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乌桓:曹操搞错了先后次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171

建安十二年二月,曹操率军从淳于回到邺城,现在曹操已经在有意识地经营邺城,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北移,发往全国的政令、军务开始来自邺城,许都只是块招牌了。

不过朝廷还是有点利用价值的,因为全国各地的军阀——包括挑明与曹操作对的那几人,也还都是奉的大汉年号,对天子刘协还是要称臣的,不管是谁,还是把获得朝廷——实际上谁都明白是曹操——的褒奖为荣,自己任命了官职,还是要上报给曹操的中央政府给予确认一下,不然,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

曹操还有一手绝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对现任皇帝加以利用,数年征战间隙也没闲着,借口军功,为自己讨得了令人咋舌的封赏,仅封邑就达三万户!

曹操贪图财物或享受?非也!

曹操是把自己当成了政府的赏赐中转站,转手便把这些封赏公开透明地奖赏给众将,这下封赏的主人变了,是我曹操私人奖赏你的,该明白应对谁感恩戴德了吧?

曹操发布丁酋令:“我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是我个人的功劳?其实是诸位贤士大夫之力。天下虽未全部平定,我会与贤士大夫共同平定的;而诸位劳而无赏,我内心怎能过得去?现在就是按功劳给予封赏的时候……”

这与驱猎犬逮野的道理是一样的,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去“赶青”(惊吓庄稼里隐藏的野兔),见一旦有了收获之后,大人们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野兔的五脏给剖了,喂给立了头功的猎犬,据说这样走们会追得更积极。

曹操早两千年就懂得这个朴素的原理,一气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论功行赏受封,牺牲的将士们更忘不得,抚恤孤弱,竟至无漏遗。

天下从没有免费的午餐,大投入希望的是得到更大的回报,这比作股票风险系数小得多:那是人们在穷折腾别人打给的欠条;曹操这点政治经济投入,其实是还将士们的陈债,附带还让你感觉自己成了欠债人,一举两得,上就该你们用鲜血偿还了。

曹操主持召开了文武大员联合军事会议,议题就一个:下一步的兵锋指向何处?

再具体点:东方已靖,西方无战事,是南征刘表击刘备,还是北赴大漠征乌丸,那残存的袁尚、袁熙始终是曹操的一块心病。

众人的意见例外地一致:“袁尚,一个逃亡的罪犯而已,夷狄贪财而无亲少义,怎能为袁尚所用?今天深入北漠远征,刘备必将鼓动刘表袭击许都。万一有变,事情后悔也来不及了。”

唯有奇人郭嘉与众不同,独持己见反对大家的意见。这郭嘉为什么被笔者冠之以奇人呢?只因发现:在曹操的军旅生涯中,郭嘉出谋的时候并不太多,且很多时候都是与曹操意见相左,但基本言出必中,可以说极善战术范畴的冒险奇谋。

虽然后世史人对其作为略有夸大演义,但记载也算中肯,在军事上比较的话,应该与刘备相差不是太远。——这样说“郭粉”们大概愤怒了,但史载如此,实际上刘备数次独立以弱兵克强敌,能保住命在就高出帮闲们太多了,郭嘉是没有这个胆略与机会的。

就是这次力排众议的独见,依笔者独见:恰好坏了曹操的大事!理由后讲,大家耐心看下去就是。

郭嘉看人极准,基本上是从人性与心理方面为曹操作了详尽分析:“曹公虽然威震天下,胡儿却恃其地处荒远,持远必然疏忽防备。我军啐然而至,袭击疏防之兵,当可必胜!……刘表不过一个座谈客罢了,自知才能不足以抵御刘备,重用刘备则恐不能制约,轻任之则刘备必不为其所用,曹公虽虚国远征,必无后忧。”

曹操深以为然,支持了这绝对少数派的意见,传令大军做好远征准备。长途行军,辎重必然笨重,军至幽州南部边境易城,郭嘉又上言曹操:“兵贵神速。现在千里奔袭敌人,辎重过多,难以保持行军速度,一旦被敌人知道,必然做好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兼道以出击,方能出敌不意。”

曹操又一次听了郭嘉的建议,孤注一掷甩掉了大部辎重军备,轻装疾行。建安十二年五月,曹军抵达了幽州无终城,再往北走就算是出国境了,现在应该举兵正东,然后沿海北上,可直达柳城东部。

可是老天偏又找起了麻烦,连绵阴雨,沿海道路全部被洪水冲断。这下辎重不足的曹操大军被困在幽州境内两月有余,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曹操望路看天,却是无可奈何!

