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临安
从吴越之都到南宋首都
下边介绍一下南宋首都杭州。如果描画一下中国概略图,海岸线有一处深深弯进内陆的地方,像一条巨大的鱼张开大口欲吞掉日本列岛。大口的喉结部分,就是这个城市。此地位于钱塘江河口,以中秋节前后因地形特征出现的大海潮闻名。
汉代在现在的苏州置会稽郡,杭州是当时会稽郡的钱塘县。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余杭郡,隋唐时改称杭州。作为大运河的起点,承担着从南方运送物资到北方的重要作用。这里的节度使后来独立,自称钱氏吴越国。
遣唐使制度废止后,日本实际上一直保持交流的,不是长安或者洛阳的中央政府,而是首府在杭州的这个国家。因为吴越国利用镇护国家的佛教学说作为维护王权的基础,所以杭州城内有很多佛教寺院。这点,可能也是吸引日本僧侣的一个理由吧。现在从日本到杭州有直航航班,与以前的留学僧不同,我们仅用两三个小时即可到达。
历代钱氏都在形式上臣服中原王朝,自称王,不称帝。年号除了很短一个时期以外,也都遵守五代的各王朝年号。宋太祖即位后,马上表示忠诚,采用建隆年号。作为回报,吴越国王的独立性得到了保证。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把土地和人民主动献给朝廷,也就是说把吴越国的版籍奉还给中央朝廷。统治权移交后,钱氏一族变身成一介士大夫,应考科举,经常登上宋朝政治舞台。所以,说吴越国被消灭,还不如说是收回了节度使钱氏的世袭权益比较合乎实情。
杭州以拥有风光明媚的西湖著称,与苏州(江苏省)并为江南代表性景胜之地。喜欢白居易文章的日本平安贵族们都知道白居易以自己曾当过这两地的知州为荣。从明州登陆,自然就要经过这一带,所以这里有很多机会能实际见到渡海而来的日本人。北宋时期随着浙东开发,这一带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此地地方官也是一个重要职位。
【历史悠久的古都杭州的史迹】
图二 西湖苏堤——苏东坡作杭州的地方官时,疏浚西湖,修建贯通南北的堤防。苏堤四季风景如画,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图三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古运河终点的标志。
图四 西湖湖畔的岳王庙
图五 岳王庙参道的秦桧夫妻像
图六 岳王庙中的岳飞像
图七 南宋太庙遗址公园
苏轼两次被朝廷派来做知州,虽然有被从中央政界驱逐出来的一面,但是也并不是被彻底左迁到偏远地区。他专心建设这个统治南方的据点城市。纵横贯穿西湖的两道河堤,现在还被称作白堤、苏堤,就是为了纪念唐宋两代这两个代表性的文人知州。
但是,公元十二世纪二十年代却是杭州受难的时代。因为反抗(据说)以花石纲等为象征的徽宗政府的苛敛诛求,以方腊为首的起义军于宣和二年(1120)占领杭州,大肆烧杀掠夺。朝廷紧急出动本来要派往宋辽战场的精锐部队镇压。可是赶走方腊没有多长时间,靖康之变发生。杭州本无干系,可是金军于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追征高宗至此,杭州遂再次遭受蹂躏。
被追赶的高宗转战沿岸诸城,于绍兴八年(1138)最终确定的安身之地就是杭州(参考上一章图24“南宋初期的宋金战争”)。我们称杭州为南宋首都,可是宋王朝始终认为自己的首都是开封,这里只不过是临时政府所在地。杭州升格成府,命名为临安府就是因为这个意思。所以也经常被称作“行在”。顺便一提的是,为人们熟知的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中杭州以“Quinsay”出现,就是从“行在”的发音来的。
都市面貌大改观
虽然是临时的,但是当时的杭州也是统治华中、华南地区的帝国中央政府所在地,所以当然应该作为首都建设。秦桧主导的和约签订后,回到开封的可能性几等于零,相反,金人侵来的危险性也几乎除去,所以宫殿、官厅、军营以及各种文教设施大量建设。其中大部分占用了原有的佛教寺院。吴越国时代鳞次栉比的大寺院,这时大都变成了朝廷的各种机关和官舍。
