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整肃吏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房玄龄
  •   从贞观三年(629)起,房玄龄进入了他一生中最繁忙、最重要、也是最辉煌的时期。

      房玄龄作为宰相总理国政,日夜操劳,尽心竭力,不容许有一点事情处理不当。他为人毫无妒忌之心,听说哪个人的优点,就像是自己的优点一样高兴。他会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处理政务,而他的这些做法又都显得温文尔雅

      他审议决定法令,务求宽缓公平。他从来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别人,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是地位卑微的人,也都能根据其能力加以任用。如果因为什么事受到皇帝的责备,必定叩头请罪,惊恐不安,看起来像无地自容的样子。

      这一年春天,太宗改封房玄龄为魏国公,并拜为太子少师,掌教诲养训诫太子,赐绢五千匹。但房玄龄觉得自己身上的职务和荣誉够多的了,坚持把太子少师推让掉,最后仅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代理太子詹事,并兼礼部尚书。

      这一年夏天,房玄龄受命监修国史,即七年后修成的"五史";同时修订唐律,即十年后修成的《贞观律》。

      这一年秋天,太宗又授命房玄龄对朝廷机构进行精简。房玄龄身兼数职。

      当时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旧体制日渐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新的机制才刚刚萌芽。在这种特殊局面下,吏治混乱确是主要矛盾。于是太宗说:

       "要把国家治理好,最根本的就在于用人谨慎。根据才能大小授予官职,一定有减少官员人数。《尚书》中说,‘只能任命贤才做官。’又说,‘官员不必多,只 在于任用合适的人选。’如果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虽然人数少也能满足需要,如果都是些无能之辈,纵然人数多又有什么用?古人也曾把任官不得其人比作在地上画 饼,认为同样不中用。《经》中说,‘谋士虽然很多,事情却因此没有结果。’孔子也说,‘一人一职,花费就多。没有人兼职,怎么能说是节俭呢?’而且古人 说得好,‘上千张皮,也不抵一只狐狸腋下。’这些话都记载于经典著作里,不能一一列举,应当而且必须进一步合并和减省官职和名额,使每一位官员都各当其 任,那么朝廷可以无为而治了。你应该认真思考这一道理,根据需要定出官员的编制。"

      修史和治律并非一日之工,分派下去让别人先干着就是了,而机构改革、定编裁员则是当务之急。机构改革是件大事,太宗把这样重要的使命委任于他,一来是因为他身为首席宰相,二来也是看他力能胜任。于是,房玄龄根据太宗的旨意,开始着手裁减朝廷冗员。

       入仕之初房玄龄就曾担任过隋宫里的校书郎,投奔秦王以后又在府中做过十年记室,对于案牍文书之类事情,他可谓行家里手。他明达吏事,又饰以文学,本来是 生硬枯燥的事情,在他那里却显得有声有色。他不以求全取人,也不以己长格物,无隔疏贱,一视同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就像会写字的人未必就是作家一样,他 必须以策划政治体制为基础,对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方式有一个通盘的把握。把握不准就将导致滞塞失灵,决策失误就会偏离正轨,那可是关乎社稷存亡啊?

      要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从中央到地方都必须拥有大量的官员。但官员过多过滥,则不仅无益于事,反而互相掣肘,影响行政效率。每一个官员都享受一定的俸禄,其衣食所寄皆取自于民,官员人数越多,人民的负担就越重。

      所以太宗明确指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当时吏治方面积弊甚多。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战乱,人民大量死亡和逃散,人口锐减,另一方面却由于种种原因,官员人数却大大膨胀。高祖李渊进军关中,为了 争取更多的人的支持,曾大量封官,一边询问前来归附者的功业行能,一边手写委任对方的官职,一天之内居然封官一千多人。隋朝末年,各地"英豪并起,拥众据 地,自相雄长",李渊占领长安前后,他们相率归附唐朝,为了使每一个人都有官做,高祖还采取了"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的办法,用增加州县来扩大官员数额, 以满足归附者求官的愿望。因此唐初州县之数,比隋代成倍增加。

      不仅如此。在长期的战乱中,一些士大夫亲眼看到隋朝官吏大量被起义军屠 杀,因而心怀余悸不愿做官,这就使得很多人做官却无任职的能力,而有能力的又不愿意出来做官。官员人数不少,而能充职胜任的却不多。为了调动人们做官的积 极性,当时高祖让吏部把选官文书下到各州府,请各州府派人到京城接受选任,同时派官员持补官文牒到各州府巡察,发现好苗子就发给他红色文牒。对于路途远 的,吏部供其衣食。这些人到了京城,就根据情况授以不同的官职。为了尽快把统治机构建立起来,高祖简直是饥不择食,必然造成官员的多滥。

      面对历史形成的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要想解决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官多民少的现状,就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首先是朝廷。调整后的机构设置是这样的:

       皇帝以下地位最高的是"三师"和"三公"。"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这都是正一品的职位,但属于名誉性质的,没有具体 职责,因而不设府僚。因太宗不愿意有任何特权凌驾于自己头上,房玄龄便对太宗说,眼下朝中还没有人有足够的资格晋升三师三公之位,可以暂且保留隋朝的这一 制式,虚位以待之。太宗认为这样做很好。

      朝廷的核心部分是三省六部,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尚书省是执政机关,长官为尚书令,总领百官。因为太宗在唐初做过尚书令,别人不好再坐这把交椅,所以副职左、右仆射即为尚书省长官,从二品。两位仆射要 经常与宰相班子里的其他成员一起议政决策,所以分管六部的是其下属左右丞。左丞分管吏、户、礼三个部,右丞分管兵、刑、工三个部,又有郎中、员外郎、都 事、主事等直属官员。各部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其副职为侍郎,正四品。每个部又下设四司,六部凡二十四司,各有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掌固之属。六部 之中也分为三行,吏部和兵部是前行,户部和刑部是中行,礼部和工部是后行。各部官员的迁转也是按照这个次序递升的。

      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佐天子而统大政。凡是军国大事,均与中书省协商处理。门下省的长官全称叫门下侍中,一般就称侍中,正二品。设门下侍郎二人,为侍中的副职,正三品。另设左散骑侍郎,正三品,为侍从顾问,掌规讽得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