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曹操:孙刘结盟曲折路
179
对于曹操在建安十二年之前摧毁袁氏势力、一统中国北方的战势,偏居江东的孙权是一直关注着的。十三年春天一到,他就抢先一步对荆州开始了蚕食进逼。
他的想法也极为简单:荆州即将沦于曹操之手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自己所控制的江东地区地域狭小,若被强大的曹军陈兵于家门口,那自己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除了俯首称臣别无他途。这是年轻心盛的孙权极为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只有先下手为强,最起码要控制住荆州长江以南的四郡地盘,到时才有可能与曹操相持于长江天险,即便不能进击中原,也足以凭险自守。
西进的最大障碍还是雄踞于上游的江夏黄祖,只有除掉了这个曾导致父兄殒命的大仇人,才有可能染指荆南,再图江北。问题的关键还是必须消灭黄祖庞大的水军。
这次孙权复征黄祖打得还是相当艰苦:黄祖在沔口江面上横了两艘艨艟斗舰,挟守沔口,以棕榈搓成的长绳,下系巨石,横拦江心,阻截敌船进入。(棕榈大绁系石为矴)艨艟上有千人之多,以箭弩交叉而射,飞矢如雨,江东水军不得近前,就是到了跟前也没有用,那黄祖的两艘艨艟已经横拦在狭窄的江面上,江东水军的船只还是无法上行。
这时江东勇将董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先锋,各率敢死队百人,人披两层铠甲,乘大舸船,突入两艘艨艟之间。董袭以刀砍断两根棕绳,蒙冲才由横江成为顺流,江东大兵遂即跟进,平北都尉吕蒙贴舟近战,亲手击斩了黄祖的前部都督陈就,江东军乘胜追赶,围了黄祖所在的沙羡城。
黄祖仓促之下弃城逃亡,但终于没能逃过孙权的追杀,被骑士冯则追上砍掉了脑袋。这孙权至此才算报了父兄血仇。不仅如此,这回孙权索性学了回曹操孝顺老爹的手段:对沙羡也来了个“遂屠其城”(《三国志·吴主传》)。屠其城也没算完,并且“虏其男女数万口”而回。
这次孙权息兵回军也不是什么觉悟提高、良心发现,或是父仇已报,别无想法了,而是后方又出了问题:新都郡山贼又起,数城已陷,还是要先安定老窝要紧。等孙权平定新都始新、新定、犁阳、休阳等六县以后,已经传来了刘表辞世的消息。
要说现在正是进军荆州的好时机,但此时曹操已经开始南征荆州,并且已经占领了宛城、新野,孙权不得不考虑一旦荆州败亡,自己将面临什么了。
还是鲁肃考虑得高远一些,他建议:“请求主公派我去荆州吊唁刘表,慰问其二子,并慰劳荆州现在的主军之人,并说刘备抚慰荆州众人,同心一意,共拒曹操,刘备一定乐意从命。如果如愿,天下大势也就确定了,现在不行动,被曹操抢了先,将来就麻烦了。”
鲁肃建议的核心是:大敌当前,不妨与世仇荆州言归于好,再联合刘备共抗曹操;假如现在的荆州开始闹不团结,那便根据形势不妨趁火打劫一把!由我去观察一下风向。
就这样,鲁肃经孙权同意来荆州以吊孝为名打探军情政事来了。此事就这么荒唐绝伦又自然合理,一个恨不得生食其肉的仇人翘了辫子,却派员上门吊唁慰问。到了灵前怎么致悼词?你不该死那么早啊,剥夺了我们将来活剐你的权力呀!——当然这是心里的哭诉,口里估计还是要表示跟着悲痛的:“人死不能复生,还请节哀顺变……”
谁知人还没到襄阳,便已得知了刘琮带领荆州举州投降曹操的消息。襄阳是不用他再去“吊孝”了,但如此汇报孙权,鲁肃又极不甘心,可以预料:孙权得知荆州与曹操合为一家了,并且已经换了曹操做家长,江东面临的将是投降与否的表态了。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投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鲁肃打心里不愿跟随孙权做一个降臣,他终于打听到刘备军退往江陵的准确信息,便直接迎头赶到了当阳。虽然极为顺利地与刘备见了面,却没料到看到了刘备这么个可怜兮兮的模样。
诸葛亮知道鲁肃来干什么,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大喜过望,这是刘军能得以幸存的唯一机会,说是突然来了救星也不为过。
但诸葛亮更明白:欲速则不达,向孙权求救这样的话只能说给刘备听,对于这位江东的不速来客还只能不卑不亢,不让他看到刘备的力量,说什么都没有用处的。
诸葛亮向鲁肃开诚布公地说明了刘备的现状,并且指着部分跟随逃亡的百姓说:“我主不愿弃数十万舍家随行的百姓而速行,才得以被曹军轻骑追上,并且无法作战,宁死不丢人心,真英雄也!”
