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说难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韩非
  •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 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 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则以为卖重。论其所爱,则以为藉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博辩,则以为多而交 之。略事陈意,则日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日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 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 以智能,则为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 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 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蠢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译文】

      大凡进说之难,不在我的才智不足以劝说君主,也不在我的口才不足以阐明我的意见,还不在我不敢纵横驰骋尽情地把意见完全表达出来。大凡进说之难,在于了解进说的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话去迎合他。

       进说的对象是为了崇尚名声,进说者如用厚利去劝说他,就会被认为没有节操而受到卑贱的待遇,就会被疏远和抛弃。进说的对象是为了厚利的,进说者却又用崇 尚名声去劝说他,就会被认为没有心计而又不切实际,一定不会被采用。进说的对象心存厚利,可是表面上却又装作崇尚名声,如果用崇尚名声去劝说他,就会在表 面上被采用而在实际上被疏远;如果用厚利去劝说他,就会背地里采用进说者的意见而公开地抛弃进说者本身。这是不能不洞察的。

      大凡事情 总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行动才会成功,在言谈中泄露了秘密就会失败。不一定是进说者本人有意泄露秘密,而是在进说当中无意识地触动了君主的心事,这样就会危及 自身。君主在表面上要做什么事,而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另一件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要做的事,而且还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就会身处险境。进说者为君主谋 划大事谋划对了,聪明的人从外部揣测出来,事情泄露,君主一定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这样就会身陷危局。君主对进说者的恩泽还不够深厚,却讲到君主的心里 话,这个意见实行而且成功了,进说者功德就会被忘却;这个意见行不通而失败了,就会被怀疑,这样就会危及自身。贵人有过错,进说者宣讲礼义以指明,这样就 会身处险境。贵人有时谋划对了,想要作为自己的功劳,进说者也知道这个情况,这样就会身处险境。勉强让他去做他所不能做的,一定要让他停止他所不愿停止 的,这样就会身陷危局。同君主议论大臣,就会被认为离间他们的关系;同君主议论左右侍从,就会被认为显示高贵。赞美他所喜爱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找靠山;指 责君主所憎恨的人,就会被认为是在试探他。说话直截了当,就会被认为不聪明而且拙笨无能;说话繁杂琐碎,就会被认为废话连篇,耽误时间。陈述意见过于简 略,就会被认为胆小怕事,不敢深入;考虑问题宽广,谈起来滔滔不绝,就会被认为粗野傲慢。这就是进说的困难,不可以不知。

      大凡进说的 关键,在于了解对方得意的事情而掩饰其羞愧的事情。他有私人紧迫的事,进说者就要指出这是合乎公义的而劝说他去做。他心中有卑下的事,然而不能不做,进说 者就要借机把它美化为好事而抱怨他没有去办。他心中有过高的要求,事实上办不到,进说者就要举出这事的问题,列举其坏处,赞扬他没做。有的想要自夸智能, 进说者就举出其他同类的事情,多给他提供条件,让他借助我的言谈,而我却假装不知道,就这样来助他增长才智。想要进言保全某人或某国,就必须用美好的名义 加以阐述,又要暗示他合乎君主的私利。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就要表明这可能带来诋毁和诽谤,又要暗示这是君主的隐患。要赞誉与君主有相同行为的人,讲与君 主有相同规划的事情。有人跟君主有同样的卑污的行径,进说者就必须大力粉饰,说他没有危害;有人跟君主碰到同样的失败,就必须尽力掩饰,说他没有过失。君 主在显示自己的力量时,就不要用不好办的事去难为他;君主敢于决断时,就不要拿他的过失去触犯他;君主自以为他的计谋高明时,就不要提其失败刺激他;进言 大意对君主没有违逆之处,语言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机:智和口才了。按照这条道走下去,才能使君主亲近而不疑,才能尽情地发表自己的 意见。

      伊尹当厨师,百里奚做俘虏,都是为了谋求君主的任用。这两个人都是圣贤,然而还不能不以贱役身份受到任用,多么卑污呀!而如今 我看做厨师和做俘虏二事,只要君主能够听取采纳而国家得以振兴,这就不是士人的耻辱了。这是要经历许多时日的,而君主的恩泽业已深厚,谈到君主的隐私之处 也不会被怀疑,争辩曲直也不会被怪罪,这样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剖析利害得失来帮助君主建功立业,直截了当地指明是非来帮助君主端正品德,能够这样侍奉君主, 进说才能成功。

      【原文】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 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 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 不察爱增之主而后说焉。

      夫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

       从前郑武公想要攻伐胡国,因此先把女儿嫁给胡君,用以快慰他的心。又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攻伐呢?"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攻伐。" 武公大怒,就把他杀了,说:"胡国,是兄弟之国。你说攻伐胡国,为什么?"胡君听说这事,以为郑国亲近自己,也就不防备郑国了。郑国偷袭了胡国,把胡国夺 了过来。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起雨来,把墙浇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墙,一定会被盗。"他的邻居有个老人也这么说。到了夜里果然丢了很多财宝。他们家认为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居那个老人。

      这两个人说的都对,可是情谊厚的(大夫)被杀害,情谊薄的(邻居)被怀疑,这并不是了解问题有困难,而是如何处理了解到的问题是困难的。所以绕朝的话是说对了,在晋国他确实是可以称为圣人的,可是他却在秦国被杀。这不可不明察。

       从前弥子瑕受到卫君的宠幸。卫国的法律,偷用君主的车,罪当处以刖刑的。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在夜里悄悄地去报告弥子,弥子假借君主的名义备上君车赶 回家。君主听说后认为他很有德行,说:"多么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把那刖罪都忘了。"又有一天,弥子瑕跟君主在果园中游览,吃桃觉得很甜,没吃完,把 剩下的一半给君主吃了。君主说:"真是爱我呀!忘记了自己爱吃的而给寡人吃。"等到弥子岁数大了,君主不再那么宠爱他了,他又得罪了君主,君主说:"这个 人原先就假借君命用过我的车,又给我吃过他吃剩的桃子。"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是一样的,而以前之所以认为有德行,而之后又得罪卫君,是因为爱和憎也有了变 化。所以臣子在被君主宠爱的时候,他的才智就被认为合理而与君主更加亲近,在君主憎恶的时候,他的才智就被认为不合理而获罪过和疏远。所以谏君进言的人不 可不先了解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言。

      龙作为一种动物,它很柔和而且可以骑着玩的;但它的喉下长有一尺长的逆鳞,如果有人触犯它,一定会被杀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言者如能不触犯君主的逆鳞,也就差不多算善游说的了。

    上一篇:第八节 扬权 下一篇:第六节 有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