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南宋初年福建地区的社会矛盾

范汝为起义爆发于福建。福建山多田少,一向以“民贫”著称。在正常情况下,福建人民生活已很困苦,南宋初年,封建统治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加以兵荒乱,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因此,激化了阶级矛盾。

女真贵族占领中原后,南宋统治地区大大缩小,但其军政费用不减,因此,便加重了对江南人民的剥削,在二税、和买、和籴、身丁钱米等征收之外,更以“军期所需”为名,不断摊派和征收名目繁多的杂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谏议大夫黎确说:“福建盗起,本于科敛诛剥,民不堪命。”确实如此,封建剥削的日益加重,这是促使福建人民发动武装起义的根本原因。

叛兵、军贼的烧杀抢劫,也给福建人民带来了灾难。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金兵南侵,宋高宗逃亡杭州,御营使都统制苗傅、副都统制刘正彦发动叛乱,以武力迫使宋高宗退位;另立太子赵旉为帝,改元明受,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江淮制置使刘光世、江浙制置使韩世忠等率兵平乱,叛将“苗翊、马柔吉拒战不胜,傅、正彦引兵二千夜遁”转攻富阳(浙江富阳)、新城(浙江富阳西),韩世忠尾追,苗刘又窜入福建,沿途烧杀抢劫。五月,韩世忠俘刘正彦于浦城县(福建浦城县),苗傅流窜到建阳(福建建阳),为土豪詹标抓获,叛乱才平息下来。苗刘叛乱,“所过燔桥”,“黥民充军”,使福建人民受到一次大浩劫。同年冬,由于金兵渡江南侵,南宋军队节节败退,许多溃兵进入福建,不成部队,他们结队抢劫,变为军贼,当时的情形是“兵日益重,盗日益多”,“粮食乏绝,死亡无日”,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南宋时,与北宋一样,对盐、茶、酒、香、矾等实行专卖,盐从生产到销售都由官府严加控制,违者处以重刑,十斤以上处死。福建内地的建州(福建建瓯)、南剑州(福建南平市),汀州(福建长汀)、邵武军(福建邵武)称上四州,不产盐,其沿海的漳州泉州福州、兴化军(福建莆田)称下四州,出产海盐,上四州人民主要食用下四州所产之盐,本来上、下四州相距不远,盐价不应太贵,但由于官府对食盐专卖,低价向盐户收购,运往内地后往往以十倍原价出售,因而上四州盐价很高,农民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私盐贩便盛行起来,私贩以高于官价向盐户收购,以低于官价卖出,故民喜食私盐,官府虽禁而不能止,侍御史张致远说:“剑、汀诸郡为上四州,地险山辟,民以私贩为业者,十率五六”,可见私贩很多。为了严禁私贩,南宋经常派军队缉查,私盐贩也成群结队,以武装相抗,因此,两者经常发生冲突。范汝为之所以以私盐贩为主体发动起义,其原因也在于此。

对南宋初年福建的社会矛盾状况,身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的廖刚曾作过一次很简明的概括,他说:“福建路民贫地狭,从来远矣。他日不为盗,而迩来相视蜂起,……初缘建州军贼作过,既而苗傅贼党、王躞叛兵,相继入本路,大兵又蹑其后,屋庐储积,焚荡掠取。既尽于贼,又须供亿大兵,实无从出。自是迁徙散亡,濡足南亩者无几。食日益阙,民日益困,桀黠无赖者,遂乘之鼓倡群小,驱率柔懦,聚为盗贼。贫困的福建农民,受军贼、叛兵的蹂躏之后,又受到南宋繁重赋税的催逼,其房屋烧毁,生计断绝,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只有“铤而走险”,起义求生了。

二 范汝为领导农民军在闽北的斗争

范汝为,福建建州人,出身于私盐贩家庭,“其诸父以盗贩为事,而号黑、黑者,尤善格斗,群不逞附焉。每数百人负盐横行州境,官不能扑。有选人建阳江钿……郡守谓钿有谋,使摄令瓯宁,以图二范。未几,果擒之,皆毙于狱。其徒无所归,复依汝为。一日,因刃伤人至死,遂作乱”。可见,他的父辈是武装私贩,为官府所杀害。杀父之仇,激发了范汝为的阶级仇恨,再加以他“粗知书”,有文化,有计谋,因此,很自然地便成为领导这次农民起义的首领。