鲁肃立时被目前的事实感动,在没见到刘备的任何实力之前,自己先认定了刘备是个可以合作的对象。为求得诸葛亮对自己的信任,鲁肃赶紧介绍了自己与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关系:“我是子瑜的好友!”
刘备在自己前途渺茫之际突然接到江东孙权的信息,精神立马大振,虽只数十骑,但言语之间却豪气俨然,未见丝毫颓废灰心之色!让那鲁肃心中佩服得几乎五体投地:这刘玄德名不虚传!——却一时未醒悟是自己给刘备送来了信心。
及至众人赶到汉水,关羽所率水军已接孔明的飞骑传令,早已在汉津渡口迎接,大伙上了战船之后,未行多远,在沔水之交合处,又迎到了刘琦所率的万余水师,鲁肃更加坚定了此行不虚的想法。
在赶往夏口的路上,鲁肃向诸葛亮建议:全军应继续东移至樊口,那里城处长江南岸,贴近江东,既利于对曹军的防守,又能及时得到江东军的实际支援;并发出了请诸葛亮回访江东的邀请。
诸葛亮却未急于向刘备请示前往江东,而是表示要先帮刘备安顿好随行的百姓。这下鲁肃更加感叹这刘备的厉害:竟能将大仁大义这么快便传染给部属!看来世间传言刘备乃曹操克星并非夸大其词,岂不闻:仁者无敌!
进驻了三江汇合之处的夏口城,大家总算暂时安下心来,谁知诸葛亮却私下去见刘备,神色凝重地说道:“事情紧急了,请派我去求救于江东孙将军。”
事情明摆着:曹操已得荆州水军,虽暂时需要整编安抚,但绝对不会给刘备多少在夏口安逸的日子,江东援军不至,夏口必然难保,难道到那时真的如前日对鲁肃所说:去投奔昔日好友苍梧太守吴巨不成?那只是对鲁肃表示并没有到走投无路之地步的随口之言,真去了苍梧(现在广东沿海一带),在那地僻人稀之地,还能有什么作为?
刘备当然更明白这点,所以在鲁肃次日正式提起请诸葛先生回访江东面会孙权之时,立即爽快地答应派孔明为自己的全权代表,马上就可以与鲁肃同行东去柴桑出使江东。
一叶扁舟,顺流东去,那上面承载的是孙、刘两家的希望!
180
曹操兵不血刃,入主荆州,虽未捕得对头刘备,但却尽获其辎重,并且顺利占领长江口岸枢纽重地江陵,收编荆州仅水师便七万余众,实是南征之开门红透顶的空前大胜!
