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恶性肿瘤

14.4.1 概述

睾丸肿瘤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

14.4.2 病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把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两大类。

(1)生殖细胞瘤(占95%以上)①精原细胞瘤;②胚胎癌;③畸胎瘤及恶性畸胎瘤;④滋养叶细胞癌;⑤混合性癌。

(2)非生殖细胞瘤(2%~5%)包括功能性肿瘤和附属组织肿瘤。

睾丸精原细胞瘤多数为淋巴转移,血行转移较少。

睾丸淋巴网分深浅两层:深层——引自睾丸和附睾淋巴沿精索上行至腹膜后淋巴结。右侧终止于下腔静脉外侧或前方以及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左侧中止于肾蒂周围淋巴结。此外,腹膜后淋巴可通过乳糜池及胸导管到纵隔和左锁骨上淋巴结。浅层——有睾丸鞘膜和阴囊皮肤的淋巴结受侵时,或腹膜后淋巴结有梗阻时,逆流至腹股沟。

14.4.3 临床特点及检查方法

临床三大特点:睾丸肿块、疼痛、下坠感。晚期可有腹部肿块和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体检:让患者站立,检查睾丸的发育情况,有无隐睾、下降不全及外伤史。注意睾丸的位置、大小、硬度、弹性、光滑度。附睾、精索、阴囊、腹股沟淋巴结、腹腔及锁骨上淋巴结情况。

胸部X线片、肾盂造影、下腔静脉造影及同位素肾图、肾扫描等。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测定。

睾丸肿块禁忌作切取活检和针刺活检。

14.4.4 临床分期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期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对其分期如下。

Ⅰ期:肿瘤局限于睾丸

Ⅱ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Ⅱ期:腹膜后以外的淋巴结转移(包括纵隔、锁骨上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Ⅲ期:远处播散

14.4.5 睾丸肿瘤的治疗原则

无论哪一类睾丸肿瘤以及阴囊内其他肿瘤,均应先做睾丸切除术,以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精原细胞瘤 术后可作淋巴引流区的预防照射和(或)氮甲治疗。如在精原细胞以外还有其他成分,则应按恶性程度较大的成分进行治疗。

胚胎性癌及恶性畸胎瘤 应作淋巴结清除术,在必要时也可加用术前和术后放疗。胚胎性癌尚可加用术后化疗。

滋养叶细胞癌 原则上除睾丸切除术外,不作进一步手术或放疗,应以中西药治疗为主。

手术后其他治疗后复发、转移的病例,除参考以上原则外,可根据情况决定。例如精原细胞瘤一般不作淋巴结清除术,但如放疗或化疗失败时可考虑之。对放疗或化疗特殊抗拒的病例,常可混有其他成分,因此手术效果较好。如有条件,采用必要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单一治疗更为理想。

14.4.6 放疗

睾丸肿瘤常规照射剂量 精原细胞瘤预防照射D2000~2500cGy/3~4周。根治剂量D3000~3500cGy/3~4周,敏感度低的略提高。

胚胎性癌和恶性畸胎瘤D4000~5000cGy/4~5周。已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剂量可适当提高。

术前照射 多用于胚胎性癌和恶性畸胎瘤术前作全腹或腹主动脉旁照射,剂量为D2000~2500cGy/4周。术后再给予D2500cGy及纵隔和锁骨上预防照射。睾丸精原细胞瘤一般不作术前照射。如腹腔肿块巨大,术前可给予D1000cGy。

术后照射 早期病例,睾丸切除后常规照射淋巴引流区第Ⅰ~Ⅱ站。局部肿瘤较晚期或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清除或姑息切除者应常规行术后放疗。

照射野 常规照射野如图14-4。

图14-4 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瘤照射野常规设计图

左侧占野宽2/3,右侧占野宽1/3。如为右侧病变则腹部野各1/2宽

(1)局部(盆腔):包括肿瘤部位及腹股沟区尤其是病变累及阴囊皮肤者,腹股沟区的照射尤为重要。下界:阴茎根部上缘下2cm。上界:阴茎根上缘上8cm。射野面积10×10~10×12cm。内界:健侧过中线2cm。外界:患侧过中线8cm。

(2)腹部野:下界:与盆腔野相接(间距0.5~1.0cm)。上界:剑突下缘(平横膈)。内外界:病变在右侧者,以正中线左右各旁开5cm。病变在左侧者,正中线左6cm,向右4cm。射野面积约10×24cm。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崔念基等报告,他们根据50例男性(10岁以上)CT测量,认为精原细胞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预防照射野10cm偏大。他们建议右侧病变者照射野居中,宽为6cm;左侧病变者宽为8cm,左侧界距腹中线6cm,右侧界距腹中线2cm为宜。并推荐常规作静脉肾盂造影及B超以确定左侧界宽度。

(3)腰背部照射野:要求和腹部照射野相对称。

(4)纵隔野:包括全纵隔及肿瘤所在部位。

(5)锁骨上区野:视肿瘤转移部位及大小决定适当范围。

上一篇:绒毛膜癌 下一篇:阴道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