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简介:善断大事的宋代谋臣寇准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寇准
  • <a href=/renwu/KouZh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寇准</a>

    第一节 少年得志,进士及第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中,北宋宰相寇准可以称得上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由于宋元以后 小说、戏曲的媒介宣传作用,寇准始终以正直、机智的忠臣形象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尊敬。其实,历史上的寇准与民间流传中的寇准形象有较大的差异,他是一位既 有优点又有缺点的血肉丰满的封建大臣。他为官四十余年,两度入相,又两次罢相,起起落落,晚年竟然被贬至南方的蛮荒之地——广东雷州,担任一个管理户籍的 小官,最终客死南疆。作为一个对大宋王朝、对中国历史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政治人物,这悲剧性的结局无疑暗示了寇准真实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更值得后人去认 识和评价。

      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人。他的父亲寇相学问很好,文章写得也不错,在五代 后晋时中了进士,应召担任了魏王府的记室参军,可不久就因病辞世了。这时候寇准出生才几个月,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他母亲的肩上。寇准小时候家境非常清 苦,父亲虽做过几年小官,但根本没有留下什么贵重的家产。据说,有一次,母亲想给小寇准做一套衣服,却连买一匹绢的钱都凑不齐。

      寇准 的母亲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本是一个能会画的大家闺秀,丈夫的早逝让她备受生活的艰辛,可是,她对小寇准的教育从来没有放松过。在母亲的教诲下,寇准 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很高的悟性和非凡的才华。十几岁时,他就能把《左传》、《传》、《谷粱传》这三部深奥难懂的史书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能细致透彻地分 析每部书的异同,令一些饱学的儒士惊叹不已。

      母亲见儿子敏而好学,非常高兴。为了激励儿子有更远大的志向,她精心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送给寇准。在寇准将要进京赶考时,她又作诗相送,诗中写道:

      孤灯攻读苦含辛,望你修身为子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对于母亲十几年来的辛勤教诲,寇准时刻铭记在心中,并以此作为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公元989年,寇准赴京考试,一举中了进士,这一年他才19岁。寇准 少年得志,不但在当时,而且在我国整个的封建社会里,也不多见。因此,少年得志的寇准颇有点年轻气盛的性格,他志存高远,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 的个性来。据说在寇准参加殿试之前,因为皇帝不太喜欢任用年轻人做官,有人就劝他把年龄多说几岁,这样录用的机会就大一些。可寇准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 "我现在刚开始进取,怎么能欺骗皇帝呢?"

    第二节 踏入仕途,官场顺利

      中进士的第二年,寇准被派到归州巴东(今四川奉节县东)做知县。初到任,人们对这个年轻知县的 能力抱怀疑态度,可是不久,人们就发现年轻的寇准很有才干。当时许多地方官,只要徭役下来,不管农闲农忙,就胡乱签发文件,催逼四乡农民赶紧服役,百姓叫 苦连天。寇准却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根据各乡的具体情况,在需要农民服役的时候,只把各乡应服役的人数贴在县衙门前,农民看了,就根据本乡本村的实际情 况,派合适的人来服役,这样就不会耽误农时。人们对此拍手称赞。

      后来,寇准又在其他地方做了几任地方官,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很好的口 碑。由于政绩显著,没过几年,寇准就被提拔到中央朝廷任职。他先后担任过三司度支推官、盐铁判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同知枢密院事是一个 相当于副宰相的军职,担任此职时寇准年仅31岁。

      寇准官运亨通,并不是由于他有显赫人物提携,也不是由于他会用权术,更不是由于阿谀逢迎、依附权贵。相反,寇准一生光明正大,刚直秉公,他升就高位,靠的是自己的才能,用宋太宗的话说,叫做"临事明敏"。

       一次,寇准上朝奏事,不知何因触犯了宋太宗的旨意,太宗大怒,拂衣而起,准备退朝。但寇准却毫不心慌,平心静气地扯住太宗的衣角,一定要他坐下听完陈 述,最后终于说服了太宗。事后,太宗对寇准的胆量与刚直钦佩不已。他对群臣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

