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灭大理之役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蒙哥汗即位后,对四方大事征伐。1252年,蒙哥一方面派旭烈兀西征,一方面派诸王也古征高丽,再一方面则是派他的弟弟忽必烈经营汉地,率军远征大理。

受命出征大理

大理国的前身是唐代的南诏。在唐末五代时期,白蛮(今白族)段氏平定诸部,建都大理(今云南大理),建立大理图。大:理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广西西部,四川南部,以及缅甸,泰国,老挝的一些地方。在宋代,大理国势衰微,国王段兴智大权旁落,由权臣高祥,高和兄弟代摄国政,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正处在分崩离析之中。

蒙古统治者之所以要远征大理,主要是出于征服中原的战略需要。早在成吉思汗伐金时期,金降人郭宝玉在回答成吉思汗提出的“取中原之策”的问题时,即献计说:“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金朝灭亡后,蒙古虽然占据北方,但对于以江立国的南宋王朝,因限于长江天险,屡次南征均无力抵及其首脑要害之区。因此,绕从长江上游进兵,先取“西南诸蕃”,然后借助少数民族的人力物力,对南宋实行战略大包抄的作战计划,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大理国作为南宋的西南屏障,首先攻取这一战略要地,无异从侧后洞卉了通向南宋腹地,进而对之实行南北夹击的门户。然而,对于立国北方,已经占领河西走廊和今青海甘肃部分藏区的蒙古统治者说来,要统领一支大军进取大理,也殊非易举。因为,这其间还要通过吐蕃部落所控制的草地雪山、大渡河、金沙江等复杂自然条件的地区,以及由南宋军队控制的川边地带。这的确是一条“出没不测”,“从古所未有”的行军路线。

在忽必烈受命远征大理之前,蒙古军曾经试图多次穿越吐蕃,地区和四川沿边地带,绕道进攻大理。见于记载的有:1239年,据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陈隆之报告,蒙古军“欲由大渡河攻破大理等国,斡腹入寇”。据他分析,蒙古军此举的“奸谋诡计”,未必不是在盘算“江之尾亦必有路可以窥我”;1244年,一支蒙古军不直接经过“四川地分”,而是取道“吐蕃界中”,进入大理国境,“直至大理之九和镇”(今云南丽江九河);124霄年,蒙古军“舍九和熟路”,通过四川西边,欲“取青羌”,以窥黎,雅,过大渡河以攻大理。不意遭到青羌部落(今藏族)的坚决抵抗,蒙古军“失利于西臭光诸蕃”,1248年冬,蒙古将。秃懑率兵出四川西边,进攻大渡河东岸的岩州(今泸定县北)。四川制置使余玠派嘉定守将、“西帅”俞兴,发兵5000进行“西征”,以事阻击。从播州前来增援的杨文,率“步骑三千”,经、碉门(今天全县西)越出雪山之外,在岩州北面的鞍山与秃懑军相遇。宋军“三战三捷”,擒秃懑于大渡河。蒙古军以上这些进军虽未完全达到预定的作战目的,但是它却为后来忽必烈的远征大理铺平了道路。

忽必烈于1252年夏,在曲先脑儿(今蒙古人民和国乌兰巴托正南)入觐蒙哥汗时,受命帅师远征大理,以名将速不台子兀良台台总督军事。1253年夏,忽必烈率师济河,经盐州(今陕西定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驻六盘山,牧兵养马,以待秋高马肥,再行出厩进军。关于忽必烈出征的情况,伊朗史家志费尼记载说,“他从东,西大军中每十人抽二人”,“并派一位宗王”。在忽必烈所征集的军队中,除了有诸王抄合、也只烈、诸王哈丹、朵欢。脱脱,以及兀良合台所率的蒙古骑兵外,还有汉将董文用、董文忠以及郑鼎所率之部。忽必烈还特别选择有如刘秉忠、姚枢、张文谦这样具有政治才能和善于谋略的汉族知识分子从军随征。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力陈宋太祖曹彬取南唐,不戮一人而得天下的历史经验,建议忽必烈采取怀柔政策以征大理。忽必烈当即连连表示答应:吾能为之!吾能为之!”

