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在我国南北产区均有分布。是南方地区常见的病害之一。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等幼嫩器官,老叶及着色果实较少受害。叶片受害时,最初在叶面上产生细小、淡白色的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灰白色粉末状,严重时蔓延到整个叶片,致使病叶卷缩枯萎。果实受害时在果面产生粉状霉层,擦去霉层后,果面有褐色斑纹。幼果期受害,果实萎缩脱落;果实稍大时受害,表皮细胞死亡而变褐色,果实停止生长、硬化、畸形,有时开裂,易龟裂露出种子,果味极酸;后期病果干枯腐烂。新梢及果梗受害,初期病斑呈白色,以后转为褐色,最终变成黑色,表面着生稀疏的白粉层。

病原和发病规律

病原属子囊菌门真菌[Uncinula necator(Schw.)Burr],称葡萄钩丝壳菌。无性态为Oidium tuckeri Berk,属半知菌类真菌,称托氏葡萄粉孢霉。

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组织内或芽鳞间越冬,翌年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只要条件适宜,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一般14~15天。葡萄白粉病菌生长和产生分生孢子要求较高温度,以25~30℃最适宜,过高温度有抑制作用。气温29~35℃时病害扩展快。当相对湿度降至8%时,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还可以萌发侵染,而雨水过多对其反而不利。因此,干旱的夏季和温暖潮湿而闷热的天气利于葡萄白粉病的发生。华北地区每年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进入盛期;华中地区发病较早,6月上旬即开始发病,7月上旬发生最盛;广东上海等地,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盛期。设施栽培中白粉病是主要的病害种类。栽植过密、氮肥过多、蔓叶徒长、通风透光不良、土壤缺水、植株受干旱等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秋冬彻底清除病叶、枝蔓、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②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药剂防治。发芽前喷2~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40~50倍液杀死越冬病菌。发病初期即应开始用药,可选用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剂1000~1500倍液等喷雾,一般每l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雾3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提倡交替用药。

果实染病引起严重开裂

病果果面分布有稀薄的灰白色粉状物

染病叶片背面分布有明显的白粉层

叶片受害后向叶面卷曲

上一篇:葡萄房枯病 下一篇:葡萄灰霉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