后有得陇望蜀之说,现在的曹操是得荆望吴,对于那在夏口苟延残喘的刘备,曹操现在已经不再放在心上,所以并未集结主力水师顺汉水下东南,克夏口围刘备,进而逐渐威逼江东孙权。
如果封锁江东水军于三江口之东,历史肯定将会被改写成另一种局面,中国再出个几百年的大魏朝也是说不定的事,又哪来后之《三国演义》?估计对曹操的历史评价也将是另一种定位。
可惜过去的历史如同江水不回头,从来不会有什么如果之说,曹操在送去对孙权的威吓逼降信之后,便全力部署对江东的军事行动。当然,对刘备也没有真的网开一面,只不过是以偏师对偏师,主力还是准备对江东水军主力实施一鼓聚歼的战略部署。
曹操的偏师由护军都督赵俨、奋威将军程昱统率,受其指挥的将领有:于禁、张辽、张郃、朱灵、乐进、路招、冯楷以及原荆州军文聘所部。水陆步骑超过十万,任务是沿汉水由襄阳向东南,直击夏口的刘备、刘琦军。
说起来此偏师不偏,这是曹操设计的钳型攻势中的北路大军,主力由历经百战磨炼的曹军构成,如全力东下,决非关羽及刘琦的两万水军所能阻挡,但是曹操还交给北路军一项重要任务:掩护南路水军主力的左侧背,虽然这样也并无不妥,可是对于这支部队的定性却已大变,成了防守为主,进攻为次,看来重头戏还是在曹操亲率的南路军那边。
南路军以原荆州水军作为主力,再加上曹操带来的北方部队,总数已达二十余万,兵分三路,江南、江北,再加上长江中的战船及三军辎重,沿长江浩荡东下,声势震天!
长江在江陵以东向南绕了一个大弯,曹军由江陵东下,顺水须先向东南,然后经洞庭北长江水道折向东北,预计与北路军会师夏口,那时的江东将无天险可依,而曹军却可以借长江水道运输大军辎重,江南江北齐头并进,拿下江东将如同摧枯拉朽,曹操统一中国的不世之功则将永垂青史也!
至于益州,更不是什么麻烦,早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病故于任上,已经换成了他的儿子刘璋,现在还没打到他头上,便已经抱头求饶了:自下荆州之后,刘璋即主动表示归附曹操,并且出夫出军、助粮助饷,不求分一杯羹,但求保一时安。汉中张只想着在他那汉中一隅盆地当他那五斗米教主即万幸,估计不过是一纸通牒便降的主。
现在唯有一点麻烦:北方士卒对江南水土不服,幸好不是酷夏,如果赶在那时节,光是空气中的水分就会让所有北方汉子穿不住短裤,更不用说烫人的铁甲了。还好,眼下秋末冬初,天气渐凉,正适应北方士卒作战。
再说了,还有那荆州本地官兵将近十万,仅此兵力,就远超江东水陆全军,有强大的曹军作为后盾,或者说督战队也未尚不可,孙权能有什么防守良策?
不过,如果那孙权一旦联合刘备倒是个麻烦,那刘备据说刚得一谋士诸葛亮,号称卧龙,想必有些真本事,再加上刘备手下之三员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都不是善主,风闻那刘备前些时又新收一义子刘封,战场厮杀也有些门道,看来必须抢先一步切断他们与江东之间的联系!
还是老办法:出动轻骑,奔袭那夏口东方的樊口,此举成功,江东与夏口将被割断联系,至于到时先收拾哪家?只有到时再说了。
181
诸葛亮与鲁肃单帆孤舟,隐没于大江洪波,顺流而下柴桑口。
而现在柴桑的孙权正处于左右为难之时。
荆州降曹的确实信息已经传到了江东,那曹操对待荆州顺民降官的优厚政策当然也被足尺加五灌进了江东众人的耳膜,致使大家一颗颗青春的心开始了跳跃式地搏动,升官的机会到了!
几天来往孙权耳朵里灌的全是这种信息:“曹公乃豺狼虎豹似的人物,现在以大汉丞相的名义行事,挟天子之名征讨四方,行动以朝廷诏命为辞,今日与之为敌,政治上名不正言不顺啊!”
况且以将军的实力之所以可以抗拒曹操者,不过依赖长江天险。而今天曹操已得荆州,尽占其长江南北之地。所接受的是刘表训练有素的水军,皆艨艟斗舰,数以千计,曹操全部用以沿江而下对付我江东,两岸兼有步骑,水陆俱下。如此所谓长江之险,已经与我共有之矣。
而曹操势众,我方力寡,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又不可以闭上双眼装着看不见。凭心而论:为将军大计、江东前途着想,不如放弃战争,选择和平,举江东迎之,则将军幸甚!江东幸甚!百姓幸甚!国家幸甚!
这便是以江东三世重臣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的肺腑之言。
面对现实的孙权这时拿不定主意了:下决心抗曹,的确风险不小;如果束手称臣又有点不大甘心;但假如名义上归顺,那曹操如果能给江东充分的自治权的话,这和平之路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可是看到那荆州刘琮得到的待遇,又不免使孙权心寒!
战争与和平!何去何从?看来要等到鲁肃归来了。
诸葛亮随同鲁肃到达柴桑之后,并没有被安排立即去见孙权,但从鲁肃口内,诸葛亮也清楚知道江东大部分文武官员的明确态度。诸葛亮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坚定孙权抗曹的信心;给孙权充足的说服下属的理由;把刘备实质上的求援化为双方互惠联合;决定双方部队联合行动的具体时间、任务——这点最为重要,刘备等不起。
鲁肃在去见孙权汇报自己的荆州之行时,正赶上孙权再次集会大员讨论战降问题。这几天孙权以及他的决策班子一直干的就是这项不可能有结果的工作,这里的唯一上级就是孙权,下属民主讨论的意见总不能使孙权满意,那就唯有继续讨论下去。
虽然早有聪明的下属看出了孙权骨头里的倾向,暂时采取了观风的态度,但投降派的声音还是一直占着主旋律的地位,以至于刚回来参加会议的鲁肃竟没有发言的机会——或者说时机会更准确些。
瞅准了一次孙权更衣(去厕所)的机会,鲁肃跟到了“洗手间”,孙权就是留给鲁肃这个单独表达意思的时机,所以很急切地询问鲁肃:对大家几乎一致的“主和”有何看法?史载原句是:“卿欲何言?”
鲁肃顾不上扯皮了:“我看大家的意见是专门误导将军,没有人是想着与将军共图大事。我鲁肃可以欢迎曹操,将军就不可以了。我降了曹操,估计曹操最次不过把我鲁肃开回原籍务农,就算那样,鲁肃身份也不会低于下曹从事,还会驾辆牛车、带些随从去郊游士林悠哉游哉,要是给个官的话,估计也不会离开江东。将军投降了曹操以后,还能指望有家吗?鲁肃希望将军自己决断,千万别听众人胡说。”
其实孙权自己也未必不明白大家心里想的是什么,只是不愿意伤心地承认或者是点明这个事实罢了,现在鲁肃已经扯去了大家脸上蒙的那块遮羞布,使得孙权不由叹息:“这些人所坚持的意见,甚是让我失望;如今卿提议的才是救亡大计,正与我的心思相同,这是苍天把你赐给了我啊!”
心理上孙权需要更加坚强的支柱,鲁肃给孙权带回来了:诸葛瑾的二弟、刘备的谋士、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就在驿馆等候接见。
对于诸葛亮其人,孙权当然早闻其名声,其兄诸葛瑾是自己信赖的谋士之一,才学上孙权对诸葛瑾也是颇为欣赏的。既然是亲兄弟,估计与诸葛瑾当在伯仲之间是合理的,但现在的诸葛亮却不是以一个亲信下属之胞弟身份出现的,他马上就要接见的是刘备的代表。
这个年龄仅长自己一岁的诸葛亮到底有什么通天彻地之能?孙权向来不信邪,而且孙权也清楚地明白诸葛亮的柴桑之行的目的所在:不就是动员我抵抗曹兵么?你这个说客却是多余了,是和是战我孙权又岂能是被他人所左右的?
待会要与你点明:孤与你的主子刘备处境是不一样的,刘备对于曹操是降而复叛,是没有任何再降可能的死对头;而我孙权不同,现在是进退自如,战和在我,更别说孙家与曹家还是双重亲家!