通过这种杭州的“本土化”建设,杭州的城市基础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庞大消费人口提供服务的商人也大量移住于此。绍兴初期杭州城门外还野草丛生,但此后不久就成长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其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本来的首都开封。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西湖被生活排水严重污染。绍兴十九年(1149)上任临安府知府,全心全力改善环境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位汤鹏举。
南宋灭亡后,一个叫吴自牧的人物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杭州作为行在所在地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该著作名叫《梦粱录》,来自“人生如黄粱一梦”的故事。与记录开封繁荣景象的《东京梦华录》同样,暗指繁荣犹如黄粱梦一样。《梦粱录》与《东京梦华录》相反,前半介绍一年间的祭祀等仪式。值得注目的是,《东京梦华录》详细记录了冬至的郊祀仪式,相对的,《梦粱录》则用了很多篇幅记录了九月举行的明堂祀。相对为了提高皇权的威信热心于国家祭祀的徽宗,南宋后期国力衰退,一般用在宫中举行的明堂祀代替南郊祀。《梦粱录》作者亲眼目睹的,几乎都是明堂祀。如果说北宋是在皇权的高峰期突然猝死,那么南宋则是逐渐衰老而亡。
*南宋时期的临安府城(今杭州)
南宋在游行路线上也下了工夫。这与临安的地形有关(参考地图)。这个城市建在西湖东岸,南北细长。本来就不是作为帝国的首都有计划建造的,而且即使作为一个中国普通的行政都市,形状也相当特异。南边地形高,城外北方是通向大运河的湿地。因此,行政府所在的宫城(皇城)都建在城内南部的丘陵地带。与长安以及洛阳等传统的“天子南面”完全相反。但是郊坛(郊祀场所)无奈还是设在城外南郊。可是这样一来,如果把宫城到郊坛直线连接,那么郊祀的游行将不通过市内。因此,郊祀游行的时候,勉强选定了先由宫城北上,然后南下的一条很别扭的路线。
另外,临安火灾频繁也是一个特征。因为没有开封那样的城市规划,人口密布在钱塘江和西湖之间的细长地区,当初以为临时住几年就回开封,所以官吏以及士兵的住宅屋顶都是木造的,这些都是火灾时造成延烧的原因。《梦粱录》也记载有这些事件。
《梦粱录》与《东京梦华录》相比较,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前者记载了科举考试年份按惯例举行的仪式。按理说开封每年也应该在同一时期展开同样的光景,可是后者没有这样记载,这也许说明,与蔡京重视学校政策使得科举的比重相对低下的徽宗时代相比,南宋时期科举的社会功能得到了相对强化。
30 郊祀、明堂实施年表(据梅原郁所作年表修订而成)
《梦粱录》在介绍完上述仪式后,接着介绍州城内外的市容。首先列举的是无数的桥梁,很有江南特色。其中苏堤附近的袁公桥是临安府尹袁韶于宝庆二年(1226)建成的,故称袁公桥。桥前边的先贤堂,也是他奏请建设的。
31 张九成《中庸说》宋刊本 (京都·东福寺原藏)
这里的先贤,指的是与当地有关系的历史上的人物。南宋时期各地流行做塑像立牌位祭祀表彰先贤。这是国家插手民间信仰,使儒教的仪礼扎根社会的一环,具体情况我们留待下一章详述。周敦颐作为道学开山鼻祖受到世人关注,追根问底,其实也是从湖南地方表彰先贤开始的。
《梦粱录》介绍了袁韶奏书节文。具体经过咸淳四年(1268)编纂的地方志《临安志》有详细记载。袁韶上奏说:“杭州本是人才辈出之地,现在更是行在所在地,但是至今没有祭祀先贤的地方。为了改变这个情况,特请求用公款建设祭祀祠堂。”他选择的显彰对象,以尧时传说中的人物为首,包括六朝、唐朝的士大夫们,吴越国王及其子孙中效忠宋朝的钱氏家族,以及“皇朝太师崇国张文忠公”等,共男三十四人、女五人。
张文忠公为钱塘县出身,名九成。绍兴二年(1132)状元及第。因为他是主战派,一直反对秦桧,所以一生没有当成高官。他的成名是因为他是杨时门生,相当于程颢、程颐的徒孙,是绍兴年间道学领袖。死后过了好长时间,直到先贤堂建设时,才追赠“太师崇国张文忠公”。
现在提到张九成,人们能联想到的只不过是朱熹臭骂的“邪说横流,所以甚于洪水猛兽之害”,但是当时作为继承程氏兄弟道统的代表人物,在道学派中颇受尊敬。
通过显彰张九成等乡土先人,府尹袁韶希望使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的临安府人产生乡土意识,养成良好的民风。作为一个政治上特别的城市,在宋代整个都市化过程中看,这个城市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事例。具体事例,我们将在别的章节随时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