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二十三日,范汝为在福建瓯宁县的回源洞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之初,人数较少,只有四十人,大多是私盐贩。瓯宁知县黄光邦、建阳县令王昌等“不能讨,时方艰食,饥民从之者甚众”,建州知州韩珉率领州兵前来镇压,也被农民军打得大败,范汝为的队伍很快扩大到数万人,并攻占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九月,南宋政府派神武副都统制李捧率领禁军三千人来攻,也被农民打得落花流水,“官军皆溃,捧等遁去,与其军相失”。在这次战役中。范汝为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使敌人疲于奔命,最后歼灭敌人。朱熹对这次战役有过详细的描述,他说:“朝廷遣官军来平贼,时秋稼已熟,贼闻官军且至,放水灌田,又以禾穗相接连,已而决塍去田水,官军室,不谙其山川道路,贼纵之入山,山路险隘,骑卒不能前。贼觉官军已疲困,乃出平原,以诱官军。军官出山,争趋田中,既为结穗牵绊,又陷泥淖。贼因四面鏖击之,官军大败。这次战役,表现了范汝为的军事才能。

农民军的一系列胜利,促使了建州地区地主阶级内部的分裂,一批在政治上失意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向农民军靠拢,由同情农民军而倒向农民军,如“善文章,多才艺,或已登科”的欧阳颖士、吴琮等人,即加入了农民军。他们以肖何、曹参自许,为农民军出谋划策,劝范汝为学汉高祖,以布衣取天下,还帮助农民军“置伪官”,建立政权机构,范汝为也言听计从,“偃然当之”。

建州地接两浙,是临安的“后院”,因此,起义军的迅速发展和官军的一再失败,使南宋朝廷大为震惊,十一月,宋高宗乃派神武副都统制、大将辛企宗带一万人前往福建镇压。为了防止范汝为进入江西,又派神武前军统制王躞率全军到信州(江西上饶)驻扎,企图将农民围歼于福建,但是,辛企宗率兵进入福建后,慑于农民军的威力,却不敢前进,至远离建阳二百里的邵武军(福建邵武)即驻扎下来,他派兵作试探性进攻,结果大败而回。

在军事镇压遭到一连串失败之后,南宋统治者与对付其他起义军一样,也采取了政治欺骗手段,派出朝散郎谢响,修职郎陆棠“持金字牌往招之”,花言巧语,许以官位,结果遭到范汝为的拒绝。谢响、陆棠“招安”不成,后在农民军的影响和欧阳颖士、吴琮等动员说服下,反而态度开始转变,逐渐由“招安”说客变为农民军的一员,他们力劝范汝为向五代十国时在福建割据的闽王王潮学习,并表示愿意“佐命”,做农民军的谋士。

为了迷惑敌人,谢响等向南宋政府上奏,说范汝为已经接受“招安”,宋高宗也信以为真,立即下诏嘉奖,授范汝为武翼郎,任福建民兵都统领,受辛企宗节制;范汝为部下的农民军将领,也有一、二百人被授以官职。但是,当南宋朝廷下令“放散汝为下见团结人兵。又诏民兵愿归农者,许自便”时,范汝为却并“不听命”。农民军没有解散,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绍兴元年(1131年)十月初,范汝为令部将陆强率军攻政和县,政和农民热烈欢迎农民军的到来,城破,三千多农民加入起义军。十月十九日,范汝为率农民军主力攻建州(福建建瓯),守臣王浚明以下官员弃城逃走,范汝为不战而下建州城,瓯宁知县叶裴被俘虏,农民军扩大到数万人。十月三十日,农民军西攻邵武军(福建邵武),守臣吴必明,统制官李山兵败,狼狈逃窜。吴必明逃往光泽,李山远窜信州(江西上饶市),农民军浩浩荡荡进入闽北重镇邵武军。辛企宗身为制置使,镇压起义无功,以“懦怯玩寇”罪受到撤职降级处分。范汝为起义军控制了建州、邵武为中心的广大闽北地区,队伍扩大到十万人。

