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又称晚腐病、苦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葡萄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南方葡萄早春花穗腐烂的主要原因。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份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流行年份,病穗率达50%以上,一些感病品种的病穗率可高达70%左右。多雨年份常引起果实的大量腐烂,严重影响葡萄产量,花期、果穗期遇连续阴雨高温天气,葡萄炭疽病将爆发流行。除为害葡萄外,也侵染苹果、梨等多种果树。

症状

果实染病,在转色成熟期陆续表现症状,初在果面上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渐扩大,稍凹陷,直径8~15毫米,表面生出许多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遇潮湿环境其上长出粉红色孢子团,成为识别此病的重要特征。其周围偶尔可见一些灰青色小粒点,此为病菌有性态子囊壳。严重时病斑扩至半个果面,果粒布满褐色病斑,引起果实腐烂。葡萄在花穗期易染炭疽病,染病花穗自花序顶端小花开始,沿花穗轴、小花、小花梗侵染,初现淡褐色湿润状,渐变黑褐色并腐烂,有时整穗腐烂,有时只剩几朵小花不腐烂。腐烂小花受震易脱落,湿度大时,病花穗上长出白色菌丝和粉红色黏稠状物。嫩梢、叶柄或果枝染病,形成长椭圆形病斑,深褐色。果梗、穗轴受害重,影响果穗生长或致果粒干缩。叶片染病多在叶缘部位产生近圆形暗褐斑,直径2~3厘米,湿度大时也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团,病斑较少,一般不引起落叶。

病原和发病规律

病原属半知菌类炭疽菌属真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称胶孢炭疽菌。有性态为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属子囊菌门真菌,称围小丛壳菌。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果穗,多在1年生新枝上带菌,发生侵染依气候情况而定,与降雨有关。越冬病菌要求有一定温、湿度条件才形成分生孢子。15℃开始形成分生孢子,适宜温度20~30℃,超过36~40℃孢子不能形成;雨、露、雾的条件有利于孢子形成。分生孢子在15℃时少量孢子萌发,19℃半数以上萌发,孢子萌发适温28~32℃,分生孢子在9℃以下或45℃以上不能萌发。在炎热夏季,葡萄着色成熟时,病害常大流行。一般情况下,分生孢子团是一团胶质,借助雨水溅散传播,因此分生孢子的传播与萌发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或降雨。田间发病与降雨关系密切,降雨后数天易发病,天旱时病情扩展不明显。炭疽病发生与日灼有关,日灼的果粒容易感染炭疽病。

施氮过多发病重,配合施用钾肥可减轻发病。此病先从植株下层发生,特别是靠近地面果穗先发病,后向上蔓延。沙土发病轻,黏土发病重,地势低洼、积水或空气不流通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结合修剪清除留在植株上的枝梢、穗梗、僵果、卷须等,并把落于地面的果穗、残蔓、枯叶等彻底清除,集中烧毁,减少果园菌源。②加强管理。开花坐果期根据施肥情况及植株长势适当疏花疏果,果实采收前新梢要摘心、摘副梢、及时绑蔓,尽量使其通风透光。严防积水。每年秋冬季施足有机肥,果实发育期间追施适量磷、钾肥,保持植株旺盛长势,增强抗病力。③药剂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葡萄炭疽病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应提早喷药保护,花穗期发病普遍的地区应在初花期开始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0%使百克或施保功乳油1000倍液,或1∶0.7∶250倍式波尔多液等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④果穗疏粒以后,及时套袋,采前20天摘袋,促果实增糖上色。

葡萄炭疽病病果表面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果实破裂

遇潮湿环境病果斑点上长出粉红色孢子团

葡萄炭疽病叶片后期病斑

果实膨大期染病,果粒上初发小斑点

果实膨大期染病,果粒上密生坏死斑

上一篇:葡萄蔓枯病 下一篇:葡萄白腐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