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举贤任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房玄龄
  •   贞观三年(629),天下渐安,被胡夷掠到塞外去的中原百姓纷纷返回家园,加上归降之众,共有一百二十余万人。

      其时,太宗已基本 完成了朝廷最高领导层的人员调整,逐渐形成了由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组成的宰相集体,并让魏徵、李靖、温彦博、王珪、戴胄等大臣同知国 政。前朝老臣如陈叔达、宇文士及、萧瑀等人被罢去相职,裴寂也被流放到南方。这样,贵族和士族力量相对削弱了,而关东寒族地主在朝廷中有了他们的代表人 物,这对于执行向农民让步的政策,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一天,太宗邀大家一同侍宴,闲谈之间问王珪说:"王爱卿识鉴精通,尤其善于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

       王珪说:"在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方面,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唯恐圣上不及者,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 唯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理国家大事,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跟他们比起来,亦有一日之长。"

      太宗很高兴王珪这样评价众人和自己,便说:"你们都是朕的左膀右臂,国家治理好了,也是做大臣的光荣啊。"

      房玄龄说:"在座的各位大人都是柱国之材,如果朝廷能有更多的人才效忠圣上,何愁江山不固?"

      太宗说:"要治理天下使之安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治国的人才。朕一直请你们推举贤才,你们应当理解朕的用意。"

      如今百业待兴,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太宗的心思自是不难理解。房玄龄原本就很重视人才,多年来经他推荐提拔的文武官员足有百十之数。

      贞观初,禁卫府有个名叫李大亮的青年军官,演武较擂时得了第一名,口才也十分出色。此人门第虽不很显贵,但品德优秀,知道关心百姓疾苦,为官十分清廉。他生活简朴,忠于职守,宿值时必定通宵不眠。

      房玄龄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便向太宗推荐,称他有王陵周勃之气节,遂提升他为左卫大将军,兼领太子右卫军和工部尚书。李大亮一身三职,忠贞不贰,深得太宗信任。此后太宗每次出巡,多让他居守。

      后经房玄龄再荐,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一次,有位朝廷使臣到凉州,见当地有极好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进献给皇上。李大亮秘密地给太宗写了道奏章说:

      "陛下已经很久没有畋猎了,而使者前来要猎鹰。如果是陛下的想法,就大大违背昔日的旨意;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张,就是使者用非其人了。"

      太宗将此事说与房玄龄,房玄龄盛言称赞了李大亮一番,并且以太宗的名义给他回了封信。信中说:"因你兼有文才武略,胸怀刚毅,所以委任你为边陲重镇的守将。近来,你在凉州声威远扬,又能不曲意奉迎别有用心之人,足见你一片忠心。"

      薛收也是房玄龄举荐的人才之一。薛收文才横溢,文章言辞敏捷。经房玄龄举荐,太宗召问经略,果然辩对有致,皆合旨要,便收入帐下,负责起草檄文捷报。后来薛收英年早逝,太宗还时常对房玄龄悲叹:"薛收如果还活着,朕要拜他为中书令呢。"

      还有张亮。张亮出身寒微,但房玄龄不计出身,认为此人在与隐太子李建成的斗争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倜傥而有大节,有智谋,便推荐其做了刑部尚书。

      房玄龄现在身居要职,更有便利条件了,希望朝廷上下都能举贤任能,广荐人才。

       太宗还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替朕多操些心,主要是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朕经常听人说,你们听受辞讼,每天竟有数百件之多,像这样阅 读符牒犹自应顾不暇,怎能帮助朕求访贤士呢?"于是敕令尚书省,琐碎事务都交付左右丞去办,只有那些冤滞大事需要研究上奏的,才让他们二人过问。

      为此,房玄龄开辟多种途径,广集贤良,精心挑选,大胆起用,破格授职。

       景州有个录事参军,名叫张玄素,房玄龄在考课中发现此人颇有才干,便将他推荐给太宗。不日太宗召见张玄素,问他:"房公说你胸怀大志,官职卑微然不忘君 国大事,朕想听听你对治理政务的见解。"张玄素说:"隋朝皇帝喜欢独揽政务,不信任大臣,大臣们都害怕,只知领命行事却不管正误都不敢违抗。以一人智慧 去治理天下繁杂事务,即便是得失各占一半,谬误就不少了。臣下阿谀奉承,皇帝受到蒙蔽却沾沾自喜,国家不灭亡才怪呢。陛下若能慎用大臣,让他们分担朝廷事 务,高居皇位考察他们的成败,然后加以处罚或奖赏,何必担心国家治理不好?还有,隋末之乱,依我看真正想争夺天下的也不过十几个人,多数人都是为了保全自 己的父老乡亲和妻子儿女,盼望明主而归服。这就可以知道,百姓思乱的很少,只是做皇帝的不能使他们安定罢了。"

      太宗大喜道:"卿要朕总揽朝纲,而不是事必躬亲,说得太好啦!"于是把张玄素破格提拔为侍御史,并奖赏房玄龄举荐之功。

      戴胄原也是个小官,后因房玄龄举荐做了大理寺少卿。大理寺执掌折狱详刑,少卿是负责常务的长官,必须是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人才能胜任。房玄龄考核多日,最后才确定了戴胄。戴胄上任之后,果然不负所望,他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且不徇私、不唯上,深得世人敬佩。

      这些人都是寒族阶层的代表人物,提拔这些人进入最高层,也是整个国家新形势的需要。

       有一次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召进宫,不解佩刀直入东上阁门,出阁门以后才被监门校尉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提议:"监门校尉未发现长孙无忌带刀上殿,该当 死罪,而长孙无忌误带刀面君,应判徒刑二年,并罚铜二十斤。"太宗同意了。但戴胄认为这种处罚不合法度,反驳说:"校尉未能察觉无忌带刀入内,其错误是一 样的。陛下如果是记录其功勋,那我宪司管不着;但如果是依法治罪,仅罚他几块铜板,怕是法理难容的。"

      太宗说:"法又不是朕一人之 法,乃是天下之法,怎能因为无忌是皇亲国戚,就凌驾法律之上呢?"于是令有司重新定罪。未几,封德彝又一次呈上处理意见,却还是原先的方案,太宗便打算签 署同意。戴胄又驳奏道:"校尉是因为无忌才致罪的,按法律当比无忌罪轻才是。如果论其过失性质,倒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我只是觉得两人处分差距如此之 大,所以冒死固请。"太宗于是免了校尉之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