在范汝为起义的同时,福建地区还有其他几支起义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南剑州(福建南平)顺昌县的余胜起义,发展到数千人;建阳县有刘时举起义,发展到上万人;建安县有张毅起义,曾攻古田县城;崇安县有廖公昭起义等。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和统治阶级的调拨离间,彼此之间非但不能密切联系,相反还矛盾重重,因而不能团结对敌。

三 韩世忠的血腥镇压和起义失败

辛企宗撤职后,南宋朝廷任命参知政事孟庾为福建、江西、荆湖宣抚使,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为宣抚副使,让他们统领军队,全力镇压范汝为起义。

碉堡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福建地区各支农民军,由于彼此之间矛盾的发展,后来竟互相攻杀,范汝为擒杀廖公昭,张毅又不断攻击范汝为,而范汝为与另一支农民军张万全之间也不时互相攻打,这样,便削弱了农民军自身的力量,为官军各个击破提供了方便。

为了分化瓦解农民军,南宋统治者在调兵遣将镇压的同时,又玩弄花招,十一月八日,高宗下诏:“自范汝为外,余皆与免罪,许令归业。”十二月七日又下诏:“王师到日,其诸徒众能执汝为请命者,当重赏,其余咸赦除之。”但是,宋高宗的诏书等于一张废纸,得到的回答是农民军更加勇猛的战斗。

绍兴元年(1131年)十一月,韩世忠率官军三万人,由台州(浙江临海)出发,经温州至福州,随后沿闽江逆流而上,水陆并进。范汝为农民军获悉韩世忠进犯后,毫不畏惧,他们在离建州一百里的地方建立了第一道防线,“尽塞途路,埋巨木,为鹿角,散布竹签、铁蒺藜、陷马坑,凡可以旅拒王师者,无不用其至”。使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韩世忠不敢由大路进犯,乃改走小路,“命诸军偃旗仆鼓,舍正路,俾各择便利,沿山堑溪,披践榛棘”,偷偷摸到建州城外的凤凰山,绕到农民军背后,于绍兴二年(1132年)一月四日包围了建州。凤凰山在建州城外二十五里外,是建州的门户,凤凰山失守,建州即被包围,立凤凰山上,可“下瞰城邑,如在井底。”官军以“火楼,巨石、天梯、云梯百道齐攻”,范汝为指挥农民军顽强固守,经过六个昼夜的激战,杀伤大量敌人,终因农民武器不足,又无外援,一万多人牺牲,一月九日建州失守,范汝为率领一部分农民军突围,张等五百多人被俘。

范汝为突围后,转移到起义的发祥地回源洞坚持斗争,又遭到官军的围攻,范汝为兵败“自缢死”,为农民革命献出了生命。农民军将领陆必强,叶铁骨、陆必先、张弓手,熊致远等率领起义军残部,企图向外转移,也受到官军的追击,不久相继失败。韩世忠在镇压范汝为起义的过程中,前后杀农民军三万多人,他是抗金名将,屡立战功,但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却欠下了人民一笔大血债。

范汝为牺牲后,他的余部有一千多人,在范忠的领导下,转战于福建、浙江边界。绍兴二年(1132年)十一月,他们还进攻龙泉(浙江龙泉),松溪(福建松溪),杀死松溪县尉吴某,又一度进攻处州(浙江丽水),声威大振。南宋朝廷害怕农民军进一步“滋长”,慌忙调神武前军左统领申世景、御前忠锐第六将单德忠率二千人镇压,但这支官军不是范忠的对手,结果失败,“处州复告急”。南宋朝廷又增派忠锐第一将张守忠带精兵二千人增援,合兵围攻,十二月初,农民军与官军展开激战,范忠不幸中流矢牺牲,农民军失败,坚持两年半之久的范汝为起义,至此便最后失败了。

范汝为起义军之所以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各支农民军之间非但不能互相联合配合作战,反而互相攻杀,视若仇敌,结果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另外,范汝为起义后,其活动范围只限于建州一隅之地,不能向外发展,结果在遭到大军围攻时,便缺乏外援,使自己陷于十分孤立的境地,最后失败,也就成为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