,“死于洪(都,即隆兴)”。陈子敬到汀州投奔文天祥后,即返江西招集义兵,置屯子赣州下流的皂口,控扼元军船只往来,对行督府诸军在江西作战,“功效甚著”。空坑之败后,又举兵于黄塘,连结山寨不降,后遭重兵袭击溃败,“不闻所终”。文天祥之妻欧阳夫人和一子一女,被俘于空坑。
空坑之败是文天祥抗元斗争的又一重大挫折,至此,聚集在文天祥身边的这支残宋武装抗元力量遂告彻底溃散。
五坡岭被俘
文天祥自空坑脱险后,于同年(1272年)十月入汀州,十一月“出会昌,入安远(今江西安远),赵循州”,经过辗转行军,终于次年(1278年)二月出惠州海丰县,三月驻丽江浦,并活动于惠、潮之间。文天祥复入广东,并没有改变抗元斗争的形势,宋末行朝对他觐见的请求一再加以拒绝。于是,他只好困留手潮州至惠州一带。
残宋势力在广东的存在,对元王朝的一统天下构成威胁,留下后患。在北方叛王的威胁解除之后,元廷又可以集中兵力解决南方的残宋势力了。同年(1278年)六月,忽必烈决定对亡宋在广东的残余势力发动最后的进攻。于是,他颁诏“发蒙古军千人从江东宣慰使张弘范由海道讨宋余众”,并拒绝了参知政事忙兀带“请颁诏招宋广王昺及张世杰等”的建议?张弘范“荐李恒为己贰”;到扬州后,“选将校水陆二万,分道南征”。七月,忽必烈“以江西参知政事李恒为都元帅,将蒙古、汉军征广,命扬州行中书省分军三千付李恒”,同时以塔出、吕师夔、贾居贞行中书省事于赣州,福建、江西、广东皆隶属其下,把消灭亡宋势力的战场集中到广东一地。又命“塔出留后,以供军费”。这时文天祥军驻地海丰、惠州一带疾疫流行,同督府军士死者数百,部队大量减员,文天祥也多次染病。九十月间,文天祥母曾夫人和长子道生相继病故。同督府的前途使文天祥颇为忧虑。文天祥同督府下部将陈懿兄弟五人,号称“五虎”,本为“剧盗”,占据潮州,叛附不常,虐害百姓。文天祥为他们向行朝请了官,却又不听同督府节制。潮州士民深为痛恨,请行督府移驻潮州。文天祥正在惠州境内处于困境,遂派兵声讨,陈懿逃入山寨,行督府于十一月进屯潮州潮阳县。潮州另一“宿寇”刘兴,也叛服无常,恣肆跋雇,杀掠尤惨,也被文天祥”诛杀。于是,“稍平群盗,人心翕然。”
闰十一月,张弘范开始攻漳州,并谍知文天祥驻屯子潮阳港,亟遣先锋张弘正、总管囊加带率领轻骑500人往追。元军所到之处,“濒海郡邑皆望风降附”。适元军一艘海船遇大风漂至潮阳,水军20余人为行府俘获。文天祥由是得知张弘范“以水军自明、秀下海,以步卒自漳、泉入潮”,即将这一重要军情报告行朝,并于十二月十五月将行府移往海丰,准备入南岭,“结寨据险以自固”。及元军至潮阳县,受到文天祥部将邹飒、刘子俊追剿的陈懿兄弟五人,“以畲兵七千人、降”。当时元军隔着海港,陈懿为之迎导,并济之以海舟。张弘正在陈懿帮助下,宣向行督府追来。
二十日中午,文天祥在向海丰转移途中,次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北境),准备吃饭,张弘正追兵突至。时已行军数日,“不为备,仓卒溃散”,军士皆顿首潜伏于草莽之中。文天祥仓惶出走,为千户王惟义所俘,吞脑子,(冰片)自杀不果。邹洞自颈,被众人扶入南岭,十天后死去。只有赵孟溁为前锋,先行十里,得以遁去。徐榛脱身逃往惠州。其余在空坑之败时脱难的官属士卒,如刘子俊、杜浒、张唐、熊桂、吴希爽、陈子全等,“至是俱遭执戮”。其中刘子俊被俘时,自称文天祥,想用空坑之败时赵时赏救文的办法,使文天祥再次脱难。不料文天祥已为元军俘获,被押送到和平市见张弘正,途中相遇,互争真伪。乃至,文天祥木骂求死。二十七日,解押至潮阳张弘范处,真伪文天祥始明,刘子俊被烹而死。元军命文天祥“跪拜”,文天祥誓死不屈,答曰:“吾能死不能拜”。张弘范无奈,只得以“长揖相见”。
五坡岭兵败被俘,标志着文天祥空坑之败以后1年多重新聚集的抗元武装的彻底瓦解,标志着文天祥赣州勤王近4年来武装抗元的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