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故事:游学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衡
  •   张衡十五六岁时,作文和作赋达到 了一定水平,有希望由县令和郡太守推荐到太学去做博士弟子了。

      汉朝的太学,从西汉武帝建元五年 (136)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博士的人选需要熟悉儒家某一种经典,有师承,能讲说训古和章句,并被当代学者所推崇。博士的法定年龄需要50岁以上。到 元朔五年(124)才开始设置"博士弟子"。博士弟子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需得到地方县令的推荐和郡太守的考察。

      东汉光武建武四年(28),建太学于洛阳。次年,太学的学宫建成,讲堂长10丈,宽3丈,规模很宏伟。光武帝亲自巡视,举行落成典礼。东汉的太学,仍仿西汉制度,各经分置博士,选用经学专家教授弟子。

      东汉明帝时(58—75),更大力提倡经学,"博士弟子"名额也有增加。章帝建元四年(79),召开讲经大会于洛阳白观。会议持续几个月,最后综合讲经议论的结果,下令让班固编撰成《白虎通义》,颁示太学。白虎观会议的召开可以看到东汉提倡儒经的高潮。

      张衡到达洛阳,在群儒大会白虎观以后不过十五六年。当时,经学是朝廷极为重视的学问。求学青年愿求仕进,必须钻研经义。张衡的年龄是合乎进太学的标准的。

      可是,他对这事看得非常淡。

       他读了一些经书以后,逐渐知道了太学里的一些情况。太学里那些老师,也就是博士,为了夸耀自己的所谓学问,总要把经书讲得非常烦琐,而且常常歪曲原意。 有的博士把一些儒经加上100多万字的注释,把经书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明明是些胡扯的东西,却叫学生死记硬背,不许有任何更改。有的人从年轻读到白头,才 算读"通"一种经书。张衡认为这样读书是一种痛苦,他不愿去受这份罪。

      张衡认为太学也有值得学习的东西,但学习方法太拘束。他主张学 习各家各派的学说,比较长短,评论得失,才能得到真实的学问。从宛城回家以后,他又认为游览参观是一种求学的好方法,在游览中可以增广见闻,把亲见亲闻的 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对照起来,就能得到最可靠的知识了。他决心不等待进太学的机会,独自离家远游。

      公元94年,张衡17岁。他卖了一部分房屋作为旅费,辞别了妈妈和舅舅,投身到广阔的社会中去。

       他首先到了旧都长安。长安在渭水南岸。这渭水盆地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战国秦国以此为基础,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长安是西汉京城,城阙宫殿,富丽 堂皇,街道广阔,商业发达。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匈奴人和西域人(西域包括现在我国的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许多国家)骑着骆驼,带着各种珍奇物品,到长安经 商。那时候,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东汉迁都洛阳,长安宫殿街市受到一些破坏,商业也不如从前,但仍是全国的名城。

      张衡在长安一带参观街市,寻访古迹,还登上华山,渡过渭水,调查各地物产和人民生活。接着,他沿秦岭北麓的大路东行。一路上,他大饱眼福,激动的心情,使他无法按捺。他提笔写道:

      阳春之月,

      百草萋萋,

      余在远行,

      顾望有怀,

      遂适骊山,

      观温泉,

      浴神井,

      风中峦,

      ……

      他参观了骊山下的著名温泉,写了一篇《温泉赋》。

      他到了洛阳。洛阳是京城,又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宫殿城阙很壮丽,王公贵戚的府第到处都有。街道上有许多豪华的商店,出卖各种贵重物品。洛阳又是全国文化中心,这里有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有灵台,是国家天文台。城西北的邙山和城南的门是游览胜地。

      龙门为洛阳南面的唯一天然门户。春秋战国时期,龙门有"阙塞"之称。龙门东西两山,即香山和龙门山(中隔伊水河)看上去确似天然的门阙关塞,故东汉时就有"龙门"、"伊阙"之称。秦名将白起曾在此大破韩魏联军。

       张衡又到了我国第一个佛寺白寺。白马寺共有四个佛殿、一个台阁以及钟楼等建筑。从寺门进去,第一个佛殿叫"天王殿",塑有"风、调、雨、顺"四个天 神;第二个佛殿叫"大佛殿",正中供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塑像,旁立迦叶罗汉和阿难罗汉两弟子,东西两边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像;第三个佛殿叫"大 雄宝殿",仍供释迦牟尼的塑像,旁立十八罗汉;第四个佛殿叫"接引殿",供的是阿弥陀佛。所有塑像都是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极富艺术价值。在寺后院内还有 一个台阁,名叫"清凉台",高一丈左右,周围有五百多丈,内有毗卢阁,阁中有印度圣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人的塑像。洛阳离黄河不远,城南的洛水和伊水都是 黄河的支流,河水灌溉着附近的农田。

      张衡住在洛阳学习。他有时候到太学去,向某些博士求教,或听某个博士讲学。可他更多的时间是在书 店里,阅读各家各派的著作。他还结识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都是和他志气相投的来自各地的著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如扶风的马融、平陵(今陕西兴平县)的窦章、 安定(今甘肃镇原县)的王符、涿郡(今河北涿县)的崔瑗等。马融擅长辞赋文学,更善于弹琴吹笛,是有名的音乐家,后来综合研究古今文经传学说,成了东汉的 儒学大师。窦章后来校书东观,谦虚勤朴,成了闻名当世的贤士。王符学识渊博,更潜研时务,著书30多篇,其中的《潜夫论》是东汉的政论名著,流传到现在成 了极其珍贵的东汉历史资料。崔瑗是豪侠英俊的青年,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法等学问。他们都在20岁左右,都有抱负和学识,勤于读书作文,但又都不愿 进太学。马融对儒学很有研究,常批评太学博士的错误;崔瑗根据他学过的数学、天文、历法,他和张衡一起认星,一起议论历法。而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议论最 为愤激的就是王符了。张衡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比到太学去做一个博士子弟,更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他辛勤学习的结果,学问果然大有增进。众人称赞他"通五经,贯六艺",比那死读一经的太学生要高明得多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