      有一年春 天,天下大旱,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讨应急的办法。许多人都说:"水旱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的一些贤君圣主在位时也经常发生,不必有什么忧虑。"只有寇准 力排众议,他说:"《洪范》上讲,天人之间相互感应。天下目前出现严重旱灾,一定是因为朝廷的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一听,勃然大怒,转身回到后宫。 过了一会儿,他觉得寇准话中似乎隐含着有事情要禀奏,就命人叫来寇准,当面责问他,朝廷究竟有哪些刑罚不公的事?寇准心平气和地说:"如果陛下把两府(中 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都叫来,我上就讲。"太宗立即召两府的大臣入宫。寇准于是说:"前不久,祖吉、王淮都枉法受贿,祖吉收受的赃物较少却被处死,王淮 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所以虽然贪污了自己主管的钱财上千万,只被打了一顿棍子就放了,后来居然又官复原位,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太宗责问王沔 可有此事,王沔见事实俱在,无法抵赖,只好叩头谢罪。太宗从此更加赏识寇准,不久又升了他的官。

      寇准廉洁正直、不畏权势,很得皇帝的 信任,同时也引起一帮人的嫉妒。知枢密院事张逊多次在朝中与寇准争论政事,二人关系非常紧张。张逊一直想寻个时机惩治一下寇准,以泄私愤。一次,寇准出行 时,一个疯子迎着他的坐骑直呼万岁,张逊听说后,立刻以谋反罪弹劾寇准。寇准气愤至极,在朝中极力为自己辩护,二人唇枪舌剑,后来居然互相指责对方的缺 点,进行人身攻击。太宗大怒,怒斥了心胸狭小的张逊,寇准也被罢为青州知州。

      太宗非常熟悉寇准的性格,寇准的仗义执言是其他一些巧言令色的大臣永远做不到的。所以,寇准离京赴任后,太宗非常想念他,经常向人打听他的情况,第二年,他又把寇准调到自己的身边,拜为参知政事。

       自唐末以来,西北地区有不少少数民族迁到渭水以南居住,这是各民族融洽相安的一件好事。可宋太宗时,秦州知州温仲舒却把迁到渭南的少数民族全部赶回渭 北,并且建起了堡垒栅栏限制他们的行动。太宗在看了奏疏后心中非常忧虑,他说:"古代的羌戎还在伊水洛水一带跟汉族人杂居,那些外族人喜欢流动,不喜欢安 定,一旦他们造起反来,整个关中地区就可能被困死了。"寇准说:"唐代的治国贤相宋对攻打外族百姓的战功不予奖赏,终于换来了开元年间的太平安宁景象。而 现在有些守边的将领,为了求取功劳而任意乱为,这样终究会导致祸乱。这个问题,陛下千万要警惕啊!"太宗很赞赏寇准的意见,就派他出使渭北,安抚那些被驱 赶的少数民族,把温仲舒改调到凤翔府任职。

      太宗晚年身体欠佳,朝中有人劝他早立太子,他却勃然大怒,把上奏之人贬到岭南。其实,确立 太子一直是太宗晚年的一块心病,只是因为儿子太多,且品德才学良莠不齐,身边又没有一个特别信得过的大臣可以商量,所以在确立太子问题上迟迟未决。寇准从 青州被召回身边后,太宗觉得这位耿直果敢的年轻大臣对大宋王朝一片赤心,是最可信赖的,他就把寇准叫到身边,询问他立储之事。寇准说:"陛下为天下选择君 主,这样重大的事,不能跟妇人、宦官商量,也不能跟近臣商量,只能由您挑选一个最受天下人敬仰的人。"后来,太宗考虑再三,把寿王赵恒立为皇太子。太子到 太庙拜谒祖先回来,满京城的人都拥挤在路边欢欣跳跃,对年轻的太子称赞不已。太宗听说后心里不太高兴,马上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这样快就转向太子,想 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呢?"寇准却祝贺道:"这正是国家社稷的福分啊!"太宗终于想通了,他高兴地邀请寇准陪他痛饮几杯,结果喝了个酩酊大醉。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驾崩,宋真宗继位。在此之前,寇准因为一次在朝廷上的争论触怒了太宗,被贬往邓州做知州。真宗继位后,立刻把他上调回京,不久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居宰相毕士安之下。

