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庆历改革为什么被称为“未完的政治运动”?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在位二十六年,享年五十五岁驾崩。根据遗诏,皇太子祯即位,即仁宗。仁宗年少,母后摄政。女性不能在男性官僚面前露相,所以隔着帘子参加政务会议,这就是垂帘听政的由来。当年丁谓就被罢免了宰相,第二年冯拯也因病引退,由此,辅佐真宗治世的宰相们几乎都从前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参知政事王曾。而填王曾参知政事空缺的,则是吕夷简。吕夷简后来升任为宰相,实质上操纵了整个朝廷。王曾与吕夷简展开权力斗争,一个时期两人都被解任。因为王曾与吕夷简对立,所以后世史家评价他为君子,其实他并没有什么建树。

历史上的庆历改革为什么被称为“未完的政治运动”?

仁宗时代前期,权倾朝廷的是吕夷简。他也是因科举进士而开始从政,历任地方官,后被调任中央高官。他当地方官的时候,废除对农机具的课税,延长道观建设资材的缴纳期限等,旨在涵养民力,被真宗夸奖为"有为国爱民之心"。

仁宗时,真宗修建的玉清昭应宫因火灾被烧毁,皇太后曾试图重建,吕夷简借故天灾说服皇太后放弃了重建主张。仁宗亲政后,吕夷简继续主政。吕夷简去世的时候,仁宗痛哭:"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吕夷简的儿子们也都出息成政府高官,特别是吕公著,成为与光齐名的旧法党代表人物。一直到南宋,这一族还在朝廷占有重要地位,出了朱熹(朱子)盟友吕祖谦等许多高官。

但是,在吕夷简主政时期,政治停滞,腐败严重。至少在少壮官僚看来是这样的。其时,西北边境地区党项族势力渐强,自称"夏",与宋交战。通过在前线指挥的文人官僚韩琦范仲淹的努力,议和成功,他们也都被调回中央政府,遂在中央政界掀起一股新政之风。此时因为是庆历三年(1043),所以这次改革被称为庆历改革或者庆历之治。

从范仲淹的奏书可以看出,这次改革首先从官界开刀,严正纲纪,改头换面,吸引人心。他们希望打破吕夷简执政期间的因循守旧风气,不拘前例,清新大胆改革政治。庆历改革,是迎来创业八十周年的宋朝,摆脱大唐帝国以来的束缚,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从改革旗手们的年龄来看,改革领头人范仲淹那样的重要人物姑且不说,其他的,比如学术方面的指导者石介是景德二年(1005)生、青壮年官僚精英欧阳修是景德四年(1007)生、蔡襄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生。就是说,他们都是澶渊之盟以后出生的,都没有直接感受过契丹的威胁,他们属于"不知道战争的年轻人"。他们的理想主义政策,与他们的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他们缺乏实现自己宏伟计划的战略战术。

其结果,使庆历改革最终成为一个以改革计划而告终的未完的政治运动。有观点认为,是当事者意识到他们的计划的危险性,所以自己停止了实施。可是,为什么后世却经常把这个当事者以自发停止而告终的运动当作开辟了理想的政治文化而回顾宣扬呢?那是因为,这个运动,孕育了以后各种改革的所有萌芽。从此以后,宋代的士大夫们超越政治上、学术上的立场差异,一直以庆历为模范。不仅宋代,甚至可以说从明代到清代的近世士大夫的灵魂寄托,就在这个庆历改革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