师至临洮

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进至临洮(今甘肃临洮县),这一地区早在1238年阔端镇守河西时即已降附蒙古军。故当忽必烈抵达临洮时,有同知临洮府事赵阿哥潘前来迎接。赵氏为土波思乌思臧掇族(藏族之一支)人,世居临洮,“富甲诸羌”。赵氏全力支持忽必烈征滇,将其子重喜送至军中,随忽必烈远征大理。他本人还奉忽必烈之命,移军进至四川,协助汪德臣在利州筑城,以牵制四川的兵力。临洮之南,即与四川邻界的叠州(今甘肃迭部县),为吐蕃部落聚居之地。吐蕃鲁黎族帅冷京传6世至青宜可,率叠州18部降金。早在1236年,阶,岷,叠,宕的18部即已降蒙。忽必烈兵临叠州时,叠州安抚使为赵阿哥昌。由于在这一二百公里的藏区内,有忠心事蒙的赵阿哥潘、赵阿哥昌的协助,故忽必烈军得以顺利通过。这时,先期派往大理进行招降活动的蒙古使臣玉律术、王君侯、王鉴,带回了因道阻、招谕未成的消息。于是,忽必烈便指挥大军,从临洮出发,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转战川滇的历史大进军。

忒刺分兵

征滇大军离开临洮,进入藏族地区,到达白江支流包座河旁的忒刺(别译作塔拉,今甘肃省迭部县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之达拉沟)。忒剌是位于“汉蒙交界之处大河旁边”的一个地方,后来被封为元代帝师的八思巴在这里再次与忽必然会合。近人吴景敖在《西陲史地研究》中,列有“塔拉隘路”一节,专门对忒刺的语义和位置作了考证。吴氏指出,塔拉为蒙语,义为旷野,为一般较为宽阔之谷地平原的通称。达拉沟是甘川间最重要的交通门户,地处白龙江南岸,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宜于驻兵出击。根据这些条件,忽必烈自临洮攻蜀必经此境。加之达拉沟一线尚存有当年蒙古军行经此地的“残留之迹象”,因此其蒙古裔及蒙语地名之遗存,“必为平滇元兵南下时所播植”。蒙古军师次忒剌后,接着便分兵3路向蜀边进发:

西路军

兀良合台率兵自达拉沟西进,取晏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沿草原大道入吐蕃境内。从吐蕃至云南,中经今四川色达、甘孜二新龙、理塘、稻城,得荣,这一线是水草丰茂的大草原。蒙古骑兵沿此线通行,容易解决给养,绝少遇到阻挡,所以进军最为顺利。这年秋天,兀良合台首先率西路军自旦当岭(今云南中旬境)进入云南境内。位于大理北400余里的金沙江边的摩些等部酋长唆火脱因:,塔里马,麦良等前来迎降。于是,西路军遂济金沙江进逼大理北境之丽江。兀良合台既分兵入察罕章<即白蛮),所在寨栅;皆依次攻下之。独阿塔剌所居之半空和寨,依山枕江,牢不可拔。兀良合台率精锐“立炮攻之”。阿塔剌遣人来拒;兀良合台遣其子阿术迎击之,寨兵退走。西路军遂拔其城,并进取大理都城北面的龙首关。

中路军

忽必烈率中路军离开忒刺后,经阿坝草原循大渡河西岸草原南下,随地招降牧区部落。大渡河西岸部落中的通(今康定东部),长河西<今泸定县大渡河西)、宁远(今石棉县与九龙县境)等地方最先归降。,后来忽必烈在这里设置土蕃长河西宁远等宣抚司进行统治。接着,中路军自泸定东渡大渡河,进入宋界黎、雅之境。负责防守的青羌五姓土司之一的杨土司的部将高保四率先迎降,导军招降了东岸部落。九月乙巳,忽必烈自岩州出兵进攻黎州,过飞越岭(今汉源县西北),抵达满陀城(即宋盘陀寨,今汉源县西北飞越岭至古城间)。这时,正好西路军驰报摩西部落迎降,兀良合台亟待忽必烈入滇主持战事,以资号召。于是,忽必烈决定把辎重留在满陀城,迅速督军南下。第二天,十月丙年,忽必烈率中路军自富林渡口,再次跨越大渡河,取古清溪道,经安宁河谷而南,“经行山谷二千余里”,于十一月进至金沙江。忽必烈“乘革囊及栈”渡江,有“摩娑蛮主”、丽江北胜府的高俊前来迎降,“其地在大理北四百余里”。中路军自北胜府汴头(今云南永胜境)济江后,经罗邦至罗寺,围攻大匮等寨,招抚了当池土司头人,并给这个寨子赐名为“察罕忽鲁军”。接着,中路军由丽江石关南进。