    第三节 促驾亲征,澶渊退敌

      这一时期,宋朝与北方辽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双方交战,宋军多次失利,而辽军的进攻不断加剧,准 备大规模南侵。面对辽国咄咄逼人的气势,真宗和满朝文武惊惶失措,毫无良策。危难之际,以英勇果敢著称的寇准被毕士安等人推上了前台。公元1004年6 月,真宗任命寇准为宰相,要他负责解除辽军的威胁。

      不久,辽军包围了瀛洲,直逼贝州、魏州,朝廷内外震惊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逃 跑,他暗劝真宗放弃汴梁,迁都金陵;又有人劝真宗逃往成都。真宗犹豫不决,便召寇准商议。寇准力主抗辽,对主张逃跑之人恨之入骨,他心知是王钦若等人的主 张,却佯装不知说:"谁为陛下出的这种计策,罪该处死。如今陛下神明英武,将帅团结一致,如果御驾亲征,敌军自然会逃走……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远逃 楚、蜀之地呢?如果那样,大宋必然人心崩溃,军心涣散,敌军会乘势进攻,长驱直入,大宋的江山还能保住吗?"一席话,说得那些主张逃跑的人羞愧难当。真宗 受到震动,决定御驾亲征。

      真宗和文武大臣率军从京师出发,向北进发。当大军到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时,听说辽军已攻到澶州(今河 南濮阳南)北城,真宗惊恐万分,信心全无,又打算南逃。寇准坚定地说:"目前敌人已经临近,人心恐惧,陛下只可前进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北城的守军日夜盼 望着陛下的车驾,一旦后退,万众皆溃。"在寇准的坚持下,真宗率众臣勉强到达了澶州南城。此时,隔河相望的北城战事正酣,真宗和众臣不敢亲临前线,不愿渡 河,寇准坚决请求真宗过河,他说:"陛下如果不渡过黄河,那么人心就会更加危急;敌军的士气没有受到震慑,他们会更加嚣张。只有陛下亲临北城,才是退敌的 惟一办法。更何况我军救援部队已经对澶州形成了包围之势,陛下的安全已经有了保障,还有什么顾忌不敢过河呢?"他见仍说服不了真宗,就把殿前都指挥使高琼 叫到跟前,要他力劝真宗。高琼对战事相当了解,他对真宗说:"寇大人方才所言极是,将士们都愿拼死一战,只要陛下过河亲临阵前,士气必然大振,定能击退敌 军。"真宗无奈,只得答应过河。

      到了北城,真宗登上城楼观战。正在城下浴血奋战的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之上的黄御盖,欢呼震天,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他们呐喊着冲向敌阵,辽军被宋军士气所慑,锐气顿消,溃不成军。

       此战胜利后,真宗回到行宫,留寇准在城楼之上继续指挥作战。寇准治军有方,命令果断,纪律严明,很受士兵拥护。在他的指挥下,辽军几次攻城都被杀得大败 而还,主帅萧挞览也被射死。真宗在行宫之中对前线战事不太放心,多次派人前来打探战况,探子每次都见到寇准和副帅杨亿在一起饮酒说笑,就回去禀报真宗。真 宗高兴地说:"寇准这样,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当时,辽军虽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粮草不继,随时有被切断归路的危险。萧挞 览一死,辽军人心惶惶,更无斗志,于是便派人送来书信,请求讲和。条件是,只要宋朝每年给辽国大量绢银,辽军就退兵,并且永不再犯中原。寇准想乘胜收复幽 云十六州,所以坚决不答应议和。真宗对战争早就厌倦,在求和派的劝诱下对两国结盟议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无奈主帅寇准的反对使议和出现了很大的阻力,于 是一帮贪生怕死的官员就在背后放出谣言,说寇准利用打仗以自重,野心很大。迫于谣言的压力,寇准只得同意两国议和,缔结盟约。