谈判双方初次接触,孙权合理地采取了先听你诸葛亮对我江东的建议,再后发制人的谈判策略。
诸葛亮等的就是这一刻,毫不客气地对江东目前的局势开始了貌似客观的分析,下面是史载原文再加上笔者于括弧内的点评: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注意:现在是孙、刘、曹三家平等逐鹿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曹操的力量太强大,我们单独一家谁也不是曹操的对手!)
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不避讳刘备新败,只是略过少提)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是在高明的混淆逻辑,把选择浓缩成仅有两个,前者又明摆着行不通,实际上就给孙权留了一条后路!)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只是公然指责孙权的行事糊涂了,说了这么多,毫不牵扯自己的目的,孔明乃谈判大师!)
孙权何曾见过这种谈判对手?不禁反讽:“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是啊,你说得这么头头是道,那你的主子刘备为什么不先投降啊?)
其实,孔明的长篇大论本来就是给孙权布的一个陷阱,就等着孙权往里面跳呢,等孙权自己从这陷阱里爬上来时,孙权在心理上已经找到了一个强大的支点,诸葛亮的第一个任务已经完成了。
诸葛亮淡淡一笑:“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表面上孔明是在褒扬自己的主公刘备,实际上孔明这是在送给孙权一个道德的支点,是做了两顶帽子:英雄与奴才!孙将军,你选一顶吧。
孙权当然是个极为明白的人,马上悟到了诸葛亮真正欲表达的意思,当即表态:“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孔明谈判基本成功,火已经烧上去了,现在需要的不过是再添些干柴而已,让孙权维持住沸腾点。
孔明下面的话与其说是坚定孙权的信心,还不如说是在送给孙权一件对付内部投降派的武器: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告知孙权刘备还有两万精锐,是值得联合的对象)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曹军不可惧,刘备已经先立大功:磨钝了曹军的锐气)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胜曹兵有理论基础:你的祖宗、兵法祖宗孙子说的。)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开始了具体分析)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想得荆州,要先相信荆州的人民,这点亲眼见过长坂坡百姓的鲁肃可以证实)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必胜的结局都已经定了,还犹豫什么呢?)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连战后分赃都没忘了:你孙权得到的是安全,而荆州还是姓刘!)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话说到这份上了,别说是孙权,就是换成是曹操,恐怕也该听孔明指挥了!
所以,孙权合理的“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三国志·诸葛亮传》)
至此,谈判大师诸葛亮出使江东初步成功,给危机中的刘备带回来三万水军!重要的是,率领这三万精锐水师的统帅,是一个也可以称为天才的人:风流江东、名传千古的周郎、周公瑾周瑜!
182
周瑜时年三十四岁,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却因其精通音律而被世人传为风流潇洒,更因其后世戏剧舞台上的武生角色的定位,而在人们心里留下了一个英俊奶油小生的形象,其实那应该是孙策的形象,是后世的人们把他们的形象合二为一了。
这时的周瑜正受孙权的派遣前往鄱阳,是鲁肃劝说孙权紧急召回周瑜,任命其为水军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助周瑜赞画方略。
但大军出动之前还是有一些必要的功课要做的,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统一思想认识,消除怯敌畏战心理,第一步要做的当然是要肃清投降派的不利于军心士气的自由主义思想及言论。
这次是由周瑜主持的民主大会,就连孙权也是在列席旁听,当然,也做好了最后总结发言的准备。
主张投降的人们没有什么新观点,无非把多次重复过的战必亡滥调再次重复一遍而已,最多现在又加上“时不待我”的字样,强调主动和平改编与兵临城下的放下武器得到的战后待遇是大不相同的,被迫识时务那叫不识时务,是不配称为“俊杰”的。
周瑜厉声痛斥: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这是针对主和的人们提出的曹操能代汉实施征伐之理论而明确的驳斥,看来古时候也是讲究政治第一的)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顺便也给投降派政治上定了性:再鼓吹投降可就是反革命言论了啊!)
