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故事:求学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衡
  •   张衡10岁左右,老夫人和他父亲相继去世了。他舅舅和他妈妈商量,要送他去读书。

      西鄂城里有"书馆",是小孩读书的地方。张衡的舅舅认为,张衡在家已经认识上千字,读过几本书,能背一些,不必再进这种学馆。几里外有所学馆,招的学生是十几岁或二十岁的,学的内容比较深,张衡到那里比较合适些。

       张衡跟着舅父走了几里路,看到一个小村庄,外面有一座整齐的瓦房,建在石砌的平台上,门前有五级台阶。他们进门一看,里面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几组学 生分别围着几张方桌,老师单独一张书桌,桌上放着几卷竹简(古代的一种书,字写在竹片上),靠墙的书架上放着更多的竹简。

      这所书馆学习的内容,是"五经"和赋。

       "五经"是什么呢?是儒家的五种经典著作:《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东汉皇帝重视这五种经书,朝廷办的"太学"(国立大学) 里设有"五经博士",担任教师,学生被称为"博士子弟",毕业后可以分配做官。所以一般青年读书人,都要读经(只要在五经中选读一经就行),将来找机会进 太学,这是一条做官的道路。

      赋是一种文体,又像诗,又像文,在汉朝很流行。赋的内容多是歌功颂德,描写城市、山河,献给皇帝,也可以做官。所以学赋也是一条做官的门路。

      张衡拜过老师,老师询问了他过去的学习情况,叫他写了几行字,就问他希望读哪一种经。张衡因为喜欢诗,表示要读《诗经》。老师就安排他坐在一张方桌前,同桌的几个同学都比他大几岁。

       《诗经》是周朝的诗集,作者很多,据说是儒家开创者孔丘编订的,共有诗300多首。这些诗被汉朝的儒家博士作了许多烦琐、歪曲的注解,张衡感到很讨厌。 他喜欢抛开注解读诗,感到其中有许多好诗。赋这种体裁是由屈原的《楚辞》发展而来的,所以又称"辞赋"。张衡学赋很快,他的作业一直受到老师的夸奖。

      可是,张衡的心思并不专用在《诗经》和辞赋上。他很关心农业生产、山河地势、商旅往来……。他常爬上山岭,渡过白河,到西鄂县城买东西,观察农、工、商的活动。

      西鄂县城附近有座鄂城寺,张衡上学和回家都要经过那里。寺里有一座七级宝塔,登塔远眺,可以看到一片平野,水渠如网,田里除种稻外,还有麦子、大豆、高粱等。东面是白河如带,北面是层层的远山,西面不远就是小小的西鄂县城。张衡常爱登塔远望。

      张衡除读《诗经》和赋以外,为求知识广博,还阅览其他许多书籍。有一天,他在一本《鹖冠子》上看到有关北斗的四句话: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他仔细分析了这几句话:春天的傍晚,北斗横在空中,接近天顶,它的柄指向东方。夏天的傍晚,北斗斗柄在上,斗身在下,就是张衡最早看见的那个样子。这时 北斗柄指向天顶,也就是指南了。秋天的傍晚,北斗横在地平线上,斗柄在左,指向西方。冬天的傍晚,北斗倒挂,和张衡迷路那次所见的一样,斗柄指向地平线, 也就是北方了。这四句话讲的都是傍晚,也不是每个季节完全相同,例如早春的斗柄和暮春时的斗柄都是指东,但早春时指东北,晚春时指东南。

      北斗在傍晚出现以后,不停地在天空转动。这一点,张衡迷路那天晚上和第二天清晨,就亲眼看到过。他把北斗的转移情况画成一幅图,看了又看。他想:北斗每天转一圈,每年又转一圈,它是绕着一个中心转的。

      后来,他在书上看到,这个中心就是天上的北极。北极有颗小星叫北辰,也叫北极星,北斗和其他星星都绕着北极星转,北极星位置不动(北极星靠近北极,也转很小的圈子。但如非精密观测,可把它看成不动),它永远在正北方。

      每个晴天的晚上,张衡都要望一望北斗。有时候,他守候通宵,观察北斗:

      "啊,斗转星移就是这么回事。"

      他想:很多人以为北斗总是斗柄在上,因为他们只在夏天傍晚乘凉时才看北斗,别的时间都不看。要弄清北斗的旋转,一定要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都去看才行。

      他看着北斗一圈一圈地转,他的年龄也一天一天长大,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