      真宗派 大臣曹利用作为使节到辽军帐营中签订结盟条约,并商讨"岁币"之事。临行之前,真宗对他说:"只要辽兵速退,‘岁币’数目在百万之内都可以答应。"寇准却 又把曹利用召到帐内,对他说:"虽然有皇帝的敕令,但你在与辽使签约时,答应的数目不得超过30万,否则,提头回来见我。"

      这年十二月,宋辽双方终于在澶州达成协议:辽军撤出宋境,辽皇帝向宋皇帝称兄,两国互不侵犯,和平共处;宋每年拨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河北战事平息,北疆人民安居乐业,寇准功劳很大,声望更高了。

    第四节 遭忌被谗,宦海沉浮

      人们对寇准的赞誉之声,参知政事王钦若听起来尤感刺耳。由于积怨和嫉妒,他一直想方设法诋毁、 挤垮寇准。有一天会朝,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他离去,王钦若趁机进奏道:"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点头称是。王钦若冷笑道:"澶州之 战,陛下不以为耻辱,反而认为寇准有社稷之功,想不到陛下会这样想。"真宗十分吃惊,忙问原因。王钦若进一步说道:"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订立盟约,《春 秋》认为这是耻辱;澶渊之举,就是城下之盟啊!以陛下至高无上的尊贵而签订城下之盟,还有什么耻辱能与之相比呢?"真宗脸色大变,很不高兴。王钦若又说: "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博的人钱快输光了,于是把自己的所有财物都拿出来,称为孤注。陛下成了寇准赌博的孤注,这也太危险了!"

      不光 王钦若,朝廷中的一些庸碌之辈也对寇准多方诋毁。寇准为相,用人不论资历,而以才干大小为标准。有一次选授官职,同僚让堂吏持着官位条例而进,寇准说: "宰相的职责在于选用贤能之人,罢黜不肖之徒,假如按照官位次序的条例,只不过是堂吏的职能罢了。"他喜欢选用那些出身贫寒而敢于讲真话的人。那些想靠资 历来升官的同僚们对寇准的做法深为不满,他们多次在真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寇准目无国法,刚愎自用。多方的谗言终于让真宗对寇准的礼遇越来越少。第二年,罢 寇准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任命王旦为宰相。

      寇准被罢相以后,经常被召回京师跟随皇帝左右,渐渐地又被升为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枢密 使、同平章事等职。有一次,他又因阻挠三司使林特向河北地区征收绢帛而激怒了真宗,真宗很不高兴地对王旦说:"寇准刚强愤激的性格一点都没改变。"王旦附 和道:"寇准喜欢别人记住他的好处,又想让别人害怕他,这些都是大臣应当回避的,而寇准却专门这样做,这是他最大的缺点。"不久,寇准又被降职为武胜军节 度使,接着又移任永兴军节度使。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寇准升任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在被罢相十几年后,第二次担任宰 相之职。这时,宋真宗因疾病在身,很少过问政事,朝中专权弄事的是参知政事丁谓。丁谓原是得到寇准的举荐才逐渐当上副相的。他资浅望低,专持权柄后,朝中 大臣非常不满,弄得朝政紊乱。于是,他主动向真宗进言,仍启用寇准为相,自己甘为副职。丁谓这样做,是想借寇准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在寇准入相 后,他极力巴结,处处讨好寇准。

      据说,有一次寇准与丁谓在政事堂共同进餐,菜汤玷污了寇准的胡须,丁谓马上起身,慢慢为寇准拂拭干净。寇准对这种阿谀讨好的行为非常反感,他讥讽地笑道:"参知政事是国家重臣,怎么能替长官拂起胡子来了呢!"丁谓羞愧难当,从此怀恨在心,预谋陷害寇准。

