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攻防与临安开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昏君与奸臣的构图

襄阳自古就是汉水流域的战略要地。那位关羽从荆州攻击魏的时候,就是在这儿吃了苦头。还没等到他攻下襄阳,就遇到吴军的突袭,结果可怜一代英雄丧命于此。蒙古军也接受汉人官僚的献策,把这里作为平定南宋的最大难关,在襄阳城下结集大军。咸淳三年(1267),蒙古年号至元四年,为了迎击蒙古军,宋朝派去当襄阳府府尹的是一个叫做吕文焕的人物。此后,在他的指挥下,展开了长达六年的守城之战。

蒙古军痛感需要水军,遂建造五千艘战舰,组织七万士兵每日训练,雨天不能进行水中训练的时候甚至在陆地上画船训练。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不过蒙古军也不撤退。与外界断绝联系的襄阳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其实也不然,严密地说,汉水北岸的樊城起到了襄阳城进出口的作用。吕文焕用铁锁锁住汉水,使得蒙古水军不能通过汉水,然后建造浮桥,使得宋军可以轻松渡过对岸。宋军掌握了相当于制海权的制河权,从水陆两面抵抗了蒙古军的攻击。

咸淳六年(1270)某日,度宗问贾似道说:

"听说襄阳已经被围困三年了,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敌军早就撤退了。谁给陛下打小报告的?"

"嗯,妃中有人给朕说。"

史书写到,贾似道找借口杀害了那个妃子,以后人人惧怕,谁都不敢给皇帝说国境上的事情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与奸臣的构图。宫廷的规矩,晚上受到皇帝恩宠的妃子翌日早朝应该向皇帝请安。据说每日向度宗皇帝请安的妃子超过三十人。果真如此的话度宗真是精力惊人。

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宋朝历咸淳七年,蒙古朝把用汉字表记的国号取《易经》中的文言,改作"大元"。也就是说采用了一个中国风格的王朝名称。

咸淳八年(1272),襄阳守城满五年,虽然没有援军,但是吕文焕还是顽强坚守。城内虽然还有粮食的储备,但是食盐、薪柴、布匹越来越少。不过反过来也可以说,可见原来储备了相当数量的粮食。这说明端平三年(1236)的那场大失败后,宋朝对战略据点的复兴下了很大工夫,而且宋朝也还具备有复兴战略据点的能力。宋朝也曾从汉水下流的鄂州增派三千人的决死队增援,他们从河渠突破蒙古军的包围进入襄阳城内。

久攻不下的蒙古军没辙,他们改变战略,决定先攻樊城。攻樊城时使用的,就是我们在第七章已经介绍过的回回炮。蒙古军还破坏了汉水的铁锁和浮桥,咸淳九年(1273)正月,樊城陷落。吕文焕急派使者到临安请求增援,但是无人理会。实际上当时在临安多次上演着贾似道向皇帝恳求亲自率军上阵,但是每次都被他提前安排好的其他大臣苦苦挽留,所以只好作罢的闹剧。受到蒙古军郑重劝降的吕文焕,最后只好投降。由此,持续六年之久的襄阳攻防战终于结束。襄阳陷落的消息一传到临安,贾似道上上奏度宗皇帝,埋怨道:"臣始屡请行边,先帝皆不之许,向使早听臣出,当不至此尔。"《宋史》无论如何就是想把他树立成一个厚颜无耻的典型。

蒙古军休养一段时间后,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开始了七年以来新的进攻。咸淳十年(1274)攻克襄阳下游三百公里处的鄂州。到了这个地步,临安也安不下来了。而恰遇半年前度宗皇帝(也许夜生活过多坏了身体)以三十三岁之龄暴死,只能立刚出生的幼子即位。一个小婴儿当然不能亲理国政,只好由理宗的皇后、当时的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受不了强烈要求丞相亲自出阵的太学生们的舆论压力,改元为德祐的该年(1275)正月,贾似道亲率十三万精兵从临安出发反击蒙古军。十三万将兵加上辎重部队,巨大船队延绵几十公里,经运河等西进,花费一个多月时光才优雅地到达太平州的鲁港。对,就是太平州那个采石矶的上流数十公里。