——郭嘉的最后减负建议明显错了:若带足辎重,又何愁这两月的消耗?轻骑疾进的目的现在明显没有实现,带着辎重行军也不会误一点时间的。

已经远离豫州的曹军主力被困在国境线进退两难,那豫州许都之南的荆州刘表就会那么听话吗?不出郭嘉所料:刘备看出了有利战机,再三向刘表建议:立即出兵,袭击许都,如此曹军主力鞭长莫及,等到回军,则曹操大势已去,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也!

那刘表却不能像曹操般决定如此大计,开会讨论议决方略,为什么呢?犹豫的理由是不能说出口的。

表面看:刘表现在也有个与曹操相似的北征东守的问题:东面的孙权又打过来了,黄祖迎战不利,被虏人民甚多,谁知道那孙权哪天会再来?实际上:北征许都,无疑要以刘备军为主力,可是,一旦兵败还好说,胜了呢?那左将军还朝,又兼着豫州牧,他刘豫州是名副其实了,可是对荆州何益呢?这刘备一旦羽翼丰满,能比曹操好多少?那是谁也不敢确定的事情。

一动不如一静,先拖着吧,兴许那曹操丧命漠北呢。

刘表关键还有一个不能与外人道的家庭及个人隐私:近来愈加感觉身体不妙,腰酸背疼,头晕眼花,对娇妻美妾没了兴趣,懒于政事军务,看来是岁月不饶人啊!该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小公子刘琮,相貌极仿佛自己,又得继妻蔡氏宠爱,是接传自己衣钵的最佳人选;但大公子刘琦,为人宽厚,素有战功政绩,尤其是与那刘备来往甚密,弃长立幼,那刘琦会服气吗?他背后有刘备的武力支持,一旦生乱怎么办?

尤其是近来,据报刘琦与那号称卧的琅琊人诸葛亮频繁交往。虽然知道这诸葛亮是自己的不远亲戚,但本事大的亲戚就未必是亲戚了,自己不敢用这位颇为自负的亲戚就在于此,那岂不是替大儿子扎了翅膀?

的确是内外交困,身心疲惫,不能再想这诸葛亮的事情了,睁不开眼了,要立即睡觉!

172

曹操兵困无终城,大军日耗甚巨,前无进兵之路,后退又不甘心。虽然进退两难,这曹操却有一样好处:拿得起放得下,向来不埋怨献策之人。

此时的郭嘉自然心中不是滋味,内心深处其实比曹操还要难受几分!

郭嘉如果知道因为他的建议而造成曹操错失另一重大机缘的话,估计连一天也难活下去:曹操置荆州强敌而不顾,虚国而远赴漠北,扫荡袁氏残渣余孽,表面看那刘表没出郭嘉所料,坐失战机而未动。

但冥冥之中还让刘备得到了一个重大机遇:将那旷世绝才诸葛亮请到了自己麾下!此事非同小可,将直接导致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功败垂成!

虽然凡人不是神仙,不可能预料到这种事情的发生,更不会预测到这种事对曹操政权的将来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曹操提前一年兵出荆州,那么,刘备绝不会再有什么三顾茅庐的闲心雅趣,诸葛亮与刘备的相识便将失之交臂,日后三国之历史必将改写!

至于漠北的袁氏兄弟?丧家之犬,能成什么大事?一偏师巡逻于幽州辽西郡边境,即能防范,何必急于赶尽杀绝?实际上建安十二年时,中国政局、军事的天平已经偏向了荆州,曹操弃重点而以举国之力去挠癣疥之毛皮小疾,在老笔看来:是战略方向大错!

