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谋反奇案
那么,宋真宗对这个案子的反应是什么呢?要知道,寇准做了宰相后,声张正义,主持公道,惩处恶人,当然就得罪了一些小人,遭人构陷也是在所难免的。
经过一番考虑,真宗让老臣毕士安来审理这个案子。毕士安一直在为寇准辩解,并且积极审查该案,最后找到申宗古,找到了申宗古诬告寇准的证据,将申宗古绳之以法。最后,毕士安审查的结果是寇准无罪,这是一桩诬告案。毕士安尽全力,保护了寇准这个有功之臣。
既然寇准是冤枉的,那么,无冤无仇,申宗古为什么要诬告寇准,他的动机和目的又是什么?对于这个关键性问趣,毕士安并没有给出答案。那么,一个寻常布 衣,为何如此大胆,敢于诬告当朝宰相。是否有人在暗中操控着整个事件?如果有,那么,这个人会是谁?而且,如此重要的案子,毕士安为何草草结案,不一查到 底呢?拔出萝卜,肯定带出泥的,如果萝卜上没有泥,那肯定是被人洗掉的。也许毕士安想维护寇准的声誉的同时,也要保持高层内部的团结。在这种情况下,他肯 定要设法掩盖一部分案情。
诬告寇准谋反一案,论动机,论实力,在朝官员中,只有王钦若的嫌疑最大。王钦若是真宗皇帝的亲信,背景很 深,能量很大,如果真是他在幕后操纵此事,那么善于逢迎的王钦若,将是寇准遇到过的最危险的敌人。那么,王钦若为何如此仇视寇准?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呢?寇准谋反这个事件,从头至尾,可以说既离奇又荒唐。堂堂大宋宰相,在强敌入侵时,果敢敏锐,毫不畏惧,指挥若定,可面对突如其来的阴谋,寇准却百口莫 辩,束手无策。那么,究竟是谁导演了这一出"戏"?寇准能够化险为夷,从险境中走出来吗?
宋真宗景德元年的正月,宋辽签订了盟约,约 为兄弟之国,作为战时宰相,寇准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在澶州战争前线,寇准与杨亿每天觥筹交错,饮酒赋诗,面对辽军,胜似闲庭信步。真宗看到寇准如此镇定, 也很心安。可以说,寇准成了真宗的主心骨。有这样的宰相,真宗还担心什么呢?事后,寇准曾经跟真宗说,要是当初什么都听皇上您的,或许今天还没有您这太平 太子呢?真宗也会发自内心地对寇准说,宰相辛苦了。真宗对寇准的厚爱,是有感而发的。
但是,寇准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过。有一 天,一个叫申宗古的人来到登闻院,来磕头告状,他告的一个人是安王赵元杰,另一个就是寇准。安王赵元杰是真宗的弟弟,他既是词人,又是书法家,同时还是藏 书家,家有藏书二万卷。太宗曾表扬过他"亦足为贤王矣"。真宗与这个胞弟矛盾很深,对这个案子当然就非常敏感。现在,申宗古告发他们串通谋反,真宗不能不 重视。申宗古不过是一介布衣,他如何知道安王与寇准谋反呢?另外,寇准与赵元杰有关系吗?当年太宗朝时,寇准与皇太子均没有私人关系,现在竟然会与皇弟拉 上关系?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个人性情上,这也未必是绝对的结论。安王与寇准,一个是词人,一个是诗人,都酷爱读书,都生活在开封府的政治上层,二人有 机会交集,也是很自然的。申宗古揭发状告这二人,最好的办法是召来双方当庭对质。不过,这一点已经做不到了。因为赵元杰于此前一年九个月时,已经去世了。 安王是真宗追赠的封号。告状信中,把二人谋反之事写得有板有眼,似乎事实都有依据,非常令人生疑。可是安王已经去世了,死无对证,大活人寇准肯定会因此陷 入困境,没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了。真宗会相信谁呢?相信申宗古的信口雌黄,还是相信寇准的清白?寇准自己心里并没有多少把握。他清楚一点,虽然在澶渊之盟中 他居有奇功,但他更知道,从骨子里,真宗不是真的太喜欢他。寇准只能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可以真相大白的结局。
