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寇准的败笔:援而不发立太子促驾亲征弭战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寇准
  • <a href=/renwu/KouZhu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寇准</a>
    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及第。由知县起,历任参知政事、宰相等。以刚直、清 正、善断大事而闻于世。在朝为官,对太宗敢"挽衣留谏";对真宗能"促驾北征"。为大宋江山可以说鞠躬尽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光彩照人的高大人物,却也 有"失蹄"的败笔,不免令人叹息。

      援而不发立太子促驾亲征弭战端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仅19岁的寇准来到 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应试,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殿试资格。一寇准试得中,授任为大理寺评事,实任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寇准在知成安期间,政 绩卓著。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禁止巧立名目摊派;他不许衙役横行乡里,肉百姓。并在县衙前张贴布告,上边写清应征对象的姓名、住址。百姓 见此,便主动前来缴税和服役。寇准还奖励耕织鼓励垦荒,使成安县境田野垦辟,百姓安居,人民交口称赞。

      因政绩卓著,寇准数年间屡屡升 迁,后任判吏部东铨。宋太宗在位之际,时常诏命群臣直言极谏。一次,寇准上朝时正逢众官商议与契丹议和之事。他当即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契丹屡屡犯我边 疆,只应加派兵驻守,不可与之讲和,并将战和的利弊一一列出。此番议论深受太宗赏识,寇准遂被提升为枢密院直学士。此后,太宗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常常征 询寇准的意见,寇准也颇敢直言。一次,寇准奏事,因语言不合,惹得太宗发怒,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挽住其衣角请太宗坐下,继续劝谏,直到事情决定之后 才算结束。太宗息怒以后细思寇准的忠直言行,十分赞赏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徵。"

      太宗进入暮年后身患脚疾,十分痛苦,对立太子之事的犹豫不定也使他烦躁不安。冯拯等人上疏,表示请皇帝尽早立太子。太宗不仅驳回奏疏,而且还把这几个大臣贬到了岭南。此后再没有人敢提立太子一事了。

       寇准此时也已因事遭贬至青州(今山东益州)。虽然被贬,但太宗仍然信任他,将他召回到京城,等寇准行过参拜之礼后,太宗就继承王位一事征求他的意见。寇 准不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提出了一个选立太子的原则,即立太子一事不可与妇人、宦官和近臣商量,只要选择符合天下人期望的即可。太宗听罢思之良久,然后屏 退左右,对寇准提出襄王元侃这一人选。寇准以"知子莫如父"的说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督促太宗早下决心。立太子一事就在君臣二人的这次商谈中决定 了。宋真宋太宗了却了一桩心事,淳化五年(994)九月寇准拜为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八月,宋太宗任襄王元侃为开封府尹,改 封寿王,立为皇太子。诏命颁下,太子行告庙礼。"还宫路上,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 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不久,寇准又加官给事中。

      至道三年 (997)宋太宗病逝,太子赵恒(即寿王元侃)即位,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七月宰相李沆去世后,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毕士安进朝谢恩 时,真宗告诉他还将拜他为宰相,并就另一个宰相人选征求毕士安的意见。毕士安推荐寇准,说寇准忠诚可嘉,资历深厚,善断大事,自己也不如他。

      真宗说:"朕听说他刚愎自用。"

      毕士安说:"寇准忘身为国,坚持正道,打击恶势力。因此一些庸夫俗子嫉之如仇。当今天下百姓虽然安居乐业,但北部边境常受到辽兵骚扰,危害深重,现在正是起用寇准的时候。"

      领兵中的萧太后真宗也认为两人的优缺点可以互相弥补,于是在当年八月间,任命寇准、毕士安为宰相。寇准与毕士安同居相位,二人志同道合,配合默契。寇准忠直不阿、嫉恶如仇,屡受奸邪小人的弹劾构陷,多赖毕士安为他辩解,才得以免受真宗的怀疑。

       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辽兵果然大举南侵。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统大将萧达揽,领兵20万,进犯贝(今河北清河)、魏(今河北大名)诸地,包围了 瀛洲(今河北河间),兵锋直指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敌兵步步深入,朝野震惊。宋真宗召问寇准。寇准认为皇帝御驾亲赴澶州可胜。毕士安也从旁附 议,力劝真宗身赴前敌。真宗召集群臣商讨进兵方略时,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皇帝南避金陵;大臣陈叟请求真宗躲往成都。本来就顾虑重重的真宗,不免动摇起 来。寇准知道是王、陈二人扰乱视听,就厉声质问:"谁为陛下提出南迁之策,就有可杀之罪。当今皇上神武非凡,武将与文臣又能同心协力,若大驾亲征,敌军就 会逃走,即使不退还可以出奇计挫败辽兵的阴谋,坚守城池,敌劳我逸,可以稳操胜算。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逃亡到偏远的楚、蜀之地呢?如果那样,人心动 摇,辽兵乘虚而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寇准的坚持,使宋真宗决心御驾亲征。

      宋代的战船和战车宋真宗率军北上的途中,又有人旧话 重提,议论起南幸金陵之事。真宗又犹豫起来,召来寇准商议。寇准说:"目前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军民日夜盼望銮驾到来,士气倍增;如果退回去,万 众士气瓦解,敌人乘虚而入,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为消除宋真宗的顾虑,寇准还动员将领前来表态,终于使真宗坚定了决心,来到黄河南岸的澶州南城。这时 辽兵的声势很大。有人劝真宗暂驻于此,观察敌情,然后再决定进止。寇准力排众议,执意对真宗说:"陛下不过河,则人心越发不安。若不前进威慑敌兵,我军绝 难取胜。况且,杨延昭、杨嗣、王超等将领已经率领精兵分屯在中山等地;李继隆、石保吉等将领也已经排开大阵迎击辽军;四方各镇赴援的将领也纷纷赶来勤王; 陛下此行万无一失,为何迟疑不进呢?"真宗于是同意渡河北进。宋真宗到达澶州北城后登上城楼检阅河北军民。远近将士和百姓望见御盖旌旗,欢声雷动。辽兵见 此惊愕万分,以至于扰乱了队列。

    分享到: