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房枯病

葡萄房枯病又名轴枯病、穗枯病、粒枯病。北方葡萄产区因年份病情有轻有重,南方产区发病较重。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果梗和穗轴,发生严重时也为害叶片。果实着色后发病多。果穗染病在果梗基部或近果粒处现淡褐色病斑,外具一暗褐色晕圈,渐扩大色泽加深,当病斑绕梗一周,小果梗即干枯缢缩,病菌又从小果梗蔓延到穗轴上。果粒染病,初仅果蒂部失水萎蔫,出现不规则褐斑,后渐扩展到全果,变紫或变黑后干缩成僵果,在果粒表面长出稀疏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穗轴染病初呈褐色病斑,渐扩大变黑干缩或穗轴僵化,其上也产生小黑点。致果粒全变成黑色僵果,挂在蔓上不易脱落。叶片染病,呈圆形小斑点,后扩大,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色,后期病斑中央散生许多小黑点。房枯病与白腐病的病粒从颜色上不易区别,但房枯病病粒在萎缩后长出小黑点,分布稀疏,果粒不易脱落,而白腐病病粒则在干缩前出现灰白色小粒点,分布密集,果粒易脱落。房枯病与黑腐病病果症状也较难区别,房枯病除上述特点外,病菌分生孢子器,即小黑粒点较大,黑腐病果实呈褐色软腐状时便长出密集的小黑粒点,每个粒点较小。

病原和发病规律

病原属子囊菌门真菌(Physalospora baccae Cavara),称葡萄囊孢壳菌。异名为Guignardia baccae(Cav.)Jacz,称浆果球座菌。无性态为Macrophoma faocida(Viala.et Ravaz)Cav.,属半知菌类真菌,称房枯大茎点菌。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果、病穗轴或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世代地区,子囊壳也是主要越冬器官。越冬后的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气温回升、降雨或湿度大的条件下便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或昆虫传播。分生孢子在24~28℃经4小时萌发。子囊孢子在25℃经5小时也可萌发。气温在15~35℃时均能发病,但以24~28℃最适于发病。此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菌丝生长适温35℃,因此在果实着色后的高温多雨潮湿条件有利其发生和流行。房枯病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管理粗放、植株生长势弱、郁闭潮湿的葡萄园发病重。一般欧亚系统的葡萄较易感病,美洲系统的葡萄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秋冬季要彻底清除病枝、病叶和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②加强管理。生长季节要及时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有机肥,多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并注意雨后排水。③药剂防治。结合其他病害防治,葡萄落花后开始喷1∶0.7∶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800倍液等。发病严重地区2次药间隔时间为15~20天,发病轻的地区可适当延长。提倡选用2种以上药剂交替使用,连续防治3~5次。

染病穗轴和果梗干枯缢缩,果穗不易脱落

果梗染病干枯缢缩,后期病果表面分布稀疏的小黑点

染病果粒干缩成僵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