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种访贤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范蠡
  •   楚昭王十八年,即公元前506年,对范蠡来讲,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孤独、愤世的范蠡迎来了他一生的知音——文种

      文种,字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国郢(今湖北荆州)人。同范蠡一样,他也是一个才学出众、富于谋略的人。当时,文种来到宛邑出任县令。他十分爱才,求贤若渴,对贤能之士总是十分留心。

       按照常理来看,范蠡与文种相遇,并成为生死之交几乎是毫无可能的事情: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县长大人,一个是出身贫寒、一文不名的佯狂草民。好在文县长并非 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俗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与范蠡成为至交的人,定是人中之。年轻的文种也是志向高远,他才能出众、学识渊博,天文地理无 所不知、无所不晓,可谓有勇有谋。此外,文大人思想十分开明,毫不拘泥于世家贵族的那一套,可以说带着几分前卫。

      文种原在楚国首都郢 为官,因不会溜须拍,被发配到边陲小邑宛做了一个邑令。楚国的紊乱腐败和朝臣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让文种深恶痛绝,特别是看到伍子胥的父亲被杀,伍 子胥逃往吴国,楚国不能留住贤士,一天天败落下去的情景,他深感国家前景黯淡,人生渺茫,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能找到一个知音,把这些愁思烦绪倾诉出来,一吐 为快。

      在公务闲暇之时,文种便四处寻访县里的贤能才俊之士,期望能被他遇见。《越绝书》记载:"大夫种人其县,知有贤者,未睹所在,求邑中,不得其邑人,以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泛求之焉。"

      范蠡如此特立独行,狂名远扬,他的名字很快传到了文种的耳朵里。

      具有敏锐眼光和精准直觉的文种,断定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于是,他派了手下的一名邑吏,去把范蠡请来一叙。

      这名邑吏来到范蠡所在的"三户里"村,打听范蠡家住在哪里,说是邑令要召他问话。村里人对邑吏说,范蠡是个小疯子,邑令召他干啥?邑令是不是也疯了?

      范蠡听到消息,对文种是否真心"招贤纳士"存有疑虑,对他派人来招自己心怀不爽,干脆来了个避而不见,悄悄到清水边的丛林里练剑去了。

       邑吏白走了一遭,心里十分恼火,暗道:"你范蠡摆什么臭架子,不就一乡村‘小疯子’吗。"于是,他胡乱打听了一下,很快就回来向文种禀报说:"大人,这 次您恐怕真的是看走眼了!那个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像是个疯,子,生来就有这个病。全村的人都说他是疯子,看来他的确是神经有些问,题,我看就不必召见 他了吧!否则,只会白白浪费您的时间呢。"

      文种听了邑吏的汇报,反而对范蠡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他对这名邑吏说:"我听说,一个贤 能饱学的志士,往往都被俗人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自身具备常人无法理解的高深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所以才会被人诋毁。所谓天 才,都是与众不同的。我看这样吧,明天你就不用去了。我亲自去拜访他,看他见不见。"

      于是,第二天一早,文种就洗漱完毕,准备妥当,叫上几名随从坐在他的车里,向范蠡居住的村庄出发了。

      范蠡居住的小村庄里的人听说有官员来了,都跑出来迎接,却只有范蠡家大门紧闭。文种走到范蠡家门口刚要下车,却被吓了一大跳——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一条趴在那里冲着他们"汪汪汪"地狂吠呢!

      文种先是一愣,仔细看时,却发现是一个人披着狗皮在学狗叫。

      村里跟着看热闹的人说,那就是范蠡!

      这场面也真够奇特怪异的,一般人恐怕马上就会被吓走了。不过,文种到底不是"一般人",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文种手下的人就担心了,他们怕文种难堪,就自作主张拿来衣服,把范蠡盖了起来。

       文种却很高兴地说:"不要遮盖,我听说狗之所以叫,是因为看见人来了。我今天到此,发现有圣人气,一路求访,才来到这里。况且他是人身却冲我汪汪叫,说 明他把我当人看呢。"于是,文种乐颠颠地下车去,恭敬地朝范蠡作揖。可范蠡却没给他面子,根本不予理睬,只把自己的背影留给他。文种只好无奈地离去。

      范蠡用狗吠迎文种,是他试探文种之计。邑吏来召他,他避而不见,是试探文种是否诚心。文种来时,他披狗皮狂叫,是试探文种是否真心。范蠡揣测,文种既然有此真心,明日必定还会再来。到明日,就要试一试文种是否知心了。若是知心之人,就可商议大事。

      第二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的衣帽。"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果然驾车来到他家门口。这一次,范蠡不再装疯卖傻,他很客气地把文种请进屋。

      文种见被称作小疯子的人,今日衣冠整齐,仪表堂堂,礼节周到,声音铿锵,心中大喜,不由说道:"种闻蠡有旷世之才,得见颜面,实是三生有幸。"

      两人分宾主坐在蒲团上,一边喝酒,一边交谈。文种深为范蠡莫测高深的智慧所折服。从来没有人能像范蠡这样给文种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而范蠡,这大概是平生第一次有人如此赏识他,从心底懂得他。两人都只觉得相见恨晚,说话说到激动处,手舞足蹈,丝毫不顾旁人惊讶的目光。

      这就是南阳广为流传的"范蠡狗洞遇文种"的故事。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范蠡与文种的交情,并不是每天同宿一席、同饮同食累积起来的。他们之间的友情,来自于对彼此的了解。真正的朋友,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距离所能疏离的。

      范蠡并不是每天待在家里死读书的。他喜欢往山林里跑,曾经一连几个月待在山中协助村民开发山坡农地和水利工程。

       这是他一向喜欢从事的工作。长江流域一带,自然条件甚佳,土地肥沃。当地居民却以狩猎及采摘野果为生,虽然也有不少人务农,但对于有计划的土地开发总是 不擅长,也并不感兴趣。因此,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一直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对于山地居民而言,狩猎总是比耕种有趣得多。范蠡反对随便杀生,对于人类残暴又缺 乏主动开发自然的能力,他常常予以尖锐的讥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