       真宗患病期间,刘太后在宫内参与大政。寇准对此十分忧虑,他秘密奏请皇上道:"皇太子是人心所向,希望陛下以宗庙社稷为重,把皇位传给太子,选择正派的 大臣辅佐他。丁谓等人都是巧言谄媚之徒,不能让他们辅佐太子。"真宗认为很对。寇准暗中命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奏章,请求皇太子监国,并且想和杨亿共同辅 政。没想到这件事被刘太后和丁谓等人知晓。丁谓上报朝廷,诬告寇准是当时震动京师的宦官周怀政谋反案的同伙。寇准再次被罢去宰相之位,贬为相州知州,后移 任安州知州,不久,再次被贬为道州司马。这一切,病榻之上的真宗全然不知,有一次他询问左右大臣:"我好久没有看到寇准,这是怎么回事?"左右大臣都不敢 如实回答,胡乱编个谎言搪塞过去。可怜的真宗直到弥留之际仍然在惦念着他的爱臣寇准,他对后继者说:"只有寇准和李迪可以托付大事,他们对大宋江山丹心可 见;其他人都是巧言昏碌之辈,切不可轻信。"只可惜此时的真宗对寇准的命运已经无能为力了。

      宋仁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年逾花甲、两鬓斑白的寇准,再次被贬到远离中原故土的雷州(今广东海康县),担任小小的司户参军。四十多年起起落落的官宦生涯,到头来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到雷州的第二年,寇准疾病缠身,自觉离去不远,于是命人到洛阳家中取来了通天犀腰带。这条腰带是当年太宗赐给他的,世间只有两条,太宗本人留下一条。寇 准一直把这条通天犀腰带视若生命,珍藏在家中。几天之后,寇准沐浴全身,穿上官服,系好腰带,向北方跪拜两次,喊左右仆人搬好床具,躺在床上安然而逝。这 一年,寇准年仅63岁。

      在中国封建社会,寇准是一个少见的旷世奇才,也是一个难得的封建诤臣。他少年得志,二十岁做官,在几十年的仕 途生涯中,始终坚持正义,批评时弊,从不畏强权,甚至敢于触犯"龙颜"。当国家民族到了危急关头,他临危不惧,以超群的胆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澶 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北宋的经济也出现了《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那种繁荣景象,这段时期北宋的中兴也有寇准的一笔功劳。

       寇准位居宰相,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明白自己做官较早,学问不多,所以非常谦虚地向饱学之士学习。张咏是寇准的朋友,在成都做官,此人非常博学。当他听 说寇准入朝当了宰相,就和自己的部下谈论道:"寇公是个奇才,可惜学问不够。"后来寇准出任陕州知州,张咏刚好从成都离任归来,寇准精心安排,盛情招待张 咏。分别时,寇准把他送到郊外,问道:"您以什么来教导我呢?"张咏慢慢说道:"《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后取出《霍光传》阅 读,读到"不学无术",寇准笑道:"这是张公在说我呢!"从此更加注意虚心学习了。

      寇准年纪轻轻就已经富贵,性格豪爽,喜欢狂饮,每次宴请宾客,他都令家人关上门户,卸下车马,尽欢而散。《全宋诗》中收录了他的侍妾茜桃写的一首诗《呈寇公》,可使我们窥见一斑: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一次,家中老仆拿出了他母亲当年"富贵莫忘贫"的诗句来规劝他注意节俭,他立刻幡然悔悟,马上改正了奢侈的生活习惯。

       寇准乐观爽朗,爱民如子,百姓也特别爱戴他。据说寇准初到雷州时,连一个容身之所也没有。当地百姓听说来的是前宰相寇准,马上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盖屋 修房。寇准也经常到当地的老百姓家中拜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救济那些贫困的百姓。寇准去世后,其遗体被运往西京洛阳安葬。当灵柩经过荆南公安县时,当地的 百姓都在路边设祭哀哭。他们把竹枝折断插在地上,挂满纸钱,以示哀悼。据说,一个月以后,地上的枯竹都生出了新笋。于是,人们又在竹林间建立了庙宇,永久 供奉。

      寇准逝世十一年后,朝廷恢复了他太子太傅的职位,追赠他为中书令、蔡国公,以后又赐谥号"忠愍"。一代人杰终于能死而瞑目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