宋王朝灭亡

但是这次的对手不是以前自陆路进攻而来的金军,而是天下无敌的蒙古军。况且其前锋是两年前的宋军前线指挥官吕文焕。他们与几个月前在遥远的东方日本国博多湾吃了大败仗的远征军完全不同,他们是蒙古军最精锐的水军。还没开战,宋军就已经吓得矮了三分。宋军七万主力水军在鲁港上游六十公里处的丁家洲布阵迎战,但是一碰即败,完全不是对手。贾似道吓得屁滚尿流,一口气逃到下游扬州。宋军与蒙古军的正面对阵,最终也只有这么悲惨的一次。他们的下场只能是抱上年幼的皇帝,带着后宫的妇女们逃离都城。逃到扬州的贾似道,向朝廷进言离开临安避难。

但是这次朝廷没有听他的。朝廷仿效靖康年代的故事,向全国发出组织勤王的义勇军的号召。二十年前的科举状元文天祥,因为反对贾似道而遭排斥,当时只是江西南部赣州的知州,听到号召,马上组织军队,要奔赴临安,报效国家。

他的朋友劝他说:"如今元军势如破竹,你带那点儿义勇军去,与赶着一群去跟猛搏斗有何区别?"

"你说的那些我也知道。但是国家养育臣民百姓三百余年,到如今国家有难的时候,却无一人出来报效国家!"

此时无奈的形势,聪明的状元当然知道。但是他出兵抵抗的决心很坚强。他抚摸着官舍的办公桌说:"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句源于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话语,充满了宋代士大夫最后的悲壮气概。在长期占据宰相地位的临安的那位后乐园的主人吃了大败仗后,最后扶持摇摇欲坠南宋王朝的只有这个文天祥了。一年后,在临安被蒙古军包围中,他被太皇太后任命为最后的宰相。

丁家洲大败后仅数十日,建康、平江、嘉定等江南各地有城墙的城市都相继投降蒙古。三月,天空出现两个明星相争、其中一个后来坠落地面的天文现象。这个现象出现得也未免太巧,而且是否真实谁也无法确认。不过当时人通过记录这类天象,象征王朝交替。上边我们说过南宋末期留传下来的记录很少,但是通过记载临安的火灾频仍,异常多见的日食以及彗星等记录,即使是没有多少露骨表现的编年史,也能暗示出王朝行将终焉这个事实。

当时,宋朝的主力部队还驻扎在扬州。建议忽必烈回避宋军主力,突袭临安的,不是别人,正是前年作为使节派往日本的那位叫作赵良弼的官僚。

在秋风乍起的七月,对贾似道的处分终于决定。这个决定也是经过多次反复。贾似道最后在被送往广东、途经福建南部的漳州的时候,被怀恨在心的护送士兵活活凌迟而死。

襄阳攻防与临安开城

110 南宋军败退与灭亡

德祐二年(1276),南宋王朝最后一年的元旦,潭州陷落后的悲剧发生了。任地陷落,逃到此地的衡州知州这天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举行冠礼。有人很惊奇地问道:"国难当头,你还如此优雅?"他平静地回答说:"我想让儿子们作为成人去见天国的祖先。"说完给自家住房点上火,一家老小全部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潭州知州也一家自杀。受到这个刺激,城内住民都自杀,据说没有一口井没被填满,没有一棵树上没有吊死的人。

数日后蒙古军兵临临安城下。宋朝朝野上下早已失去战斗意志。一部分皇族和主战派期待日后东山再起离城观望。企图保身的高官们也纷纷逃离都城。剩下文天祥作为宰相代表宋朝政府与蒙古军司令官伯颜谈判。

"我们宋王朝秉承帝王正统,代表着文明世界。你们北朝到底是想存续本朝呢,还是想灭我社稷呢?"

文天祥桀骜不驯的态度使得伯颜大怒。但是文天祥反曰:"我在南朝既是状元还当了宰相,我缺的只有以死报国了。"最后以在降表上使用宋朝国号为条件双方妥协成立。

于是这般,二月一日,宋朝幼帝向臣下们公开了给蒙古皇帝的降表。象征天子的传国玉玺也献给了蒙古皇帝。宋朝幼帝和太皇太后以及朝中主要大臣,都被抓到北方幽禁起来。至此,宋朝正式灭亡。此后虽也有主战派中的一部分人拥立新皇帝转战各地,抵抗蒙古,最后在广州的厓山上演了一出惨绝人寰的全军覆没剧,但是这些终究只能是尾声。《宋史》站在宋朝的立场上把这些也都算作宋代,但是清朝学者毕沅编纂的《续资治通鉴》等通史均以临安陷落为界区别宋朝和元朝。因此,宋王朝灭亡为临安陷落的公元1276年,也就是陈桥之变的三百一十六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