由于忽必烈所领中路军的进兵路线,选定在西部草原与东部宋朝沿边州县之间,其所经行的又是大渡河河谷地带,沿途山路崎岖,悬崖绝壁。跟随忽必烈远征的汉将,留下了穿越此艰险行程的深刻印象:“下西域诸城,抵雪山,山径盘屈”,马不能行,军队不得不“舍骑徒步”,忽必烈经常是被汉将郑鼎背着前进的。汉将董文炳为中路军殿后,至吐蕃境,46骑中,“止两人能从”。由于道路踯躅,“日行不能三二十里”,其行程之艰辛可见一斑。

东路军

诸王抄合、也只烈率领东路军自忒剌南下,取川西北草原通往内郡的古隘道,进至松,茂二州之境。当时南宋茂州官员申报说:蒙古军“自曲纳族节节透入,已至渭节村、风节村,十八族多已投拜。若得此蛮,?长驱而往,则大理危矣”。当东路军沿着宋边沿州县,南下,出岷江故道经成都,进攻与四川南境相邻的大理白蛮地界,时,正值四川安抚制置使余蚧抱恨死去,新任蜀帅余晦无能,四川局势动荡,防务废弛之际,所以东路军得以毫无阻挡地穿越这一防地,经雅、黎二州,渡大渡河南下。东路军后于中路军进至大渡河,为此,忽必烈曾派出“东使”与之联络,以督促和策应其追随中路军渡过大渡河。

灭大理国

大理国在拒绝忽必烈使,臣的招降后,加强了对北部边界的防御,由相国高祥亲自率军屯戍于金沙江沿线,又由高通领一军驻扎在会川(今四川会理西),与蒙古东道兵“伯颜不花、儿等柑持”但是,由于兀良合台所率之西路军,首先取得摩些部落的支持,进入察罕章(今云南丽江),依次攻下尚在抵抗的部落寨栅,完全打乱了大理国重点防御刚11方向进兵的部署。高祥退兵大理都城,坚城固守。忽必烈再遣使者招降,又被大理国所杀。十二月十三日,当忽必烈包围大理城时,兀良合台所率的西路军,抄合、也只烈所率的东路军也赶来了。卧忽必烈下令攻城,首先夺取了大理都城东岳锁钥上关,高祥“背城出战”。在三路蒙古军的合力进攻下,十五日大理城破,国王段兴智奔善阐(今昆明市),高祥逃至统矢逻<今云南姚安)被迫杀。接着,忽必烈指挥蒙古军四出略地,迅速占领了除善阐以外的大理国土。侣弘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返,留下兀良合台率军戍守大理,并继续征服大理境内尚未归附的部落。

云南之平

1254年秋,兀良合台领兵东征,进攻大理国附都善阐。善阐城临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兀良合台选骁勇部队发炮摧毁北门,并纵火攻之,皆未能克。兀良合台改而虚张声势,“大震鼓钲,进而作,作而止”,使城内“不知所为”。“如是者七日,伺其困乏”,遣其子阿术于夜五鼓严潜师跃入”,终于攻陷善阐城。大理国王段兴智在城破时被俘,随即遣送入阙,朝见蒙哥汗,蒙哥命令段兴智及其叔父段福协助兀良合台安辑大理。1255年,兀良合台命其子阿术领兵进取赤秃哥(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凉山地区)等地。自兀良合台出师至此,凡2年,蒙古军终于陆续征服大理各部。凡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乌、白等蛮王十七部。兵威所加,无不款附”。1256年,段兴智献给蒙哥大理地图,蒙哥大喜,重新给予段兴智以“摩诃罗嵯”(大王)的梵名称号,让其继续管理云南各族。接着,兀良合台在大理国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万户府,万户下又设千户、百户,确立了蒙古贵族对云南的军事统治,为后来建立云南行省奠定了基础。

蒙声军用武力平定云南,从政治上看,结束了云南自8世纪中叶南诏割据以来的分割局面,对于促进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对于推动云南地方经济的开发、文化的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从军事上看,忽必烈平大理之役,还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行军路线。为此,蒙古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据波斯史家拉施特的统计,忽必烈在征大理之役中,“由于路途漫长、行军艰难,该国又举国为敌、气候恶劣,他们每天都要打:两三次仗,以解救自己”,因此10万军队最后剩下不到2万人。魏源也说忽必烈“绕乌斯藏,穿蚕丛数千里而至大理,士马死者十余万”。忽必烈通过远征大理之役,为蒙古军迂回包抄,从长江以南进攻宋朝开辟了新的战场。虽然从短暂和局部利益看,蒙古在一段时间内削弱了攻蜀的实力,但从长远和全局看,这一前所未有的进军,无疑使南宋王朝陷入南北夹击,腹背受敌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