此事估计郭嘉也不无后悔,曹操也逐渐明白,因为事实将会证明郭嘉与曹操的这次重大决策的失误。

对三郡乌丸的战事能一路坎坷地继续下去,应该说是由于相当多的偶然才得以没有一败涂地,首先能找到勉强进兵的路线就是第一个偶然。

曹操遇到了一个侠士,真正的侠士:田畴。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自幼好读书,善击剑。

田畴二十二岁时,刘虞欲通使长安的献帝,而道路阻绝,寇虏纵横,无人敢舍命前往,唯田畴谢绝了刘虞提供的车马,自选其家客与年少之勇壮慕从者二十骑前往长安。

完成使命后被皇帝诏拜为骑都尉,而田畴却不屑什么高官厚禄,依旧甘回老家,经营田园。后来勉强接受了幽州牧刘虞聘请,暂为从事。

公孙瓒杀刘虞时曾将田畴一并逮捕,田畴义正词严地痛斥公孙瓒,但公孙瓒终因田畴名声太佳,没敢动手杀掉田畴。被释放后,田畴干脆带全族避世于徐无山中,依仗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这块世外桃源引得四周百姓如蚁归附,数年间已至五千余家。

田畴则制定了自己的管理规则,设置了私家军队,俨然成了一个幽州州中之独立王国。那田畴又自己制定了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几年经营,山中道不拾遗。就连乌丸、鲜卑也服其威信,不断遣使纳贡,以图交好,田畴则来者不拒,悉抚收纳,但却严令其不得与中国为寇。

袁绍也曾数次遣使招抚,授田畴将军印,田畴皆拒不接纳。袁绍死后,其子袁尚又曾来请,田畴始终不与其合流。

就在曹操于无终城一筹莫展之时,田畴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为曹军向导,建议曹操放弃从沿海大道进兵昌黎柳城,应该转兵偏西,取道许无山,北上偷出卢龙塞,直插单于王庭,然后东向柳城。

这是田畴常愤恨乌丸多次入侵其郡,烧杀劫掠,田畴早有讨伐之意,而力弱未能实施,所以才假手曹操,除掉恶患。

曹操在此走投无路之际,忽得田畴相助,那还有何犹豫不从?立即对外宣称退军还邺,并且立了块大木牌告示于水侧路旁:“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三国志·田畴传》)

三郡乌丸的探骑见了,便当真以为大军去了,漠北柳城的人们当然可以安心玩乐了。

曹操由田畴率其众为向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塞,历平冈,登白狼堆,一路艰辛,几多磨难,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容后文细述。

而那建议刘表出兵许都的刘备却正到了他这一生中命运折转的关头。

这便是新接纳的谋士徐庶徐元直向刘备举荐了一人山东琅琊人诸葛亮,字孔明,现住南阳郡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夺神鬼造化之智,在徐庶看来:得其人天下必得!——看来这徐庶绝对是诸葛亮之超级“粉丝”!

看着徐庶提起诸葛亮便神采飞扬,话里言外无不五体投地,刘备心动了。那就着人把他叫来面试一下,是否录用当然要看面试结果而定,不就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吗,少年天才也要经过实践历练不是?

徐庶摇摇头:“此人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自恃甚高,只可上门求见,不可委屈招致。将军如想用孔明,最好枉驾亲自相顾。”

管仲、乐毅?刘备有些神往了。

徐庶见刘备沉默,以为刘备疑虑,便郑重说道:“要说与管仲、乐毅相比,依我看有些委屈诸葛先生了!”

刘备简直有点头晕了,此等人才,去拜访有何不可?这刘备自己最清楚眼下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份,哪里还能端得起什么左将军的架子?再说本来刘备就是一个对下极为谦和的人,性格又最能受得了委屈,见了二流人才也从来舍不得放手,现在恨不得立即飞到卧龙岗了。

就在刘备准备亲往卧龙岗拜会卧龙先生的同时,刚出许无山的曹操遇到了天大的麻烦!

打油云:

这个世界真奇妙,

有人辛苦有人劳。

有人天生享富贵,

有人用血喂狼羔。

命运何曾是天定?

巧夺天工有当朝,

若非太祖北行远,

哪来官乐民号啕?

173

让我们乘古代写史人巨椽之笔,飞到北征之曹操军中,开始神游漠北之旅!

曹操大军顺利穿越许无山,那是田畴的地盘,行军顺利当在情理之中。兵出卢龙塞之后,已入鲜卑境内,田畴虽知行军之大致方向,但却无处寻觅那蜿蜒于群山中的肠小道。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称作小道的山路,四面群峰叠嶂,雾霭茫茫,哪里容得下曹操大军的车马通行?

正史载:“(曹操)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本人十几年前确实到过那一带,曹操的这条进军线路在今天大致就是从北京北上内蒙古赤峰市的铁路线,经建昌北上凌源,至建平(鲜卑王庭),然后奔稍东北的朝阳市。一路的确是群山连绵,东汉时还要穿行二百余公里的沙漠地界。

那曹操是如何行军的呢?将战士改行做了民工,开山修起公路来了,而且这一修就是五百里!

笔者到过实地,现在回想起来,如在那里开五百里山路,那曹操干脆这一辈改行做筑路工程师算了,穷他这一生,也休想完成这五百里山路的开路工程!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既没有施工机械,也没有开山炸药。堑山堙谷?别说五百里,就是五十里曹操也非在路上办理退休手续不可。

可见古代史人也善于吹,估计这五百里修过路是免不了的,但无非强开一两个实在过不去的山口罢了,工程大了,曹军的时间也是赔不起的。

但此时的行军艰难是确凿无疑的,曹操只有前进,没有退路,不然这个脸可就算丢大了,那郭嘉现在心里难受,到被迫退军时会更受不了。

出了山区,又进大漠,大军无水即不能生存,据《曹阿瞒传》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若按《资治通鉴》记载,这曹操打井取水的事应该发生在曹军回师时,这更不合常理:大军凯旋,沿途已无敌人,又是顺沿海大道堂堂正正行军,怎会出现二百里无水的情形?

按汉尺,三十丈相当于现代公制单位近七十米,真难想象这么个大坑曹军是用什么工具挖成的?曹操真该改行,干打井专业队去,也保证会青史留名的。

问题是这千里行军,五百里开山,二百里打井,竟还没有耽搁行军速度!还有,如果三十丈深打不出水来怎么办?那岂不是要全军活活渴死?这样一来,说郭嘉一人全歼了曹军也不算过分吧?

据武帝纪载:曹操在无终逢水灾被困至七月,之后田畴献计,大军潜行东转北上,越许无山、出卢龙塞、经白檀、平冈,涉鲜卑王庭,东转登上白狼山,时才八月!

就是“豆腐渣工程”也不会有这种大跃进式的速度,明显是史载有虚妄,欲显其能,何患无辞?

来不及辨别史笔如马良神笔,写什么都真,因为曹操在白狼山顶陡然发现了前来迎战的蹋顿单于!那蹋顿单于身后是数万匈奴铁骑!

打个猝不及防的想法又泡汤了。

原来,那三郡乌丸之蹋顿单于虽玩乐于柳城,却并未松懈兵备,探骑远布。曹操大军未至柳城二百里时,胡虏乃已知晓了。

以胡儿骑,迎击曹军远来疲师,蹋顿认为当然胜不在话下,所以便纠集所有骑兵主力,与袁尚、袁熙二兄弟的余部合兵一处,铁骑已数万,得意洋洋地来清剿犯境的曹操了。

现在,曹军成了猝不及防。大部队行军,战士的铁甲都集中放在了部队后面的辎重大车上,除了将领以外,曹军披甲者甚少,众人无不大惧:这种仗怎么去打呀?