至于真宗本人,他最关心 的不过是寇准是否真的谋反。但我们想知道的,是藏在申宗古背后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分析起来,也许参知政事王钦若,很难脱了干系。一来,是他有构陷寇准的动 机,因为他嫉恨一直寇准。契丹打宋时,在是否亲征的问题上,寇准花了多大力气说服真宗亲征,可是王钦若劝真宗南下金陵。寇准的态度非常坚决,豪不含糊,他 认为凡是劝真宗逃跑的,都应该砍头,格杀勿论。因此,王钦若嫉恨寇准。还有,满朝文武大臣中,只有王钦若有诬陷寇准的豹子胆,因为他有一把强大的保护伞, 那就是真宗,真宗与王钦若的关系真不一般,在很多事情上,真宗都曾保护过他。
王钦若曾经当考官时,收了考生350两的贿赂。这事被人 告发了,王钦若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把此事推到同僚洪湛的身上。洪湛对此事不知情,又说不清楚,不但被免官罢职,还得退赔赃款。洪湛是一介清官,哪里有多 余的款项退赔,无奈,只好借钱还这笔赃款,后来冤死于被贬之地。其实,事情很清楚,真正收受贿赂的人主考官王钦若,但满朝却没人敢说明真相,可以想象王钦 若的势力有多大,也可看出真宗对他的偏袒爱护实在不虚。王钦若入如果想要诬告寇准,一定会事先做好很多手脚。第三,是王钦若在寇准谋反之事后,他的举动非 常可疑。申宗古伏法十四天后,王钦若忽然主动提出辞职,原因是他说自己没法与寇准共事,双方很难配合。这不免使人生疑。可以推测,王钦若自以为高明,做下 死局,指使申宗古诬告寇准,他以为凭借这个谋反的重罪,寇准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没想到毕士安比他做得更高明,更不动声色,不露痕迹,这就让王钦若感到隐 隐约约的忐忑不安,担心事情败露。毕士安跟真宗的交情也不浅,毕士安跟寇准是一对黄金搭档,王钦若也是知道的,只要有毕士安在,他一时很难扳倒寇准。思来 想去,于是王钦若便退了一步,提出辞职。
王钦若虽然辞职了,但是真宗还是舍不得他走远,专门为王钦若设立了一个职位,叫资政殿学士。 这个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人依然待在开封府。只要王钦若待在开封,对于寇准来说,仍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毕士安和寇准没法将王钦若赶出开封。于是他们想到 了一个办法,即在班位问题上,来教训王钦若。真宗赵恒念他护国有功,也很了解他的为人,知道他假托辞职,实际上还是想居功多讨要一些好处。打仗之事真宗不 懂,论功行赏,他还是有一点发明创新的精神的。于是,真宗给有功之臣王钦若创造了一个官职——资政殿学士,意思是让他著史修书去吧。资政殿学士这官到底有 多大呢?因为是真宗新发明出来的一个官职,谁也说不好究竟。好了,王钦若不是不想与寇准共事吗?这一回我就成全你吧。这个大好的机会就被寇准给抓到了。既 然谁也说不清资政殿学士究竟是个什么官,寇准就利用手中的职权,把资政殿学士的头衔降到了翰林学士的下面。这可是天大的冤枉,王钦若原先怎么说也是副相, 现在呢,被寇准大笔一批,居然变得连翰林学士(秘书)还不如,寇准做事也太不讲情面了,太能整人了。不过,跟"薄情郎"寇准相比,真宗赵恒还算厚道得多, 他御笔一挥,给王钦若的资政殿学士加了一个"大"字,大资政殿学士,算是把王钦若心里的的委屈给淡化了。但王钦若对寇准的怨怼之心,却从此再也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