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乎?(就算是曹操既无内忧,又无外患,也没有资格与我们在舟船水战上较量!)更何况: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3.又今盛寒,马无蒿草。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怀疑打不赢的人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孙权紧接着做总结,拍板定盘:“曹操这老贼欲废汉自立已久,只是忌惮二袁、吕布、刘表与我孙权。现在数雄已灭,唯有我孙权尚存,我与老贼,势不两立!周瑜将军的意见大家听到了吧?与我的意见绝对一致,这是苍天把他赐给了我啊!”——孙权谦虚谨慎!见有支持自己的就感谢老天。
孙权的总结报告可不是光凭嘴说,而是愤怒拔刀砍断了一只桌角,并以此立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载)
——这可不是玩的!现在是“杀桌吓人”,但谁要再不识相,妄言降字,那孙将军可就要“杀鸡吓猴”了。没人愿意当那只鸡,立时群猴肃静,体制内当然再无不和谐声调,江东就此上下统一了主旋律。
重压之下,后方最起码表面上是万众一心了,由孙权坐镇柴桑,统一调动各方军马战舟,并保证前方军需;周瑜指挥前敌,率水军三万西上樊口,与刘备军会合,进而直上西南,迎击曹操的庞大军队。
但事情并不是像周瑜在会议上说得那样轻巧,周瑜首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那刘备的残兵还能作战吗?
虽然有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同船赴樊口,但在周瑜眼里,诸葛亮只不过是自己的同僚诸葛瑾的胞弟而已。周瑜这前军主帅可没给刘备谈判签约,用不着诸葛亮代表刘备来赞襄军务,诸葛亮描述的刘军再厉害也没有用,周瑜要亲眼看了才算数!不,看了也不算,要亲眼看过刘备打一仗周瑜才能安心。
周瑜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那曹操东来的不仅只有水军,沿江而来的还有十几万步骑,并且江南、江北几乎平均分配兵力,辎重由江面上的舟船给予保证,而江东军陆战的实力周瑜更是心里有数,不管怎样,也要避免与曹军在陆地厮杀决战,能依赖刘备军否?
这一切都要等到与刘备见面以后再作决定,至于刘备对自己部队的兵力使用,诸葛亮已经详细介绍:江夏太守刘琦已与关羽共同指挥水军一万五千,担负固守夏口防务及迎击顺汉水而来的曹操北路大军的任务,估计仅能滞怠曹军的行动,如果江东水军不予增援配合,夏口必失无疑。
张飞与赵云已各率千骑,进抵长江北岸的鲁山,作用有二:据险阻截长江北岸曹军向夏口的推进;伺机袭扰江北的曹军,对曹操的北路大军也不无牵制作用。
刘备本人已率刘封等诸将进驻了樊口,步骑六千,随时配合江东水军的行动。
六千人马?用以对付曹军长江南岸的数万大军能起什么作用?不要紧,到时候我就让你刘备率部为前锋,且看你这所谓曹操的克星怎生破敌?
天气晴朗,日高风息,两岸如画,江面如诗。
先锋黄盖派走舸来报:刘备乘战舟来迎都督。周瑜不禁得意:昨日那刘备便已派员前来慰问部队,使者言语之间竟还有希望周瑜回拜的意味。周瑜当即拒绝:“不才司令全军,既不敢擅离。又不可委托他人,不过,倘若尊驾能够委屈虎威光临本帅舟的话,倒可以满足尊驾的愿望。”
现在刘备终于自屈前来,总要给他点面子,周瑜传令各舰鼓角齐鸣,以接待贵宾大礼接刘备登上帅舰,马上就要决定破曹大计,最要紧的莫过于同心同力!
正要下令之际,忽又一转念:合作来日方长,莫要让这大耳朵误会,离了他就不能打仗了,还是先压一下这左将军的气焰为好。算了,就在船首迎接他吧。
而这时的曹操已经率大军越过了洞庭北路江面,东北方向,前面不远就是赤壁!因此而名留千古的赤壁大战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