问题是打不打的主动权不在曹军,而在于以逸待劳的乌丸铁骑。不管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部队机动能力,行军中途的曹军都处于下风,就是想跑都不可能,哪能比得了以马背为家的乌丸轻骑之速度?

还有一点:匈奴人作战,惯于“打水漂”战术,即迅速突击上去,一击则远扬,你才想喘口气,一愣神敌人又到眼前了。这种战法,向来使汉军将士们头疼不已,现在又是敌众我寡、敌逸我劳,看来今天凶多吉少了!

关键时刻还是看领导,现在大家都无语地望着曹操,没有人看郭嘉,怕他误会,怕他害臊,怕他想不开。

曹操却镇静如常,策马登高远望,忽而朗声大笑:“胡儿旗帜零乱,阵容不整,易破耳!”

众将士对曹操的话从没有怀疑过半句,闻言勇气大增,皆踊跃上前请战,曹操仅唤过张辽,命为前锋,全军铁甲集中于彼,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敌酋蹋顿!众将随后,掩护其侧背,不遇敌酋蹋顿,不得恋战厮杀,开始行动!

在曹军扑下山去的同时,那蹋顿也指挥自己的铁骑开始冲锋了。三郡乌丸没有运气:如果早行动一步,能与曹军交汇于半坡,那曹军就彻底完蛋了,只有待宰,别无他途!(理由见笔者著述刘备斩蔡阳一战)

乌丸骑兵如同一汪漫水;曹军骑兵如一道激流,双方交汇于白狼山下的平原之地,没有激起一点浪花,因为双方几乎交错而过,各冲各的。乌丸前锋得到的军令是冲上山去,活捉曹操;张辽及身后的众将得到的军令是直擒蹋顿。

双方目的实际一样,互不干涉,各干各的去了!

174

蹋顿的骑兵注定完不成任务了,因为刚刚与他们交错而过的曹军中就有曹操本人,在这种战势的关键时候,曹操向来是身体力行的。

其次就是曹军的步兵在白狼山上防守,得绝对地利。骑兵爬山,还不如步兵,一阵乱石,瘸马一片,匈奴人打仗也就那么回事儿!

蹋顿的后续部队从没见过汉军这种打法,一时愣住了,这股人马是来干吗的?哪有不交手一个劲地往人家军阵中央冲的道理?

本来蹋顿摆阵势就是照葫芦画瓢学着汉人的样子,哪里有什么随机应变之阵法变动之术?大家乍遇新事,都变成了看戏的,唯一死命抵抗接战的也就是蹋顿的亲兵。

后来大家明白过来了:是来搞“斩首行动”的呀?那怎么能行?可惜明白时已经晚了,曹操与后跟诸将已经掩护了张辽突击队的背后与两侧。

张辽部要饿狼掏心了!

这本该特精彩的一仗,让蹋顿给表现得窝囊极了,一愣神的工夫,身边的亲兵、诸王爷死伤遗尽,蹋顿才想掉转马首逃命,却也就不过是慢了一眨眼的工夫,马首已转过去了,人头也落下来了!数万大军,顷刻崩溃!

还是那袁氏兄弟了解曹操,早就预感事情不妙,自己的残兵几千骑一直保持着与蹋顿主力的一段距离,一见蹋顿授首,心知大势已去,率部急速远扬,直奔辽东,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而去。

曹军乘势扫荡蹋顿溃兵,直扑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杰。那些“豪杰”们可没有蹋顿那么死心眼,谁做无用的抵抗?全部撇下族人,追赶袁氏兄弟去了,也去投奔了公孙康。

曹操一战定辽西,俘虏胡虏汉军竟达二十余万口,看来民族与军人如果没了斗志,数量多反成累赘。统治者软了骨头,人民必成奴才?

谋士们现在都不缺奇谋了,纷纷建议趁胜下辽东,除恶务尽,宜将剩勇追穷寇么!曹操摇头微笑颁令:班师回邺城!

众人不解,曹操自信断言:“我会使公孙康送来袁尚、袁熙的人头,不用劳师动兵。”

就在诸将及谋士们的疑虑中,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大军开始自柳城还邺城。谁知,那袁尚、袁熙弟兄俩的人头走得比曹操之凯旋大军还快,已经被公孙康的使者带着等候在邺城了,出乎意料的是竟还配送了一个:辽东单于速仆丸的脑袋。

榜样的力量无限:十一月大军回至易水之时,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便来致贺,并示归顺。

众人这时才算真的服气了!

诸将当然要弄明白:“曹公还而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之首,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曹操最乐意干的活路,没有比解释这已经证实了的预言能再让人得意的事情了。请大家也记住了这等“拍马大法”,无论对谁,百试百灵!

曹操现在的心情比撕着狗肉灌烧酒还痛快:“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等人,我军若大军压境,他们双方必然合作全力对付我军,但形势若缓则必然相互谋图,这是必然规律!”

这次曹操的八卦算得绝不亚于周文王,那公孙康、袁尚、袁熙还就是这么配合着曹操:临近辽东,这弟兄俩就盘算开了公孙康的地盘,袁尚素以勇武自居,便提议趁机宰了公孙康,这样辽东也就自然成了俩兄弟的;谁知强龙不压地头,公孙康也在打着同样的主意,不同的是公孙康动手早了那么一点!

袁氏俩兄弟想的是趁机,而公孙康却是拣日不如撞日,干脆一见面就动手吧,这样岂不能省下一场接风宴钱?于是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袁尚、袁熙入内就餐。

袁熙开始还迟疑不进,袁尚烦了:干啥活能比赴宴爽?强迫袁熙随自己入内解馋,谁知进门就给绳套住了,被公孙康的伏兵捆在了冻地上,这下心凉透身更凉透也!

袁尚与公孙康论开了俘虏政策:“没死之前,就还是条生命,是生命就该尊重,现在寒不可忍,你总得给弄张席垫一下屁股吧?要不俺去日内瓦告你去!”

公孙康觉得这弟兄俩有点分不清屁股跟脑袋哪个重要,便耐心地向二位解释:“哥们儿的头颅就要远行万里了,屁股凉点不妨暂时忍耐一下,还糟蹋一张席干吗?一草一木都是人民的财产,浪费就是犯罪呀!”

就这样,袁氏兄弟的脑袋参加了公款旅游,身子留在了辽东。

曹操大军离柳城当月,一代奇才郭嘉病逝于归师途中,年仅三十八岁。他是否有愧最后一计的先误?人们不得而知,因为仗毕竟打胜了,“不应有恨,此事古难全”。

郭嘉辞世,曹操极为哀痛,对荀攸等谋士言道:“诸位与我都是同辈的第一代领导人,唯有郭奉孝年龄最小,接班人肯定就是他了!现在中年夭折,真是命苦啊!”

不过,很明显曹操有送空头情之嫌:人都死了,说这些何用?郭嘉到死职位不过军祭酒,也就是说,曹操从未让其单独掌过军权,只不过是个不挂长的高级参谋而已。与荀攸等谋士说这些,不过为激励生者。

曹操懂得褒奖死者乃是为了优厚生者,回邺后上表皇帝并公告天下,并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郭嘉之最后一谋的否定:回到邺城之后,曹操集合了出兵前反对郭嘉建议的人,大家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曹操反而皆厚赏之,并且解释:“这次北征,险中求胜纯属侥幸,虽然得逞,实乃天助,不能当作成功战例。诸位所建议的才是真正的万安大计,应该嘉奖诸君,以后有话千万照说不误。”(大家是否品到了曹操宽宏背后的心思?——子金山按)

还是上文说过的老话题:曹操可能到死也不会醒悟到,郭嘉给他出的这最后一谋,虽然侥幸成功实施,却给刘备留出了改变命运的时间与机会。从此在曹操的有生之年,已经不可能得以消灭刘备了!

正是在这期间,刘备的三顾茅庐行动成功实施并圆满结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